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54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马可波罗盘羊夏季采食地选择

      2019, 54(5):617-626. DOI: 10.13859/j.cjz.201905001

      摘要 (1910) HTML (0) PDF 368.49 K (1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和2017年每年的6至8月,采用样方法调查位于新疆帕米尔高原东部塔古克自治县境内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马可波罗盘羊(Ovis ammon polii)的采食地,共测量了46个采食地样方和相同数量的对照样方。分析了坡向、坡位、坡度、海拔、植被盖度、灌木、禾草类以及非禾草类草本物种数量、植株密度、地上生物量、距水源距离以及距人为干扰距离等12个生态因子对马可波罗盘羊采食地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可波罗盘羊夏季采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间仅坡度、海拔和距水源距离等3个因子无显著差异。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分析表明,马可波罗盘羊夏季采食地对各生态因子均具有明显的选择性。Y(X) = e (26.145﹣0.008A + 15.102V + 0.653F + 0.001D)是马可波罗盘羊的资源选择函数,即植被盖度(V)、非禾草类草本植物种数(F)、海拔(A)和人为干扰距离(D)是影响马可波罗盘羊生境选择的4个关键生态因子。ROC曲线分析表明,该函数的预测精度为94.38%,能够很好地反映马可波罗盘羊夏季采食地选择的基本情况。

    • 麻雀幼鸟和成鸟逃逸距离的比较

      2019, 54(5):627-635. DOI: 10.13859/j.cjz.201905002

      摘要 (1780) HTML (0) PDF 619.23 K (1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逃逸是鸟类常用的反捕食手段。自然选择会优化鸟类的逃逸距离,以便在躲避被捕食风险和保持能量之间做出权衡。理论模型预测动物个体可依据期望寿命来调整自身的行为:期望寿命短的个体倾向于风险偏好,即逃逸距离短;而期望寿命长的个体倾向于风险回避,即逃逸距离长。同时,逃逸距离还受到外部因素(如人为干扰强度、鸟类群体大小)的影响。本研究在北京城区收集了麻雀(Passer montanus)145只成鸟和75只幼鸟的逃逸距离数据,发现麻雀成鸟比幼鸟有着更长的逃逸距离,且成鸟更可能是群体中首先逃逸的个体。此外,研究发现麻雀的逃逸距离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群体大小增加而增加。本研究结果符合理论预期:存活率高的类群(成鸟)有着更长的逃逸距离。

    • 海南岛红树林湿地的水鸟多样性

      2019, 54(5):636-645. DOI: 10.13859/j.cjz.201905003

      摘要 (1450) HTML (0) PDF 947.87 K (1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调查了海南岛17个沿海红树林湿地春、夏、秋、冬四季的湿地鸟类。共记录水鸟74种,隶属5目12科,其中,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为海南鸟类分布新记录种。位于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洋浦湾的新英作为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新的越冬点被发现。全岛水鸟数量较多的地点在万宁小海、海口东寨港和乐东莺歌海,种类较多的地点在东寨港、东方四更和莺歌海。Jaccard指数分析表明,栖息地具有相似适合度的地方,水鸟种类相似性更高,人工湿地之间的水鸟相似性高,人工湿地与天然湿地之间的水鸟相似性低。海南岛沿海红树林湿地的鸟类种类和数量随季节变化,秋、冬季种类多、数量丰富,春、夏季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少。鸻鹬类在春、冬季种类和数量占比均为最大,秋、夏季数量最多的为鹭类。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得出东寨港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东寨港和莺歌海的均匀度指数表现较高。研究表明,海南岛的沿海红树林湿地是很多水鸟的重要栖息地,保护红树林是保护湿地水鸟多样性的关键。

    • 西藏墨脱8种鸟类的新分布记录

      2019, 54(5):646-651. DOI: 10.13859/j.cjz.201905004

      摘要 (1550) HTML (0) PDF 1.07 M (2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9年2和3月,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记录到8种鸟类的新分布,分别是冠鱼狗(Megaceryle lugubris)、黄冠啄木鸟(Picus chlorolophus)、白腹凤鹛(Erpornis zantholeuca)、棕腹 鹛(Pteruthius rufiventer)、小盘尾(Dicrurus remifer)、冕雀(Melanochlora sultanea)、丽?(Sitta formosa)、丽星鹩鹛(Elachura formosa)。

    • 近距离交流信号对雌性凹耳蛙 抱对成功率的影响

      2019, 54(5):652-658. DOI: 10.13859/j.cjz.201905005

      摘要 (1617) HTML (0) PDF 330.42 K (1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繁殖期雌性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的声信号已有过深入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对其交配行为研究较少,近距离时,雌性凹耳蛙如何与雄蛙交流并完成抱对尚不清楚。为探究繁殖期雌性凹耳蛙与雄蛙近距离交流、交配过程,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雌性凹耳蛙交配前行为进行记录。2013至2016年及2018年记录并分析了49组雌雄蛙抱对过程和42组未抱对个体的视频数据。结果表明,凹耳蛙雌蛙与雄蛙近距离交流过程涉及多种信号,包括视觉信号(眨眼、低头、腹部膨胀、脚趾震动、背转向雄蛙)与声信号两类;在每组雌蛙发出信号且抱对成功的实验中,各视觉信号出现1或2次较多,声信号出现1至3次较多,眨眼、鸣声、腹部膨胀三种信号的总次数较多;5个繁殖期所记录的雌蛙交流信号中视觉信号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声信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只雌蛙在抱对成功与失败时所发出的眨眼、低头和腹部膨胀三种视觉信号的次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声信号、腹部膨胀、脚趾震动和背转向雄蛙这四种信号仅在抱对成功时出现。因此,推测这些信号在抱对前出现时,有助于提高雌雄凹耳蛙抱对成功率。

    • 沼水蛙繁殖期鸣声特征及鸣叫节律

      2019, 54(5):659-667. DOI: 10.13859/j.cjz.201905006

      摘要 (1354) HTML (0) PDF 1.73 M (15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鸣叫对无尾两栖类动物的生存与繁殖起重要作用。蛙类的鸣叫行为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2016年8和9月,采用录音机和指向性话筒,在野外录制了57只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的鸣声并对其鸣声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悬挂录音笔和自动温湿度记录仪研究了沼水蛙鸣叫节律(17 d)及其与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显示,沼水蛙的鸣声由1 ~ 4个音节组成,不同类型鸣声间的音节主频、音节时长存在显著差异(P < 0.05)。该物种全天具有鸣叫行为,13:00 ~ 14:00时为鸣叫高峰期。白天单音节鸣声、双音节鸣声、三音节鸣声、总鸣声和总音节的数量较夜晚显著增加(P < 0.01)。鸣声数量和音节数量均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P < 0.01)。结果表明,沼水蛙通过改变音节数量、音节主频和音节时长改变鸣叫策略。沼水蛙的鸣叫行为具有昼夜节律性且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 河南发现刘氏石龙子及该物种系统位置分析

      2019, 54(5):668-677. DOI: 10.13859/j.cjz.201905007

      摘要 (1371) HTML (0) PDF 1.37 M (1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8年8月下旬,在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采集到11号石龙子科(Scincidae)蜥蜴标本。经形态比较鉴定,该批标本均为刘氏石龙子(Pleistiodon liui),是河南省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也是该物种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被发现。通过形态学分析,发现刘氏石龙子可能存在雌雄性二态。基于COI基因658 bp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大渡石龙子(P. capito)和黄纹石龙子(P. tunganus)聚在一起,然后再与刘氏石龙子聚成一支系,支持先前基于形态数据的黄纹石龙子种组的单系性。

    • 鲫幼鱼耳石荧光标记效果

      2019, 54(5):678-686. DOI: 10.13859/j.cjz.201905008

      摘要 (1273) HTML (0) PDF 2.87 M (1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确认茜素络合物对鲫(Carassius auratus)耳石进行有效标记的可行性,以便为鲫甚至其他鲤科鱼类标志放流技术的开发及效果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以孵出后90 d的鲫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单一浓度(100 mg/L)的茜素络合物浸泡标记5 d,分析茜素络合物在耳石上的沉积情况以及不同耳石在不同后续饲养天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矢耳石、微耳石和星耳石上在可见光、绿色和蓝色激发光下都检测到了良好的茜素络合物标记环,标记率和存活率均为100%。但不同耳石的茜素络合物标记效果不同,荧光下,星耳石的标记效果最显著,微耳石次之;可见光下,微耳石的标记效果最好,星耳石次之。随着后续饲养天数的延长,可见光下标记逐渐减弱,至20 d时基本消失,而在绿色和蓝色激光下标记环荧光强度无减弱迹象,能长久保持,且在蓝色激发光下标记环更易被观测到。上述结果结合鲫生长、存活和行为正常等情况综合显示,在100 mg/L茜素络合物溶液中浸泡标记鲫幼鱼5 d,其耳石可以获得满意的标记效果。

    • 藏山羊与藏绵羊肺组织结构的对比研究

      2019, 54(5):687-692. DOI: 10.13859/j.cjz.201905009

      摘要 (1213) HTML (0) PDF 3.83 M (1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藏山羊(Capra hircus)与藏绵羊(Ovis aries)在高原低氧环境中肺组织结构的差异,采用Gomori醛品红染色及H.E染色对藏山羊和藏绵羊肺组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藏山羊与藏绵羊肺被膜厚度无显著差异(P > 0.05),但肺被膜中弹力纤维藏山羊显著多于藏绵羊(P < 0.05)。肺泡面积藏山羊与藏绵羊无显著差异(P > 0.05),但肺泡隔宽度和肺泡隔中毛细血管的数量藏山羊显著高于藏绵羊(P < 0.05)。肺细支气管黏膜皱襞厚度藏山羊与藏绵羊无显著差异(P > 0.05),但细支气管平滑肌厚度藏山羊显著高于藏绵羊,细支气管黏膜上皮1 mm2中杯状细胞数量藏山羊显著高于藏绵羊(P < 0.05)。外径小于100 μm的肺微动脉中,藏山羊血管平滑肌占外径百分比显著高于藏绵羊(P < 0.05),而当外径大于100 μm时,两者间差异不显著(P > 0.05)。

    • 塔里木马鹿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结构 和功能的预测与分析

      2019, 54(5):693-700. DOI: 10.13859/j.cjz.201905010

      摘要 (1170) HTML (0) PDF 1.12 M (1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分析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的结构和相关功能,本研究从前期研究获得的塔里木马鹿和天山马鹿(C. e. songaricus)皮肤组织转录组测序结果中,获得上调表达的塔里木马鹿VDR基因的序列,对塔里木马鹿VDR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同源性比对、系统进化树构建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VDR基因在转录组测序的结果与qPCR的结果中表达趋势一致,均为上调。基于VDR基因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塔里木马鹿与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GenBank登录号XM_020889235.1)的遗传距离较近,同源性最高;与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GenBank登录号NM_017058.1)的遗传距离较远,同源性最低。系统进化树也证实了这个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马鹿VDR蛋白由20种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为32.92 ku,理论等电点为5.73,不稳定系数为33.56,总平均亲水性为﹣0.298,脂溶系数94.95,无跨膜区,无信号肽,无O-糖基化位点,有1个N-糖基化位点,有15个磷酸化位点,最有可能位于内质网膜中,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有3个低复杂度区域,无保守结构区域。

    • 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和控制区序列分析西藏雅鲁藏布江黄斑褶鮡种群遗传多样性

      2019, 54(5):701-710. DOI: 10.13859/j.cjz.201905011

      摘要 (1356) HTML (0) PDF 740.13 K (1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线粒体DNA(mtDNA)Cyt b基因和D-loop控制区为分子标记,对分布于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以上里龙段和以下墨脱段2个群体的黄斑褶 (Pseudecheneis sulcata)共60个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获得联合基因有效序列长度为1 893 bp,包括Cyt b基因1 060 bp和D-loop控制区833 bp。结果显示,里龙和墨脱2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值(Hd)均较高(0.701和0.761),核苷酸多样性值(π)均较低(0.001 00和0.001 09);高频率的单倍型Hap1和Hap2为2个群体所共享,推测为祖先单倍型;同时,里龙和墨脱群体分别存在5个和6个特有单倍型,且在2个群体中不共享;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部,群体间呈中度遗传分化水平(Fst = 0.090 44,P < 0.05);中性检验(Tajima''s D、Fu''s Fs)和核苷酸不配对(SSD、Hir)分析结果揭示,黄斑褶 种群曾经历过种群扩张现象。本研究推测,黄斑褶 2个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存在障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海拔落差及水文情势等生态屏障可能是阻碍黄斑褶 迁徙和交流的主要原因。

    • 水族馆养殖中华鲟血细胞指标的变化

      2019, 54(5):711-718. DOI: 10.13859/j.cjz.201905012

      摘要 (1135) HTML (0) PDF 432.90 K (1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细胞是临床健康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北京海洋馆养殖的40尾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外周血细胞组成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包括超过30龄、18龄、16龄、15龄、11龄、7龄和4龄共7个龄组,并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腺快速发育前后以及处于疾病前后血细胞指标变化,希望应用于健康评价。结果表明,1)外周血红细胞总数(RBC)平均为(5.56 ± 1.19)× 1011/L,18龄和11龄与其他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超过30龄组血细胞比积(HCT)和血红蛋白(HB)值显著高于其他龄组(P < 0.05);2)白细胞总数(WBC)平均为(16.53 ± 4.94)× 109/L,18龄与4龄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分别与其他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3)白细胞分类计数(DLC)中各类型白细胞平均所占百分比分别为,大淋巴细胞(LLYM)5.26% ± 3.95%、小淋巴细胞(SLYM)77.74% ± 11.73%、嗜中性粒细胞(NEU)9.40% ± 7.98%、嗜酸性粒细胞(EOS)1.90% ± 2.06%和单核细胞(MON)5.50% ± 4.00%,超过30龄和4龄间显著差异,且分别与其他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4)性腺进入快速发育阶段后,红细胞总数、血细胞比积和白细胞总数较发育前均显著增加(P < 0.05),血红蛋白值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5)疾病中华鲟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P < 0.05)并伴随红细胞各指标降低,白细胞数增加幅度达90%,分类计数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显著变化(P < 0.05)。中华鲟快速发育阶段及疾病状态的血细胞组成不同,血细胞密度的变化以及分类计数的差异可及时判断中华鲟健康状况,结果对中华鲟的健康评价与保育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盐度对花鲈幼鱼消化酶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2019, 54(5):719-726. DOI: 10.13859/j.cjz.201905013

      摘要 (1094) HTML (0) PDF 445.63 K (1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不同盐度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水平的影响,经过30 d养殖,应用试剂盒检测了盐度0、10、20、30条件下胃、幽门盲囊及肠道中胃蛋白酶、α-淀粉酶、脂肪酶活力,肝和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含量。结果显示,胃蛋白酶活力在0盐度组最高,4个盐度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同一盐度组,胃蛋白酶活性在胃组织中高于幽门盲囊和肠道。随着盐度的增加,胃组织的α-淀粉酶活力呈逐渐降低趋势,幽门盲囊和肠道的α-淀粉酶活力则逐渐升高。胃组织中,0盐度组脂肪酶有较高活性,10盐度组脂肪酶活性最低,20和30盐度组酶活性逐渐升高,并在30盐度组达最大值,4个盐度组之间差异显著(P < 0.05);幽门盲囊中,脂肪酶活力随盐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肠组织中,0盐度和10盐度组脂肪酶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 > 0.05),20盐度和30盐度组增加显著(P < 0.05)。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在0盐度组活性最高,随盐度变化,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上随盐度增高有上升趋势。0盐度组和30盐度组肝组织丙二醛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观测值都较高。在肌肉中,丙二醛含量在10盐度组达到较高值,随后盐度增加丙二醛含量变化不显著(P > 0.05);总抗氧化能力含量也在10盐度组时达到最高值,其余组均下降。本研究认为,花鲈幼鱼不同消化酶活性所需的盐度条件各有差异,同时抗氧化系统能够响应不同的盐度条件。

    • 温度对福寿螺抗氧化酶活性和 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019, 54(5):727-735. DOI: 10.13859/j.cjz.201905014

      摘要 (1120) HTML (0) PDF 464.42 K (1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其生长和繁殖受到温度影响。本文研究了15 ℃(低温)、25 ℃(对照组)和36 ℃(高温)三种温度条件下,不同时间点(0、6、12、24、48、72 h)福寿螺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温(15 ℃)和高温(36 ℃)胁迫下,福寿螺肝胰脏和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丙二醛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在72 h时恢复到对照组(25 ℃)水平。低温和高温胁迫下,福寿螺鳃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肝胰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12 h、24 h和48 h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并在48 h时达到最大值(P < 0.01)。鳃和肝胰脏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在12 h升高并在24 h时达到最大值。低温和高温胁迫下,丙二醛含量分别在24 h和12 h达到最大值。结果表明,温度能够诱导福寿螺抗氧化应激反应。福寿螺可以通过增加体内抗氧化物酶活力来缓解温度胁迫所造成的压力。鳃中抗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快于肝胰脏抗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福寿螺氧化应激反应表现出组织特异性。

    • 渤海湾两株H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 遗传进化分析

      2019, 54(5):736-745. DOI: 10.13859/j.cjz.201905015

      摘要 (1177) HTML (0) PDF 2.84 M (1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野鸟是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储存库,病毒可以随着宿主的迁徙传播给其他野鸟与家禽。渤海湾是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有大量水鸟在渤海湾停歇,促进了禽流感病毒的传播。为了解渤海湾地区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及进化与水鸟迁徙的相关性,2018年春季鸟类迁徙期间的4和5月份,在渤海湾采集鸻鹬类粪便样品2 120份,对样品进行检测,分离出2株H2亚型禽流感病毒。对这2株H2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了分子特征及遗传进化分析,并结合渤海湾水鸟的环志回收数据,对H2亚型病毒的重组及遗传进化与水鸟迁徙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株分离株的HA蛋白裂解位点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它们的8个基因片段同源性均不高,其中879-H2N7的8个基因片段分别与我国福建和澳大利亚的毒株同源性最高,遗传关系最近;854-H2N8的8个基因片段分别与我国湖南以及日本、韩国、孟加拉国和越南的毒株同源性最高,遗传关系最近。渤海湾水鸟的环志回收数据分析表明,879-H2N7随着野鸟的迁徙在渤海湾、福建沿海和澳大利亚之间进行传播与扩散;854-H2N8可能跨越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中亚-印度两条通道之间进行基因重组和进化,并会随着鸟类迁徙进行传播和扩散。

    • pH对不同大小泥蚶清滤率、 滤食率、吸收率的影响

      2019, 54(5):746-753. DOI: 10.13859/j.cjz.201905016

      摘要 (1083) HTML (0) PDF 394.53 K (1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为实验对象,研究不同大小个体在不同pH(6.5 ~ 9.5)静水水体中的清滤率、滤食率和吸收率。泥蚶共3组,分别为小规格、中规格和大规格,其壳长分别为9.12 mm、22.38 mm、32.35 mm。结果表明,在pH为8.5时,泥蚶清滤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规格、中规格、小规格;滤食率由高到低为中规格、大规格、小规格;吸收率由高到低为中规格、小规格、大规格。虽然大规格泥蚶有最高的清滤率,但结合吸收率和滤食率,中规格泥蚶具有更高的摄食和吸收能力。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在清滤率、滤食率和吸收率的实验中,泥蚶受pH快速变化的影响程度均与其规格有关(P < 0.05)。随pH变化,清滤率受影响程度由小到大为小规格(P < 0.05)、中规格(参照)、大规格(P > 0.05);滤食率受影响程度由小到大为大规格(P > 0.05)、小规格(参照)、中规格(P < 0.05);吸收率受影响程度由小到大为小规格(P > 0.05)、中规格(参照)、大规格(P < 0.05)。中规格泥蚶的滤食水平受pH变化的影响较大,大规格泥蚶的吸收率受pH变化的影响较大。

    • >综述
    • 贮食动物的盗食与反盗食行为策略

      2019, 54(5):754-765. DOI: 10.13859/j.cjz.201905017

      摘要 (1359) HTML (0) PDF 314.60 K (1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物贮藏是许多动物应对食物短缺、保障其生存和繁衍的一种适应性行为。保护好贮藏食物以供食物短缺期利用,是食物贮藏成功的标志和进化动力。同种或异种动物盗食是贮藏食物损失的重要原因。嗅觉、视觉与空间记忆、随机搜寻等是动物搜寻和盗取食物的重要手段;避免盗食、阻止盗食和容忍盗食是动物反盗食的重要策略。动物通常采用多种行为策略进行盗食和反盗食,分配食物资源,形成相对稳定的种内、种间关系。盗食与反盗食互作及其对贮食行为进化的意义已成为行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之一,针对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研究尤为丰富。本文总结了贮食动物常见的盗食和反盗食行为策略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涉及贮食动物利用嗅觉、视觉与空间记忆、随机搜寻等盗取其他个体食物的盗食策略,以及通过隐藏、转移、保卫、容忍等方式减少被盗食,保护贮藏食物的行为策略。针对现有研究状况,从种间盗食与反盗食及其与物种共存的关系,种间非对称盗食关系及其适应意义,盗食与反盗食最适行为策略及其与贮食动物适合度的关系等方面对今后研究提出了建议。

    • >动态与其他
    • 江西永修发现蓝额红尾鸲

      2019, 54(5):677-677. DOI: 10.13859/j.cjz.201905025

      摘要 (1276) HTML (0) PDF 298.66 K (1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宁夏六盘山发现蓝鹀

      2019, 54(5):753-753. DOI: 10.13859/j.cjz.201905026

      摘要 (1081) HTML (0) PDF 186.23 K (1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皮毛白化小黄蝠在海南首次发现

      2019, 54(5):767-768. DOI: 10.13859/j.cjz.201905018

      摘要 (1068) HTML (0) PDF 399.46 K (1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湖南吉首发现斑驳白化西南鼠耳蝠

      2019, 54(5):767-768. DOI: 10.13859/j.cjz.201905019

      摘要 (1033) HTML (0) PDF 2.84 M (10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甘肃迭部县发现若尔盖锦蛇

      2019, 54(5):769-770. DOI: 10.13859/j.cjz.201905020

      摘要 (1552) HTML (0) PDF 2.50 M (1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陕西省发现灰腹绿蛇

      2019, 54(5):771-772. DOI: 10.13859/j.cjz.201905021

      摘要 (1092) HTML (0) PDF 777.95 K (1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藏林周发现黑腹滨鹬

      2019, 54(5):772-773. DOI: 10.13859/j.cjz.201905022

      摘要 (984) HTML (0) PDF 312.92 K (9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甘肃兰州发现小太平鸟

      2019, 54(5):773-773. DOI: 10.13859/j.cjz.201905023

      摘要 (1057) HTML (0) PDF 169.45 K (1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海南海口发现灰燕鸻

      2019, 54(5):774-774. DOI: 10.13859/j.cjz.201905024

      摘要 (1092) HTML (0) PDF 282.18 K (1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