• 2025年第6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不同类型饲料对扬子鳄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2025, 60(3):321-332. DOI: 10.13859/j.cjz.202524097

      摘要 (43) HTML (0) PDF 6.19 M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人工繁育和饲养管理的质量提升一直受到保护工作者的关注。为了探究扬子鳄饲喂模式的优化,本实验设置4种不同类型的饲料饲喂组:饲喂组1(传统冷冻动物源性饲料)、饲喂组2(混合颗粒饲料)、饲喂组3(混合颗粒饲料与螯合丁酸钠)和饲喂组4(混合颗粒饲料与复合芽孢杆菌)。通过对各饲喂组扬子鳄粪便进行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其肠道菌群变化,并结合繁殖季节内不同饲喂组的平均窝卵数、受精率及受精卵孵化率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评价不同类型饲料对扬子鳄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肠道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方面,饲喂组1(传统冷冻动物源性饲料)肠道菌群丰富度最高,但饲喂组4(混合颗粒饲料与复合芽孢杆菌)肠道菌群多样性最高;不同饲喂组扬子鳄的肠道微生物在门水平的优势菌群(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差异均不显著;在属水平上,饲喂组2(混合颗粒饲料)中短芽孢杆菌属、鲸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以及饲喂组3(混合颗粒饲料与螯合丁酸钠)中鲸杆菌属、库尔特氏杆菌属、鞘氨醇杆菌属和饲喂组4(混合颗粒饲料与复合芽孢杆菌)中短芽孢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谷氨酸杆菌属的微生物丰度均显著高于饲喂组1(传统冷冻动物源性饲料)。PICRUSt2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饲喂组2(混合颗粒饲料)和饲喂组4(混合颗粒饲料与复合芽孢杆菌)中扬子鳄肠道菌群在细胞运动性、信号转导、转录和氨基酸代谢等14项功能相对丰度最高。对比4个饲喂组扬子鳄年产卵窝数发现,饲喂组2(混合颗粒饲料,5窝)、饲喂组3(混合颗粒饲料与螯合丁酸钠,1窝)、饲喂组4(混合颗粒饲料与复合芽孢杆菌,1窝)均高于饲喂组1(传统冷冻动物源性饲料,0窝)。饲喂组3(混合颗粒饲料与螯合丁酸钠)窝卵数及受精率为31枚和91.2%,饲喂组4(混合颗粒饲料与复合芽孢杆菌)为29枚和89.5%,饲喂组2(混合颗粒饲料)平均窝卵数为(28.6 ± 4.5)枚,受精率为85.6% ± 2.3%。排除非受精卵后,饲喂组4(混合颗粒饲料与复合芽孢杆菌)孵化率为95.9%、饲喂组3(混合颗粒饲料与螯合丁酸钠)为92.5%、饲喂组2(混合颗粒饲料)平均孵化率为95.3% ± 2.8%。综上所述,混合颗粒饲料对扬子鳄肠道菌群结构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优化肠道微生物组成,提高扬子鳄的繁殖性能,有助于提升扬子鳄的饲养效果和生存质量。

    • 弗氏柠檬酸杆菌及居泉沙雷菌引起中华穿山甲死亡的案例分析

      2025, 60(3):333-341. DOI: 10.13859/j.cjz.202524232

      摘要 (26) HTML (0) PDF 4.78 M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是目前生活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极危物种,野生穿山甲进入人工圈养环境后可能受到多种胁迫因素影响,容易出现免疫或代谢相关的多种疾病。本报告以1例死亡中华穿山甲为研究对象,对其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经尸体剖检、组织器官微生物检测及组织切片病理分析,最终确定该穿山甲死亡原因为感染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和居泉沙雷菌(Serratia fonticola)导致的消化器官炎症反应,进而出现严重腹泻后死亡。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弗氏柠檬酸杆菌对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较为敏感,对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头孢唑啉表现出耐药性;居泉沙雷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较为敏感,对氟喹诺酮类中度敏感,对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头孢唑啉表现出耐药性。本研究的开展不仅为中华穿山甲的死因提供了更为科学准确的诊断依据,还为应对相关病菌感染制定了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期对今后中华穿山甲救助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依据。

    • 唐家河大中型林栖哺乳动物多样性与结构初析

      2025, 60(3):342-355. DOI: 10.13859/j.cjz.202524148

      摘要 (42) HTML (0) PDF 6.67 M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哺乳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类群,其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为梳理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林栖哺乳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现状、分布特征及结构,本文整理了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布设于森林生境的215台红外触发相机数据,初步分析了林栖哺乳动物活动的海拔与季节变化,以及相对丰富度最高的5种有蹄类的海拔分布及日活动节律。经统计,相机累计工作日达47 196 d,获得独立有效照片73 635张,共识别到哺乳动物4目12科22种,分别隶属于灵长目(n = 3)、啮齿目(n = 4)、食肉目(n = 8)和鲸偶蹄目(n = 7),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相对多度指数(RAI,IRA)前5的林栖哺乳动物分别是小麂(Muntiacus reevesiIRA = 340.46)、野猪(Sus scrofaIRA = 192.61)、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IRA = 188.01)、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IRA = 101.37)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IRA = 68.60)。经分析,唐家河林栖哺乳动物多样性结构有如下特征:(1)依据哺乳动物相对多度指数,不同海拔区间的物种多样性呈单峰形特征,高海拔段(2 101 ~ 2 700 m,IRA = 570.5 ± 199.5)显著低于中海拔段(1 601 ~ 2 100 m,IRA = 1 355.1 ± 785.1)和低海拔段(1 200 ~ 1 600 m,IRA = 1 223.8 ± 1 017.8)。其中,中海拔段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指数(H′)均最高(J = 0.74,H′ = 2.17),低海拔段(J = 0.60,H′ = 1.82)和高海拔段(J = 0.59,H′ = 1.77)依次降低。(2)冬季(IRA = 936.1 ± 809.6)和春季(IRA = 870.5 ± 598.6)的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秋季(IRA = 1 336.7 ± 1 087.9,P < 0.05),夏季物种丰富度(IRA = 1 178.3 ± 1 032.2)和秋季、春季以及冬季间无显著差异。均匀度指数随季节的变化趋势为,夏季(J = 0.69)、秋季(J = 0.67)、春季(J = 0.67)、冬季(J = 0.66)依次降低。Shannon-Wiener指数秋季最高(H′ = 2.05),夏季次之(H′ = 2.03),春季(H′ = 2.00)和冬季(H′ = 2.00)最低。(3)小麂(ρ =﹣0.6)、野猪(ρ =﹣0.25)和中华斑羚(ρ =﹣0.35)相对丰富度均与海拔呈负相关,扭角羚(ρ = 0.48)及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ρ = 0.31)相对丰富度与海拔呈正相关。小麂(IRA = 1 318.6 ± 795.4)、野猪(IRA = 1 046.5 ± 748.2)和中华斑羚(IRA = 280.9 ± 117.6)相对丰富度最高的海拔段均为1 400 ~ 1 600 m;毛冠鹿相对丰富度最高(IRA = 131.6 ± 85.7)的海拔段则位于1 800 ~ 2 000 m;扭角羚相对丰富度最高(IRA = 384.6 ± 123.3)的海拔段是2 600 ~ 2 800 m。(4)毛冠鹿、扭角羚、小麂和中华斑羚日活动节律均呈现双峰形,且偏向晨昏活动,7:00 ~ 9:00时和17:00 ~ 19:00时是活动高峰,12:00 ~ 14:00时为活动低谷,仅毛冠鹿与小麂、扭角羚日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P < 0.05);野猪日活动节律近似单峰形,17:00 ~ 19:00时是活动高峰。本研究显示,充分利用哺乳动物多样性监测数据能够有效识别区域性生物多样性名录中的存疑物种,有助于获得更加客观的生物多样性评估,有利于管理机构更加精准地定位保护管理问题。

    • 广西内陆风电场鸟类碰撞风险评价

      2025, 60(3):356-370. DOI: 10.13859/j.cjz.202524180

      摘要 (39) HTML (0) PDF 14.03 M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风电机数量迅速增加,风电场对鸟类的影响也引起各方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对陆上风电场鸟类碰撞风险的评估研究仍然较为缺乏。本研究以广西兴安风电场为例,于2023年4和5月以及9和10月,采用样线法和尸体搜索法,对风电场及其周边5 km范围内的鸟类和鸟撞事故进行调查,构建风电场鸟类碰撞风险评估模型,并结合近3年(2022至2024年)兴安风电场鸟类碰撞死亡的数量统计以及文献数据收集,对该评估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显示,在调查的85种鸟类中,具有极高碰撞风险的鸟类共有14种(16.5%),高碰撞风险的鸟类共有23种(27.1%),中碰撞风险的鸟类共有22种(25.9%),低碰撞风险的鸟类共有26种(30.6%)。结合实地调查(18次)和文献搜集(11次),共记录29次鸟撞事件,发生鸟撞的鸟类隶属于5目7科13种,属于极高风险的有6种,共发生19次鸟撞死亡事件,占鸟撞死亡事件的65.5%;高风险的有5种,共发生8次鸟撞死亡事件,占鸟撞死亡事件的27.6%;中风险和低风险共2种,共发生2次鸟撞死亡事件,占鸟撞死亡事件的6.9%。研究结果显示,极高风险和高风险等级的鸟类碰撞概率较高,鸟类碰撞风险模型评估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相符,该模型在评估陆上风电场鸟类碰撞风险方面具有实用价值,可为鸟类碰撞风险评估和风电场鸟撞防范提供科学支持。

    • 城市水体生态与环境因子对蝙蝠活动的影响

      2025, 60(3):371-382. DOI: 10.13859/j.cjz.202524189

      摘要 (21) HTML (0) PDF 13.56 M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蝙蝠对生态系统的维持至关重要,但其同时也依赖良好的环境水源生存。然而,人为干扰下的水环境,尤其是城市水体生态与环境因子是否影响蝙蝠对水的利用,还缺少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调查长春市水体生态与环境因子对蝙蝠活动的影响,为城市蝙蝠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2023年6至8月,在长春市城区内31处水体周边样点录制蝙蝠回声定位声波,并记录17个水体的生态与环境因子。6和7月每月各开展10 d实验,8月开展11 d实验,每天实验从日落开始,持续3 h,内容包括声学采样及水体生态与环境因子监测。每处水体选择1个样点,仅进行1 d实验。利用蝙蝠回声定位脉冲序列数作为蝙蝠活动的代表,并使用广义线性模型与广义相加模型检验水体生态与环境因子对蝙蝠活动的影响。调查发现,长春市水体环境存在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阿拉善伏翼(Hypsugo alaschanicus)、东方蝙蝠(Vespertilio sinensis)和伊氏鼠耳蝠(Myotis ikonnikovi)4种蝙蝠。伊氏鼠耳蝠回声定位脉冲序列数较少,因此未纳入后续分析。水体周边大气平均温度与3种蝙蝠总回声定位脉冲序列数(P < 0.001)以及阿拉善伏翼回声定位脉冲序列数(P < 0.001)均显著正相关;水体周边大气平均相对湿度与3种蝙蝠总回声定位脉冲序列数(P < 0.05)以及东方蝙蝠回声定位脉冲序列数(P < 0.001)均显著正相关;水体pH值与3种蝙蝠总回声定位脉冲序列数(P < 0.001)以及阿拉善伏翼回声定位脉冲序列数(P < 0.05)均显著负相关;水体氨氮含量与东方蝙蝠回声定位脉冲序列数(P < 0.05)显著负相关;样点平均亮度与东方蝙蝠回声定位脉冲序列数(P < 0.05)显著正相关。湖泊面积与3种蝙蝠总回声定位脉冲序列数(P < 0.01)以及阿拉善伏翼(P < 0.05)和东方蝙蝠回声定位脉冲序列数(P < 0.01)均显著负相关;湖泊形状与东方蝙蝠回声定位脉冲序列数(P < 0.001)显著负相关。3种蝙蝠总回声定位脉冲序列数(P < 0.05)以及阿拉善伏翼(P < 0.01)和东亚伏翼回声定位脉冲序列数(P < 0.05)在休闲区湖泊与住宅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教育区湖泊的东亚伏翼回声定位脉冲序列数(P < 0.05)与住宅区也存在显著差异。住宅区湖泊的3种蝙蝠总回声定位脉冲序列数平均值是休闲区的2.6倍;住宅区湖泊的阿拉善伏翼回声定位脉冲序列数平均值是休闲区的3.1倍;住宅区湖泊的东亚伏翼回声定位脉冲序列数平均值是休闲区的3.2倍,是教育区的4.6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水体生态与环境因子能够对蝙蝠活动产生影响,建议着重关注城市水体环境,以更地保护城市蝙蝠多样性。

    • 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蟹类(十足目:短尾下目)多样性及群落结构

      2025, 60(3):383-398. DOI: 10.13859/j.cjz.202424176

      摘要 (32) HTML (0) PDF 6.81 M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粤东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生态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目前对该保护区的蟹类(短尾下目)资源现状仍然缺乏了解。本研究于2023年6月和2024年6月对该区域的蟹类开展全面调查,分析了珊瑚礁区和非珊瑚礁区中蟹类的群落结构差异,并结合历史分布记录种整理、订正和更新了该地区的蟹类物种名录。野外调查共记录到蟹类12科22属36种,蟹类物种数在珊瑚礁区(27种)高于非珊瑚礁区(23种)。通过统计外推法,估算出珊瑚礁区的物种数量可能高达83种,这一结果显著高于非珊瑚礁区的估算值26种。两种生境的蟹类群落结构相似度低,主要源于物种组成不同以及存在大量的生境特异性物种,如珊瑚礁区的优势种为锐齿蟳(Charybdis acuta),而非珊瑚礁区的优势种为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尖头蟹科(Inachidae)、盾牌蟹科(Percnidae)和拟梯形蟹科(Tetraliidae)仅见于珊瑚礁区,而宽背蟹科(Euryplacidae)物种仅发现于非珊瑚礁区。结合野外调查结果和历史分布记录,本研究将该地区蟹类名录更新至26科66属99种,新增15种蟹类新记录种,丰富了该地区的蟹类物种名录。本研究不仅突显了综合调查不同生境中蟹类动物的重要性,也为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蟹类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 截获泰国两种滑刃属线虫的记述

      2025, 60(3):399-413. DOI: 10.13859/j.cjz.202524159

      摘要 (23) HTML (0) PDF 8.29 M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描述了从泰国进境的束花凤梨(Tillandsia fasciculata)植株和万代兰(Vanda subconcolor)根系中检疫截获的两种滑刃属(Aphelenchoides)线虫。为明确其分类地位,本研究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鉴定。形态观察结果表明,泰国束花凤梨滑刃线虫种群的形态特征与原始描述的假古氏滑刃线虫(A. pseudogoodeyi)美国佛罗里达草莓(Fragaria × ananassa)种群高度相似,仅体长与虫体最前端至食道-肠交接处长度的比值(b值)存在差异,其余测计值均重叠。泰国万代兰滑刃线虫种群的形态特征与原始描述的苜蓿滑刃线虫(A. medicagus)美国苜蓿(Medicago sativa)种群高度相似,仅雌虫体长与尾长的比值(c值)存在差异,其余测计值均相互重叠。基于近全长的18S rDNA和28S rDNA D2-D3区序列构建了贝叶斯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在18S rDNA贝叶斯系统发育树中,泰国束花凤梨滑刃线虫种群与其他已报道的假古氏滑刃线虫几个种群聚在很高置信度的独立分支上(后验概率值为1.00),而在28S rDNA贝叶斯系统发育树中,所有假古氏滑刃线虫种群聚在较高置信度的独立分支上(后验概率值为0.98)。泰国万代兰滑刃线虫种群与苜蓿滑刃线虫种群在18S rDNA和28S rDNA D2-D3区贝叶斯系统发育树中,均聚为高置信度的独立分支(后验概率值均为1.00)。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确定泰国束花凤梨滑刃线虫种群为假古氏滑刃线虫,而万代兰滑刃线虫种群为苜蓿滑刃线虫。这两种线虫均为泰国地理分布新记录种,同时束花凤梨和万代兰也分别是这两种线虫的新寄主记录种。本研究丰富了我们对滑刃属线虫生态、地理以及寄主范围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为针对从泰国进境植物制定有效的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三种裂腹鱼微卫星引物筛选及其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2025, 60(3):414-426. DOI: 10.13859/j.cjz.202524219

      摘要 (30) HTML (0) PDF 7.34 M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祁连裸鲤(Gymnocypris chilianensis)、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和嘉陵裸裂尻鱼(S. kialingensis)3种高原裂腹鱼类不同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和遗传多样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种裂腹鱼基因组进行随机测序,筛选出微卫星位点设计引物,通过毛细管荧光电泳分型筛选出21对多态性较高的3个物种通用引物。利用21对通用引物对16个群体309尾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其中,祁连裸鲤5个群体110尾个体,黄河裸裂尻鱼6个群体72尾个体,嘉陵裸裂尻鱼5个群体127尾个体。祁连裸鲤黄羊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等位基因数Na为1.442,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14,香浓指数I为0.20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03,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44.24%),张掖群体最低(Na 1.042,Ne 1.042,I 0.029,h 0.021,P 4.24%);黄河裸裂尻鱼祁连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Na 1.539,Ne 1.193,I 0.206,h 0.127,P 53.94%),石门群体最低(Na 1.236,Ne 1.126,I 0.120,h 0.078,P 23.64%);嘉陵裸裂尻鱼石门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Na 1.351,Ne 1.152,I 0.147,h 0.094,P 35.15%),舟曲群体最低(Na 1.181,Ne 1.089,I 0.088,h 0.057,P 18.18%)。总体来看,黄河裸裂尻鱼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祁连裸鲤和嘉陵裸裂尻鱼。不同种内各群体间遗传参数差异相对较小,表明各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相近。贝叶斯基因型聚类分析显示,黄河裸裂尻鱼(黄羊群体)和祁连裸鲤(黄羊群体)之间、黄河裸裂尻鱼(石门群体)和嘉陵裸裂尻鱼(石门群体)之间存在种间基因渐渗现象。研究筛选出的微卫星位点多态性较高,对3种裂腹鱼16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可以有效评估其种质资源状况,为裂腹鱼类资源保护提供遗传数据依据。

    • 兔褐色蒙古马肩部“鹰膀标记”区域与背中线、臀部皮肤组织形态差异

      2025, 60(3):427-435. DOI: 10.13859/j.cjz.202524106

      摘要 (18) HTML (0) PDF 4.30 M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鹰膀标记是普氏野马(Equus ferus przewalskii)和蒙古马(E. caballus)特有的一种原始标记,表现为马肩胛部生成左右对称的不规则黑斑图案。为研究鹰膀标记的皮肤组织形态结构,本研究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技术,观察并分析了蒙古马肩部鹰膀标记、背中线(背部)及臀部皮肤区域的毛囊组织形态结构、色素沉积模式、表皮层厚度和毛囊密度。采集了6匹带有鹰膀标记的兔褐色蒙古马上述三个部位的皮肤组织样本,采用石蜡包埋、切片(包括横切与纵切)、染色方法,并进行了显微镜观察。苏木素-伊红染色技术展示了蒙古马皮肤的典型结构和毛囊的精细结构,结果显示其表皮层及毛囊毛球均存在明显的黑色素沉积,并且可以清楚区分毛球中的褐黑素和真黑素。观察到臀部生长期毛球中色素沉积呈现明显不对称性,而这一特征在肩部和背部不明显。统计数据显示,背部与肩部的毛囊密度相近,而臀部区域的毛囊密度显著高于前两者。表皮层厚度的测量结果表明,臀部与肩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石蜡切片与苏木素-伊红染色技术,详细观察了带有鹰膀标记的兔褐色蒙古马在三个不同部位的皮肤和毛囊的形态学特征,以及色素沉积的模式,为揭示蒙古马特有鹰膀标记形成的形态学基础和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 >研究简报
    • 喜山鼠耳蝠在广东省分布确认及其与宽吻蝠属的分类学探讨

      2025, 60(3):436-450. DOI: 10.13859/j.cjz.202524181

      摘要 (35) HTML (0) PDF 8.09 M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18年7月在广州市从化区英豪学校和2019年5月在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石塘保护站林道附近各捕获1只蝙蝠,均为雌性,标本号分别为20180444和20190291。从形态上来看,体型均较小,前臂长分别为35.60 mm和34.55 mm;毛被柔软而厚,背侧毛根为黑色,毛尖为深棕色至棕褐色;腹侧颜色略淡,根部为黑色,尖端为浅黄色;耳小而窄,耳屏长、窄、直;翼膜为黑褐色,无绒毛覆盖,附于第一趾基;后足较短,不足胫长的一半。结合头骨特征,本次广东捕获的标本与原为喜山鼠耳蝠(Myotis muricola)现归为宽吻蝠属(Submyotodon)的3个物种,即宽吻鼠耳蝠(S. latirostris)、川西宽吻鼠耳蝠(S. moupinensis)和喜马拉雅宽吻鼠耳蝠(S. caliginosus)均不同。基于COI和Cyt b基因序列,同时结合本研究组于2016年在广西和云南捕获的2只被鉴定为喜山鼠耳蝠标本,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上述样本与宽吻蝠属物种遗传距离较远,广东标本与广西、云南以及NCBI数据库中的喜山鼠耳蝠聚为支持率均为100的一支,证实本研究于广东采集的2只蝙蝠均为喜山鼠耳蝠。标本现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本文还对喜山鼠耳蝠和宽吻蝠属物种的分类差异和地理分布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

    • 江西武宁发现大别山脊蛇

      2025, 60(3):451-462. DOI: 10.13859/j.cjz.202524207

      摘要 (30) HTML (0) PDF 15.24 M (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别山脊蛇(Achalinus dabieshanensis)是依据采自安徽大别山区的3号标本描述的脊蛇属新物种,目前仅在安徽岳西县和霍山县有分布记录。2024年7月,在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九宫山采集到1号雌性亚成体脊蛇属标本(采集号LFR2024132)。该标本鼻间鳞沟略短于前额鳞沟;上唇鳞6枚,3 + 2 + 1式;下唇鳞5枚,其中第1 ~ 3枚接第一对颔片;颔片两对;背鳞23-23-23行,除最外行背鳞光滑无棱外,其余均具棱;腹鳞159枚,尾下鳞44枚;尾长与体全长之比为0.16;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样本与大别山脊蛇模式标本聚为一支,其与模式标本间遗传距离为0.9% ~ 1.3%,小于脊蛇属物种间遗传距离2.8% ~ 18.8%。综合形态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江西九江采集的脊蛇属标本为大别山脊蛇,系江西蛇类分布新记录种。

    • >综述
    • 动物集体逃遁行为研究进展

      2025, 60(3):463-474. DOI: 10.13859/j.cjz.202524179

      摘要 (24) HTML (0) PDF 5.30 M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集体逃遁行为是群居动物面对威胁时的一种复杂而迅速的群体反应,对于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在开阔空间中,动物群体(如兽群、鸟群和鱼群)的运动受限较少,集体逃遁的关键在于个体之间的协调一致。而在封闭空间中,由于运动受限,动物需要竞争有限的出口和逃生路径,这往往导致个体表现出自私行为和从众行为,进而出现“快即慢”效应(单出口)和“对称性破坏”现象(双出口),降低了撤离效率。本综述重点探讨了不同动物类群在开阔和封闭空间中的集体逃遁行为和策略,并分析了影响撤离效率的关键因素,包括个体行为的一致性、群体规模、环境条件以及动物的生理特征。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动物逃遁行为研究的前沿领域,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理解这一复杂现象提供更深入的视角。

    • >动态与其他
    • 江苏徐州发现叽喳柳莺

      2025, 60(3):341-341, 355. DOI: 10.13859/j.cjz.202422197

      摘要 (29) HTML (0) PDF 996.06 K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四川绵阳发现叽喳柳莺

      2025, 60(3):475-475. DOI: 10.13859/j.cjz.202321302

      摘要 (28) HTML (0) PDF 685.17 K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广西涠洲岛发现叽喳柳莺

      2025, 60(3):476-476. DOI: 10.13859/j.cjz.202321335

      摘要 (23) HTML (0) PDF 539.68 K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甘肃张掖发现林柳莺

      2025, 60(3):477-477. DOI: 10.13859/j.cjz.202322054

      摘要 (17) HTML (0) PDF 545.59 K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天津发现淡眉柳莺

      2025, 60(3):478-478. DOI: 10.13859/j.cjz. 202322132

      摘要 (19) HTML (0) PDF 543.54 K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重庆发现斑腰燕

      2025, 60(3):479-479. DOI: 10.13859/j.cjz.202321308

      摘要 (23) HTML (0) PDF 589.92 K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吉林长岭发现丝光椋鸟

      2025, 60(3):480-480. DOI: 10.13859/j.cjz.202322109

      摘要 (16) HTML (0) PDF 676.46 K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