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55(4):413-420. DOI: 10.13859/j.cjz.202004001 CSTR:
摘要: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部岩高坪片区对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昼间休息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取样法(ad libitum sampling),观察记录黔金丝猴个体的休息姿势、休息位置的林层高度、休息时利用支撑物树枝的粗细与倾斜角度以及团抱组合的个体数量等休息行为相关参数。研究发现黔金丝猴昼间休息行为主要选择利用林层的树冠中位,占总频次的52%;黔金丝猴的休息姿势主要为坐姿,占总频次的99%,偏好利用直径介于5 ~ 10 cm之间中等粗细树枝作为支撑物;选择支撑物树枝的倾斜角度趋近于水平;昼间休息多采用2只个体组成的团抱模式;猴群休息位置支撑物树枝直径与树冠层高度呈显著负相关;黔金丝猴在树冠各层间休息时的平均团抱大小差异显著。树冠层支撑物资源在树冠的垂直分布可能是黔金丝猴昼间休息行为利用树冠层高度与团抱模式的主要影响因子。
2020, 55(4):421-429. DOI: 10.13859/j.cjz.202004002 CSTR:
摘要:洞庭湖区水量丰富且季节变化大,对湖区小型哺乳动物造成一定压力。具有游泳能力的小型哺乳动物可利用水体逃生扩散,游泳能力影响其分布情况。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为洞庭湖区主要优势鼠种,在湖区各生境中均占优势;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在湖区亦有分布,二者分布特点不同,可能与游泳能力有关。为观察比较二者游泳能力,野外捕捉动物进行游泳实验,观察并比较二者的游泳行为及皮毛吸水率。结果发现,灰麝鼩采用狗刨式在水面游泳,背腹部没入水中,身体与水面倾斜度较大,利用四肢划水提供动力,游泳期间无漂浮行为,皮毛吸水率随游泳时间延长而增长,游泳行为及皮毛吸水率无性别差异。黑线姬鼠也采用狗刨式在水面游泳,仅腹部没入水中,身体与水面倾斜度较小,主要利用后肢划水,可漂浮在水面,皮毛吸水率随游泳时间延长而增长,游泳行为及皮毛吸水率无性别差异。两者比较显示,黑线姬鼠采用水生适应程度较好的游泳方式,游泳能力比灰麝鼩强,其皮毛防水性能优于灰麝鼩,皮毛吸水率和吸水率速率显著低于灰麝鼩。上述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和灰麝鼩都具有一定的水中运动能力,但黑线姬鼠的游泳方式及皮毛防水性比灰麝鼩强,可能是其广泛分布于洞庭湖湖区的原因之一。
2020, 55(4):430-439. DOI: 10.13859/j.cjz.202004003 CSTR:
摘要:亲鸟递食位置可以调控雏鸟之间的竞争,而异步孵化会使不同孵出顺序雏鸟的体况产生等级差异。雏鸟可以通过竞争巢中有利位置来获得更多的食物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生长发育速度和存活率。本研究于2013和2014年两年的4至8月对甘肃安西荒漠保护区桥子片区22巢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的递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荒漠伯劳亲鸟递食的位置主要集中在1个(n = 13,比例超过50%)或2个(n = 9,合并比例超过60%)位置上,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处于亲鸟递食位置直线方向上的雏鸟获食次数显著高于两侧位置(n = 22,P < 0.001)。但异步孵化雏鸟的孵出顺序与其在巢内占据直线(df = 4,F = 0.211,P > 0.05)和两侧位置(df = 4,F = 0.068,P > 0.05)的次数都不具相关性;并且不同孵出顺序雏鸟间平均获食次数无明显差异(df = 4,F = 0.090,P > 0.05);拟合不同孵出顺序的雏鸟生长曲线发现,不同孵出顺序雏鸟的体重生长率也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df = 4,F = 0.637,P > 0.05)。研究结果表明,荒漠伯劳亲鸟趋于固定递食位置并向直线方向递食;但雏鸟间具有较小的同胞竞争,出飞等级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繁殖地短暂的食物丰富度和雏鸟本身对于乞食与获食之间的利弊权衡有关。
2020, 55(4):440-448. DOI: 10.13859/j.cjz.202004004 CSTR: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噪声水平显著升高。噪声会掩盖鸟类的声音信号,这无疑会影响鸟类的交流。在嘈杂的城市环境中,鸟类通常以高频率鸣唱来避免声信号被掩蔽。然而,较低的发声频率才是雄性品质的重要表征,提高发声频率可能会影响声信号对雌性的吸引力。因此,鸟类会在提高发声频率和保持较低频率之间进行权衡。为确定城市噪声对树麻雀(Passer montanus)鸣唱行为的影响,在沈阳市选取6个研究地点,比较了沈阳市区和近郊不同噪声水平下树麻雀繁殖期的鸣唱特征。在2019年4月至7月,使用定向麦克风录制了320只繁殖期树麻雀的鸣唱,并使用声级计测定噪声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研究地点的噪声水平显著高于郊区研究地点。与安静郊区相比,城市嘈杂环境中的树麻雀鸣唱的最高频率、最低频率和主峰峰频显著较高,频宽更大,而时长没有差别。树麻雀鸣唱的最高频率、频宽、主峰峰频和时长均与噪声水平无显著相关,而最低频率与研究地点的噪声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说明,在噪声环境中,树麻雀选择提高最低频率以利于声信号的传输。
2020, 55(4):449-455. DOI: 10.13859/j.cjz.202004005 CSTR:
摘要:寿带(Terpsiphone incei)是雀形目王鹟科的鸟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以往研究曾对我国部分地区寿带的繁殖习性进行了报道,但对其雌雄个体的形态类型缺少描述。为进一步了解寿带的繁殖习性及其雌雄个体的形态类型,本研究于2014至2017年每年的5至7月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了观察。观察发现,寿带在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般于5月下旬开始筑巢繁殖,雌雄亲鸟均参与筑巢、孵卵和育雏。寿带巢多位于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等几种植物上,平均窝卵数(± SD)为(3.8 ± 0.6)枚(n = 25巢),孵卵期12 ~ 13 d(n = 4巢),各巢卵的平均孵化率(± SD)为91.7% ± 17.7%(n = 9巢),窝雏数(± SD)为(3.6 ± 0.8)只(n = 19巢),巢内育雏期约10 d,巢成功率为34.5%(n = 29巢),弃巢和天敌捕食是巢失败的主要原因。寿带雌鸟具有栗色短尾型和栗色长尾型2种形态,而雄鸟具有栗色长尾型、白色长尾型和栗色短尾型3种常见形态,且雄鸟以栗色长尾型所占比例最高,为69.4%(n = 36巢)。此外还记录到1只栗色身体但具有白色长尾羽的雄鸟。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寿带的繁殖习性及其雌雄个体的形态类型。
刘化金.,陈丽霞,贾茹,王毅花,刘冬平,刘宇霖,杨培宇,陆军,张国钢
2020, 55(4):456-461. DOI: 10.13859/j.cjz.202004006 CSTR:
摘要:黑龙江兴凯湖位于中俄交界,该地区水鸟的迁徙路线及其保护状况受到我国及相邻国家政府和保护组织的高度关注。我们整理了兴凯湖水鸟的环志回收数据,对水鸟的迁徙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010年至2019年兴凯湖共环志鹤鹳类和雁鸭类968只,回收记录共29只次,其中白枕鹤(Grus vipio)6只次、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8只次、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3只次、绿头鸭(A. platyrhynchos)3只次、琵嘴鸭(A. clypeata)7只次、凤头潜鸭(Aythya fuligula)1只次和豆雁(Anser fabalis)1只次。水鸟环志回收数据揭示了兴凯湖鹤鹳类和雁鸭类的主要迁徙规律,证实了兴凯湖作为东北亚水鸟迁徙廊道的重要性,为我国与相邻国家开展水鸟的联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020, 55(4):462-467. DOI: 10.13859/j.cjz.202004007 CSTR:
摘要:猎隼(Falco cherrug)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为探究猎隼的迁徙规律,2018年9月26日在河北省保定市成功为1只猎隼佩戴了卫星追踪器,对其迁徙活动进行了跟踪。此猎隼个体的秋季迁徙路线涉及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6个省区,自东向西迁徙,越冬地为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迁飞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放飞阶段、游荡期和迁飞期,三个阶段的飞行距离分别为297.62 km、1 129.69 km和2 040.9 km。此猎隼个体每天的飞行时段为(7:33 ± 2:01)时到(18:12 ± 1:09)时,即在白天飞行。平均日飞行时间为(10.44 ± 1.76)h,一天中平均飞行速度有三个高峰,分别为9:00、14:00和18:00时。迁飞过程中的平均飞行速度为(45.77 ± 20.88)km/h,平均日飞行距离(188.65 ± 113.90)km。此猎隼个体在越冬地晚间没有固定的休息点,休息地的海拔在1 500 ~ 2 000 m的位点较多,90%的活动区域面积为85.5 km2。2019年3月7日发现此猎隼个体被电死并悬挂在一根电线杆上,漏电电线杆是猎隼栖息的死亡陷阱。
2020, 55(4):468-476. DOI: 10.13859/j.cjz.202004008 CSTR:
摘要:角质颚是头足类主要的摄食器官,蕴含着大量渔业生态学信息。根据2019年3至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海域采集的1 009尾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对其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进行了划分和判定,分析了色素沉积等级与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和角质颚形态参数的关系。结果显示,3至5月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以2级为主,占总样本的33.87%,色素沉积等级总体上随着月份的增加而增加。鸢乌贼角质颚的色素沉积与胴长、体重和性腺成熟度的关系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P < 0.05),总体而言雌性个体的沉积速度快于雄性个体。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与胴长、体重和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均呈正相关,并且都随着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开展了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色素沉积研究,确立了鸢乌贼色素沉积等级与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和角质颚形态参数的关系,并拟合了相关生长方程,为进一步研究鸢乌贼的渔业生态学及合理开发该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0, 55(4):477-484. DOI: 10.13859/j.cjz.202004009 CSTR:
摘要:为了解世界濒危物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主要器官组织的结构特征,本研究利用石蜡组织切片技术,对1只因胎衣不下死亡的雌性成年赛加羚羊心、肝、脾、肺、肾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赛加羚羊心肌纤维发达,呈圆柱状,有分支,其胞核位于细胞边缘,各心肌纤维分支末端相互连接构成肌纤维网,闰盘明显。肝组织致密,间质少,肝小叶分界不清,切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脾的被膜较厚,脾小梁由被膜和脾门的结缔组织伸入脾实质形成,相互连接构成脾的粗支架;实质部分可明显分为白髓和红髓,白髓主要分布在脾内小动脉周围,其内部脾小结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红髓主要分布于白髓区周围,其内充满大量的红细胞。肺实质导气部主要可见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其中,细支气管的管腔面富含纵行皱襞,黏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呼吸部可见大量的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肺泡结构清晰可见。肾为平滑单乳头肾,由被膜和实质构成,实质可明显分为皮质与髓质,皮质内可见大量肾小体和少量结缔组织。总体而言,与其他同类型反刍动物相比较,赛加羚羊各主要器官的组织结构未见有明显差异。
2020, 55(4):485-490. DOI: 10.13859/j.cjz.202004010 CSTR:
摘要:小鼠(Mus musculus domesticus)原始卵泡形成在出生后3 d内进行得最剧烈,此时有大量卵母细胞丢失。出生后不久原始卵泡库就建立起来,新生鼠都会经历一段时间饥饿再摄入母乳营养,对出生后的子鼠饥饿处理时,出现了自噬和凋亡的动态变化,自噬和凋亡都可以影响细胞的存活,这很可能与卵母细胞的大量丢失有关。在本项研究中,将对照组子鼠正常母乳喂养,处理组子鼠与母鼠分开,完全不给予母乳。分别收取饥饿1.5 d与2 d子鼠的卵巢制作电镜切片,每组3只子鼠,每只子鼠3张电镜切片,每组共统计9张切片。在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通过观察发现,饥饿1.5 d的子鼠卵巢与正常1.5 d的子鼠卵巢相比,卵母细胞中的自噬小体数量显著增加。这表明,饥饿处理1.5 d促进了卵母细胞的自噬,这可能有助于维持卵母细胞的形态及存活。饥饿处理2 d的子鼠卵巢显示出不同的结果。饥饿2 d的子鼠处于生命的临界阶段,已出现小部分个体死亡。存活子鼠卵巢的电镜形态学观察发现,与正常哺乳2 d的子鼠卵母细胞相比,饥饿2 d子鼠卵母细胞中自噬小体的数量显著减少,并出现了多数卵母细胞凋亡的现象,出现许多凋亡小体。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饥饿处理影响了原始卵泡形成过程中自噬和凋亡动态变化的过程。
2020, 55(4):491-512. DOI: 10.13859/j.cjz.202004011 CSTR:
摘要:疫病对珍稀濒危物种虎的(Panthera tigris)生存构成重大威胁。先前的许多研究都将疫病的出现与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因素联系起来,但还没有研究明确分析这些因素与虎病例发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从虎病例的分类统计情况、空间分布情况、时间相关性三个方面分析了1909至2019年间全球范围内的551个虎病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及SPSS统计分析软件针对中国范围内(未统计台湾省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虎病例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虎病例的发生与人口因素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提示相关工作人员应注意加强对人口密度较大地区的虎疫病防控工作力度。该结果为建立一个用于预测虎疫病最有可能发生地区的模型提供了基础。
2020, 55(4):513-515. DOI: 10.13859/j.cjz.202004012 CSTR:
摘要: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隶属于鹈形目(Pelecaniformes)鹭科(Ardeidae),为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文报道了2019年5月至9月海南鳽 在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干脑村南柳河(26?16? N,108?06? E,海拔771 m)的繁殖情况。海南鳽巢址选择在常绿阔叶林中,营巢于高大、枝叶繁茂、枝桠较多并有很强隐蔽性的阔叶树上。结合发现海南鳽幼鸟在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分布区的增加,我们认为在贵州雷公山地区应该至少有1或2个繁殖种群。本次记录是海南鳽在贵州省的首次繁殖记录。
2020, 55(4):516-517. DOI: 10.13859/j.cjz.202004013 CSTR:
摘要:2019年在山西省交城县庞泉沟镇发现北极鸥(Larus hyperboreus)、垣曲县历山镇和沁水县中村镇发现噪鹃(Eudynamys scolopaceus)、垣曲县历山镇发现中华仙鹟(Cyornis glaucicomans),此3种均为山西省鸟类分布新记录种。
2020, 55(4):518-531. DOI: 10.13859/j.cjz.202004014 CSTR:
摘要:应激反应是动物应对环境变化或社会压力的重要机制,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被激活并产生糖皮质激素。鸟类的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酮。通过检测鸟类体内的皮质酮水平,可以了解鸟类的应激状态水平,进而了解诱发和影响鸟类应激反应的因素,这有助于理解鸟类如何适应环境、如何权衡生活史各阶段的能量分配等。而通过长期监测动物个体的生存和应激状况,对濒危鸟类的保育工作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综述了诱发鸟类应激反应的因素,包括天气、捕食压力、食物可获得性、人为干扰和城市化以及社会压力等。归纳出影响鸟类应激反应程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光周期、生境、性别、年龄、社会等级和早期经历等8个方面。提出了应激反应在个性、认知、系统发育等领域的应用,以及慢性应激、羽毛皮质酮检测等值得关注的内容。
2020, 55(4):532-539. DOI: 10.13859/j.cjz.202004015 CSTR:
摘要:两栖动物性别决定类型和性染色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已发现异形性染色体两栖动物中,大部分物种Y或W染色体大于其对应的X或Z染色体,少数物种具有高度分化的Y或W染色体。同时两栖动物类群内基因组大小差异大,性染色体间分子水平上也存在差异。高频转换、偶然重组和染色体重排可能是两栖动物性染色体进化过程中的关键机制。本综述通过对两栖动物性染色体进化的深入探讨,揭示其遗传性别决定的机理,有助于对两栖动物性别人工调控的进一步探索。
摘要:2019年5月6日上午8时,在河北省邢台市浆水镇香炉寨村北部,浆水川河道西岸的树上拍摄到一只领雀嘴鹎。
2020, 55(4):540-540. DOI: 10.13859/j.cjz.202004016 CSTR:
摘要:
2020, 55(4):429, 439. DOI: 10.13859/j.cjz.202004017 CSTR:
摘要:
版权所有 ©《动物学杂志》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646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