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55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江苏盐城湿地麋鹿冬季食性研究

      2020, 55(1):1-8. DOI: 10.13859/j.cjz.202001001

      摘要 (1427) HTML (0) PDF 695.28 K (1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结合野外直接观察法对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冬季食性和食物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野外调查在7条样线上共收集228堆麋鹿粪便,组成14个复合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麋鹿冬季食物来源于14科51种植物,其中,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23.09%)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17.58%)为最主要食物,其次为盐地碱蓬(Suaeda salsa,6.50%)、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5.36%)、獐毛(Aeluropus sinensis,4.90%)、苇状羊茅(Festucas arundinacea,3.83%)、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3.45%)、碱蓬(Suaeda glauca,3.27%)、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3.12%)、黑麦草(Lolium perenne,2.60%)和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2.60%)。麋鹿冬季食物以草本植物为主(96.73%),极少采食木本植物枝叶(3.27%)。被啃食植物中粗蛋白含量基本满足麋鹿越冬营养需求。

    • 北京市延庆区哺乳动物多样性、 分布及影响因素

      2020, 55(1):9-19. DOI: 10.13859/j.cjz.202001002

      摘要 (1517) HTML (0) PDF 3.08 M (1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和2018年,综合样线调查法、红外相机法、样方笼捕法、洞穴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五种方法对北京市延庆区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分布进行调查,并分析了影响其多度与分布的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延庆区有哺乳动物7目15科21种。从相对丰富度指数(RAI)来看,野猪(Sus scrofa)占绝对优势(28.27%),其次猪獾(Arctonyx collaris)(21.47%)、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13.79%),最少的是山东小麝鼩(Crocidura shantungensis)和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仅为0.17%。从分布上来看,野猪分布最广,占全部调查网格数的84.21%;其次是猪獾和亚洲狗獾,各占73.68%;山东小麝鼩等6个物种各只在1个网格中记录到,占全部网格的5.26%。所有工作区域中,延庆区西南的松山保护区及野鸭湖保护区物种丰富度最高,东北部的水头沟和九眼楼风景区物种丰富度最低。当前威胁哺乳动物多样性的因素主要是“水源情况”和“人类活动”,为更好地保护该区域哺乳动物多样性,建议:(1)在缺水的区域进行人工引水或建立永久补水点;(2)在非保护区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宣传,以减少旅游登山等对野生哺乳动物的干扰。

    •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熊猫季节性空间分布与活动模式的研究

      2020, 55(1):20-28. DOI: 10.13859/j.cjz.202001003

      摘要 (1101) HTML (0) PDF 737.72 K (1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 200 ~ 2 500 m的57条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活动频繁的巡护样线上,布设130台红外相机。累计红外相机有效工作日100 685 d,共拍摄到大熊猫有效独立照片1 831张。将红外相机拍摄的有效照片和相机工作日依据不同竹种类型及保护站归类,对大熊猫季节性空间分布与活动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熊猫春季活动最为频繁,在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林和秦岭箭竹(Fargesia qinlingensis)林中相对多度分别是2.89和3.72;其次是冬季,在巴山木竹林和秦岭箭竹林中的相对多度分别是2.95和2.74。3月份是其活动高峰,巴山木竹林和秦岭箭竹林中的相对多度指数都是最高;11、12和1月份,大熊猫在巴山木竹林中相对多度指数高于秦岭箭竹林;2至10月份,大熊猫在秦岭箭竹林中的相对多度指数都要高于巴山木竹林。(2)大熊猫在佛坪保护区各个保护站均有分布,且存在季节性空间分布差异。三官庙和西河保护站全年的12个月都能够捕获到大熊猫的身影,是大熊猫分布相对多度最高的两个区域,大古坪、岳坝和龙潭子3个保护站海拔较低,大熊猫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活动;凉风垭保护站海拔较高,主要分布的是秦岭箭竹林,大熊猫主要在夏季活动。(3)干扰活动主要包括采集、放牧、旅游、家犬活动和监测5种类型。干扰活动类型在各个保护站存在差异,且多为零星干扰,对大熊猫的活动和分布存在一定影响。本研究较为全面地调查了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季节性活动动态和区域性分布状况,调查结果可为后期的保护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 草原蜥两性的咬合力及头部形态特征比较

      2020, 55(1):29-36. DOI: 10.13859/j.cjz.202001004

      摘要 (955) HTML (0) PDF 424.39 K (1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咬合力作为衡量动物生存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物捕食、反捕食和争夺配偶的能力。对于蜥蜴类动物而言,头部形态和咬合力大小之间常呈现显著线性关系。通过测量2018年7月采集于新疆霍城县图开沙漠的24号草原蜥(Trapelus sanguinolenta)(雌13,雄11)的头部形态指标,并使用薄膜压力测试仪测定咬合力,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主成分分析、模型拟合及逐步回归4种方法探究草原蜥咬合力的两性差异及其与头部形态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原蜥头体长、头长、头宽、头高、口宽和下颌长在两性个体间均无显著差异,草原蜥两性个体之间咬合力也没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及赤池信息模型拟合结果均显示,头长、头宽和下颌长是影响草原蜥咬合力的重要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揭示草原蜥的咬合力主要受头宽影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草原蜥的咬合力受头部形态大小的影响,但两性个体之间咬合力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头部形态特征未表现出两性差异一致,这可能是草原蜥对灌丛生活的适应,具体而言,是头部大小与运动权衡的结果。

    • 非线性鸣声对雄性凹耳蛙应答的影响

      2020, 55(1):37-43. DOI: 10.13859/j.cjz.202001005

      摘要 (985) HTML (0) PDF 837.07 K (10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非线性鸣声对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应答音的影响以及非线性鸣声是否能够增强鸣声的不可预测性,本研究通过回放非线性鸣声和线性鸣声来刺激陌生雄性凹耳蛙,并记录应答次数及统计分析应答音相关参数。结果表明,回放非线性鸣声时会引起陌生蛙(n = 22)更多次数的应答,但两种刺激引起的首次应答时间没有显著差异。对应答音相关参数分析表明,线性鸣声引起的应答音在总时长上比非线性鸣声引起的应答音更长且具有显著差异,而其他声音参数(包括平均基频、最大基频、最小基频、主频)均没有显著差异。推测当陌生雄蛙听到同类鸣叫时,出于保护领地和资源的本能反应,陌生蛙都会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因此在两类声音的应答反应时间上并没有区别。而在应答次数上,非线性鸣声引起了凹耳蛙更多次数的应答,可能是由于鸣声中的非线性现象使得声音更加复杂,包含更多信息,容易提高声音接收者对这类声音的关注度。本研究结果表明,凹耳蛙鸣声中包含的非线性现象能够增强其声音的不可预测性,引起陌生蛙产生更多的应答次数。

    • 贵州赤水发现峨眉角蟾

      2020, 55(1):44-50. DOI: 10.13859/j.cjz.202001006

      摘要 (1076) HTML (0) PDF 18.07 M (1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9年5月18和19日,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沙沟片区(28°26′12″ N,105°59′52″ E海拔465 m)采集到8只两栖动物标本。形态上,这些标本与模式产地的峨眉角蟾(Megophrys omeimontis)相近。基于528 bp的16S rRNA基因片段构建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表明,本次采集的8只标本与峨眉角蟾模式产地标本聚在一起,其遗传距离远小于角蟾属其他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因此,结合分子系统学分析及形态学比较,确认这些标本为无尾目(Anura)角蟾科(Megophryidae)角蟾属的峨眉角蟾,系贵州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 云南省发现弄岗狭口蛙

      2020, 55(1):53-57. DOI: 10.13859/j.cjz.202001007

      摘要 (1043) HTML (0) PDF 947.72 K (1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8年6月,在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21′41″ N,104°50′26″ E,海拔1 300 m)采集到无尾目(Anura)姬蛙科(Microhylidae)狭口蛙属(Kaloula)标本3号,包括雄性成体标本1号和雌性成体标本2号,并对相应形态特征进行了测量,雄性头体长为35.79 mm,雌性头体长为48.01 mm和42.78 mm。根据形态特征比较发现,该种群的标本皮肤光滑,背部呈橄榄绿色,有不规则的深绿色斑纹,指端平切且具两排小乳突,雄性胸部有小柠檬黄色斑点,雄性全蹼,雌性为1/3蹼,与采集自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弄岗狭口蛙(K. nonggangensis)地模标本(海拔186 m)的形态鉴定特征基本一致,仅体色和体型大小稍有差异。基于16S rRNA 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些标本与弄岗狭口蛙模式产地标本聚在一起,共享同一单倍型。可以确定所采集的3号标本均为弄岗狭口蛙,为云南省两栖纲分布新记录物种。新发现的种群分布于中高海拔处,较地模标本的低海拔分布记录有较大的拓展。该物种的发现说明,云南东南部与广西西南部的喀斯特地区具有相似的物种组成,对该区域将来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西藏浪错兰格湖裸鲤种群繁殖生物学特征

      2020, 55(1):58-66. DOI: 10.13859/j.cjz.202001008

      摘要 (1010) HTML (0) PDF 2.09 M (1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于西藏自治区昂仁县浪错采集兰格湖裸鲤(Gymnocypris chui)307尾,开展种群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浪错兰格湖裸鲤在3 ~ 5月性成熟系数较高。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年龄为7龄,体长217 mm,体重122.68 g,成熟系数为3.92%;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年龄为6龄,体长198 mm,体重91.93 g,成熟系数为3.34%。其平均成熟卵径为2.18 mm,卵径分布为单峰型。绝对繁殖力为862 ~ 8 933粒/尾,平均绝对繁殖力为(2 885 ± 2 765)粒,相对繁殖力为7 ~ 43粒/g,平均相对繁殖力为(15 ± 11)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呈显著正相关,相对繁殖力与体长、体重的相关性不显著。繁殖群体性比(♀︰♂)为1︰0.967,符合1︰1比例。

    • 湖栖鳍虾虎鱼微卫星DNA标记的 开发与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020, 55(1):67-76. DOI: 10.13859/j.cjz.202001009

      摘要 (978) HTML (0) PDF 315.11 K (1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雷州半岛湖栖鳍虾虎鱼(Gobiopterus lacustris)遗传多样性,对湖栖鳍虾虎鱼雌雄性腺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MISA 软件进行微卫星分析,共获得25 452个微卫星标记,其中包含14 708个单碱基重复类型,6 175个2碱基重复类型,3、4、5和6碱基重复类型数目分别为4 223、327、15和4。随机选取50个微卫星位点设计引物,能够扩增出清晰稳定条带的有39对,其中,11个位点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28个位点呈现单态。利用11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分析湖栖鳍虾虎鱼在廉江市高桥镇红树林保护区、湛江东海岛、雷州市附城镇和雷州市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4个野生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11个微卫星位点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数(Na)2 ~ 15,平均等位基因为(6 ± 3.9)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在1.919 ~ 2.485、0.343 ~ 0.465和0.381 ~ 0.483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48 ~ 0.465。Hardy-Weinber平衡分析显示,4个群体的大部分位点未偏离平衡。在每个群体中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有18对位点间显著(P < 0.05)或者极显著(P < 0.01)偏离连锁平衡。遗传分化系数在0.107 ~ 0.216之间,表明4个群体的遗传分化达到了中等水平以上。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湖栖鳍虾虎鱼大部分的差异来自于群体内而非群体间。

    • 基于18S rDNA与ITS-5.8S rDNA对 重庆地区网状车轮虫的种内分化研究

      2020, 55(1):77-79. DOI: 10.13859/j.cjz.202001010

      摘要 (905) HTML (0) PDF 6.22 M (1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对采自重庆地区5个地理株系的网状车轮虫(Trichodina reticulata)进行了比较研究及重描述。研究结果表明,网状车轮虫不同株系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分化,含形态略有不同的齿体及有或无中央颗粒,因而具有明显的种内形态多样性。不同地理株系网状车轮虫的18S rDNA 序列相似度在99.0% ~ 100%之间,遗传距离为0.000 ~ 0.008,并在三大变异区(V4、V5与V7)均具一致的二级结构,表明不同株系的18S rDNA相似度与遗传距离均属种内水平。综合18S rDNA和ITS-5.8S rDNA的变异位点和系统发育对种内分歧的研究分析显示,来自不同地理分布和宿主的网状车轮虫株系皆因相同的变异位点而聚为一枝,以此推断网状车轮虫的种内分化主要受其基因的影响,地理分布与宿主差异等环境影响在目前的种群分化阶段暂未突显。此外,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中央颗粒不能作为网状车轮虫的主要鉴别性特征的观点。

    • >研究简报
    • 黑线姬鼠与大林姬鼠组织中超氧化物酶 和过氧化物酶的分布与活性比较

      2020, 55(1):90-95. DOI: 10.13859/j.cjz.202001011

      摘要 (870) HTML (0) PDF 461.26 K (1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大林姬鼠(A. peninsulae)为研究对象,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不连续体系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心、肝、肾、肌肉、脑、肺6种器官和组织中超氧化物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建立了2种酶的电泳图谱。结果显示,上述2种酶在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的6种器官和组织中均有表达并表现出明显的特异性,其中,2种鼠中超氧化物酶共分离出迁移率由0.15 ~ 0.66的9条电泳谱带,过氧化物酶共分离出迁移率由0.09 ~ 0.83的20条电泳谱带。在肝和肺中酶的活性最强,黑线姬鼠6种器官和组织中超氧化物酶活性均强于大林姬鼠,2种鼠组织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分布相似,但在同一物种不同器官和组织间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及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 蓝狐发情期及妊娠期血清五种 生殖激素含量变化

      2020, 55(1):96-100. DOI: 10.13859/j.cjz.202001012

      摘要 (992) HTML (0) PDF 344.33 K (1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发情期及妊娠期雌性蓝狐(Alopex lagopus)生殖激素的变化规律,选取11只繁殖期雌性蓝狐,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清中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素(FSH)、孕酮(P)以及催乳素(PRL)的含量。结果表明,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生成素在发情期及妊娠期血清中浓度一直处于较稳定水平,并呈波动式分泌,最大值分别为(2.18 ± 0.69)U/L和(8.82 ± 1.83)U/L,同种激素不同检测日期数据两两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雌二醇在发情期和妊娠期血清中浓度亦处于较稳定水平,最大值出现在发情第1天,为(27.73 ± 23.19)ng/L,数据两两比较差异亦不显著(P > 0.05);孕酮在发情期维持较高水平,最大值在发情第3天,为(2.41 ± 1.35)μg/L,之后在妊娠期持续下降,分娩当天达到最低点,为(0.13 ± 0.14)μg/L,数据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 < 0.05);催乳素在发情期先下降,最低值为(0.15 ± 0.04)U/L,第3天开始升高,并在妊娠期保持较高水平,到分娩时维持最高(0.21 ± 0.05)U/L,数据两两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初步探索了5种激素含量在发情和妊娠期间的动态变化,为养殖蓝狐的生殖生理提供参考数据。

    • 绿瘦蛇捕食鳄蜥的现象

      2020, 55(1):101-104. DOI: 10.13859/j.cjz.202001013

      摘要 (972) HTML (0) PDF 1.03 M (1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是濒危的孑遗物种,生存遭受多方威胁。除人为猎杀和生境受到破坏之外,天敌也是其致命的威胁之一,但目前关于其被天敌捕食的研究非常匮乏。本文报道了绿瘦蛇(Ahaetulla prasina)捕食鳄蜥的现象,以全事件记录法观察了这一行为过程。鳄蜥面对的被捕食风险可能较广。除蛇外,鳄蜥的天敌也可能是鸟类等动物。在饲养繁育中,要注意加强防范举措,以免鳄蜥被天敌侵害。

    • >综述
    • 棘腹蛙生物学特性及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2020, 55(1):105-109. DOI: 10.13859/j.cjz.202001014

      摘要 (1047) HTML (0) PDF 279.62 K (13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棘腹蛙(Quasipaa boulengeri)是无尾目(Anura)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棘胸蛙属的两栖动物。因其以农业和森林害虫为食且对生存环境要求高的特点,故有保护和监测环境的生态功能。但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过度捕捉等原因,造成野生棘腹蛙数量急剧下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种。本文从棘腹蛙的习性、生存环境特征、系统进化、人工养殖和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棘腹蛙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 >动态与其他
    • 河南孟津发现黑雁

      2020, 55(1):52-52. DOI: 10.13859/j.cjz.202001017

      摘要 (954) HTML (0) PDF 277.54 K (1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沧源发现伊江巨蜥

      2020, 55(1):110-111. DOI: 10.13859/j.cjz.202001015

      摘要 (1056) HTML (0) PDF 911.56 K (1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江苏省连云港发现黑冠鳽

      2020, 55(1):112-112. DOI: 10.13859/j.cjz.202001016

      摘要 (936) HTML (0) PDF 379.35 K (1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