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59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2024, 59(2).

      摘要 (38) HTML (0) PDF 475.44 K (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报告
    • 鄱阳湖围垦区藕塘生境小天鹅与白鹤的种间关系

      2024, 59(2):161-171. DOI: 10.13859/j.cjz.202422191

      摘要 (73) HTML (0) PDF 4.81 M (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鄱阳湖是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和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极为重要的越冬地,它们均主要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spp.)冬芽为食,且通过觅食空间生态位分化减少种间竞争。近年来,鄱阳湖苦草冬芽锐减导致大量小天鹅和白鹤由自然生境转移到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的藕塘觅食。大量小天鹅和白鹤集中在小片藕塘觅食可能导致种间竞争强度增加。因此,本研究以五星白鹤保护小区藕塘为研究地点,于2021年11月10日至25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和焦点动物法调查了藕塘与白鹤混群和不与白鹤混群时小天鹅的日间行为、单次取食时间和每分钟摄食成功频次,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天鹅日间行为主要以觅食(45.59%)、运动(17.05%)和休息(15.92%)为主。小天鹅和白鹤混群时的觅食行为比例和单次觅食时间显著高于不混群时,表明小天鹅主要通过增加觅食时间以应对种间竞争的负面影响,满足能量需求。小天鹅混群时的每分钟摄食成功频次显著高于不混群时,这可能是由于小天鹅通过摆动脚蹼或者扁平喙啄食的方式较难取食到大块莲藕,而白鹤到达藕田后,通过长喙啄碎藕块后便于小天鹅取食,进而提高了小天鹅的摄食成功率。本研究结果表明,沉水植被退化引起的小天鹅和白鹤的食性改变和觅食空间变化导致了物种之间竞争强度增加,在藕塘觅食的小天鹅通过增加觅食时间的方式应对种间竞争。本研究有助于评估沉水植被退化对小天鹅等珍稀濒危鸟类的潜在影响,为鸟类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不同用足偏侧性大山雀的巢址选择对道路和建筑物分布的响应

      2024, 59(2):172-180. DOI: 10.13859/j.cjz.202423074

      摘要 (57) HTML (0) PDF 3.99 M (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行为偏侧化现象广泛存在于不同的动物类群。行为偏侧性不同的动物个体响应特定刺激的行为表现存在差异,可能会影响其适合度。探究行为偏侧化与适合度相关行为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理解行为偏侧化对物种适应自然环境能力的影响。然而,目前对不同行为偏侧性的动物个体在野外自然条件下响应特定刺激(如风险刺激)是否存在行为差异仍然知之甚少。2022年,本研究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选取样地悬挂人工巢箱400个,并对利用巢箱繁殖的大山雀(Parus minor)进行了用足偏侧性测试。通过对比77只不同用足偏侧性的大山雀(雄性45只,雌性32只)巢址与人类干扰源(道路和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分析了左偏侧性和右偏侧性大山雀在人为干扰环境中的巢址选择差异。结果表明,雄性大山雀的巢址与最近道路以及最近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在左偏侧性和右偏侧性个体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对于雌性大山雀,繁殖起始时间越晚,左偏侧性个体和右偏侧个体所利用的巢址均离最近道路更远,但仅左偏侧性个体的巢址到最近建筑物的距离更远,而右偏侧性个体的巢址到最近建筑物的距离不变。上述结果说明,行为偏侧性差异可能会影响个体在野外环境中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由于国内外在相关领域开展研究较少,本研究建议在野生动物中开展更多工作,以深入探究行为偏侧化与动物适应变化环境的相关行为之间的联系。

    • 广东常见森林鸟类的繁殖习性记述

      2024, 59(2):181-189. DOI: 10.13859/j.cjz.202422334

      摘要 (52) HTML (0) PDF 4.83 M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和2017年,在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广东同乐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用行为观察法和微型摄像机记录了淡眉雀鹛(Alcippe hueti)、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栗颈凤鹛(Staphida torqueola)和褐顶雀鹛(Schoeniparus brunneus)等12种鸟类的繁殖习性。描述了它们的巢特征、卵重、卵大小、窝卵数及育雏等繁殖参数。研究发现:1)与历史数据相比,经过近30年的时间,在广东鼎湖山的淡眉雀鹛筑巢高度增加;2)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红嘴相思鸟的筑巢高度也增加;3)发现乌鹃(Surniculus lugubris)和棕腹鹰鹃(Hierococcyx nisicolor)将淡眉雀鹛巢中的淡眉雀鹛雏鸟移出巢外;4)发现淡眉雀鹛亲鸟将其巢中的鸟卵和雏鸟移出巢外。

    • 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勺鸡集群模式和时空活动规律

      2024, 59(2):190-198. DOI: 10.13859/j.cjz.202423045

      摘要 (61) HTML (0) PDF 8.21 M (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年6月至2021年8月,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在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野生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开展集群模式和时空活动规律研究,研究期间共筛选出野生勺鸡独立有效照片218张,从中辨认出野生勺鸡266只次。研究发现:野生勺鸡呈现7种集群模式,以一雄一雌模式为主(χ2 = 29.722,df = 6,P < 0.001);野生勺鸡呈昼行性活动,冬季核密度曲线为单峰型,其余3个季节均为双峰型,其活动高峰时间为,春季07:00 ~ 09:00时和14:00 ~ 16:00时,夏季08:00 ~ 10:00时和12:00 ~ 14:00时,秋季07:00 ~ 09:00时和15:00 ~ 17:00时,冬季10:00 ~ 12:00时;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存在性别差异,其活动特点呈明显错峰现象,其中,秋季的日活动强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日活动曲线的重叠面积比Δ = 0.665 5,P < 0.001);勺鸡在春、夏、秋3个季节的活动均偏向集中在10 ~ 20 ℃温度区段和600 ~ 799 m海拔区段,而冬季的活动偏向集中在﹣9 ~ 0 ℃温度区段和800 ~ 999 m海拔区段,不同温度区段的活动强度(Friedman:χ2 = 0.231,df = 3,P > 0.05)和不同海拔区段的活动强度(Friedman:χ2 = 5.615,df = 3,P > 0.05)均无显著季节差异。本研究为今后野生勺鸡的生态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 拉布拉多犬的母性行为水平对幼犬胆量的影响

      2024, 59(2):199-209. DOI: 10.13859/j.cjz.202422311

      摘要 (48) HTML (0) PDF 4.95 M (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母性行为是动物以维持幼崽的生存及生理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基本行为,母性行为作为重要的早期经历对动物的个体发展有深远影响。动物的行为在时间和环境中具有一致性,多个行为特征的一致性加权被称为气质特征,气质特征的差异是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能否顺利通过培训成为导盲犬的决定性因素。其中,胆量是决定导盲犬培训成功与否的重要气质特征。本研究以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的拉布拉多种犬及幼犬为研究对象,探究母性行为水平对幼犬胆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视频观察记录拉布拉多犬哺乳期前21 d的母性行为变量时长,对在哺乳区内、身体接触、哺乳和舔舐幼犬4项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将7只实验犬分为母性行为高水平与低水平两组。对两组犬生产的共54只幼犬于6 ~ 8周龄时进行幼犬胆量行为测试,根据胆量行为测试的评分标准对幼犬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分,统计分析母性行为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其幼犬的胆量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母性行为低水平组的幼犬在胆量测试中面对陌生环境、突然出现的响声刺激、突然打开的雨伞刺激以及陌生人的游戏邀请时均表现出更大的胆量。在被动测试中,母性行为低水平组幼犬的探索潜伏时长显著短于母性行为高水平组幼犬(P < 0.05),探索范围显著大于母性行为高水平组幼犬(P < 0.05),紧张程度极显著低于母性行为高水平组幼犬(P < 0.01);在金属响声测试中,母性行为低水平组幼犬的惊吓反应(P < 0.01)和紧张程度(P < 0.01)均极显著低于母性行为高水平组幼犬;在雨伞测试中,母性行为低水平组幼犬的紧张程度显著低于母性行为高水平组幼犬(P < 0.05);在玩具测试中,母性行为低水平组幼犬的玩耍兴趣显著高于母性行为高水平组幼犬(P < 0.05),紧张程度显著低于母性行为高水平组幼犬(P < 0.05);在斜坡隧道测试中,母性行为低水平组幼犬的紧张程度显著低于母性行为高水平组幼犬(P < 0.05),通过斜坡的用时短于母性行为高水平组幼犬,但经统计检验无显著差异(P > 0.05)。本研究的结论为低母性行为水平带给幼犬强度适当的早期生活压力,使幼犬面对新环境刺激时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和较大的胆量。本研究为工作犬种犬的筛选提出新的建议:母性行为水平低的种犬对幼犬胆量的发展有更好的影响。

    • 滇绒鼠在四川的分类与分布厘定

      2024, 59(2):210-216. DOI: 10.13859/j.cjz.202422315

      摘要 (51) HTML (0) PDF 5.71 M (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9至2023年,在四川省珙县(104°50′05″ E,27°54′27″ N,海拔1 331 m)和叙永县(105°32′05″ E,28°13′51″ N,海拔1 370 m)分别采集到2号和4号绒鼠类成体标本。这些标本个体较小,尾长约为体长的41%,形态鉴定属于滇绒鼠(Eothenomys eleusis)。对所采标本的Cyt b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结合从GenBank下载的绒鼠属物种序列构建贝叶斯基因树,结果显示:所采标本与滇绒鼠指名亚种(E. e. eleusis)聚为一个支系(贝叶斯后验概率为1.0),遗传距离为0.8%,与滇绒鼠aurora亚种(E. e. aurora)的遗传距离为2.5%。根据标本形态、头骨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证据,确定所采6号标本为滇绒鼠,是该物种在四川省的首次确认分布记录。标本现存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动物标本馆(编号分别为SAF19843、SAF19844、SAF220125、SAF220131、SAF23176和SAF23177)。

    • 中国大鲵幼体的性别分子鉴定与性腺形态

      2024, 59(2):217-224. DOI: 10.13859/j.cjz.202423155

      摘要 (57) HTML (0) PDF 7.70 M (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雌雄幼体的性腺发育特征,确定适合的性别分子鉴定方法,对15尾5月龄和17尾17月龄养殖个体进行形态测量、解剖观察、性腺组织切片及PCR扩增雌性特异DNA片段。结果发现,引物adf225和adf340的扩增效果好,判定5月龄个体8雌7雄;17月龄个体8雌9雄,与依据性腺形态结构区分的结果一致。体视显微镜下5月龄幼体中肾腹侧有两条半透明细条状的原始生殖嵴;组织切片显示生殖细胞形态分化不明显。17月龄卵巢波浪状弯曲,有颗粒感,精巢呈光滑的白条状,形态分化明显;组织切片显示,卵巢分化出体积较大的卵母细胞,同时保留原始卵泡,精巢分化出生精小叶和精原细胞、支持细胞。外形测量显示,5月龄与17月龄性二型不明显,不能根据外形判断性别。本研究确定了大鲵幼体性别分子鉴定的最佳引物,可用于养殖过程中雌雄选配,以节约资源。

    • 浙江安徽交界处(淳安-黄山)张树蛙属物种归属问题初探

      2024, 59(2):225-232. DOI: 10.13859/j.cjz.202422288

      摘要 (51) HTML (0) PDF 3.62 M (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安徽树蛙(Zhangixalus zhoukaiyae)与丽水树蛙(Z. lishuiensis)自发表以来一直存在分类争议。为进一步探讨这两个物种的分类问题,本研究在浙江省和安徽省交界处(浙江淳安-安徽黄山)开展了长期的野外监测,采集到张树蛙属标本5号,并将该5号标本与安徽树蛙及丽水树蛙模式产地标本进行形态学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上述5号标本形态差异小,与安徽树蛙及丽水树蛙模式标本进行比较后,未发现显著形态学差异。基于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本研究样本与安徽树蛙和丽水树蛙模式标本序列聚成一单系支;本研究样本与安徽树蛙模式标本遗传距离1.3%,与丽水树蛙模式标本遗传距离0.8%。基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厘清了丽水树蛙和安徽树蛙的分类争议,丽水树蛙可能是安徽树蛙的同物异名,它们应为不同的地理种群,彼此之间尚未达到种间差异水平。

    • 海南脆蛇蜥的分类地位研究

      2024, 59(2):233-244. DOI: 10.13859/j.cjz.202423062

      摘要 (57) HTML (0) PDF 5.59 M (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南脆蛇蜥(Dopasia hainanensis Yang, 1983)为杨戎生根据1号来自海南吊罗山的标本命名,其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少有人研究。2018年至2019年间,作者获赠2号来自海南脆蛇蜥模式产地的标本和1号来自脆蛇蜥(D. harti)模式产地的组织样。经过形态特征比较和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两地样本Cyt b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很近(仅有4.96%),且形态差异不明显,难以找到典型鉴别特征。本文研究成果支持海南脆蛇蜥和台湾脆蛇蜥(Ophisaurus formosensis)为脆蛇蜥的同物异名,同时认为越南的“海南脆蛇蜥”可能为一未描述的新种或新亚种。鉴于脆蛇蜥种下遗传差异较大,其种下关系亟待进一步研究。

    • 秦岭滑蜥断尾再生伤口愈合阶段细胞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

      2024, 59(2):245-257. DOI: 10.13859/j.cjz.202423087

      摘要 (62) HTML (0) PDF 74.68 M (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进而在损伤组织的再生修复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通过切割法建立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断尾再生模型,针对伤口愈合阶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受体1(IL-1R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组织细胞定位及表达变化。结果显示:6种细胞因子在断尾脊髓和椎骨中的骨系细胞中均呈阳性。断尾创面组织及其附近鳞片下方真皮层中IL-6阳性细胞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断尾后3 d达峰值194.3 ± 24.9。断尾后3 d,创面IL-8阳性细胞数目为107.7 ± 12.7,超过真皮层的43.7 ± 9.1。IL-1β和IL-1R1阳性细胞数量先增后减,伤口部位的阳性细胞明显多于真皮层(P < 0.05)。TNF-α阳性细胞由0.5 d的126.3 ± 35.0增至3 d的190.3 ± 12.1。IL-10阳性细胞断尾后总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断尾后0.5 d伤口部位阳性细胞达201 ± 17.8,显著高于原尾(P < 0.05)。上述结果表明,促炎症因子IL-6、IL-8、IL-1β及其受体IL-1R1、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与创面髓系来源细胞的空间分布相一致,共同参与秦岭滑蜥断尾伤口愈合,并可能通过维持免疫抑制的微环境实现无疤痕伤口愈合,以促进芽基形成。

    • >研究简报
    • 新疆吐鲁番发现快步麻蜥指名亚种

      2024, 59(2):258-268. DOI: 10.13859/j.cjz.202423116

      摘要 (53) HTML (0) PDF 13.11 M (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快步麻蜥复合体(Eremias velox complex)分布于亚洲中部干旱区,不同地理居群形态和遗传变异较大。学界长期认为,快步麻蜥在我国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E. velox velox)和E. v. roborowskii亚种。前者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谷;后者分布于新疆吐鲁番盆地,近年分类地位由亚种提升为种——吐鲁番麻蜥(E. roborowskii)。我们在吐鲁番市高昌区一万泉附近捕获到3只麻蜥,经过COI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关系重建以及外部形态比较,鉴定为快步麻蜥指名亚种。这是首次发现新疆天山以南存在快步麻蜥指名亚种分布,同时也确定为吐鲁番盆地的蜥蜴类分布新记录种,此发现可为研究快步麻蜥的谱系地理格局和演化历史提供基础资料。

    • 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发现花坪角蟾

      2024, 59(2):269-275. DOI: 10.13859/j.cjz.202423123

      摘要 (51) HTML (0) PDF 9.18 M (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3年6月12日,在湖南省城步县南山国家公园(110°11′42″ E,26°11′54″ N)采集到无尾目(Anura)角蟾科(Megophryidae)布角蟾属(Boulenophrys)雌性标本1号(标本号NS20230612),现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脊椎动物学实验室。该标本背部皮肤光滑有痣粒,两侧皮肤松弛,有刺疣,背部灰褐色,背中央有深色“X”形斑,与花坪角蟾(B. mirabilis)形态鉴别特征一致。基于线粒体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标本与花坪角蟾聚为一支;平均遗传距离为0.28%,远小于布角蟾属物种间的遗传距离。结合形态特征比较与系统发育关系重建,鉴定该标本为角蟾科布角蟾属花坪角蟾,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认花坪角蟾为湖南省两栖纲分布新记录种。该物种的发现丰富了南山国家公园的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同时为该物种分类及谱系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 浙江鹿城发现云开脊蛇和黄家岭脊蛇

      2024, 59(2):276-281. DOI: 10.13859/j.cjz.202423164

      摘要 (64) HTML (0) PDF 4.78 M (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2年9月和2023年4月在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仰义水库分别采集到1条脊蛇属(Achalinus)物种幼体尸体标本(标本编号分别为2022AZJLCN1和2023AZJLCN2)。形态上它们分别与黄家岭脊蛇(A. huangjietangi)和云开脊蛇(A. yunkaiensis)接近。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的最大似然树结果,两蛇样本序列分别与这两种脊蛇聚为一个支系;2023AZJLCN2标本与云开脊蛇的遗传距离为0.10,低于中国境内分布脊蛇属物种间的遗传距离(0.12 ~ 0.16);2022AZJLCN1标本与黄家岭脊蛇的遗传距离为0.09,在黄家岭脊蛇种内遗传距离(0.04 ~ 0.12)范围内。综上,鉴定2023AZJLCN2标本为云开脊蛇,2022AZJLCN1标本为黄家岭脊蛇。此前记录云开脊蛇分布于我国广东和广西,本次在浙江温州市鹿城区的发现为浙江蛇类新分布记录种;黄家岭脊蛇分布于安徽和浙江,此次在在温州市鹿城区的发现是温州市首次新分布记录。这两种脊蛇的新分布记录提示它们有更广的分布范围。

    • >综述
    • 中国野生动物调查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2024, 59(2):282-292. DOI: 10.13859/j.cjz.202423103

      摘要 (82) HTML (0) PDF 4.50 M (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百余年前,人类就开始了相对系统的野生动物调查。目前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方法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调查规范。最近几十年来,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野生动物调查。但是,当前我国的野外调查规范还不够细致,调查者在调查时缺乏必要的约束,导致调查数据不规范、不可靠,很多重要信息缺失。突出问题有:样线信息不全,只有起点和终点的经纬度,没有自动记录的详细样线信息(如每秒记录一次的连续点位信息,含经纬度和时间);动物位点信息缺乏可信度指标(如距观测者的距离);调查时间不合理;调查地点的空间取样不均衡;记录的标准化不够(如每个观测点的观测时长不确定)等等。对此,我们参考国际通用的调查规范,提出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调查要点,以便提高野外调查数据的质量。另外,我们提倡野外记录的无纸化,充分利用现有的手机应用软件(APP)和模型工具提高野外记录以及后期数据处理的效率。最后,我们提议建立固定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样线体系,以便消除每年调查时空间取样的不确定性,更好地量化野生动物的时间动态,为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 爬行动物:动物认知领域的新兴模式生物

      2024, 59(2):293-303. DOI: 10.13859/j.cjz.202423086

      摘要 (55) HTML (0) PDF 5.03 M (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世纪由于非生态相关性的实验设计及不适宜的环境条件限制,爬行动物一直被人们误解为认知能力低下的脊椎动物。自21世纪始,动物认知领域迎来新契机,有关爬行动物认知的研究数量激增。现有的研究发现,爬行动物具有一系列不亚于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认知技能,表现出空间记忆、社会学习、数质鉴别甚至工具使用等多方面的能力。近20年来,爬行动物凭借其丰富的物种数量、繁多的生殖策略、社会类群多样等优点逐渐走进研究人员视野,填补了动物认知领域的空白,有希望成为认知领域新的模式生物。本文针对近年来爬行动物认知研究的部分方向进行了总结和梳理,论述了爬行动物在认知研究的空间认知、数质鉴别、社会认知等方面作为模式生物的巨大潜力,并对爬行动物认知研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思考与展望。

    • 动物内源褪黑素调控生物节律的研究进展

      2024, 59(2):304-314. DOI: 10.13859/j.cjz.202423109

      摘要 (48) HTML (0) PDF 5.47 M (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源褪黑素对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节律行为具有调控功能。生物节律是自然进化赋予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受到生物节律的控制与影响。在哺乳动物中,节律调控中心是松果体,其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泌褪黑素。褪黑素广泛参与生物体节律行为的调节,本文从褪黑素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分别阐述褪黑素对昼夜节律行为和多种年节律行为的调控作用,同时明确褪黑素与生物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直接作用和反馈互动的复杂集合,进一步揭示褪黑素调控生物节律的重要作用,以期为褪黑素的基础研究以及未来探究生物体的生物钟内源性发生机制提供参考。

    • >动态与其他
    • 新疆塔城发现红胸黑雁

      2024, 59(2):180-180, 216. DOI: 10.13859/j.cjz.202321083

      摘要 (54) HTML (0) PDF 929.99 K (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藏墨脱发现小鸦鹃

      2024, 59(2):257-257, 268. DOI: 10.13859/j.cjz.202322149

      摘要 (53) HTML (0) PDF 921.05 K (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河南南阳发现红翅绿鸠

      2024, 59(2):292-292, 314. DOI: 10.13859/j.cjz.202322160

      摘要 (46) HTML (0) PDF 870.97 K (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辽宁沈阳发现白鹈鹕

      2024, 59(2):315-315. DOI: 10.13859/j.cjz.202322266

      摘要 (49) HTML (0) PDF 627.10 K (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斑嘴鸭和红脚隼共用同一人工巢体繁殖

      2024, 59(2):316-317. DOI: 10.13859/j.cjz.202321159

      摘要 (48) HTML (0) PDF 2.56 M (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黑鹇在西藏的亚种分布新记录

      2024, 59(2):318-319. DOI: 10.13859/j.cjz.202320030

      摘要 (52) HTML (0) PDF 1.58 M (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甘肃天水重新发现朱鹮

      2024, 59(2):319-320. DOI: 10.13859/j.cjz.202322241

      摘要 (56) HTML (0) PDF 1.42 M (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