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59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利用成幼比分析近20年野骆驼种群结构变化

      2024, 59(5):641-647. DOI: 10.13859/j.cjz.202423209 CSTR:

      摘要 (338) HTML (0) PDF 3.77 M (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野骆驼(Camelus ferus)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列为极危级物种。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野骆驼分布的集中区域,由于野骆驼生存的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对其种群现状和动态的研究一直较为困难。本研究于2021年和2022年采用样线法对保护区内野骆驼种群开展调查,并比较了近20年野骆驼群体平均个体数量和种群成幼比,分析其种群结构变化。本次野外调查共记录野骆驼29群148峰,2010至2013年调查共记录野骆驼94群376峰,2003至2005年调查共记录野骆驼10群91峰。3个调查阶段,2峰及以上野骆驼群的平均个体数量无显著差异,10峰及以上野骆驼群的平均个体数量也无显著差异。选择野骆驼个体数量10峰及以上的野骆驼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与2010至2013年调查,野骆驼的成幼比均稳定在3︰1,2003至2005年野骆驼的成幼比为3.6︰1。从成幼比来看,近10年野骆驼种群结构基本稳定,较20年前野骆驼种群结构更趋于健康,此研究结论与当前保护区野骆驼种群数量增长的趋势相一致。本文对野骆驼种群结构变化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野骆驼的种群动态和保护成效,可为我国野骆驼的保护与种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甘肃鸟类多样性及区系分析

      2024, 59(5):648-657. DOI: 10.13859/j.cjz.202423053 CSTR:

      摘要 (355) HTML (0) PDF 640.76 K (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参考鸟类分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收集近些年来鸟类相关研究文献以及中国观鸟中心记录数据,对甘肃省鸟类名录进行了整理,并依照《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4版)对鸟类的分类地位进行修订。结果表明,截至2023年8月15日,甘肃分布鸟类21目84科289属645种。与《甘肃脊椎动物志》相比,增加了165种,其中21种通过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和eBird补充;对323种的归属或名称进行了修订。动物区系分析表明,本研究统计的甘肃现有分布485种繁殖鸟类中,古北界物种186种,占繁殖鸟类总数的38.35%;东洋界物种138种,占28.45%;广布种161种,占33.20%。在动物地理省级分布区中,对所有种而言,中部黄土高原省分布的鸟类最多,有377种,占甘肃鸟类总数的58.45%;陇南山地省次之,有365种,占56.59%;祁连山地省最少,有204种,占31.63%。本研究统计的甘肃省现有鸟类中包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5种;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受威胁种36种,中国特有种45种。本次对甘肃省鸟类多样性进行的整理和探讨,旨在更新甘肃鸟类多样性名录,为甘肃鸟类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参考资料。

    • 广东省8种两栖爬行动物新记录

      2024, 59(5):658-686. DOI: 10.13859/j.cjz.202424014 CSTR:

      摘要 (270) HTML (0) PDF 14.34 M (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8至2023年,对广东省一些热点区域开展了比较系统的野外调查,共采集到100余个地点的1 210号两栖爬行动物标本。进行形态特征比较和分子鉴定后,确认8个物种系广东省分布新记录种,分别为吴氏肥螈(Pachytritonwuguanfui,采集于连南大鲵保护区)、强婚刺铃蟾(Bombina fortinuptialis,采集于信宜大雾岭)、湘南角蟾(Boulenophrys xiangnanensis,采集于连南大鲵保护区)、务川臭蛙(Odorrana wuchuanensis,采集于阳山江英镇林场)、湘琴蛙(Nidirana xiangica,采集于连州大东山)、北部湾棱皮树蛙(Theloderma corticale,采集于乳源南岭)、南蹼趾壁虎(Gekko palmatus,采集于肇庆鼎湖山)和福建钝头蛇(Pareas stanleyi,采集于乳源南岭)。这些新记录物种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广东省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同时也表明对广东省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的调查和保护工作尚待进一步加强。

    • 红隼翼形态和附肢肌肉的反向性二态

      2024, 59(5):687-693. DOI: 10.13859/j.cjz.202423212 CSTR:

      摘要 (190) HTML (0) PDF 3.06 M (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反向性别二态性是进化生物学探讨的一个深刻问题,有助于理解物种的适应性和进化过程。猛禽是鸟类中为数不多的反向性别二态性的典型代表,但有关的定量研究并不多见,对体重的比较分析发现其反向性二态的程度与猎物类型有密切关系。表征猛禽飞行与抓捕能力的翼形态和附肢肌肉的性二态研究相对更少。本研究以9只雌性和3只雄性红隼(Falco tinnunculus)为研究对象,测量了6个翼形态参数,解剖分离了胸大肌和胸小肌,以及14块与抓握相关的后肢肌肉,并对各肌肉质量进行称量。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以探讨翼和肌肉的反向性二态。结果发现,雌鸟的翼展、翼面积和翼负载均大于雄鸟,但雄鸟的翼端比雌鸟更尖。虽然这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雄鸟的飞行能耗低,利于其高效觅食,可为在巢雌鸟和雏鸟提供充足的食物。肌肉质量与功率输出成正比、决定了总的做功能力。雌性胸大肌质量显著高于雄鸟,14块后肢肌肉中仅有第二趾深及浅屈肌和第二趾收肌呈现了显著的反向性二态。腿肌的结果一方面反映了雌鸟与雄鸟抓握能力近似,另一方面也说明雌鸟第二趾在捕猎过程中具有力量优势,使其能捕猎体型稍大的猎物,比雄鸟有相对更大的猎物体型范围。综合前人的研究以及红隼的结果,推测翼形态和附肢肌肉的反向性二态及其程度与体型的反向性二态程度类似,均与食性存在密切关系。

    • 甘肃省东大山暗腹雪鸡与同域分布3种兽类的生态位分析

      2024, 59(5):694-706. DOI: 10.13859/j.cjz.202422098 CSTR:

      摘要 (203) HTML (0) PDF 9.82 M (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同域分布物种的资源利用特点、生态位分化及其共存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对濒危物种保育及其栖息地物种多样性保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2018年7和8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甘肃省东大山自然保护区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及其同域分布的岩羊(Pseudois nayaur)、旱獭(Marmota bobak)和山羊(Capra hircus)的栖息生境,共测定了6个生态因子(海拔、坡度、坡向、草本盖度、距水源距离和距小路距离),探讨了这4种动物在生境利用上的分异特征。生态因子及主成分分值比较结果表明,生境的各生态因子在4种动物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存在生态位分化;但主成分分值图亦反映出暗腹雪鸡与上述3种兽类存在部分生态位重叠。生态位宽度和重叠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暗腹雪鸡在坡向和草本盖度2个因子上有较宽的生态位(大于0.8);岩羊在海拔、坡向、草本盖度、距水源距离和距小路距离5个因子上有较宽生态位(大于0.8);旱獭在海拔、坡向和草本盖度3个因子上生态位较宽(大于0.8);而山羊在坡向和距小路距离2个因子生态位较宽(大于0.8)。暗腹雪鸡与山羊在海拔、坡向、坡度和距离水源距离4项因子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较旱獭和岩羊高,表明二者生态位重叠较大。岩羊和旱獭的广适性生态因子较暗腹雪鸡多,二者在暗腹雪鸡的主要分布区内分布广泛,表明存在生境利用上的相似性。核密度函数图表明,在各生态因子的特定区间范围内,暗腹雪鸡与3种兽类均出现生态位重叠。在暗腹雪鸡偏好选择的资源维度上和其核心分布区内,虽然3种兽类对资源的偏好程度与出现的概率大小不同,但局域范围内由于与暗腹雪鸡的生境利用相似,存在竞争的可能性。

    • 基于卫星跟踪的青脚鹬迁徙路线

      2024, 59(5):707-713. DOI: 10.13859/j.cjz.202422331 CSTR:

      摘要 (196) HTML (0) PDF 14.78 M (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了解迁徙候鸟的活动区域、迁徙节律和迁徙路线等信息,是制定候鸟保护策略的关键,对候鸟保护工作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年10月在广东省湛江市雷州湾捕获1只青脚鹬(Tringa nebularia),并为其佩戴了卫星定位追踪器以记录活动信息。本次跟踪监测从2020年10月23日持续到2021年10月16日,追踪器每6 h返回一次青脚鹬的活动信息,包括时间、经纬度位置、瞬时速度和瞬时高度。该个体在雷州湾越冬,于2021年5月15日开始春季迁徙,途径我国鄱阳湖、渤海湾、呼伦湖等地,历时28 d,于6月11日抵达俄罗斯萨哈共和国维柳伊河流域,行程约5 076 km。2021年7月16日该个体开始秋季迁徙,途径呼伦湖、渤海湾、长江口等地,在10月13日到达江西省乐平市,并在16日失去信号,秋季迁徙历时89 d,行程约4 186 km。春季迁徙路线上共有8个停歇地,秋季迁徙路线上共有5个停歇地,主要的能量补给地为鄱阳湖区、西拉木伦河、呼伦湖区、渤海湾和长江口。不论是春季还是秋季迁徙,该青脚鹬主要在夜间飞行,单次飞行的距离约在88 ~ 1 613 km之间,记录到的瞬时飞行速度范围为73.2 ~ 112.6 km/h,瞬时飞行高度范围在572 ~ 2 386 m之间。本研究记录了青脚鹬在一个迁徙周期内基本完整的迁徙路径,为发现和了解该物种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上的迁徙路线和重要停歇地点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 幼龄朱鹮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产胞外酶活力分析

      2024, 59(5):714-728. DOI: 10.13859/j.cjz.202423049 CSTR:

      摘要 (160) HTML (0) PDF 13.19 M (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朱鹮(Nipponia nippon)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于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幼龄朱鹮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及产酶活力进行研究,以期分离得到对朱鹮有益的微生物。本研究采用纯培养的方法获得幼龄朱鹮肠道微生物,通过革兰氏染色以及生理生化鉴定,结合16S rRNA基因扩增和序列分析进行鉴定。使用水解圈降解法筛选产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的菌株,最终获得254株幼龄朱鹮肠道细菌,隶属于2门9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11株,占分离菌株总数的83.07%,优势菌属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179株(70.47%)、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18株(7.09%)以及肠杆菌属(Enterobacter)14株(5.51%);厚壁菌门(Firmicutes)43株,占分离总数的16.93%,优势菌属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27株(10.63%)。菌株生理生化鉴定出的种属与各自的16S rRNA基因鉴定出的种属相一致。产酶活力分析结果显示,有244株产蛋白酶,19株产淀粉酶,10株产脂肪酶,4株产纤维素酶,分别占分离菌株总数的83.07%、7.48%、3.94%和1.57%。开展肠道微生物研究可为朱鹮饲养提供理论指导,挽救每年夏秋季节因肠道疾病死亡的朱鹮。因此,本研究期望能分离筛选出对朱鹮肠道有益的微生物菌株,对朱鹮肠道疾病、生长发育及种群恢复提供帮助。

    • 中华鳖血液细胞的分层鉴定与转录组比较分析

      2024, 59(5):729-742. DOI: 10.13859/j.cjz.202423227 CSTR:

      摘要 (166) HTML (0) PDF 10.56 M (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以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利用Percoll分离法,成功从Percoll分离液不同密度层(浓度大于60%、20% ~ 40%和50% ~ 60%)中分别获得血液红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本研究对中华鳖血液细胞类型进行了更精确的鉴别和描述,并展示这3种类型细胞的转录组中重要标记基因的表达。转录组结果显示,淋巴细胞与红细胞间、血栓细胞与红细胞间以及血栓细胞与淋巴细胞间,分别筛选出1 701、1 570和1 280个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红细胞上调基因具有溶菌酶活性和转移酶活性,参与活性氧代谢过程的调控;淋巴细胞上调差异基因与细胞因子活性有关,参与免疫反应调节细胞表面受体信号过程和对病毒的响应;血栓细胞差异基因主要参与髓样白细胞活化、粒细胞激活和防御反应。KEGG富集分析显示,淋巴细胞与红细胞的差异基因富集到NF-κB信号、EB病毒感染、T细胞受体信号等通路;血栓细胞与红细胞的差异基因富集到血小板激活和造血细胞谱系等;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的差异基因富集于IL-17信号通路、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等过程。同时,血液分层转录组的聚类分析结果为中华鳖血液红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提供了潜在标记基因。

    • 小头高原鱼和骨唇黄河鱼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

      2024, 59(5):743-753. DOI: 10.13859/j.cjz.202423198 CSTR:

      摘要 (173) HTML (0) PDF 4.57 M (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线粒体是真核生物中具有独立遗传物质的重要细胞器。本研究比较了小头高原鱼(Heizensteinia microcephalus)和骨唇黄河鱼(Chuanchia labiosa)的线粒体基因组,重建了系统发育关系,并估算了分化时间。结果表明,这两种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都是典型的圆形环状结构,长度分别为16 726 bp和16 705 bp,均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两个核糖体RNA基因和一个非编码控制区。ATPase8基因表现出较高的Ka/Ks值(0.527和0.256)。基于最大似然法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高原鱼属和黄河鱼属与裸裂尻鱼属(Schizopygopsis)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小头高原鱼和骨唇黄河鱼之间的分化时间可以追溯到0.83百万年前。本研究可以为改进高原鱼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研究简报
    • 河北石家庄发现大耳菊头蝠和狭耳鼠耳蝠

      2024, 59(5):754-765. DOI: 10.13859/j.cjz.202423195 CSTR:

      摘要 (157) HTML (0) PDF 18.30 M (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3年7月,在河北石家庄市井陉县朱砂洞村朱砂洞(38°10′48″ N,113°55′22″ E,海拔509 m)使用竖琴网捕获16只菊头蝠(Rhinolophus spp.)和4只鼠耳蝠(Myotis spp.)。测量了捕获样本的外部形态、头骨特征以及录制了回声定位声波,并扩增了COI和Cyt b基因序列。菊头蝠样本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恒频-调频(FM-CF-FM)型,峰频(54.23 ± 0.39)kHz;前臂长(47.30 ± 0.94)mm,耳长(24.55 ± 1.26)mm,颅全长(19.01 ± 0.19)mm;COI基因和Cyt b基因序列与NCBI数据库内大耳菊头蝠(R. macrotis)相应序列相似度分别为100%和98.68%。鼠耳蝠样本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FM)型,峰频(43.56 ± 3.73)kHz;前臂(59.2 ± 1.36)mm,耳长(22.57 ± 0.82)mm,颅全长(22.97 ± 0.035)mm;COI基因和Cyt b基因序列与NCBI数据库内狭耳鼠耳蝠(M. blythii)相应基因序列相似度为99.5%和99.91%。结合外部形态数据、头骨参数以及COI和Cyt b基因序列比对,鉴定所采集的菊头蝠为大耳菊头蝠、鼠耳蝠为狭耳鼠耳蝠。此次发现的大耳菊头蝠和狭耳鼠耳蝠均为河北省翼手目物种分布新记录种。

    • 重庆武隆发现贵州臭蛙

      2024, 59(5):766-773. DOI: 10.13859/j.cjz.202423165 CSTR:

      摘要 (178) HTML (0) PDF 19.18 M (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2年8月2日在重庆市武隆区(29°32′29″ N,107°53′15″ E,海拔697 m)采集到5号两栖动物个体,经形态特征比较,与贵州臭蛙(Odorrana kweichowensis)相似;基于线粒体ND2基因构建臭蛙属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此次采集的臭蛙标本与贵州臭蛙聚为一支,且具有高支持率(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1.00/100);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估算本次采集的臭蛙标本与贵州金沙贵州臭蛙模式产地标本间的遗传距离为0.03%,远小于臭蛙属物种间的遗传距离(6.56% ~ 24.38%)。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比较,确定此次采集到的臭蛙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臭蛙属的贵州臭蛙,系重庆市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 浙江丽水发现德化脊蛇

      2024, 59(5):774-780. DOI: 10.13859/j.cjz.202423202 CSTR:

      摘要 (174) HTML (0) PDF 1.97 M (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1年10月8日和2022年5月18日,于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剑池街道石武村(119°09′38″ E,28°04′59″ N,海拔225 m)和兰巨乡炉岙村(119°12′25″ E,27°55′25″ N,海拔933 m)分别采到1条小型蛇类。这2号标本在形态上与德化脊蛇(Achalinus dehuaensis)相近;在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构建的脊蛇属系统发育树上,它们与德化脊蛇正模标本(采集号:YBU 13013)以高支持率(92%)聚为单系,与德化脊蛇正模标本间的未校正遗传距离为3.19%,小于脊蛇属物种间的未校正遗传距离(4.47% ~ 23.34%)。因此,结合形态和分子数据,将其鉴定为闪皮蛇科(Xenodermidae)脊蛇属的德化脊蛇,系浙江省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标本现保存在安徽师范大学标本馆(馆藏号:ANU20230018和ANU20230019)。

    • 西藏墨脱发现大蹄蝠

      2024, 59(5):781-788. DOI: 10.13859/j.cjz.202423201 CSTR:

      摘要 (166) HTML (0) PDF 14.11 M (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组于2016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达木乡贡日村及背崩乡背崩村使用手抄网及雾网分别采集到一批蝙蝠,其中8只蝙蝠(2♂、6♀)体型较大,马蹄形鼻叶特征明显,保留1只雌性标本(标本号162427),结合传统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方法对其进行物种鉴定。该标本体型大,头体长为78.7 mm,前臂长为92.5 mm,毛长而细密,通体呈深棕色,毛基部淡棕白,逐渐过渡到棕褐色;腹毛色调浅,毛基部灰色,毛尖过渡到灰白色。后足长(17.2 mm)不及胫骨长(39.8 mm)的一半;前鼻叶中间无缺刻,两侧各有4片小附叶;耳大而尖,其后缘内凹。脑颅较平,颅全长31.9 mm,颅高13.3 mm,头骨吻突自前至后明显升高,与矢状脊相接;颧弓宽,有高隆的颧弓板。以上特征与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头体长、耳长及尾长的数据略小于中国云南、四川以及越南的标本,但头骨数据基本相近。同时,基于Cyt bCOI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此次捕获的蹄蝠标本与大蹄蝠聚类在一起。结合形态与分子数据,确定该物种为大蹄蝠,为西藏自治区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八角鱼科一中国新记录种——日本隆背八角鱼Percis japonica记述

      2024, 59(5):789-795. DOI: 10.13859/j.cjz.202424013 CSTR:

      摘要 (194) HTML (0) PDF 3.24 M (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八角鱼科(Agonidae)是一类身体覆盖有骨板的中小型鱼类,栖息在中高纬度的海洋底层水域。全世界已记录24属54种,中国现有4属5种。在整理上海海洋大学标本库的馆藏标本时,发现2尾日本隆背八角鱼Percis japonica(Pallas, 1769)标本,其中1尾于1965年采自黄海北部,为我国的一新记录种。本文对该标本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测量,并将其与馆内采自白令海的另1尾同物种标本进行了对照。该物种的主要形态特征为:口端位,吻部无明显吻须;第一背鳍起点处背部高度隆起,背鳍Ⅴ~ Ⅵ,6 ~ 8,臀鳍7 ~ 9;背中骨板很少,腹中骨板完全缺失;体呈浅棕色,体侧布有数条深色的横斑块。本文列出了日本隆背八角鱼的主要鉴别特征,并编制了中国海域已记录的4属6种八角鱼科鱼类的检索表,显示了馆藏标本在物种新发现上的潜在价值。

    • >综述
    • 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看中国鸟类高级分类阶元的变迁——纪念郑光美院士逝世一周年

      2024, 59(5):796-804. DOI: 10.13859/j.cjz.202424122 CSTR:

      摘要 (263) HTML (0) PDF 287.46 K (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鸟类分类从传统的依据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的Peters系统转换到以DNA分子为基础,从亲缘关系和演化时间推断的现代分类系统,各级阶元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2005年以来,郑光美院士主编出版了《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一至第四版,不仅报导了我国鸟类的物种及其分布,而且在分类体系上及时反映了鸟类分类系统的这种转变。本文基于4个版本的《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通过对比分析了我国鸟类目级阶元和科级阶元的变化及其原由。结果发现:第二版与第一版之间变化较小、第四版与第三版间变化也较小,主要变化发生在从第二版过渡到第三版;在目级阶元上,第三版比第二版新增加了4个目,即:鹲形目(PHAETHONTIFORMES)、鸨形目(OTIDIFORMES)、鲣鸟目(SULIFORMES)和隼形目(FALCONIFORMES),与此同时减少了雨燕目(APODIFORMES)和戴胜目(UPUPIFORMES)2个目;在科级阶元上,第三版新增加了14个科,减少了6个科。郑光美院士的系列著作为21世纪我国鸟类系统分类学奠定了基础,其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者谨以此文纪念郑光美院士逝世一周年。

    • >动态与其他
    • 甘肃陇南发现东方白鹳

      2024, 59(5):805-805. DOI: 10.13859/j.cjz.202424044 CSTR:

      摘要 (31) HTML (0) PDF 647.36 K (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甘肃酒泉发现苍头燕雀

      2024, 59(5):806-807. DOI: 10.13859/j.cjz.202320323 CSTR:

      摘要 (21) HTML (0) PDF 1.24 M (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宁夏中卫发现丝光椋鸟和红嘴巨燕鸥

      2024, 59(5):808-808. DOI: 10.13859/j.cjz.202320293 CSTR:

      摘要 (24) HTML (0) PDF 489.44 K (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瑞丽发现黑腹蛇鹈

      2024, 59(5):809-810. DOI: 10.13859/j.cjz.202321268 CSTR:

      摘要 (48) HTML (0) PDF 1.61 M (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海南发现褐耳鹰繁育幼鸟

      2024, 59(5):811-812. DOI: 10.13859/j.cjz.202423204 CSTR:

      摘要 (20) HTML (0) PDF 2.05 M (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安徽黄山发现灰背燕尾

      2024, 59(5):812-813. DOI: 10.13859/j.cjz.202320317 CSTR:

      摘要 (24) HTML (0) PDF 1.92 M (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湖北襄阳发现刘氏白环蛇

      2024, 59(5):814-815. DOI: 10.13859/j.cjz.202322162 CSTR:

      摘要 (60) HTML (0) PDF 1.49 M (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发现1例八声杜鹃在山鹪莺巢中寄生繁殖

      2024, 59(5):815-816. DOI: 10.13859/j.cjz.202423240 CSTR:

      摘要 (51) HTML (0) PDF 1.40 M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