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59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四川旋木雀栖息地破碎化与保护空缺分析

      2024, 59(6):817-827. DOI: 10.13859/j.cjz.202424143 CSTR:

      摘要 (21) HTML (0) PDF 7.57 M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家公园在保护旗舰物种的同时,常对同域分布的其他物种具有附带保护作用,有助于对研究匮乏物种的保护。四川旋木雀(Certhia tianquanensis)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分布的中国特有鸟类,分布区域狭窄,且对原始高山针叶林具有很强的偏好性,与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分布区存在部分重叠。人为活动导致的原始栖息地丧失正在威胁着四川旋木雀的生存,该物种已于202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对于四川旋木雀栖息地选择的研究较为匮乏,但其栖息地可能受到了同域旗舰物种大熊猫的保护附带作用。为检验四川旋木雀的栖息地是否受到了良好保护,本研究利用物种分布模型结合功能性栖息地斑块分类模型对其栖息地斑块进行了预测和功能划分,并对其整体栖息地破碎化程度进行了量化。将四川旋木雀的栖息地划分为内部斑块、破碎斑块、过渡斑块、边缘斑块、穿孔斑块和其他斑块。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与四川旋木雀分布区之间的叠加分析表明,四川旋木雀总分布面积约为195 800 km2,其中26.9%的栖息地受到保护,受保护的栖息地类型多为内部斑块。四川旋木雀内部斑块仅约占总分布面积的18.7%,整体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大熊猫国家公园所保护的四川旋木雀栖息地达到四川旋木雀分布总面积的8.4%,而且基本为其核心分布区,这表明四川旋木雀受到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旗舰物种良好的伞护作用。然而,四川旋木雀的边缘破碎化栖息地尚缺乏保护,在未来保护措施规划中应提高其边缘栖息地的连通性。

    • 同一种群白头鹎不同鸣唱型比较分析及其回放实验

      2024, 59(6):828-842. DOI: 10.13859/j.cjz.202424017 CSTR:

      摘要 (13) HTML (0) PDF 7.14 M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鸟类的鸣唱具有保卫领域和吸引配偶的功能。很多鸣禽的成年雄性个体可具有多种不同的鸣唱型。不同鸣唱型是否具有不同的行为意义?鸟类在不同鸣唱型的选择使用上是否存在差异?为探究上述问题,本研究于2022年春、秋两季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内的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鸣声进行记录。发现校园区域白头鹎鸣唱存在两种鸣唱型,分别命名为A和B鸣唱型。两者在峰频率(P < 0.001)、鸣唱持续时间(P = 0.008)、峰频率相对时间(P = 0.022)、鸣唱音节数(P = 0.020)、鸣唱音节类型数(P < 0.001)等声学参数上存在显著差异,B鸣唱型的持续时间更长、音节数和音节类型数更多;在能量参数上,B鸣唱型的能量(P = 0.042)和振幅有效值(P = 0.054)均大于A鸣唱型,白头鹎产生B鸣唱型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A、B鸣唱型各自在不同季节的鸣唱参数和出现占比也会发生变化,推测占比的变化可能是由白头鹎个体在繁殖季与非繁殖季不同的鸣唱能量分配策略所导致。2023年4 ~ 6月(春季)和9及10月(秋季)对校园区域的白头鹎分别进行A、B鸣唱型的回放实验,春季和秋季的回放实验结果表明,白头鹎面对A、B两种鸣唱型时,在首次靠近声源延迟时长、首次鸣唱延迟时长、飞行次数、鸣唱次数、距离声源最近距离、停留时长等行为反应参数上均无显著差异;春、秋季的白头鹎面对同样鸣唱型回放时的各行为反应参数也没有显著差异,但受试个体在春季回放中对唱的个体数更多,且存在鸣唱型匹配现象。该实验未能证明白头鹎同一种群曲目库中的两种鸣唱型存在功能上的差异,但印证了春季白头鹎的领域性较秋季更强。本研究量化了同一种群白头鹎不同鸣唱型之间的声学特征差异以及各鸣唱型的季节差异,探讨了白头鹎对不同鸣唱型的行为反应,为理解鸟类鸣声通讯行为及鸣唱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参考。

    • 杭州不同城市化梯度下鸟类功能多样性差异

      2024, 59(6):843-856. DOI: 10.13859/j.cjz.202424104 CSTR:

      摘要 (21) HTML (0) PDF 15.08 M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周围自然栖息地受到挤压,面积减小并且变得破碎化。城市化进程会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重大影响,很可能导致鸟类被迫适应城市生境并出现功能性状的同质化。我们对杭州三种不同城市化梯度的样地进行鸟类调查,其中包括15个市区样地、15个近郊样地和15个远郊样地。计算不同城市化程度下不同区域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并对比市区、近郊和远郊样地鸟类功能性状的差异,探究哪些功能性状会影响鸟类适应城市化生境。研究发现,远郊样地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水平最高,但是近郊样地拥有更高的鸟类功能丰富度。虽然市区的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低于近郊和远郊样地,但市区的物种组成占总体比例也较高,较高程度的城市绿化支撑了一定程度的鸟类物种多样性水平。市区、近郊和远郊区域鸟类在巢址选择、集群情况和食性方面差异较大。相对于近郊和远郊区域鸟类,市区鸟类更倾向于选择在树冠筑巢,而不是地面或灌丛,并且倾向于形成更大的集群。在食性方面,市区鸟类取食花果占比相对较高,取食无脊椎动物相对占比较低。我们没有发现市区、近郊和远郊区域样地鸟类在体征上存在显著差异。

    • 甘肃盐池湾出生黑颈鹤活动区及栖息地忠诚度的年龄差异

      2024, 59(6):857-865. DOI: 10.13859/j.cjz.202424088 CSTR:

      摘要 (11) HTML (0) PDF 3.86 M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祁连山北麓盐池湾地区是黑颈鹤(Grus nigricollia)重要的繁殖地和度夏地。为了解该地区出生黑颈鹤的活动区及栖息地忠诚度的年龄差异,我们于2018至2020年对在该区域出生的黑颈鹤幼鸟进行环志及卫星跟踪。使用核密度分析法计算不同年龄阶段黑颈鹤在度夏期和越冬期的活动区及核心活动区,并计算不同年龄阶段黑颈鹤活动区的重叠度。通过Student’s 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并用QGIS进行制图。结果表明,共有18只个体跟踪时长超过2个度夏期,在度夏期和越冬期,黑颈鹤幼鸟的活动区及核心活动区面积均显著小于亚成体(P < 0.05)。其中1龄亚成体的活动区及核心活动区面积最大,但1龄亚成体与2龄亚成体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不同年龄阶段黑颈鹤间的活动区重叠度没有显著差异(P < 0.05)。但度夏期,33.33%的个体在1龄亚成体阶段不再返回出生地附近活动(n = 6),这表明黑颈鹤1龄亚成体的栖息地忠诚度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其中1只1龄亚成体被记录到在蒙古国度夏,这是蒙古国首次记录到黑颈鹤,并证实其来自盐池湾繁殖种群。在越冬期,不同年龄阶段黑颈鹤均表现出较高的栖息地忠诚度。本研究有助于解释盐池湾出生黑颈鹤亚成体去向,并证明了盐池湾黑颈鹤繁殖种群对于黑颈鹤种群发展的重要作用,为证明亚成体在种群扩散上的先锋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 新疆玛纳斯越冬大天鹅幼鸟家庭群与成鸟群活动区及其对湿地公园利用的比较

      2024, 59(6):866-878. DOI: 10.13859/j.cjz.202423238 CSTR:

      摘要 (15) HTML (0) PDF 17.52 M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湿地公园等现有自然保护体系能否有效保护越冬水鸟一直是鸟类保护生物学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于2021年1至3月在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采用卫星跟踪法研究了大天鹅(Cygnus cygnus)的活动区及其与湿地公园的关系。通过对5只来自成鸟群和4只来自有幼鸟的家庭群(幼鸟家庭群)的大天鹅共3 657个位点的分析,运用自相关的核密度估计法(autocorrelate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AKDE)计算大天鹅的活动区与核心活动区,并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对比了成鸟群和幼鸟家庭群大天鹅活动区和核心活动区面积,以及它们对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利用程度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幼鸟家庭群和成鸟群大天鹅的活动区和核心活动区面积以及与湿地公园重叠的比例、日平均移动距离均没有显著差异;(2)相较于幼鸟家庭群,成鸟群在湿地公园外的位点距湿地公园更远、在湿地公园外停留时间更长,表明成鸟群和幼鸟家庭群在湿地公园的利用上有差异。尽管越冬大天鹅成鸟群与幼鸟家庭群的活动区大小没有差异,但它们对湿地公园的利用方式存在差异,越冬大天鹅幼鸟家庭群更倾向在湿地公园内活动,而成鸟群更多在湿地公园外活动。幼鸟家庭群偏好在国家湿地公园内活动的原因可能是那里人为活动干扰少,食物资源更丰富,安全性更高。基于以上结果,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以实现对大天鹅越冬地的有效保护管理。

    • 联合追踪技术监测中华穿山甲效果初探

      2024, 59(6):879-886. DOI: 10.13859/j.cjz.202423236 CSTR:

      摘要 (16) HTML (0) PDF 4.62 M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活动隐秘且穴居,对其进行野外观察和追踪困难极大。目前尚无中华穿山甲aurita亚种的个体持续监测记录,迫切需要总结有效的追踪方法,填补该物种活动区和野外活动规律等方面的信息空白。2022年6月18日至2023年1月28日,联合使用GPS卫星定位、甚高频无线电遥测和红外相机监测3种技术,在广东省河源市成功连续224 d追踪了1只雌性中华穿山甲。结果表明,(1)该个体活动区面积23.989 hm2,核心活动区面积10.953 hm2;(2)该个体在哺乳期利用7个居住洞,每个洞穴利用2 ~ 18 d;(3)活动高峰时间为18:00时至次日1:00时,洞外活动时间占比4.46%;(4)虽然联合追踪方法针对中华穿山甲追踪具有一定优势,但仍存在设备续航时间短,人力搜寻困难等问题。该追踪方法可作为未来在山地环境中对中华穿山甲个体开展持续监测的有效方案。本研究结果也丰富了中华穿山甲的生态学基础数据,为中华穿山甲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一手资料。

    • 海南尖峰岭椰子狸的活动规律

      2024, 59(6):887-896. DOI: 10.13859/j.cjz.202424023 CSTR:

      摘要 (20) HTML (0) PDF 4.72 M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椰子狸(Paradoxurus hermaphroditu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EN)级,当前有关该物种的生态研究资料非常有限。从2020年11月到2022年10月在海南尖峰岭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监测并分析了椰子狸的活动规律。研究期间共获得椰子狸的独立有效照片637次,旱季和雨季分别为376次和261次。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尖峰岭椰子狸主要营独栖生活(98.90%),偶见成对或带崽以小群形式活动。椰子狸的活动受海拔及人类干扰的显著影响,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而与人类干扰强度呈负相关。椰子狸活动的海拔高度在旱、雨季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人类干扰强度对椰子狸活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在低干扰区,椰子狸旱季的活动强度显著大于雨季;而在高干扰区,旱、雨季差异不明显。旱季高干扰区域椰子狸的活动强度小于低干扰区域,而雨季椰子狸活动强度不存在区域差异。椰子狸每日主要集中在19:00时至次日6:00时之间活动,晨昏各有一个活动高峰,呈现典型的夜行性,偶见(1.73%)昼间活动。本研究初步掌握了海南尖峰岭椰子狸的活动规律,为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的科学资料。

    • 基于卫星跟踪的长江下游丘陵地区野放獐的活动规律研究及失联案例分析

      2024, 59(6):897-907. DOI: 10.13859/j.cjz.202423225 CSTR:

      摘要 (13) HTML (0) PDF 6.44 M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獐(Hydropotes inermi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将人工饲养的獐野外放归有助于恢复野外种群数量。本研究在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宝华山地区,分别于2022年10月和11月共放归14只獐,其中6只佩戴卫星跟踪器,2023年5月放归2只佩戴卫星跟踪器个体,共野化放归了16只人工饲养獐。对野放后獐的活动规律、海拔以及活动范围进行了跟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截止2023年11月末,跟踪的8只个体有7只停止返回信号,1只仍有正常活动,实地搜索停止返回信号的跟踪器,发现2只个体的尸体和另一个体的跟踪器,4只失联原因不明。野放獐整体活动高峰期出现在3:00 ~ 6:00时段和15:00 ~ 18:00时段,在9:00 ~ 12:00时段的活动量最低;野放獐活动的海拔范围在100 ~ 150 m,并不到海拔较高的区域活动;不同季节野放獐活动范围面积大小不同,春季(0.693 ± 0.220)km2、夏季(0.557 ± 0.170)km2、秋季(0.473 ± 0.036)km2、冬季(0. 639 ± 0.118)km2;野放獐繁殖期活动范围面积为(0.676 ± 0.193)km2,非繁殖期活动范围面积为(0.562 ± 0.073)km2,繁殖期与非繁殖期之间的活动范围面积不存在显著差异。从野放效果来看,虽然在野放工作前开展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如检查动物的身体状况以判断是否达到野放标准,并进行了一定时期的野化训练以帮助其适应野外生活,但是野放成功率依然较低。因此,獐的野放不仅需要选择适宜的野放季节和地点,还要充分评估野放地点的隐蔽条件和人为干扰程度等影响因子,并要加强管理与保护力度,减少人为干扰,以提高其成活率。

    • 高寒草甸同域分布的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营养生态位及其种间关系

      2024, 59(6):908-918. DOI: 10.13859/j.cjz.202423224 CSTR:

      摘要 (19) HTML (0) PDF 2.02 M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了解同域分布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的营养生态位竞争关系,对于正确认识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位置,以及科学界定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势鼠种——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同位素(13C和15N)技术研究二者的营养生态位及种间关系。结果表明:(1)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肝、肌肉、指甲、毛发和骨骼5种组织中稳定氮同位素(δ15N)和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在其肝中富集的时间最短,在指甲和骨骼中富集的时间最长,且高原鼠兔上述各组织的δ15N值均显著低于高原鼢鼠,而δ13C值均显著高于高原鼢鼠;(2)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5种组织中,不同组织的营养层次(NR)、摄食来源的多样性水平(CR)、δ13C/δ15N围成的凸多边形总面积(TA)和标准椭圆面积(SEA)由小到大顺序均为:肝、肌肉、指甲、毛发、骨骼,且高原鼠兔5种组织的上述4种指标均显著低于高原鼢鼠;(3)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在肝、肌肉和指甲组织中不存在营养生态位重叠现象,而二者在毛发和骨骼组织中营养生态位重叠度分别为0.92‰2和1.17‰2,且均在雄性种群间发生重叠。综上所述,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营养生态位仅在长时间尺度上存在重叠,而在短时间尺度上存在明显分化现象。

    • 云南省四种家鼠下颌骨形态差异——基于传统测量与几何形态分析

      2024, 59(6):919-930. DOI: 10.13859/j.cjz.202424002 CSTR:

      摘要 (17) HTML (0) PDF 2.43 M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大足鼠(R. nitidus)、褐家鼠(R. norvegicus)及黑缘齿鼠(R. andamanensis)的下颌骨种间形态差异,为上述物种提供新的鉴定依据,提高形态分类的准确性,本研究对4种共40号标本的下颌骨进行了传统线性测量分析和几何形态测量分析。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传统形态测量值的种间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典型变量分析和系统发育信号检验分析了4种家鼠下颌骨的几何形态差异。通过Bayes判别分析和函数判别法分别检验了不同方法对物种鉴定的准确性。传统形态测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4种家鼠下颌骨长、下臼齿列长、下颌高和下颌齿隙传统测量值存在显著差异,且黄胸鼠与黑缘齿鼠差异最大,大足鼠与褐家鼠差异最小;几何形态测量分析表明,黄胸鼠与黑缘齿鼠下颌骨形态较为相近,黄胸鼠与大足鼠下颌骨形态差异最大,4种家鼠下颌骨形态差异主要集中在冠状突、角突和踝状突;传统测量值的Bayes交叉验证判别分析对4个物种标本的正确分类为72.5%,几何形态判别函数分析结果表明,除褐家鼠-黑缘齿鼠(60%)外,另几个物种的两两交叉验证结果都达到70%及以上,表明两种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下颌骨形态可以作为4种家鼠的鉴别依据,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可以提高4种家鼠的分类准确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运用该方法在更多类群中展开验证,获得更全面的形态差异信息,进而为基层疾控单位工作人员开展鼠源性疾病控制和预防工作时的物种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 圈养林麝粪样类固醇激素提取方法比较及优化

      2024, 59(6):931-938. DOI: 10.13859/j.cjz.202423104 CSTR:

      摘要 (11) HTML (0) PDF 3.12 M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野生动物粪便作为非损伤性样本具有易于采集、保存及运输的优点,被广泛用于生理代谢产物提取并探查野生动物的生理状态,而粪样类固醇激素是最常用的指标。迄今不同研究者对粪样类固醇激素的提取方法并不统一,而对于各提取步骤的系统比较并进而优化提取方法的研究较少,可能导致测定结果的不确定性。本研究以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粪便为实验样本,设置粪便取样量、磨碎方式、单次和复提、烘干和免烘干四个步骤的比较,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方法检测粪样孕酮值和皮质醇值。结果表明,0.1 g、0.3 g和0.5 g三组取样量的孕酮值和皮质醇值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0.1 g组的激素测定值稳定性差;粪便粉碎机磨碎样本和研磨杵研磨样本的孕酮值存在显著差异,但两者皮质醇值无显著差异;溶剂提取的单次样本和复提样本的孕酮值和皮质醇值均存在显著差异;提取液烘干样本与免烘干样本的孕酮和皮质醇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圈养林麝粪样类固醇激素提取方法优化为,采用粉碎机磨碎的粪样且取样量超过0.1 g干粪,提取时进行复提,在验证待测液中的乙醇浓度不会影响激素测定的前提条件下对上清液免烘干,可达到准确、快捷及简便的效果。

    • 我国福建东部迁地保育林麝种群的体况特征、麝香分泌及其相互关系

      2024, 59(6):939-945. DOI: 10.13859/j.cjz.202424152 CSTR:

      摘要 (15) HTML (0) PDF 3.08 M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最主要的驯养麝种,主要饲养于陕西、山西和四川等地。本项研究深入探讨了福建柘荣地区的南迁林麝养殖种群,专注于其泌香行为和生理机制,旨在补充现有文献中关于林麝驯养适应性和泌香效率的不足。本研究于2023年9月1日至10月28日期间,量化测评了福建柘荣麝场驯养林麝的体况,结合麝香采样及麝香酮检测,分析了雄麝体况特征及与麝香分泌和麝香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柘荣麝场的驯养林麝雄麝泌香量与其上犬齿长度(r = 0.333,P < 0.05)和上犬齿基径(r = 0.421,P < 0.01)显著相关,泌香量(Y,g)和上犬齿长度(X1,cm)、上犬齿基径(X2,mm)的关系可由方程 较好拟合;雄麝所泌麝香的麝香酮含量与上犬齿长度显著相关(r =﹣0.296,P < 0.05),但和上犬齿基径相关未达显著(r =﹣0.238,P > 0.05);雄麝的身体廓形与其麝香分泌量极显著相关(r = 0.411,P < 0.01)。基于本研究结果,在麝类迁地驯养和麝香生产中,可根据雄麝的上犬齿特征(长度和基径)及身体廓形预测其麝香分泌量和麝香酮含量。

    • 不同海拔牦牛快肌、慢肌相关调控基因表达的比较

      2024, 59(6):946-954. DOI: 10.13859/j.cjz.202424035 CSTR:

      摘要 (14) HTML (0) PDF 5.49 M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阐明不同海拔牦牛(Bos mutus)骨骼肌快肌和慢肌调控基因的表达特点及其低氧适应机制,选取青海省化隆县(海拔1 900 m,以下简称低海拔组)、海晏县(海拔3 200 m,以下简称中海拔组)及班玛县(海拔4 200 m,以下简称高海拔组)高原型牦牛作为研究对象,以低海拔牦牛和低海拔黄牛(B. taurus)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分别检测不同海拔牦牛骨骼肌快肌和慢肌调控基因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调控快肌表达的因子MyoG mRNA和MYOG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增加;调控慢肌表达的因子MyoD mRNA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而MYOD蛋白表达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PGC-1mRNA和PGC-1蛋白表达量均逐渐升高(P < 0.05)。以上结果说明,不同海拔牦牛骨骼肌快肌和慢肌调控基因MyoGMyoDPGC-1的mRNA表达量可能与低氧环境有一定联系。为适应高原低氧环境,高原型牦牛骨骼肌肌纤维类型及调控基因的表达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本研究为深入研究青海省不同海拔地区牦牛的低氧适应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 >研究简报
    • 贵州黔西南发现金环蛇

      2024, 59(6):955-960. DOI: 10.13859/j.cjz.202423241 CSTR:

      摘要 (15) HTML (0) PDF 3.24 M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1年7月,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蔗香镇(106°09′15″ E,24°59′36″ N,海拔485 m)采集到蛇亚目(Serpentes)眼镜蛇科(Elapidae)环蛇属(Bungarus)物种1个体。经形态特征比较,与金环蛇(B. fasciatus)鉴别特征一致;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片段构建的环蛇属部分物种系统进化发育树显示,本次采集标本与广东和云南的金环蛇标本聚为一支(0.99/96,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2% ~ 0.9%。结合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比较,确定该标本为金环蛇,系贵州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

    • 广西百色发现印支棱皮树蛙

      2024, 59(6):961-968. DOI: 10.13859/j.cjz.202424028 CSTR:

      摘要 (14) HTML (0) PDF 4.32 M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3年10月,在广西百色市右江区采集到无尾目(Anura)树蛙科(Rhacophoridae)棱皮树蛙属(Theloderma)物种成体雄性和亚成体标本各1号,经形态特征比较,所采集标本与印支棱皮树蛙(T. gordoni)基本一致。基于16S rRNA基因563 bp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本次采集的2号标本(共享单倍型)与印支棱皮树蛙聚为一支,遗传距离为0.7% ~ 4.0%,小于与属内其他物种间遗传距离(9.3% ~ 15.3%)。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比较,确定此次采集到的2号标本为印支棱皮树蛙,为广西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 浙江乌岩岭发现库氏鼹

      2024, 59(6):969-973. DOI: 10.13859/j.cjz.202424075 CSTR:

      摘要 (2) HTML (0) PDF 4.70 M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3年6月,调查人员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1例鼹标本,经标本外形和头骨的形态比较以及通过Cyt b基因建立系统发育树分析,确认其为东方鼹属(Euroscaptor)的库氏鼹(E. kuznetsovi)。所获标本与该物种模式产地越南的地理种群存在一定地理分化,提示可能存在亚种或隐存种。本次库氏鼹的发现为浙江省兽类分布新记录,补充了该物种地理分布的生物学数据,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 河南发现大别山脊蛇

      2024, 59(6):974-980. DOI: 10.13859/j.cjz.202424019 CSTR:

      摘要 (6) HTML (0) PDF 4.90 M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3年7月5日,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捡拾到1号死亡的蛇类标本。综合形态测量、鳞被比对、线粒体COI基因分子系统关系和生态资料,鉴定为大别山脊蛇(Achalinus dabieshanensis),系河南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该新标本颞鳞1/(1 + 1)+ 2 + 2,与模式标本的颞鳞2 + 2 + 3存在形态差异,且二者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大别山脊蛇在河南的发现扩展了对其地理分布的认知,丰富了河南大别山区蛇类多样性,也为该物种的谱系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 云南高黎贡山发现大鹰鹃对棕颈钩嘴鹛的巢寄生

      2024, 59(6):981-986. DOI: 10.13859/j.cjz.202424003 CSTR:

      摘要 (3) HTML (0) PDF 4.29 M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2年5月12日,在云南高黎贡山百花岭区域发现1个被寄生的鸟巢。通过野外观察及红外相机监测,确定宿主为棕颈钩嘴鹛(Pomatorhinus ruficollis);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寄生者为大鹰鹃(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该巢于2022年5月22日被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捕食,繁殖失败。经查,大鹰鹃在棕颈钩嘴鹛巢中的寄生行为尚属首次记录。

    • >动态与其他
    • 云南文山及保山发现东方鸻

      2024, 59(6):842-842. DOI: 10.13859/j.cjz.202422320 CSTR:

      摘要 (4) HTML (0) PDF 549.20 K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普洱发现白化赤麂

      2024, 59(6):856-856, 878. DOI: 10.13859/j.cjz.202321312 CSTR:

      摘要 (4) HTML (0) PDF 1.91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安徽合肥发现褐头鸫和灰冠鹟莺

      2024, 59(6):907-907, 954. DOI: 10.13859/j.cjz.202322329 CSTR:

      摘要 (4) HTML (0) PDF 1015.96 K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山东日照发现白胸翡翠

      2024, 59(6):987-987. DOI: 10.13859/j.cjz.202322270 CSTR:

      摘要 (5) HTML (0) PDF 509.23 K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安徽合肥发现北鹨

      2024, 59(6):988-988. DOI: 10.13859/j.cjz.202321008 CSTR:

      摘要 (5) HTML (0) PDF 590.69 K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高黎贡山发现白化毛冠鹿

      2024, 59(6):989-989. DOI: 10.13859/j.cjz.202321176 CSTR:

      摘要 (13) HTML (0) PDF 1.34 M (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额尔齐斯河流域发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金鲫新分布地

      2024, 59(6):990-992. DOI: 10.13859/j.cjz.202424188 CSTR:

      摘要 (7) HTML (0) PDF 4.34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