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6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新疆哈密草原粉红椋鸟的繁殖生态

      2025, 60(2):161-170. DOI: 10.13859/j.cjz.202524061

      摘要 (25) HTML (0) PDF 4.80 M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粉红椋鸟(Pastor roseus)是新疆草原蝗虫的重要天敌,为了解粉红椋鸟的繁殖生态,本研究选择哈密市伊州区的马场三连和松树塘社区作为研究区域,分别于2022和2023年粉红椋鸟繁殖期间进行实地调查,结合哈密市蝗虫鼠害预测预报防治站提供的蝗虫发生资料,分析影响粉红椋鸟繁殖地点选择和迁徙时间的因素。每年选取10巢粉红椋鸟,采用红外摄像机进行一系列繁殖行为及雏鸟发育观察,录像总时长38 d,有效数据时长2 337 h。结果显示:1)粉红椋鸟繁殖地连续2年的蝗虫密度均高于其他区域,且在其他低密度蝗虫发生区未见粉红椋鸟;粉红椋鸟连续2年的迁入和迁出时间均与当年蝗虫发生时间一致。2)粉红椋鸟卵为白色或青色,窝卵数3 ~ 7枚,孵化率为88.89%(n = 54枚)。3)粉红椋鸟雌雄亲鸟交替孵卵、共同育雏;每日喂食雏鸟高峰时段为10:00 ~ 12:00时,且该时段内亲鸟喂食次数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 < 0.05)。4)雏鸟体重和跗跖长的生长均符合逻辑斯蒂生长曲线。研究结果为粉红椋鸟的保护和招引提供了基础参数,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粉红椋鸟在草原蝗灾中的生物防控作用。

    • 大别山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的保护作用

      2025, 60(2):171-181. DOI: 10.13859/j.cjz.202424129

      摘要 (15) HTML (0) PDF 5.10 M (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在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自然资源、景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20年来,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和土地利用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是我国特有濒危雉类,评估大别山区白冠长尾雉重要分布区域内自然保护区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该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物种分布模型及保护空缺分析方法,评估了近20年来大别山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栖息地的保护成效。大别山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道路长度和建筑用地面积在2018—2019年相较于2001—2002年呈现增长趋势。2001—2002年,白冠长尾雉适宜栖息地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距农田、铁路及国道的距离,而2018—2019年则主要为海拔和距风电塔的距离。同时,2018—2019年间,白冠长尾雉适宜栖息地在大别山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占比呈下降趋势。这些结果表明,大别山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受到人类足迹扩张的影响,平衡保护与周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成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重要挑战。未来的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管理需要深入了解珍稀濒危物种的生态需求,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以提高保护效果,确保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共存。

    • 基于卫星跟踪钳嘴鹳空间运动规律初报

      2025, 60(2):182-189. DOI: 10.13859/j.cjz.202524163

      摘要 (11) HTML (0) PDF 6.39 M (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钳嘴鹳(Anastomus oscitans)自2006年在我国首次被记录以来,已迅速扩散至云南、贵州、四川、甘肃等十余个省区,在某些地区已经成为区域常见种,对于其种群来源目前仍缺乏基础资料。2015年11月至2018年7月,在云南蒙自长桥海湿地(10只)以及贵州威宁草海湿地(1只)共为11只钳嘴鹳佩戴了卫星跟踪器,其中4只钳嘴鹳意外死亡,4只在跟踪期间长期停留于捕捉地,仅有3只表现出较远距离的运动,其中1只(编号:2647)顺利返回至传统分布地。采用动态布朗桥模型计算2647号个体到达传统分布地后的活动区,并对其空间运动规律以及栖息地利用进行了分析。2647号钳嘴鹳于2018年8月29日离开我国云南蒙自向西南方向迁移,途经越南和老挝,于9月16日到达泰国中部的程逸地区,飞行实际距离775.06 km,历时18 d。在程逸停留95 d后,于2018年12月19日离开,沿老挝和泰国的界河——湄公河向东进行游荡式活动,2019年3月6日在越南的义安省消失,该段飞行实际距离620.16 km,历时79 d。2647号钳嘴鹳迁移期间均在日间飞行,夜间在森林中休息。在泰国程逸地区活动期间,活动区面积为304.32 km2,其中核心活动区为0.97 km2,占总活动区面积的3.2%;栖息地利用主要类型是耕地(79.72%),其次为森林(16.83%)。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我国分布的钳嘴鹳和泰国、老挝以及越南间的空间联系,为进一步探究钳嘴鹳的分布和扩散规律提供了基础资料。

    • 全球大型鸟类持续增加背景下应加强中国鸟击防范工作

      2025, 60(2):190-200. DOI: 10.13859/j.cjz.202524121

      摘要 (15) HTML (0) PDF 4.06 M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北美和欧洲生态保护工作推进,大型迁徙水鸟(体重1.2 kg以上)和猛禽数量大幅增加,并成为鸟击事故及征候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鸟类体重是北美鸟击危险程度的重要预测指标。2008至2020年期间,东亚6个类群的大型越冬水鸟数量从65万只增加到113万只,其中,我国从42万只增加到53万只。大型水鸟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机械化收割增加了农田可利用的食物、水产养殖业扩张和保护区面积增加,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我国大型水鸟的数量预计将进一步增长。在亚洲,每年有数以亿计的迁徙鸟类经过中国空域,水鸟等大型鸟类可能在迁徙和繁殖季节成为影响飞行安全的重大隐患。基于美国民航1990年至2019年和中国民航1990年至2021年鸟击数据,我国民航每万架次鸟击事件低于美国(我国1.60起,美国3.73起),但鸟击事故及征候数量高于美国(我国0.269起,美国0.155起)。美国采取的航线鸟击预警和机场栖息地管控等措施成功控制了鸟击事件及征候的增长率。我国需要开展长期的鸟情监测,完善鸟击数据库,结合国际先进经验优化风险评估和防控策略,最大限度降低鸟击飞机风险。

    • 赤水河上游泉水鱼的年龄、生长与繁殖特征

      2025, 60(2):201-212. DOI: 10.13859/j.cjz.202524210

      摘要 (11) HTML (0) PDF 5.75 M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在赤水河上游的逐月采样,对泉水鱼(Pseudogyrinocheilus procheilus)年龄、生长和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赤水河鱼类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赤水河上游泉水鱼样本由5个龄组组成,其中以2、3龄为主,雌雄性比1︰0.53。雌、雄鱼的体重(W,g)和体长(L,mm)关系分别为W = 3.948 × 106 L3.317W = 2.137 × 105 L2.989,经统计检验,雌鱼为正异速生长模式,而雄鱼为均速生长模式。用von Bertalanffy方程对其生长进行了拟合,得到雌鱼各参数为:渐近体长L= 324.89 mm,生长系数k = 0.139,t0 =﹣2.216;雄鱼各参数为L= 236.25 mm,k = 0.239,t0 =﹣1.828。泉水鱼的体长生长速度和加速度不具拐点,生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持续下降,生长加速度始终为负值;体重的生长速度具拐点,雌雄个体的拐点年龄(ti)分别为6.41龄和3.40龄。泉水鱼雌、雄鱼的初次性成熟体长分别为170.35 mm和155.28 mm,对应年龄为3.12龄和2.65龄。性体指数和性腺发育月变化表明,泉水鱼的繁殖时间为5 ~ 9月份,产卵高峰在5和6月份。卵径分布和卵巢组织学观察均表明,赤水河的泉水鱼为一次产卵类型,个体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的平均值分别为4 496粒/尾和31粒/g,其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分别呈正线性相关和二项式相关。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捕捞对于像泉水鱼这样个体繁殖力较低、生长拐点年龄较高的鱼类影响很大,保持长期禁渔是赤水河上游鱼类保护的基本措施。

    • 黑龙江省南部小飞鼠种群mtDNA控制区的遗传结构

      2025, 60(2):213-223. DOI: 10.13859/j.cjz.202524154

      摘要 (13) HTML (0) PDF 12.53 M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飞鼠(Pteromys volans)为树栖夜行滑行类啮齿动物,受森林采伐与栖息地丧失等因素影响,其种群数量与分布在不断减少。为增强保护与管理的针对性,亟需对其种群的遗传变化,特别是遗传多样性与基因流等种群遗传信息开展进一步评价。本研究在黑龙江省南部的方正、宾县、苇河和穆棱4个重点研究区域,分别采集到20、26、15和27只小飞鼠个体的毛发样本,采用mtDNA控制区全序列(1 070 bp)评估其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发现,在88个小飞鼠控制区全序列中,共检测到155个变异位点和6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为0.992(0.945 ~ 0.986),核苷酸多样性(Pi)为1.772%(1.221% ~ 1.974%),仅单倍型H_20为宾县与苇河种群共享,只有1只个体的单倍型有52个,其稀有单倍型高达77.16%(52/67);种群之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51 3 ~ 0.135 7(P < 0.05),基因流(Nm)为3.19 ~ 9.24;种群之间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的Mantel检验呈现不显著的正相关(r = 0.413,P > 0.05)。结果表明,小飞鼠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苇河和穆棱种群最高、宾县种群次之、方正种群最低,高比例稀有单倍型提示,未来种群存在遗传多样性下降的风险;4个地理种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中等水平遗传分化,距离隔离模型不能有效地解释小飞鼠种群目前遗传格局的形成;系统进化树与单倍型网络图没有呈现出明显的系统地理格局,其种群间基因流的限制可能是近期出现的。研究结果提示,需开展栖息地修复和生态廊道构建,从而实现该物种的种群增长与扩散。

    • 婴鲤属的全长转录组学分析

      2025, 60(2):224-238. DOI: 10.13859/j.cjz.202524047

      摘要 (14) HTML (0) PDF 6.70 M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婴鲤属(Paedocypris)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鱼类,也是最小的脊椎动物之一。前期研究通过绘制P. carbunculusP. micromegethes的基因组草图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表明,Hox家族基因的丢失和内含子缩短/重复序列减少可能是分别导致婴鲤属体型小型化和基因组简化的潜在原因。然而,其体型小型化在转录表达层面上的分子机制尚未得到探究。本研究对P. carbunculusP. micromegethes样本分别开展全长转录组测序,获得两种婴鲤的全长转录组文库。经校正去冗余后,分别获得38 651和23 165条校正后共识序列,平均长度分别为2 413 bp和2 460 bp,这些序列分别有35 883(92.84%)和20 381(87.98%)条比对到了参考基因组上。对这两个物种全长转录组数据进行分类及特征分析,分别获得19 352和11 139条全长转录本。本研究在P. carbunculusP. micromegethes的全长转录本数据中分别检测到9 404和6 068个可变剪切事件,以A5型可变剪接事件为主。还观察到大多数基因(分别占74.55%和84.75%)只有一个可变多聚腺苷酸化位点。对转录因子进行注释和分类显示,在婴鲤属中数量最多的转录因子家族为zf-C2H2,其次是ZBTB。还在这两个婴鲤属物种中分别预测到1 382和1 649条长链非编码RNA。通过将婴鲤与鲤(Cyprinus carpio)、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大西洋鲑(Salmo salar)和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isutch)的全长转录本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婴鲤Hox家族表达的基因数量远小于其他4种鱼,这表明在基因表达层面上,Hox家族基因的缺失可能也是从功能上导致婴鲤属体型小型化的原因之一。研究还发现婴鲤属表达更多与重要发育通路相关的基因,这些与发育功能相关的基因相比转录组中其他基因拥有更少的基因融合事件。本研究报道了婴鲤属两个物种的全长转录组全景图谱及相关分析结果,为进一步解析婴鲤体型小型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 双峰驼血浆外泌体分离提取及肝癌细胞对外泌体摄取的实验研究

      2025, 60(2):239-246. DOI: 10.13859/j.cjz.202524113

      摘要 (6) HTML (0) PDF 3.77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血浆来源的外泌体在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双峰驼血浆外泌体,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和超微结构。随后,使用纳米粒子跟踪分析仪测定外泌体的粒径及分布。将荧光染料PKH67标记的外泌体与肝癌细胞(MHCC-97H和Huh7细胞)共培养,并应用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肝癌细胞对双峰驼血浆来源外泌体的摄取情况。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双峰驼血浆外泌体均呈现杯状或圆形形态,直径约为100 nm;纳米粒子跟踪分析的结果表明,其颗粒大小的主峰分别为约124.6 nm和117.9 nm,总体尺寸分布范围从50 nm到200 nm。在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PKH67标记的外泌体能够进入MHCC-97H和Huh7肝癌细胞内,且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及核周的细胞质中。本研究成功提取了双峰驼血浆外泌体,并观察到肝癌细胞对外泌体的摄取现象,表明肝癌细胞可能是双峰驼外泌体的靶细胞之一。

    • 冻存对罗盘山猪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025, 60(2):247-262. DOI: 10.13859/j.cjz.202423129

      摘要 (5) HTML (0) PDF 15.27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濒危品种罗盘山猪(Sus scrofa domestica)耳缘组织为材料,利用组织块贴壁法建立罗盘山猪耳缘成纤维细胞系,并对低代次(第3代)及高代次(第9代)成纤维细胞冻存前与复苏后相关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罗盘山猪耳缘成纤维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第3代成纤维细胞纯化程度高于98%;细胞遗传学分析显示细胞具有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证明该细胞系为稳定二倍体细胞系;细胞支原体检测为阴性,表明该细胞系无支原体污染;第3代及第9代细胞冻存前与复苏后生长曲线均呈现“S”型;第3代细胞冻存前与复苏后活率分别为92.56% ± 1.23%和90.36% ± 1.29%,复苏后细胞周期中DNA合成前期(G1)细胞比例显著增加,但DNA合成后期(G2)期和DNA合成期(S)细胞占比、细胞凋亡率、活性氧水平与衰老水平与冻存前差异不显著;第9代细胞冻存前与复苏后活率分别为83.66% ± 3.18%和72.83% ± 0.59%,复苏后细胞周期中G2期细胞比例未出现显著变化,而G1期与S期细胞占比、细胞凋亡率、活性氧水平与衰老水平与冻存前差异均显著。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罗盘山猪耳缘成纤维细胞系,通过测定第3代与第9代细胞冻存前与复苏后相关生长特性,证明低代次的罗盘山猪耳缘成纤维细胞在经过冻存后的生长特性更加稳定,更适合长期超低温保存,为后续遗传学等研究提供稳定和优良的材料。

    • >研究简报
    • 云南河口发现三岛掌突蟾

      2025, 60(2):263-274. DOI: 10.13859/j.cjz.202424041

      摘要 (13) HTML (0) PDF 9.86 M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0年6月21日,在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水头后山采集到1号角蟾科(Megophryidae)掌突蟾属(Leptobrachella)物种标本(标本号:GXNU YU000535)。经形态特征比较,该标本与三岛掌突蟾(L. sungi)模式标本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的结果显示,该标本与三岛掌突蟾聚为一支,且具有高支持率(贝叶斯后验概率1.00);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估算该标本与三岛掌突蟾的遗传距离为0.0%,与同属其他物种间遗传距离为6.8% ~ 17.9%,与外群腺角蟾(Xenophrys glandulosa)间的遗传距离为22.6%。综合形态特征比较、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和遗传距离的证据,最终鉴定此次采集的标本为三岛掌突蟾,是云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 甘肃陇南发现梵净山管鼻蝠

      2025, 60(2):275-284. DOI: 10.13859/j.cjz.202524160

      摘要 (10) HTML (0) PDF 4.92 M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组于2023年4月在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小川镇一洞穴内(105°36′18″ E,33°40′25″ N,海拔1 588 m)捕获4号蝙蝠(3♂,1♀)。其前臂长40.15 ~ 42.60 mm,耳廓呈椭圆形,后缘有缺刻,耳屏长而尖,尖端略微向外弯曲,鼻孔呈管状并向外延伸,所采集蝙蝠标本均属管鼻蝠属(Murina)。背毛由底层绒毛和保护毛组成,长而蓬松。毛基为灰黑色,毛尖棕褐色略带有红褐色。腹面毛色整体呈淡黄色,腹毛基部白色,毛尖淡黄色。颅全长18.17 ~ 19.30 mm,吻部扁平,后颅稍凸起。矢壮嵴和人字嵴不明显,颧宽大于脑颅宽。上述特征与梵净山管鼻蝠(M. fanjingshanensi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依据Cyt bCOI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其与采集自贵州(模式标本)和湖南的梵净山管鼻蝠聚为一支。遗传距离分析显示其种内的遗传距离极低,均小于1%;同属种间遗传距离为2% ~ 22%;与近缘属间遗传距离为16% ~ 23%。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支持以上形态学鉴定结果,该报道为梵净山管鼻蝠在甘肃省分布的新记录。

    • 四川叙永发现中华湍蛙及其系统发育关系探讨

      2025, 60(2):285-294. DOI: 10.13859/j.cjz.202524174

      摘要 (10) HTML (0) PDF 13.85 M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3年5月及2024年6月,在位于四川省叙永县的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6号湍蛙属(Amolops)标本。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中华湍蛙(A. sinensis),且是四川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本研究展示了该标本的16项外形特征测量值,并描述了其生境特征。对4个不同地理种群的中华湍蛙基于COI基因片段构建最大似然树,四川画稿溪标本与广东石门台模式产地标本序列聚在一起,且两者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 ~ 0.7%,远小于同属物种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3.1%,以及与近缘属物种滇蛙(Nidirana pleuraden)、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间的平均遗传距离(8.5%)。本发现有助于理解该物种的潜在分布区以及谱系地理。

    • >综述
    • 两栖动物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两者比值和应激反应的关系研究进展

      2025, 60(2):295-306. DOI: 10.13859/j.cjz.202524050

      摘要 (33) HTML (0) PDF 4.90 M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两栖动物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与其健康状态有关,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被认为是指示其应激水平的替代指标。本文概述了两栖动物常用的采血部位、采血方法和注意事项,总结了物种、发育阶段、城市化、环境污染物、温度和病原微生物等因素对两栖动物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两者比值的影响,以及两栖动物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应激反应能力的关系。结合两栖动物的生活史特征,认为至少在下述三方面急需开展工作:1)优化和标准化两栖动物蝌蚪、幼体和成体的活体采血技术,使之适用于野外研究;2)清楚界定单一因素与两栖动物蝌蚪、幼体和成体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及两者比值的关系,并阐明多种因素复合作用下短期内或较长时期其健康状态与这些指标的关系;3)从免疫学观点出发,澄清两栖动物水陆转换关键生活史阶段免疫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免疫功能与其他耗能的生理活动之间是否存在权衡关系,为预估种群未来命运贡献新思路。两栖动物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两者的比值受多种因素影响,但目前的研究仍聚焦于单一因素的种内比较,若推广至多因素背景下或物种间的比较研究,建议仍需与其他生理指标配合使用,谨慎解释其生态学意义。

    • >动态与其他
    • 中国鸟类分布新记录种——黑胸鹌鹑

      2025, 60(2):307-308. DOI: 10.13859/j.cjz.202524184

      摘要 (18) HTML (0) PDF 830.17 K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江苏张家港发现白腰燕鸥和褐翅燕鸥

      2025, 60(2):309-310. DOI: 10.13859/j.cjz.202321235

      摘要 (10) HTML (0) PDF 1.22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黑龙江小兴安岭发现越冬的黄喉鹀和红尾斑鸫

      2025, 60(2):311-312. DOI: 10.13859/j.cjz.202421247

      摘要 (5) HTML (0) PDF 1.04 M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新疆博斯腾湖发现红喉潜鸟

      2025, 60(2):313-313. DOI: 10.13859/j.cjz.202321309

      摘要 (8) HTML (0) PDF 615.72 K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贵州铜仁发现泽鹬

      2025, 60(2):314-314. DOI: 10.13859/j.cjz.202321279

      摘要 (7) HTML (0) PDF 667.30 K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山东滨州发现角百灵

      2025, 60(2):315-315. DOI: 10.13859/j.cjz.202321193

      摘要 (5) HTML (0) PDF 461.69 K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紫溪山绿背山雀在人工巢箱中的繁殖记述

      2025, 60(2):316-317. DOI: 10.13859/j.cjz.202322015

      摘要 (6) HTML (0) PDF 1.29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江西发现叽喳柳莺和粉红椋鸟

      2025, 60(2):318-318. DOI: 10.13859/j.cjz.202321221

      摘要 (9) HTML (0) PDF 480.16 K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江苏发现斑鹭

      2025, 60(2):319-319. DOI: 10.13859/j.cjz.202321262

      摘要 (6) HTML (0) PDF 514.00 K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曲靖和昭通发现沙丘鹤

      2025, 60(2):320-320. DOI: 10.13859/j.cjz.202424015

      摘要 (9) HTML (0) PDF 679.85 K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