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54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东方田鼠的游泳行为和能力

      2019, 54(3):311-320. DOI: 10.13859/j.cjz.201903001

      摘要 (1776) HTML (0) PDF 385.79 K (1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是一种栖息于湿地生境的小型哺乳动物,为了解其水生运动适应,作者在实验室内观察和测试了该鼠的游泳行为、皮毛防水性能和长时间游泳能力。结果发现,东方田鼠主要在水面游泳,亦能潜水,游泳姿势是狗刨式,并主要以后肢交替划水提供推进力,速度约为0.37 m/s。在20 ℃水温条件下,东方田鼠皮毛表现出良好的防水性能,且防水性能与其年龄及体重均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 < 0.01,R2 = 0.805);东方田鼠具有平均约持续5 h以上的长时间游泳能力,且长时间游泳能力与其皮毛防水性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 0.01,R2 = 0.805 = 0.682);上述两项指标性别差异显著。这表明,东方田鼠有较强的水中运动能力和长时间游泳能力,具有水生运动方面的适应性进化,有利于其在沼泽等栖息地的生存。

    • 雄性西藏蟾蜍的鸣声特征及听觉敏感性

      2019, 54(3):321-326. DOI: 10.13859/j.cjz.201903002

      摘要 (1937) HTML (0) PDF 1.46 M (2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藏蟾蜍(Bufo tibetanus)主要生活在海拔2 400 ~ 4 300 m的高海拔地区,本研究分析了这一高原两栖物种雄性个体的鸣声特征和听觉敏感性。采用录音机和指向性话筒,在野外记录西藏蟾蜍的广告鸣声,使用听觉脑干反应(ABR)检测听觉敏感性。采用Praat声音分析软件绘制广告鸣声的波形图和频谱图,鸣声特征参数通过Adobe Audition软件获取。广告鸣声由多个单音节鸣叫组成,鸣声主频为(1 150 ± 99)Hz。ABR对于刺激的响应以谷峰波形展示,听力图结果显示,听觉敏感区域在1.4 ~ 2.0 kHz,但在0.6 ~ 6.0 kHz范围的听觉阈值均高于70 dB,表明雄性西藏蟾蜍相较于其他物种听觉敏感性较差。尽管雄性西藏蟾蜍的最佳听觉敏感频率(1.6 kHz)稍高于鸣声主频,但其鸣声能谱结构与听觉敏感性曲线在1.0 ~ 1.4 kHz存在一定程度重叠,符合“匹配过滤假说”。

    • 大亚湾鱼类群落嵌套分布格局

      2019, 54(3):327-338. DOI: 10.13859/j.cjz.201903003

      摘要 (1372) HTML (0) PDF 413.97 K (1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保护大亚湾渔业资源,2015年4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12月(冬季)对大亚湾进行了4航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结合距最近大陆距离、距最近大岛距离、水深、水温、盐度、叶绿素a、总氮、总磷、鱼类的最大体长和捕捞努力量(CPUE)这些参数,研究了大亚湾鱼类的群聚特征。结果表明,大亚湾鱼类呈嵌套分布格局,鱼类最大体长对嵌套格局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大亚湾鱼类群落嵌套格局的形成支持选择性迁入假说;大亚湾鱼类全年与四季的嵌套最友好位点均在湾口杨梅坑和大辣甲北部海域,此两海域为大亚湾鱼类的主要群聚区,大辣甲北部海域是鱼类的产卵场繁殖区,杨梅坑海域是鱼类的主要育肥区,均应优先进行保护和管理,是开展大亚湾鱼类增殖放流的最适宜海域。

    • 蛛网和蛛体挥发物诱导的阴暗拟隙蛛(蜘蛛目:漏斗蛛科)种内选择偏好行为

      2019, 54(3):339-346. DOI: 10.13859/j.cjz.201903004

      摘要 (1698) HTML (0) PDF 1.41 M (2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化学通讯是蜘蛛类群普遍使用的种内和种间信息交流方式,极可能是蜘蛛进化过程中最初用来进行个体之间信息交流的途径。本研究利用双向选择系统,测试了阴暗拟隙蛛(Pireneitega luctuosa)对同种其他个体的蛛网和蛛体挥发物的选择行为,采用卡方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19.0和Origin Pro 8等软件对所测蜘蛛的选择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 阴暗拟隙蛛雄蛛和雌蛛对来自同种异性的蛛网(P < 0.001)和蛛体挥发物(P < 0.05)均具有显著的趋向性,雌、雄蛛在异性蛛网或蛛体挥发物所在的选择盒表现更长时间的停留、探索、织网等行为;② 雄蛛和雌蛛对幼蛛蛛体释放出来的挥发物均表现出显著的回避行为(P < 0.05),倾向于远离具有幼蛛挥发物的选择盒;③ 幼蛛对同种幼蛛和雄蛛的蛛网(P < 0.001)以及同种幼蛛的蛛体挥发物(P < 0.05)均具有选择偏好性,说明幼蛛倾向于与同种个体接近。我们的研究表明,阴暗拟隙蛛雄蛛、雌蛛及幼蛛的蛛网和蛛体挥发物能诱导种内其他个体的趋向或回避行为,阴暗拟隙蛛幼蛛对同种幼蛛的选择偏好性可能是该种个体在同一地域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我们的研究从行为学角度证实,阴暗拟隙蛛的蛛网及体表均携带有能够标识其性别和龄期的相关信息化学物质。

    • 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雄体生长和性腺发育规律

      2019, 54(3):347-361. DOI: 10.13859/j.cjz.201903005

      摘要 (1501) HTML (0) PDF 3.12 M (19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池塘养殖是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主要养殖方式,但关于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雄体的生长和性腺发育规律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定点连续采样,首先系统研究池塘养殖过程中三疣梭子蟹雄体的生长和成熟雄体生殖系统的外观及组成的变化,其次研究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雄体性腺发育过程中性腺各部分组织学特征及其指数的变化,以及不同月份雄体性腺发育的情况和比例。结果表明:(1)三疣梭子蟹雄体的体重和壳宽增长率及特定增长率均在8月份最高,且体重与壳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三疣梭子蟹成熟雄体的生殖系统由体外(阴茎、交接器)和体内(精巢、输精管)两部分构成。(3)根据精巢和输精管的外观、组织学特征及其指数的变化,可将三疣梭子蟹雄体性腺发育分为3期。精子发生期,即精巢内主要细胞类型是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精巢指数为0.07% ~ 0.16%,此时输精管呈透明状,肉眼很难发现;精荚形成期,精巢内主要细胞类型为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精巢指数为0.10% ~ 0.51%,输精管内有大量精荚和分泌物,输精管指数为0.01% ~ 0.41%;成熟期,精巢内主要细胞类型是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精巢指数为0.10% ~ 0.41%,输精管进一步膨大,输精管指数为0.20% ~ 0.65%。(4)在雄体性腺发育期间,性腺指数和输精管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而精巢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统计分析发现性腺指数与肝胰腺指数无明显的相关性。(5)池塘养殖雄体性腺发育不同步,7月份主要处于精子发生期,8月底,有76%的雄体性腺发育达到精荚形成期,至9月底,达到成熟期雄体的比例为47%,此后雄体性腺发育趋于成熟,10月中下旬至12月份池塘养殖雄体均主要处于成熟期。

    • 贵州福泉分布桃花水母的形态特征及分子鉴定

      2019, 54(3):362-374. DOI: 10.13859/j.cjz.201903006

      摘要 (1441) HTML (0) PDF 2.67 M (1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年10月,在贵州省福泉县发现了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观察其形态结构,福泉的桃花水母与索氏桃花水母(C. sowerbyi)高度相似。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扩增和测定了福泉采集桃花水母的核糖体小亚基rRNA基因(18S rRNA)、核糖体RNA 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及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基因(COI),并与GenBank上已有的桃花水母18S rRNA、ITS、COI基因序列进行了比对。分子鉴定结果显示,福泉的桃花水母18S rRNA、ITS、COI基因序列与索氏桃花水母相似度分别为100%、92%、99%,确定贵州省福泉市发现的桃花水母样品在种分类水平上为索氏桃花水母。并就桃花水母的某些形态学分类指标的标准、不同伞径之间的差值是否能作为桃花水母形态分类的一个新指标这些问题做了讨论。

    • 高原型藏羊和小尾寒羊睾丸小叶及附睾微动脉的解剖学特征

      2019, 54(3):375-381. DOI: 10.13859/j.cjz.201903007

      摘要 (1590) HTML (0) PDF 3.02 M (1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从青海和甘肃采集高原型藏羊(Ovis aries)和小尾寒羊睾丸各20枚,用血管铸型技术和扫描电镜方法,研究两品种绵羊睾丸小叶及附睾微动脉的超微形态特征。结果显示,两品种绵羊的睾丸小叶及附睾微动脉走形呈一定程度的弯曲,其中睾丸小叶内离心动脉、离心小动脉及向心小动脉均呈“树枝”状分布。研究发现,与低海拔地区的小尾寒羊相比,高原型藏羊睾丸的绳结状动脉具有更密集的螺旋状排布,小动脉分支也较多,并且向心动脉、绳结状动脉、离心动脉、附睾头微动脉的管径也较粗。此外,高原型藏羊睾丸小叶和附睾头微动脉表面的“梭形”压痕较浅,而小尾寒羊的则较深;高原型藏羊睾丸小叶毛细血管前微动脉的表面缢痕较多且密集,而小尾寒羊的则相对少而稀疏。研究认为,高原型藏羊睾丸小叶及附睾微动脉的超微形态特征,有利于血管的收缩、睾丸供血及高原环境下精子的成熟,是睾丸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 十一种无尾两栖类物种皮肤和肺显微结构

      2019, 54(3):382-394. DOI: 10.13859/j.cjz.201903008

      摘要 (1631) HTML (0) PDF 37.50 M (1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无尾两栖类动物的呼吸方式为肺呼吸和皮肤辅助呼吸,为探究两种呼吸器官的显微结构,本文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方法,对大蹼铃蟾(Bombina maxima)、腺角蟾(Megophrys glandulosa)、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华西雨蛙(Hyla gongshanensis)、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滇蛙(Dianrana pleuraden)、双团棘胸蛙(Gynandropaa yunnanensis)、贡山树蛙(Rhacophorus gongshanensis)、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多疣狭口蛙(Kaloula verrucosa)的皮肤和肺的形态及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背部和腹部皮下可见血管交错成网状,皮肤由表皮层和真皮层构成。除华西雨蛙外,其余10种均有分布于真皮疏松层与致密层间的钙化层;色素细胞位于疏松层上层,体背色素层较发达。肺囊状,中空密布血管,分为大小相当的左右肺叶,两肺叶相通并与心粘连,无气管和支气管。肺由肺囊壁、隔膜、毛细血管、肺泡细胞等结构组成。肺囊壁分为胸膜层、中间层和内层:胸膜层由扁平细胞构成,中间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层由肺细胞和毛细血管组成,隔膜由毛细血管和结缔组织构成,游离隔膜向中部靠拢可形成半封闭腔室,结合隔膜与肺囊壁形成封闭小腔室。在这11个物种中,肺较发达的个体,其皮肤结构中黏液腺的数量就会相对较少,组织形态学特征表现出与环境适应性关系较大,而受到系统发育关系影响较小。

    • 中华鼢鼠成纤维细胞长期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2019, 54(3):395-403. DOI: 10.13859/j.cjz.201903009

      摘要 (1451) HTML (0) PDF 1.59 M (16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鼢鼠(Eospalax fontanierii)为蒙古高原代表性动物遗传资源,本研究采集中华鼢鼠心、肝、脾、肺、肾、肌肉、气管、剑状软骨和尾尖皮肤共9种组织用于实验,其中气管、肺和剑状软骨3种组织成功建立成纤维细胞系,传了8代,并分析了这些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实验方法是通过细胞计数法计算细胞的贴壁率、冻存前及复苏后的存活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制备常规染色体标本分析染色体核型。实验结果显示,中华鼢鼠气管、肺、软骨3种组织在体外条件下培养,第3 ~ 4天出现成纤维样细胞,原代细胞分别在培养第11天、第16天、第17天,达到90%以上汇合。3种组织来源体细胞均显示成纤维细胞特征,气管成纤维细胞贴壁能力最强,24 h贴壁率最高能达到98.10%,肺成纤维细胞与剑状软骨成纤维细胞贴壁能力较弱,24 h贴壁率最高,分别为95.28%和94.88%。3种来源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气管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最强、肺成纤维细胞次之、剑状软骨成纤维细胞最弱。气管成纤维细胞和肺成纤维细胞在接种后的第6 ~ 7天,进入对数生长期。剑状软骨成纤维细胞在接种后第2 ~ 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3 种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曲线均呈“S”型,其中气管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最强,在24 孔板的每个孔中,其最大增殖数目为2.435 × 104个,肺成纤维细胞最大增殖数目为1.813 × 104个,剑状软骨成纤维细胞最大增殖数目为1.521 × 104个。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中华鼢鼠的成纤维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 = 62,30 对为常染色体,1 对为性染色体。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中华鼢鼠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并揭示了该物种成纤维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为深入研究中华鼢鼠适应低氧高二氧化碳洞道生境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机制提供了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其遗传及物种进化提供了实验材料和参考。

    • 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树鼩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诱导凋亡特性

      2019, 54(3):404-413. DOI: 10.13859/j.cjz.201903010

      摘要 (1494) HTML (0) PDF 1.76 M (1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由于其严格的物种特异性限制,动物模型缺乏,严重阻碍了对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及药物、疫苗的研发。本研究对树鼩(Tupaia belangeri)来源的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感染HCMV后的细胞死亡现象进行了初步探索。首先,观察了感染后细胞病变和死亡情况,使用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测定了细胞活力;其次,对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和未折叠蛋白反应相关因子chop、atf4、xbp1s转录水平的差异进行了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与分析;然后利用免疫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并分析了主要病毒蛋白IE1、UL44和凋亡相关因子Bax、Caspase-9、Caspase-3、PARP的表达水平;最后结合膜联蛋白-V和碘化丙啶双染色法从生物化学角度对细胞死亡类型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细胞病变和死亡情况随着感染进程逐渐严重,细胞活力下降明显(P < 0.001)。感染上调bax、bcl-2、chop、atf4、xbp1s转录水平并且使bax与bcl-2转录水平呈明显拮抗趋势;感染同时上调Bax、Caspase-9、Caspase-3、PARP蛋白表达和逐级剪切激活;病毒蛋白IE1、UL44可以上调至一个完整的病毒复制周期结束。综上,本研究指出HCMV跨物种感染树鼩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可诱导细胞凋亡,并且与内质网和线粒体密切相关。

    • 刀鲚胚胎及胚后发育早期脂肪酸组成变化

      2019, 54(3):414-424. DOI: 10.13859/j.cjz.201903011

      摘要 (1607) HTML (0) PDF 417.40 K (1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刀鲚(Coilia nasus)胚胎及胚后发育早期的脂肪酸变化规律,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对刀鲚的胚胎(原肠期,受精后7 ~ 9 h)、0日龄仔鱼(初孵仔鱼)、3日龄仔鱼和5日龄仔鱼(开口前)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刀鲚发育早期的总脂占干物质的相对含量均较高(53.10% ~ 60.97%),干物质的总脂相对含量随个体发育显著降低,单个个体的总脂含量随个体发育呈现剧烈下降趋势,数值从胚胎的43.62 μg/ind剧烈下降到5日龄仔鱼的16.27 μg/ind;水分含量随个体发育而升高。刀鲚发育早期上述4个时期的干样中检出6种饱和脂肪酸(SFA)、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4个发育时期脂肪酸相对含量,C18:1n9c占绝对优势(50.39% ~ 57.00%),C16:1丰富且稳定(13.77% ~ 14.24%),C16:0也较丰富(7.45% ~ 9.1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比例占绝对优势(65.14% ~ 72.26%),n-3与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值(∑n3PUFA/∑n6PUFA)较小(1.78 ~ 2.38)。刀鲚胚胎孵化出膜期间,单个个体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实际减少程度较高,尤其是C18:1n9c(减少量为13.21 μg/ind,减少比例达到55.49%)和C16:1(减少量和比例分别为3.30 μg/ind和53.12%),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加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减少程度较低(1.44 μg/ind和38.41%),尤其是DHA(0.95 μg/ind 和36.52%)。然而,出膜后,仔鱼对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利用相对较低(1.94 μg/ind和14.17%),尤其是C18:1n9c(13.21 μg/ind和12.41%)和C16:1(0.63 μg/ind和21.81%);而对EPA + DHA利用相对较高(1.04 μg/ind和45.10%),尤其是DHA(0.71 μg/ind 和42.61%)。研究表明,刀鲚胚胎优先蓄留EPA和DHA,仔鱼在摄食前大量利用EPA + DHA (特别是DHA),呈现出海水鱼类脂肪酸的利用特点。因此,建议在刀鲚亲本强化培育及产后培育中,增加投喂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特别是C18:1和C16:1)的饵料,以加强刀鲚亲本的营养积累和产卵后亲本生理机能的恢复;在刀鲚育苗前期,要及时补充富含DHA和EPA的饵料,如,单胞藻、蛋黄等,以提高刀鲚仔鱼开口期间的成活率。

    • 不同饵料和水温对口虾蛄成活、生长及育肥性能的影响

      2019, 54(3):425-435. DOI: 10.13859/j.cjz.201903012

      摘要 (1802) HTML (0) PDF 494.12 K (1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比较不同饵料、水温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在越冬期间生长育肥及性腺发育的影响,选用当年池塘养殖口虾蛄[初始体重(21.99 ± 4.86)g,n = 600]为研究对象,在养殖设施相同条件下,研究了在自然水温(7.7 ~ 13.6 ℃)和加温(17.1 ~ 20.9 ℃)条件下投喂去壳蛤蜊(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冰鲜杂鱼对口虾蛄的成活率、体长、体宽、体重、性腺指数、肌肉指数及可食率等7项指标的影响。实验共分常温蛤蜊、常温冰鲜杂鱼、加温蛤蜊和加温冰鲜杂鱼4个实验组,实验周期为90 d。结果显示:(1)加温可使口虾蛄成活率显著降低,温度是影响口虾蛄越冬成活的重要因素之一;(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口虾蛄的体长、体宽和体重3项生物学指标均随实验天数的增加呈增长趋势,但各指标不同时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3)常温条件比加温条件更有益于口虾蛄性腺指数的增加,其中以常温投喂去壳蛤蜊的效果最好,其性腺指数平均可达14.53%(♀)和7.69%(♂);(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口虾蛄的肌肉指数随实验进行总体呈上升趋势,除常温蛤蜊与加温蛤蜊实验组间的口虾蛄可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外,其他各实验组两两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5)不同饵料和水温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口虾蛄性腺指数的重要因素(P < 0.01),饵料仅对雌性口虾蛄性腺指数产生显著性影响(P < 0.01)。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加温环境,常温环境基本能满足口虾蛄越冬期间的生长和育肥的需求,特别是在10 ~ 13 ℃的水温条件;与冰鲜杂鱼相比,摄食去壳蛤蜊更有利于口虾蛄的性腺发育积累。

    • >研究简报
    • 河北邢台太行山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2019, 54(3):436-440. DOI: 10.13859/j.cjz.201903013

      摘要 (2031) HTML (0) PDF 1.07 M (28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组成、区系结构和保护状况等情况,利用样带法和样方法于2018年7和8月对邢台西部太行山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共记录两栖爬行动物2纲2目8科12属18种,其中两栖动物5种,爬行动物13种。该区域两栖爬行动物存在种类和数量相对贫乏,区域优势种明显,分布海拔较高等特点。区系组成以古北种为主。本次记录的18种两栖爬行动物中,河北省重点保护动物8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收录濒危级(EN)1种,易危级(VU)3种,该区域两栖爬行动物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 奥尼罗非鱼胃肠道中肥大细胞的分布特征

      2019, 54(3):441-444. DOI: 10.13859/j.cjz.201903014

      摘要 (1437) HTML (0) PDF 857.42 K (1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采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探讨了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 ? O. aureus ♂)胃肠道肥大细胞的分布及其形态特点。结果发现,经甲苯胺蓝染色的肥大细胞其核着深蓝色,颗粒被染成紫红色,着色深浅不一。肥大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菱形,散在或集中分布在黏膜层固有膜和黏膜下层,尤其常见分布于小血管周围。经统计,肥大细胞在奥尼罗非鱼的胃、幽门盲囊、后肠、前肠、中肠的数量依次减少。胃和幽门盲囊内肥大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前肠和中肠(P < 0.05),与后肠无显著差异;前肠、中肠和后肠内肥大细胞数量并无明显差别。

    • >技术与方法
    • 树鼩原代小胶质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与鉴定

      2019, 54(3):445-450. DOI: 10.13859/j.cjz.201903015

      摘要 (1401) HTML (0) PDF 682.02 K (1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旨在建立树鼩(Tupaia belangeri)小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纯化的方法,为利用新型实验动物树鼩进行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实验材料。将新生树鼩大脑皮质机械分离,皮质组织块用胰蛋白酶消化后制成细胞悬液;培养9 ~ 10 d后,分别采用直立手拍法、温和胰酶消化法以及恒温振荡法分离纯化树鼩小胶质细胞,通过差速贴壁进一步纯化。荧光显微镜下,利用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CD11b抗体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分离培养第3天时呈静息状态,表现为梭形、杆状、分支状等不规则形态。细胞免疫荧光CD11b呈阳性。不同纯化方法细胞免疫荧光并计数显示,直立手拍法所获得的细胞产量明显高于恒温振荡法(P < 0.05),细胞阳性率(> 96%)明显高于温和胰酶消化法(> 90%,P < 0.05)。直立手拍法可获得产量及纯度高的树鼩原代小胶质细胞。

    • >动态与其他
    • 天津发现白额鹱

      2019, 54(3):374. DOI: 10.13859/j.cjz.201903016

      摘要 (1673) HTML (0) PDF 141.51 K (1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贵州贵阳发现长尾夜鹰

      2019, 54(3):413. DOI: 10.13859/j.cjz.201903018

      摘要 (1625) HTML (0) PDF 148.69 K (1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安徽滁州市池杉湖湿地公园繁殖记录

      2019, 54(3):451-452. DOI: DOI: 10.13859/j.cjz.201903019

      摘要 (1903) HTML (0) PDF 900.03 K (30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广东韶关发现白线树蛙

      2019, 54(3):452-453. DOI: 10.13859/j.cjz.201903020

      摘要 (1471) HTML (0) PDF 1.04 M (1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江西永丰发现长肢林蛙

      2019, 54(3):454-456. DOI: 10.13859/j.cjz.201903021

      摘要 (1533) HTML (0) PDF 789.19 K (1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重庆市发现肉垂麦鸡

      2019, 54(3):381, 394. DOI: 10.13859/j.cjz.201903017

      摘要 (1690) HTML (0) PDF 181.63 K (1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