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55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有鳞目动物鳞片表面超微结构的适应性进化

      2020, 55(2):113-133. DOI: 10.13859/j.cjz.202002001

      摘要 (1955) HTML (0) PDF 28.32 M (1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爬行动物鳞片的微结构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本研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脆蛇蜥(Dopasia harti)和王锦蛇(Elaphe carinata)头部、背部和腹部鳞片的微皮纹结构及感受器特征。结果表明,3个物种的微皮纹和感受器存在种间差异。北草蜥和王锦蛇背部及腹部微皮纹均为狭长带状,脆蛇蜥为不规则多边形。北草蜥和王锦蛇颔片上有感受器,北草蜥无。脆蛇蜥腹部微皮纹上无小齿状凸起,北草蜥和王锦蛇有,与北草蜥相比王锦蛇的小齿状凸起更宽更长。王锦蛇的眼部微皮纹为向上竖起的脊,而其他部位的鳞片为具有小齿状凸起的狭长带状结构。本研究共收集整理17科99种的背鳞微皮纹数据和8科25种的感受器数据,对微皮纹特征和感受器形态进行祖先重建发现,狭长带状背鳞微皮纹主要存在于蜥蜴科(Lacertidae)、游蛇科(Colubridae)和石龙子科(Scincidae)中,而鬛蜥科(Agamidae)、蛇蜥科(Anguidae)、蟒蛇科(Boidae)以及蝰蛇科(Viperidae)的大多为多边形;较原始的感受器形态为无感觉毛的透镜状,这一结构在有鳞目动物进化中发生多次演化。本研究发现蛇蜥的鳞片表面微结构更接近于蛇类动物。因此,有鳞类动物鳞片微皮纹特征和皮肤感受器的形态是对其所处环境多重压力的优化选择。

    • 迁地保育林麝的侵犯性、等级序位及相互关系

      2020, 55(2):134-140. DOI: 10.13859/j.cjz.202002002

      摘要 (1126) HTML (0) PDF 367.76 K (1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侵犯性是动物个性的重要维度之一,体现了其主动挑衅和攻击其他个体的倾向。动物的侵犯性与其社会结构及等级序位存在紧密关系。本研究于2018年6月1日至7月31日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的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进行了行为取样,计算林麝个体的侵犯性个性(侵犯性指数)和等级序位指数,分析圈养林麝的侵犯性和等级序位格局、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圈养林麝的侵犯性在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雄性林麝的侵犯性(0.45 ± 0.09,n = 22)显著高于雌性(0.22 ± 0.06,n = 30)(P < 0.05),年龄和驯养密度对其侵犯性的效应均不显著(P > 0.05),说明林麝侵犯性的刚性较强;圈养林麝等级序位的性别间差异不显著(P > 0.05),亚成体麝与成体麝的等级序位差异也未达显著水平(P > 0.05),原因在于麝场的建群未区分年龄组;圈养林麝个体的侵犯性与其等级序位显著正相关,林麝个体的侵犯性越大,其等级序位越高(r = 0.73,P < 0.05),推测这与社群的序位等级构建和资源竞争有关。

    • 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洲滩 小型兽类群落状况

      2020, 55(2):141-152. DOI: 10.13859/j.cjz.202002003

      摘要 (1203) HTML (0) PDF 330.27 K (1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洞庭湖区洲滩生境中小型兽类的群落状况,对洞庭湖区洲滩生境的小型兽类进行调查。调查采用铗日法,于2010至2018年,对洞庭湖区洲滩小型兽类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并计算优势度、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对多样性指数采用t值法进行比较,各年份、生境的捕获率及鼠种组成差异则采用卡方检验。2010至2018年,共布放34 116铗日,捕获可以分辨种类的样本2 129只,主要有啮齿目(Rodentia)和鼩形目(Soricomorpha)2类,共7种,分别是啮齿目的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巢鼠(Micromys minutes)、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黄毛鼠(R. losea)和鼩形目的臭鼩(Suncus murinus)。总捕获率为6.36%,东方田鼠、黑线姬鼠捕获率较高,分别为1.83%、3.94%。从小型兽类组成看,黑线姬鼠和东方田鼠在群落中组成的比例较高,分别为63.18%和29.26%。在调查的5类生境中,植被组成以苔草(Carex sp.)、南荻(Miscanthus sp.)和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为主的生境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指数(1.077 2)和均匀度指数(0.666 2)均最大,其次是以苔草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927 5、0.572 3)、以南荻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85 6、0.550 2)和以苔草加南荻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75 6、0.481 9),以美洲黑杨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0.323 6)和均匀度指数(0.180 6)最低,但其优势度最高,为0.881 2。结果表明,随着三峡工程的运行,洞庭湖区植被演替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小型兽类群落动态的变化。在洞庭湖洲滩上,生境越复杂,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越高。单一生境下,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越大,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越低。目前,黑线姬鼠已经成为洞庭湖洲滩生境的第一优势鼠种。

    •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陕西老县城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大中型兽类及林下鸟类资源分析

      2020, 55(2):153-164. DOI: 10.13859/j.cjz.202002004

      摘要 (1148) HTML (0) PDF 711.98 K (1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的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一环。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按照网格法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36台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累积7 835个相机工作日,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 915张,共鉴定出32种鸟类和兽类物种,隶属8目18科,其中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和近危(NT)的物种分别有2种、4种和3种。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的为羚牛(Budorcas taxicolor)(IRA = 36.81);夏季(7.68)和秋季(7.81)物种拍摄率大于春季(4.65)和冬季(4.30),不同季节拍摄到的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不同海拔段物种拍摄率、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不具有明显差异。濒危物种中的羚牛不同海拔段拍摄率存在明显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拍摄物种与相机位点之间相关性较强,这与相机位点附近的生境条件有关。研究结果初步掌握了老县城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种类组成、相对多度及分布状况,为未来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 海南岛发现长舌果蝠

      2020, 55(2):165-171. DOI: 10.13859/j.cjz.202002005

      摘要 (1069) HTML (0) PDF 7.01 M (17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9年7月于海南岛儋州市石花水洞网捕到1只蝙蝠,形态特征、头骨特征及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鉴定证实其为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该物种为海南岛蝙蝠分布新记录种。其主要鉴别特征为:中等体型,前臂长69.6 mm;第二指无爪;有一短尾,尾长12.9 mm,明显突出于股膜之后;肛腺发达;头骨较大,头骨和吻部相对较长,颅全长35.2 mm,吻长11.4 mm。本文报道了海南岛长舌果蝠的外部形态、头骨特征以及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并与该物种已报道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 江西武夷山发现亚洲宽耳蝠

      2020, 55(2):172-177. DOI: 10.13859/j.cjz.202002006

      摘要 (1336) HTML (0) PDF 616.52 K (1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组于2018年1月在江西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使用蝙蝠竖琴网捕获到1只雄性蝙蝠,采用传统形态分类并结合系统发育学分析方法,对该蝙蝠进行物种鉴定。其主要特征为:体型中等偏小,前臂长38.29 mm;外耳廓呈方形,双耳在额部相连,耳屏呈现三角形,无耳突;背毛和腹毛黑棕色且毛尖偏白色;头骨从吻端均匀上升,颅顶点隆起不明显,整体较为扁平;颧弓纤细,矢状嵴与人字嵴隐约可见,齿式为2.1.2.3/3.1.2.3 = 34。根据其外部形态、头骨特征及基于Cyt b和ND1基因序列的 系统发育树结果,将该蝙蝠鉴定为亚洲宽耳蝠(Barbastella leucomelas),为中国江西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

    • 浙江九龙山发现北仑姬蛙新种群的两性异形

      2020, 55(2):178-188. DOI: 10.13859/j.cjz.202002007

      摘要 (1189) HTML (0) PDF 5.42 M (1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年和2018年的4月在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一种姬蛙,经形态学比较、16S rRNA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北仑姬蛙(Microhyla beilunensis),是该种的地理新分布。通过测量31只成体(25雌和6雄)的体长、头长、头宽、吻长、鼻间距、眼间距、眼径、前臂及手长、后肢全长和足长10个形态指标,研究该种的两性异形。结果显示,该种具有雌性大于雄性的个体大小两性异形;体长之外的9个局部形态特征均与体长成正相关,去除体长效应后,北仑姬蛙雄蛙前臂及手长显著大于雌蛙,其余形态特征在两性间均无差异;主成分分析(特征值 ≥ 1)显示,头长、头宽、吻长、鼻间距、眼间距、眼径、前臂及手长、后肢全长和足长等9个特定体长的形态变量辨析出两个主成分,共解释了原始数据52.5%的变异,头宽和前臂及手长在第一向量上具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且两性形态在第一向量上差异显著,这表明头宽和前臂及手长可用于区分雌雄个体。

    • 浙江省爬行动物物种现状及区系特征

      2020, 55(2):189-203. DOI: 10.13859/j.cjz.202002008

      摘要 (1940) HTML (0) PDF 1.13 M (18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整理分类学文献资料,在1990年出版的《浙江动物志: 两栖类 爬行类》的基础上,校订更新了浙江省现生爬行动物多样性名录,进而进行了区系特征分析。截至2019年,浙江省共记录现生爬行动物3目18科54属89种及1亚种。其中,有鳞目12科43属77种及1亚种,龟鳖目5科10属11种,鳄形目1科1属1种。中国特有爬行动物20种。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2种和5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收录7种、附录Ⅱ收录6种、附录Ⅲ收录2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RL)极危物种(CR)2种、濒危物种(EN)6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RLCV)极危物种(CR)10种、濒危物种(EN)11种。浙江省爬行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种为主(69种),广布种18种,古北种2种。生态类型以陆栖型为主(61种)。本研究可为爬行动物的系统分类、系统地理和生态学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期望对于浙江省爬行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有重要意义。

    • 西沙赵述岛潮滩星虫形态特征及其环境适应性

      2020, 55(2):204-212. DOI: 10.13859/j.cjz.202002009

      摘要 (1144) HTML (0) PDF 1.34 M (1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18年夏季赵述岛潮滩现场调查数据,研究西沙赵述岛潮滩内星虫物种组成,并结合沉积物和组织切片分析星虫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在潮滩上设置3个取样站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并对星虫肠道内沙粒组成和摄食消化结构进行测定与观察。结果显示,西沙赵述岛潮滩现存罗岛管体星虫(Siphonosoma rotumanum)、库岛管体星虫(S. cumanense)和富岛管体星虫(S. funafuti),组成比例为4︰2︰1,三种管体星虫生长环境相同,栖息层次均为10 ~ 15 cm。管体星虫肠道内均充满沙粒,去除沙粒后可观察到小型颗粒碎屑(< 10 μm,占90%)、硅藻类、桡足类(300 μm)和植物纤维碎片等。下行肠(前肠)内大颗粒(粒径 > 0.25 mm)沙粒比例(77.65%)高于上行肠(后肠)(62.67%),下行肠内小颗粒(粒径 ≤ 0.25 mm)沙粒(22.34%)低于上行肠(37.33%),表明管体星虫对珊瑚礁砂砾具有细化作用。管体星虫(体重为8.5 g)吻部和躯干部角质层厚度分别为59.08 μm和231.92 μm,收吻肌由9 000 ~ 9 500个肌纤维组成,表明发达的角质层是对珊瑚礁粗糙底质的适应,收吻肌可以保证完成摄食过程。下行肠内的褶皱、肌纤维明显少于上行肠和直肠,表明管体星虫的消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后段,这可能与珊瑚礁底质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有一定关系。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对人绒毛滋养层细胞功能的影响

      2020, 55(2):213-221. DOI: 10.13859/j.cjz.202002010

      摘要 (1047) HTML (0) PDF 9.35 M (1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是胎盘建立血液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是调节脂代谢的关键转录因子亚型,本研究旨在研究PPARα对人绒毛滋养层细胞功能的影响。将构建的PPARα表达载体和PPARα小干扰RNA分别转染HTR8/SVneo细胞,检测细胞功能的变化。本实验采取EdU法和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和浸润能力。结果显示,PPARα过表达能抑制滋养层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能力,促进细胞凋亡能力;敲低PPARα能促进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浸润能力,抑制细胞凋亡能力。PPARα表达水平与其对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负相关。

    • 循环饥饿投喂对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 形态及分布的影响

      2020, 55(2):222-228. DOI: 10.13859/j.cjz.202002011

      摘要 (900) HTML (0) PDF 1.26 M (1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循环饥饿投喂对大鼠(Rattus norvegicus)消化道内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功能的影响,本实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观察和测定循环饥饿投喂(饥饿1 d,投喂1 d,周期为14 d)期间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功能及密度分布。结果表明,实验组(即循环饥饿投喂组)和对照组(正常喂食组)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除食管外均有分布,形态上对照组嗜银细胞以椭圆形和锥体形为主,实验组嗜银细胞则主要以锥体形为主;两组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都位于胃,密度低谷对照组位于空肠、盲肠、回肠和直肠,实验组位于空肠到直肠各段;实验组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密度在贲门和幽门部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结肠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说明循环饥饿投喂会明显改变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并降低细胞数量,这可能与内分泌细胞的功能改变有关。

    • 葡萄糖和维生素C对镇海林蛙蝌蚪生长 及其三种酶活性的影响

      2020, 55(2):229-237. DOI: 10.13859/j.cjz.202002012

      摘要 (1115) HTML (0) PDF 766.28 K (1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营养源对动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静水实验浸泡法探究葡萄糖和维生素C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生长及其苹果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在葡萄糖实验组共分为0.5、1.0和2.0 g/L三个浓度组,维生素C实验组共分为10.0、20.0和30.0 mg/L浓度组,另设1组加曝气水作为对照组。在葡萄糖实验组中,蝌蚪存活率在不同实验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 > 0.05)。变态时间在0.5 g/L和1.0 g/L实验组最短,分别为(43.0 ± 4.0)d 和(43.0 ± 3.4)d,2.0 g/L实验组最长,为(46.2 ± 5.4)d,且实验组间差异显著(P < 0.05)。变态时,0.5 g/L实验组的体重和体全长最大,且各实验组间的体重差异显著(P < 0.01),但体全长差异不显著(P > 0.05)。增重率在0.5 g/L实验组最高,为(9.67 ± 1.71)mg/d,对照组最低,为(7.54 ± 1.22)mg/d,且各实验组之间差异显著(P < 0.05)。维生素C实验组中,存活率在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 > 0.05)。所有实验组蝌蚪的发育历期在实验第7、14、21和28天时均大于对照组。变态时间在所有的实验组相似,为43 d左右(P > 0.05)。变态时,蝌蚪的体重(P > 0.05)和体全长(P > 0.05)在20.0 mg/L实验组和30.0 mg/L实验组最大,对照组最小,但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蝌蚪的增重率在20.0 mg/L和30.0 mg/L实验组最高,10.0 mg/L实验组最低,但不同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 > 0.05)。生化酶活性检测中,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在葡萄糖实验组和维生素C实验组中均随实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乳酸脱氢酶(LDH)和淀粉酶(AMS)活性分别在葡萄糖的1.0 g/L实验组和维生素C的10.0 mg/L实验组达到最高。本研究结果表明,10.0 mg/L维生素C或1.0 g/L葡萄糖为镇海林蛙蝌蚪的最适外源物添加浓度,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和体内酶活性。该研究结果将为镇海林蛙的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数据。

    • 实验树鼩肠道螺杆菌属细菌特征分析

      2020, 55(2):238-246. DOI: 10.13859/j.cjz.202002013

      摘要 (1165) HTML (0) PDF 1.69 M (1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树鼩(Tupaia belangeri)作为一种新型的实验动物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本研究组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螺杆菌属(Helicobacter)是树鼩肠道微生物群落中相对丰度最高的一类细菌,但其具体的细菌种类和结构特征仍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将开展实验树鼩肠道中螺杆菌属细菌的分布种类和特征分析,为后续实验研究工作提供资料。通过系统采集72只树鼩的粪便样本,提取核酸后采用巢氏PCR法应用属特异性引物扩增螺杆菌属特异性片段,再分别采用7个种特异性引物对属特异性阳性样本扩增螺杆菌种特异性片段,包括肝螺杆菌(H. hepaticus)、家鼠螺杆菌(H. muridarum)、胆汁螺杆菌(H. bilis)、啮齿类螺杆菌(H. rodentium)、弯曲螺杆菌(Flexispira rappini)、鼩螺杆菌(H. suncus)和盲肠螺杆菌(H. typhlonius)。属特异性引物扩增阳性但种引物扩增阴性的样本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和BLAST比对分析,确认其最终所属的螺杆菌种类。结果显示,72份树鼩粪便样本中,属特异性引物扩增阳性有18份,总体阳性率为25.0%。其中,盲肠螺杆菌阳性8株、胆汁螺杆菌阳性6株,其余8份阳性样本经过测序和BLAST比对分析后确认为同性恋螺杆菌(H. cinaedi)阳性5株、猫螺杆菌(H. felis)阳性2株和猕猴螺杆菌(H. macacae)阳性1株。有4份树鼩粪便样本出现同时携带盲肠螺杆菌和胆汁螺杆菌的情况。将螺杆菌属细菌携带结果与实验树鼩的性别和年龄组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不同性别间以及不同年龄组间,属或种阳性样本情况均无差异(P > 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树鼩具有较高的螺杆菌携带率,且不分性别和年龄,主要以盲肠螺杆菌、胆汁螺杆菌和同性恋螺杆菌为主。

    • 肠道气泡堆积对银鲳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2020, 55(2):247-255. DOI: 10.13859/j.cjz.202002014

      摘要 (1199) HTML (0) PDF 2.96 M (1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肠道气泡堆积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肠道菌群的影响,2019年3月于东海水产研究所福鼎研究中心采集了15尾肠道气泡堆积的银鲳为病鱼组,15尾健康银鲳为健康鱼组,并通过16S rDNA基因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LEfSe分析方法,对两组样品间菌群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病鱼组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健康鱼组无显著差异(P > 0.05),但病鱼组肠道菌群的均匀度和相对丰度都显著低于健康鱼组(P < 0.05)。两组样品的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且相对丰度都较大(超过97%)。此外,利用LEfSe分析两组样品发现,病鱼组中如根瘤菌(Rhizobium)、栖热菌(Thermus)等好氧菌丰度显著高于健康鱼组,而不动肝菌(Acinetobacter)、微酸菌(Ilumatobacter)等显著低于健康鱼组,蓝细菌(Cyan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康鱼组。由此可以表明,肠道气泡堆积很可能会引发肠道菌群紊乱。

    • >技术与方法
    •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开展的黑猩猩 食物丰容效果研究

      2020, 55(2):256-263. DOI: 10.13859/j.cjz.202002015

      摘要 (999) HTML (0) PDF 444.32 K (10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对上海动物园8头黑猩猩(Pan troglodytes)进行食物丰容(木丝、麻袋和竹筒)对取食行为影响的研究,利用正交试验设计试验因素和水平,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记录丰容前后黑猩猩取食行为的持续时间。结果表明,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能够有效对不同的试验方案进行排序。本研究中,对黑猩猩取食行为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木丝 > 麻袋 > 竹筒;不同食物丰容方式对成年雄性取食行为影响不显著,所有成年雌性丰容后取食行为增加,且取食占比比雄性高,幼年个体在丰容后取食行为占比降低。3种丰容方式对成年雄性和幼年个体的取食行为都没有显著影响。对4头成年雌性黑猩猩的最优丰容组合为木丝和麻袋(有无竹筒都可),对1头亚成年雌性黑猩猩的最优组合为木丝(有无竹筒和麻袋都可)。木丝对成年雌性取食行为的影响极显著(P < 0.01),竹筒对每个个体行为影响均不显著(P > 0.05),麻袋对部分个体影响不显著(P > 0.05)。

    • 华南虎血常规两种测定方法的比较应用

      2020, 55(2):264-271. DOI: 10.13859/j.cjz.202002016

      摘要 (856) HTML (0) PDF 814.38 K (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人工镜检法分别对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血常规进行分析,并对获得结果做比较分析,探究建立适合华南虎血细胞分析的方法。收集临床华南虎血液标本40份,分别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人工显微镜检法对红细胞、白细胞进行计数检测,并对白细胞进行分类分析。如人工计数和仪器计数获得的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则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性,否则应用非参数检验(两个相关样本:Wilcoxon带符号秩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通过两种方法获得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嗜酸性粒细胞比率结果差异均不显著(P > 0.05);淋巴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和嗜碱性粒细胞比率,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红细胞计数(r = 0.915)、白细胞计数(r = 0.832)、淋巴细胞比率(r = 0.832)、中性粒细胞比率(r = 0.481)应用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相关性均较好。单核细胞比率(r = 0.283)、嗜酸性粒细胞比率(r = 0.309)、嗜碱性粒细胞比率(r = 0.146)两种检测方法相关系数都低于0.4,且P值接近或大于0.05,呈弱相关或极弱相关。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可准确测定华南虎红细胞、白细胞数量,计数具有准确、快速、可靠的优点;然而,该法不适用于白细胞分类计数,必要时人工与仪器结合方可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为实现华南虎血细胞快速准确分析提供参考。

    • >研究简报
    • 中国新记录鸟种——白眉黄臀鹎

      2020, 55(2):272-273. DOI: 10.13859/j.cjz.202002017

      摘要 (1521) HTML (0) PDF 218.01 K (1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9年11月16至18日,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先后两次观察和拍摄到一种鹎科鸟类。经查文献并与所观察记录到鸟的形态特征进行比对,鉴定为白眉黄臀鹎(Pycnonotus goiavier),为中国新记录鸟种。

    • >动态与其他
    • 天津发现北长尾山雀

      2020, 55(2):255-255. DOI: 10.13859/j.cjz.202002020

      摘要 (927) HTML (0) PDF 157.59 K (1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楚雄紫溪山斑姬啄木鸟的繁殖记述

      2020, 55(2):274-275. DOI: 10.13859/j.cjz.202001018

      摘要 (1076) HTML (0) PDF 235.37 K (1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纳帕海湿地迁徙停歇斑头雁在缅甸越冬

      2020, 55(2):275-276. DOI: 10.13859/j.cjz.202001019

      摘要 (1021) HTML (0) PDF 1.30 M (13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