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吉,杨维微,李绍才,刘锦,哈斯宝力道,图雅,张晓敏,郭聪
2021, 56(5):641-647. DOI: 10.13859/j.cjz.202105001
摘要: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urica)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鼠种之一,分布在草地和榆树(Ulmus pumila)疏林下,在冬季会形成数量不同的越冬集群。达乌尔鼠兔在秋季和冬季常常会受到艾虎(Mustela eversmanii)的攻击。为研究达乌尔鼠兔越冬集群大小与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的关系,2004年10月上旬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的五连榆树疏林地,以洞口计数法调查分布于林下的达乌尔鼠兔种群,采用洞口数量多少作为鼠兔秋季集群大小的指标。清除实验区达乌尔鼠兔洞群范围内的所有鼬科动物粪便。1个月之后,分别统计洞群留有艾虎粪便和洞群被艾虎挖掘过的达乌尔鼠兔家族数量,分析了艾虎对不同大小集群的达乌尔鼠兔家群的捕食选择偏好。统计结果显示,艾虎在集群大的达乌尔鼠兔家群周围更容易留下粪便(P < 0.05),并且更倾向挖掘集群大的达乌尔鼠兔家群(P < 0.05)。这表明达乌尔鼠兔越冬家群成员数量越多,其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就越大。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越冬期间天敌选择性的捕食风险的存在抑制了达乌尔鼠兔越冬集群的增长,从而使其越冬家族数量维持在限定的规模和水平。
马鸣 , 蒋可威 , 梅宇 , 王文娟 , Graham Martin , 李军伟 , 陈雨萧 , 王述潮 , 吴道宁
2021, 56(5):648-654. DOI: 10.13859/j.cjz.202105002
摘要:广布于欧亚大陆的灰鹤(Grus grus)又叫普通鹤、欧亚鹤。依据2019-2021年在乌鲁木齐郊区连续三年搜集灰鹤迁徙期遭遇高压线(220kv)拦截遇难的数据,简单介绍伤亡案例的特点。可能是因为灰鹤前端有一个视觉盲区,约49只灰鹤碰撞了高压线。之前,媒体报道的伤亡数更多,每千只伤亡率达5.4%。伤亡者多是1龄以上4龄以内的亚成鸟(占94%),未见1龄内幼鸟。现场解剖,伤亡者的断翅率最高,达到53%;腿被撞折的比率也很高,达51%;腹部或背部擦伤占24%;头或颈部碰伤约为14%。因为碰挂后落地(≥30m架空线),造成二次受伤,结果有41%的灰鹤身体是多处受伤。最后,对视野盲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介绍和推荐几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2021, 56(5):655-662. DOI: 10.13859/j.cjz.202105003
摘要:环境温度变化通过影响鸟类的行为进而使其活动区也发生变化,探讨三者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理解鸟类是如何通过行为调整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来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本研究通过卫星跟踪的方法获得了在河南三门峡湿地越冬的31只大天鹅(Cygnus cygnus)详细位点数据,在ArcGIS和R语言中采用核密度估计法计算大天鹅的活动区面积,在SPSS中采用Spearman分析平均温度与活动区面积的相关性;并利用瞬时扫描法获得大天鹅越冬行为观察数据,采用非参数Kruskal Wallis检验对大天鹅行为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探讨了环境温度与大天鹅越冬行为和活动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式。研究表明,从越冬初期至后期,随着环境温度的先下降后升高,大天鹅的取食、运动、静息等主要行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静息和取食行为先增加后减少,运动行为则先减少后增加。越冬不同时期的核心区和活动区面积与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大天鹅在不同时段的活动区面积大小整体上均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大天鹅的越冬行为也随之发生了调整,进而使活动区面积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越冬初期大天鹅通过增加活动区面积及时补充能量增加体能,越冬中期减少活动保持能量需求,越冬后期增加盘旋飞行使得活动区面积增大等。大天鹅这一系列行为和活动区的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越冬不同时期的生理需求。
2021, 56(5):663-673. DOI: 10.13859/j.cjz.202105004
摘要:在世界范围内,物种入侵正成为一个影响经济发展、公众健康的重大生态事件。为了探究入侵物种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对本土近生态位物种的生态挤压作用,选择了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作为受试动物,设置直接生态竞争实验和间接分泌物胁迫实验两类实验。直接生态竞争实验中两种螺直接竞争生存资源,而间接分泌物胁迫实验中则观测两种受试螺分泌物对彼此与自身种群的影响。为了模拟野外不同水体的竞争情况,设置了两种密度,即每组共计6只受试螺(低密度组)及每组共计12只受试螺(高密度组),在两种密度下设两种螺不同比例的个体组合。结果显示,两类实验中,小管福寿螺的体重相对变化与生存率都优于梨形环棱螺。直接竞争实验小管福寿螺体重相对变化率显著优于梨形环棱螺(P < 0.05),但二者生存率无显著差异;低密度组中,福寿螺与梨形环棱螺的体重相对变化及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而高密度组中,当梨形环棱螺个体数极多时(8只),其体重相对变化率会显著差于小管福寿螺(P < 0.05);当梨形环棱螺个体数少时(4只),其体重相对变化率与小管福寿螺无明显差异,但生存率会显著低于小管福寿螺(P < 0.05)。间接分泌物干扰实验中,小管福寿螺的体重相对变化率极显著优于梨形环棱螺(P < 0.01),且其生存率高于梨形环棱螺;在低密度组中,高比例(4只)的小管福寿螺生存率显著高于高比例(4只)的梨形环棱螺(P < 0.05);而在高密度组中,高比例(8只)的梨形环棱螺在28 d内全部死亡,由于对照组中即使是高密度的梨形环棱螺也拥有高生存率,说明这种效应不是梨形环棱螺本身所导致的,而是小管福寿螺的间接分泌物胁迫导致了梨形环棱螺的大量死亡。以上结果充分表明,小管福寿螺的间接分泌物干扰效应比直接生态挤压作用具有更严重的生态威胁性,且小管福寿螺的种内竞争调节能力优于梨形环棱螺,这可能是小管福寿螺作为入侵物种的一种有效生活史策略。
2021, 56(5):674-685. DOI: 10.13859/j.cjz.202105005
摘要:2018年1月至11月对苏州城区8个片区23个监测点的河道断面进行每两月一次的后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定量采集和分析,共鉴定出后生浮游动物127种,其中,轮虫48种,枝角类41种,桡足类38种。苏州城区河道后生浮游动物的年度优势种共24种,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在0.25 ~ 0.84之间,不同片区之间的生境异质性导致优势种生态位重叠指数差异较大。各片区的年均后生浮游动物总密度为(315.2 ± 161.4)ind/L,年均后生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为(0.77 ± 0.27)mg/L。不同片区间的生境异质性导致后生浮游动物现存量存在差异,轮虫在各片区的密度占比均达85.3%以上,成为绝对优势类群。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电导率、水温、溶解氧、透明度、叶绿素a、总氮和总磷是影响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2021, 56(5):686-695. DOI: 10.13859/j.cjz.202105006
摘要:根据2001至2015年对云南省30个县(市)的现场调查,本文对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体表螨类(革螨和恙螨)的感染状况和相关生态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常规统计短尾鼩体表螨类的构成比(Cr)、感染率(PM)、平均多度(MA)和感染度(MI)。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J)比较螨类物种相似度。用Margalef指数(Mf)测定螨类物种丰富度,同时计算螨类科属级物种多样性(DF、DG、DG-F)。用聚块指数(m*/m)和负二项分布的K参数(k)测定优势螨种的空间分布型。用协调系数(V)测定革螨和恙螨两大类群之间的协调关系。在所调查的30个县市中,从10个县市累积捕获到348只短尾鼩,采集到螨类15 541只,分类鉴定为10科24属103种,恙螨物种丰富度(Mf)高于革螨,但革螨科属物种多样性各指标(DG = 2.80,DF = 2.32,DG-F = 0.17)均高于恙螨的相应指标(DG = 1.43,DF = 1.26,DG-F = 0.12)。短尾鼩体表螨类感染普遍,总感染率(PM = 80.75%)、总平均多度(MA = 44.66螨/鼩)和总感染度(MI = 55.31螨/鼩)均较高,革螨的这三项指标明显高于恙螨(PM:χ2 = 182.580,P < 0.001;MA:Z =﹣12.495,P < 0.001;MI:Z =﹣0.371,P > 0.05)。两大螨类之间呈较低程度正协调(V = 0.18,P < 0.001)。短尾鼩地厉螨(Dipolaelaps anourosorecis)是短尾鼩体表的优势革螨(Cr = 92.79%),密点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densipunctatum)是优势恙螨(Cr = 23.10%),两种优势螨种在短尾鼩不同个体间呈聚集分布(m*/m > 1,k > 0)。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短尾鼩体表螨类感染存在差异,螨类更倾向于感染雌性和成年短尾鼩。雌雄短尾鼩体表恙螨种类相似度较低(J = 0.31),革螨种类相似度相对较高(J = 0.65)。不同年龄短尾鼩体表恙螨种类相似度很低(J = 0.17),革螨种类相似度也较低(J = 0.28)。结果表明,云南省短尾鼩体表螨类感染普遍,感染程度重,螨类物种多样性很高。密点纤恙螨是优势恙螨,短尾鼩地厉螨是优势革螨,两种优势螨种均呈聚集分布。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短尾鼩体表螨类感染存在性别偏倚和年龄偏倚。
2021, 56(5):696-706. DOI: 10.13859/j.cjz.202105007
摘要:肠道微生物能够协助寄主维持体内稳态、增强营养吸收和能量代谢,对寄主适应环境和维持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乌梢蛇(Ptyas dhumnades)桂林(n = 3)和襄阳(n = 3)种群的为研究对象,收集动物的粪便提取微生物总DNA,进行16S rRNA基因V1 ~ V3区域扩增子测序,分析两个种群乌梢蛇粪便微生物群组成、丰度和基因功能预测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群的粪便微生物在a-多样性上无显著差异,两种群相对丰度较高的粪便微生物和基因功能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在门水平上,乌梢蛇粪便微生物群优势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线性判别分析分析显示,桂林和襄阳种群的乌梢蛇粪便微生物具有显著的丰度差异特征。此外,对两种群粪便微生物基因功能预测,在与环境信息处理、代谢相关和遗传信息处理有关的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关注野外动物粪便微生物菌种组成及其与寄主的进化关系,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粪便微生物方面的相关建议。
2021, 56(5):707-715. DOI: 10.13859/j.cjz.202105008
摘要:牙齿是肉食性鱼类重要的摄食器官。为探究鳜(Siniperca chuatsi)牙齿形态结构,采用解剖镜观察了鳜牙齿分布、形态与数量。并比较其与大眼鳜(S. kneri)、斑鳜(S. scherzeri)及中国少鳞鳜(Coreoperca whiteheadi)牙齿差异。采用茜素红染色、组织切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及红外光谱观察并检测了鳜牙齿结构、元素组成和化学成分。结果显示,鳜牙齿具上颌齿、下颌齿、犁齿、腭齿和咽齿。其中,上颌齿前端有犬齿,其余为绒毛状齿;下颌齿最内列有犬齿,其余为绒毛状齿;犁齿、腭齿、咽齿均为绒毛状齿。鳜和大眼鳜下颌齿列数为3列,斑鳜和中国少鳞鳜为4列。茜素红染色显示,犬齿和绒毛状齿外层均为透明的牙釉质,内层为包裹髓腔的牙本质;组织切片显示,牙本质结构疏松,内有许多孔隙;牙尖部分形成牙釉质帽;中央为髓腔,内有牙髓组织。扫描电镜显示,犬齿和绒毛状齿表面均由釉柱组成,釉质层有釉柱横纹。X射线能谱显示,犬齿和绒毛状齿主要元素都为碳(C)、氧(O)、氮(N)、钙(Ca)和磷(P)。红外光谱显示,犬齿和绒毛状齿主要无机成分为碳酸羟基磷灰石。结果表明,鳜牙齿较发达,上、下颌齿有犬齿,犬齿和绒毛状齿结构与组成基本相似。
陈润,王亚冰,曾姣,王翠华,王倩,王建钢,施兆鸿,马凌波,彭士明
2021, 56(5):716-728. DOI: 10.13859/j.cjz.202105009
摘要:为探究低氧-酸化胁迫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早期发育阶段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实验设置4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溶解氧7.0 mg/L,pH 8.1)、低氧组(溶解氧3.5 mg/L,pH 8.1)、酸化组(溶解氧7.0 mg/L,pH 7.3)和低氧-酸化组(溶解氧3.5 mg/L,pH 7.3)。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置大黄鱼受精卵4.0 × 104粒。在实验开始(记录为0 d)和受精卵孵化后1 d、3 d、5 d、10 d、15 d、20 d、27 d测定其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Ⅰ)和生长激素(GH)含量,以及丙酮酸激酶(PK)、谷丙转氨酶(GPT)、碱性磷酸酶(AKP)和钠钾ATP酶(NKA)活性。并测定27 d时的体长和体高。实验结果表明,低氧和酸化胁迫在27 d均显著抑制大黄鱼体长、体高的增长,低氧-酸化双重胁迫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含量分别在3个处理组的多个时段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其中,3个处理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含量在3 d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生长激素含量在不同处理组中均出现升高的趋势,27 d时3个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P < 0.05)。丙酮酸激酶活性在低氧-酸化组1 ~ 5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其他三个组的变化基本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谷丙转氨酶活性在3个处理组中的多个时间点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3个处理组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在3 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15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3个处理组钠钾ATP酶活性在3 d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综合分析得出,在本实验条件下大黄鱼早期发育阶段在低氧和酸化胁迫的环境中个体生长均会受到抑制,低氧-酸化的双重胁迫对其抑制作用更显著。各处理组的代谢酶活性在多个时段与对照组相比发生显著性变化,结合本实验中大黄鱼个体生长差异和代谢酶活性差异的分析得出,低氧和酸化胁迫导致大黄鱼主要代谢酶活性产生了响应性的变化,进而最终影响了大黄鱼的个体生长。
2021, 56(5):729-745. DOI: 10.13859/j.cjz.202105010
摘要:为探究不同海拔地区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血清和肝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变化,本研究采集大理(高海拔)和勐腊(低海拔)中缅树鼩分别12只和8只的血清和肝,采用非靶向代谢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技术测定代谢物。结果表明,高海拔种群和低海拔种群相比,血清中一共有36种代谢物差异显著,其中,柠檬酸、葡萄糖、胆固醇等共32种代谢物的浓度上调,N-乙酰谷氨酸、葵酸、庚酸和对羟基苯甲酸这4种代谢物的浓度下调;高海拔种群肝差异代谢物和低海拔肝相比,一共有18种代谢物浓度差异显著,其中,苹果酸、核糖、葡萄糖等共10种差异代谢物浓度上调,谷氨酰胺、乙醇酸、硬脂酸等共8种差异代谢物浓度下调。高海拔种群与低海拔种群相比,血清中一共有76条代谢通路活性得分差异显著,其中,69条活性得分上调,7条活性得分下调;肝中一共有75条代谢通路活性得分差异显著,其中,43条活性得分上调,32条活性得分下调。以上结果说明,中缅树鼩在面对不同环境时,会调节不同组织中不同代谢通路(如三羧酸循环、糖酵解、脂类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代谢物含量来适应环境,且血清比肝对环境变化更敏感。
吴深基,赵璐(共同第一作者),黄进强,李永娟,张倩,潘玉财,王晓谰,刘哲
2021, 56(5):746-755. DOI: 10.13859/j.cjz.202105011
摘要:黑素皮质素1受体基因(mc1r)是控制动物色素合成的重要基因,为探讨mc1r基因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色变异的关系,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获得虹鳟mc1r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编码的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该基因在野生型虹鳟(虹鳟)和黄色突变型虹鳟(金鳟)体色发生不同时期(从受精期至12月龄)及成鱼背部皮肤、腹部皮肤、背部肌肉、腹部肌肉、眼、脑、鳃、中肾、头肾、肠、肝、脾和心13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mc1r基因序列全长为4 518 bp,开放阅读框1 017 bp,编码338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虹鳟Mc1r蛋白具有7TM_GPCR_Srsx结构域。通过氨基酸序列同源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Mc1r蛋白序列在鱼类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qRT-PCR结果表明,mc1r基因在虹鳟与金鳟的受精期就开始表达,且在受精期至桑葚期胚胎的表达量高于胚胎后期;mc1r基因在虹鳟与金鳟相同时期表达比较结果显示,该基因在受精期、4细胞期、16细胞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期、体节期、1日龄、3日龄、7日龄胚胎或个体以及1月龄、2月龄、3月龄和6月龄背部皮肤中的表达均差异显著(P < 0.05);mc1r基因在12月龄虹鳟和金鳟的13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该基因在虹鳟与金鳟的背部皮肤、腹部皮肤和脑中的表达量较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 < 0.05),且虹鳟背部皮肤中该基因的表达量高于金鳟背部皮肤(P > 0.05)。以上结果表明,mc1r基因可能与虹鳟体色变异密切相关。本研究可为后期进一步深入阐明虹鳟体色变异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2021, 56(5):770-775. DOI: 10.13859/j.cjz.202105013
摘要:在中国,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被认为自然分布于额尔齐斯河,但至今尚无发现该种的文献报道,在额尔齐斯河是否确有分布还存疑问。2019年9月,在中国额尔斯斯河下游(185团)采集到鲟类标本1尾,全长91.5 cm,体重5 520 g。标本背骨板11,侧骨板64,腹骨板12;口腹位,较小,口下唇中间断裂;鳃耙数17,符合小体鲟的形态特征。利用线粒体DNA Cyt b基因序列(1 141 bp),对鲟属10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及系统发育进行分析,该种与分布于鄂毕河、多瑙河的小体鲟遗传距离最近(序列分歧为0 ~ 0.000 2),并在进化树中聚为一支,应属于种内关系。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确定该标本即为小体鲟,在额尔齐斯河首次被发现,为中国鲟科分布新记录种,标本保存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鱼类标本馆(标本号80092871)。
2021, 56(5):776-781. DOI: 10.13859/j.cjz.202105014
摘要: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野角乡,利用陷阱法捕捉到3号缺齿鼩。标本体形中等,头体长(64.8 ± 3.0)mm,尾长(76.6 ± 1.9)mm,大于头体长,尾尖有一簇白毛,后足长(16.8 ± 0.1)mm。颅骨呈钝圆形,吻突较短,在上颌前部区域逐渐变细。颅全长(19.22 ± 0.19)mm,脑颅宽(9.31 ± 0.09)mm,第2上臼齿间最大宽(5.29 ± 0.08)mm。上门齿1枚,呈镰刀状,上单尖齿3枚,自前向后大小依次递减。红褐色色素沉积主要分布于上下门齿和第一上单尖齿的齿尖。利用缺齿鼩属检索表进行检索,本次采集标本鉴定为霍氏缺齿鼩(Chodsigoa hoffmanni)。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比较,本次采集标本与缺齿鼩属霍氏缺齿鼩的系统进化关系最接近,遗传距离在0.026 ~ 0.028之间,与形态鉴定的结果吻合。基于Cyt 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本次采集标本与GenBank下载的霍氏缺齿鼩聚在一个小分支上,进一步证实本次采集3个标本是霍氏缺齿鼩。
2021, 56(5):782-786. DOI: 10.13859/j.cjz.202105015
摘要:物种分布是物种的生物地理学基本特征,能反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信息。近年来,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宽耳蝠属(Barbastella)物种分布记录不断增加。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地理分布,基本可区分宽耳蝠属的不同物种。2019年8月16日于贵州省习水县同民镇雷声村用网捕法采集到1只雄性宽耳蝠。该样本前臂长36.16 mm;外耳廓近似方形,具有明显横嵴;双耳在额部相连;耳外缘无耳突;耳屏呈三角形,耳屏长(6.92 mm)约为耳长(13.81 mm)的一半。经鉴定,该物种为亚洲宽耳蝠(Barbastella leucomelas),是贵州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
2021, 56(5):787-790. DOI: 10.13859/j.cjz.202105016
摘要:青头潜鸭(Aythya baeri)是世界极危级物种(CR),目前全球数量不足1 000只,中国是其主要分布地。结合近年野外实地观察,对青头潜鸭在陕西省的分布状况进行了总结。2017至2021年青头潜鸭见于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态保护区雁鸣湖、韩城市潘庄、榆林市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翔县东风水库、西安市未央区天玑湖、华阴市罗敷湖和宝鸡市千渭之会湿地。目前青头潜鸭在陕西省的分布地仅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黄河中游湿地和北部的榆林长城风沙区。首次发现青头潜鸭在陕西榆林刘家海子内进行繁殖。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陕西省境内青头潜鸭繁殖的唯一记录,为青头潜鸭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2021, 56(5):756-769. DOI: 10.13859/j.cjz.202105012
摘要:几何形态测量学是头足类角质颚形态分析的重要研究方法,其中包括地标点法和轮廓线法。虽然地标点类型被划分为三种,但基于地标点法的角质颚形态研究对于地标点的选取与建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探究可以更好地展示角质颚形态变异程度所需要的地标点以及样本数是十分必要的。为探究不同地标点和样本数对角质颚形态分析的影响,本研究利用2018和2019年捕捞的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角质颚样本,使用R语言LaMBDA包LaSEC函数,对300对角质颚样本分别使用10、20、28个地标点和50、80、100、200、300对样本组合,以探讨不同地标点和样本数方案时表示形态变异的平稳度。研究结果表明,地标点数量会使质心大小结果产生误差;为了更好地展示角质颚的形态变异程度,最终确定研究样本在50对以内时,上颚和下颚采用26个地标点;研究样本为50 ~ 300对时采用27个地标点。研究分析认为,基于LaSEC的头足类角质颚地标点和样本定量分析可以拟定表示角质颚形态变异的最佳地标点数量,并通过角质颚形态变异箭头图来明确表示角质颚形态变异的最佳地标点方案,为后续基于地标点法的头足类角质颚形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021, 56(5):791-799. DOI: 10.13859/j.cjz.202105017
摘要:特络细胞是一种新型间质细胞,其最显著的形态特征是具有极其细长且粗细不均而呈念珠形的细胞突起,可以和周围的同/异型细胞、血管、神经末梢等形成细胞连接。特络细胞还可释放细胞外囊泡(EVs)和其他信号分子,从而发挥其潜在的生理功能。先前的研究表明,特络细胞的功能与动物组织再生有关,因此对于低等动物特络细胞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其参与组织再生的机理,为人类再生医学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特络细胞在不同动物器官组织中的分布位置、免疫表型、超微结构特点、与周围细胞型的结构关系以及特络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已有研究中不同动物组织器官中特络细胞在超微结构上的差异,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特络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理功能。
2021, 56(5):647-647. DOI: 10.13859/j.cjz.202050018
摘要:
2021, 56(5):662-662. DOI: 10.13859/j.cjz.202105019
摘要:
2021, 56(5):786, 800-786, 800. DOI: 10.13859/j.cjz.202105020
摘要:
版权所有 ©《动物学杂志》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646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