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54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猞猁食物构成初步分析

      2019, 54(2):151-158. DOI: 10.1385.9/j.cjz.201902001 CSTR:

      摘要 (1739) HTML (0) PDF 460.75 K (2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猞猁(Lynx lynx)是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顶级捕食者,在维持该地区生态平衡和调节猎物数量上具有重要地位。分析猞猁粪便样品残留物不仅能明确其猎物构成,了解与同域分布其他捕食者的关系,还能为制定物种保护措施和栖息地管理策略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在2006 至2008年间利用样线法在该区域收集到35份猞猁粪便样品。通过相对出现频率法对粪样进行食性分析,发现猞猁的主要食物组成以蒙古兔(Lepus tolai,30.85%)和植物(28.72%)较多;年度(χ2 = 18.696,P < 0.001)和季节性(χ2 = 74.695,P < 0.001)食物构成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蒙古兔在猞猁的食物组成中占最重要地位;猞猁的食物构成与季节有关,寒冷季节捕食大型猎物,而温暖季节捕食的小型猎物更常见。

    • 卫星跟踪中蒙之间秃鹫春季迁徙路线 及活动区

      2019, 54(2):159-164. DOI: 10.1385.9/j.cjz.201902002 CSTR:

      摘要 (1918) HTML (0) PDF 1.55 M (1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秃鹫(Aegypius monachus)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近危物种。每年冬季或者早春在渤海湾都会救护到因体质较弱而无法飞行的秃鹫,为了对秃鹫及其迁徙路线进行更有效的保护,于2016年春季对两只救护放飞秃鹫(ID1051 和ID2016),利用卫星跟踪技术研究其迁徙路线和活动区,旨在为秃鹫的救护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ID1051 和ID2016 都迁徙到蒙古国的布尔干省和后杭爱省交界处,行程分别为2 200 km和2 400 km。ID2016在度夏初期、中期和后期的活动区面积(50%Fixed Kernel),分别为31 261.01km2、1 492.96 km2和11 027.70 km2。秃鹫在迁徙过程中主要时间在静息,其次是飞行和寻觅行为。在0 至7 时和19 至24 时,即晨昏和夜间秃鹫都处于静止状态。从8 时开始,秃鹫开始活动,并在12和13时达到活动高峰,随后活动逐渐趋缓,直至18时趋于静止状态。本文提供了秃鹫的春季迁徙路线以及重要中途停歇地,为秃鹫的救护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 河北塞罕坝褐柳莺繁殖期鸣唱变化

      2019, 54(2):165-172. DOI: 10.1385.9/j.cjz.201902003 CSTR:

      摘要 (1524) HTML (0) PDF 4.64 M (1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 年5 至8 月,在河北省塞罕坝录制了80 只繁殖期雄性褐柳莺(Phylloscopus fuscatus)的鸣唱,对其鸣唱句型和句子参数以及音节类型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褐柳莺鸣唱的两种主要句型——S-song 和V-song,前者(F3,75 = 17.983,P < 0.05)和后者(F3,75 = 17.983,P < 0.05)的使用频次在不同月份间均存在显著差异。S-song的使用频次多于V-song的使用频次,且二者在繁殖季的变化表现出相反的趋势:S-song使用频次在5月和8月较高,在6 月最低;而V-song的使用频次却是在6月达到最高值,在5月和8月较低。不同月份鸣唱句子最高频率(F3,75 = 4.841,P < 0.05)、句子频宽(F3,75= 3.814,P < 0.05)和句子峰频率(F3,75 = 3.793,P < 0.05)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80 只个体的2 400个鸣唱语句得到了65种音节类型,其中,80%以上的音节类型在每个月中均有分布,但每月音节类型数存在显著差异(F3,75 = 5.456,P < 0.05)。音节类型数量随繁殖季的变化表现为,7月褐柳莺鸣唱中具有最多的音节类型数(19.79 ± 3.69),5月和8月音节类型数较少,8月最少。

    • 我国涉天鹅属鸟类死亡案件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

      2019, 54(2):173-180. DOI: 10.13859/j.cjz.201902004 CSTR:

      摘要 (1537) HTML (0) PDF 707.82 K (1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有分布的天鹅属所有种(Cygnus spp.)均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构成刑事犯罪。然而,天鹅死亡案件仍时有发生。本文分析2000 至2016 年有统计的我国天鹅死亡案件发现,每年11 月至翌年1 月是涉天鹅案件的高发时期;毒杀为致死主因;案件多发生于我国行政区划交界处。因此,应于迁徙越冬季节重点加强高案发地点的侦查监管;加强克百威(呋喃丹)为代表的高毒农药管控;建立迁徙季节多地区执法联动机制。

    • 煤气炮噪声暴露对家鸽粪便皮质酮变化的影响

      2019, 54(2):181-188. DOI: 10.13859/j.cjz.201902005 CSTR:

      摘要 (1533) HTML (0) PDF 2.48 M (1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煤气炮驱鸟是目前机场驱鸟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依靠煤气爆炸产生的高分贝噪声。但是,鸟类在长期暴露于噪声条件下或者驱鸟时机把握不佳,鸟类可能习惯噪声甚至产生耐受性,进而影响驱鸟效果,相关量化研究仍较为缺乏。本研究以家鸽(Columba livia domestica)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健康成年个体作为对照组用于检验环境背景噪声的影响;设置7个实验组,分别布设于20 m间隔的噪声源距离梯度,采集煤气炮噪声处理前1 d和处理后2 d、5 d、8 d、11 d、14 d、17 d、20 d的粪便样品,噪声持续暴露(4 次/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粪便皮质酮浓度。以粪便皮质酮浓度为因变量,以煤气炮噪声持续时间和距噪声源距离为自变量,进行Pearson 相关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家鸽粪便中皮质酮含量在距离煤气炮噪声源10 m处平均值达最大值,(174.67 ± 5.09)ng/g(n = 35),而最小值(139.42 ± 0.92)ng/g(n = 35)则出现在130 m。家鸽距噪声源距离与粪便皮质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earson′s r =﹣0.954,P < 0.01。噪声持续时间和距噪声源距离对粪便皮质酮均有显著影响,且二者存在交互作用,随着噪声源距离增大,皮质酮浓度回复到煤气炮噪声处理前水平所需时间越来越短。在噪声源距离大于90 m时,粪便皮质酮水平不随噪声持续时间变化而变化。粪便皮质酮水平可作为鸟类响应噪声刺激的生理反应指标,基于此评价了煤气炮噪声在机场驱鸟的有效性,为机场鸟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腾冲拟髭蟾繁殖期鸣声特征

      2019, 54(2):189-195. DOI: 10.1385.9/j.cjz.201902006 CSTR:

      摘要 (2688) HTML (0) PDF 2.68 M (1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腾冲拟髭蟾(Leptobrachium tengchongense)的繁殖期鸣声特征,2018年2月27日,利用TASCAM DR-40专业录音机,在野外录制了6只个体总共78个有效鸣声,随后利用Raven Pro ?v.1.5声音分析软件对鸣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繁殖期的雄性腾冲拟髭蟾发出求偶鸣声及竞争鸣声两种不同类型鸣声,均为单音节鸣叫,且鸣声主频均为1.31 ~ 1.50 kHz。求偶鸣声的时长为(147 ± 30.1)ms,所含脉冲数为(15 ± 2.4)pulses/s;竞争鸣声为雄蟾听到附近其他个体鸣叫后所发出的较拖长的鸣声,其鸣声时长为(610 ± 187.0)ms,所含脉冲数为(28 ± 10.7)pulses/s。不同个体之间的鸣叫时长和鸣叫间隔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个体的体型大小有关,但需要更多的数据去证实。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讨论当前腾冲拟髭蟾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及其保育策略。

    • 不同物种雄性鸣声刺激下雌性凹耳蛙脑组织中ZENK的表达

      2019, 54(2):196-206. DOI: 10.1385.9/j.cjz.201902007 CSTR:

      摘要 (1562) HTML (0) PDF 7.64 M (1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免疫组化SABC 法,研究在背景噪音刺激、雄性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声音刺激以及雄性大绿臭蛙(O. graminea)声音刺激下ZENK蛋白在雌性凹耳蛙脑部的表达。结果显示,上述三种声音刺激下雌性凹耳蛙的端脑、间脑和小脑区域均未发现ZENK蛋白的阳性细胞。在雄性凹耳蛙声音刺激下,雌性凹耳蛙中脑的视顶盖、脚间核、中脑深部核、被盖、半环隆枕以及延脑的孤束核、中缝核、网状核、网状结构、上橄榄核部位均有阳性细胞分布,在大绿臭蛙声音刺激下,这些部位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本实验中ZENK蛋白阳性细胞表达部位的一部分是位于与两栖类处理听觉信息有关的中脑半环隆枕、被盖以及延脑的上橄榄核,由此可推断,在雌性凹耳蛙ZENK 蛋白与听觉信息处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怒江上游三种裂腹鱼类摄食及消化器官 比较研

      2019, 54(2):207-221. DOI: 10.13859/j.cjz.201902008 CSTR:

      摘要 (1709) HTML (0) PDF 3.93 M (1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17年5和6月以及9和10月在怒江西藏段收集了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194尾、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152尾,热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thermalis)117尾。综合运用3 种多元分析方法分析3 种鱼类摄食及消化器官形态的种间差异,结果显示,主要种间差异部位为头部及肠道;种间形态指标均为显著性差异(P < 0.05);3种裂腹鱼的头部形态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分化。鱼类食物组成及食物竞争情况研究表明,怒江裂腹鱼和裸腹叶须鱼属杂食性偏动物食性鱼类,两者食物重叠指数较高(0.91);热裸裂尻鱼属杂食性偏植物食性鱼类。食物多样性指数的种间差异明显。3种裂腹鱼营养及空间生态位均有分化,摄食与水温、流速和海拔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 斑马鱼脾显微与超微结构的研究

      2019, 54(2):222-235. DOI: 10.1385.9/j.cjz.201902009 CSTR:

      摘要 (1721) HTML (0) PDF 16.07 M (1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斑马鱼(Danio rerio)脾的显微与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光镜结果表明,斑马鱼的脾主要由脾髓和网状组织两部分构成,脾髓分布于整个脾,分为白髓和红髓,但界限不明显,呈混合分布。红髓染色相对较浅,占脾实质的大部分区域,主要由密集的红细胞构成,可见脾窦结构,脾索结构不明显。白髓染色较深,主要由密集的淋巴细胞构成,淋巴细胞的胞核染色较深,呈深紫色。经Gordon-Sweet银染显示网状纤维后,可清晰观察到脾小结,从而可清晰区分红髓与白髓,脾小结与哺乳动物的类似,主要是由密集的淋巴细胞构成。酸性磷酸酶染色可见斑马鱼脾内有大量吞噬性细胞存在。电镜结果显示,红髓分布有不同类型的红细胞、血小板和浆细胞,白髓分布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网状细胞,淋巴细胞胞质内含有多泡体,这可能与淋巴细胞发挥免疫功能有着密切联系。斑马鱼脾与大多数硬骨鱼相似,未观察到椭球这一特殊结构。

    • 鳜早期色素发育和色彩图案的形成

      2019, 54(2):236-244. DOI: 10.13859/j.cjz.201902010 CSTR:

      摘要 (1291) HTML (0) PDF 4.74 M (1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色彩图案作为最显著的外部形态特征之一,在动物生存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鳜(Siniperca chautsi)早期发育过程中这一形态特征变化,采用CCD-Adapter解剖镜对鳜早期(胚胎期至出膜40日龄)体表色素细胞种类与分布、主要图案(条、带、斑)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观察,同时对不同部位皮肤进行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胚胎期,最早观察到黑色素细胞,位于卵黄囊和油球,出膜前,头部出现黄色素细胞;出膜后,黑色素细胞发育最为显著,红色素细胞出现在眼球后部和躯干前部;5 日龄后,黄色素细胞发育增加,鱼体各部位均有分布,黑色素细胞继续发育,图案形成开始。鳜早期色彩图案形成过程:(1)躯干纵带:5 日龄,背部出现少量黑色素,14 日龄,背鳍基部黑色素与腹部黑色素相连;(2)头部过眼条带:10日龄,鳃盖后上方黑色素明显增多,12日龄,眼球后部经鳃盖后上缘至背部前端的条带形成,17 日龄,上颌至眼球前部的条带形成;(3)头顶条带:6 日龄,头顶正上方黑色斑点增多,18日龄,头部上方黑色斑块分别向前、后延伸,23 日龄,头顶正上方黑色条带基本形成;(4)躯干斑块:8 日龄,尾部底端出现一个较小的黑色斑块,15 日龄,尾柄前部出现3个不规则黑色斑块,25日龄,躯干中后部5个近圆形黑色斑块形成。结果表明,鳜胚胎期至出膜40日龄,体表出现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体色以黑色为主,主要条带或斑块在仔鱼5日龄后按不同方式逐渐形成,不同皮肤部位的色素层组成与分布方式不同。

    • Piwil2 及Stat3、Bcl-2 蛋白在雄性不育小鼠 睾丸组织中表达

      2019, 54(2):245-253. DOI: 10.1385.9/j.cjz.201902011 CSTR:

      摘要 (1395) HTML (0) PDF 2.96 M (1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主要是探讨Piwil2、Stat3、Bcl-2蛋白在不育的雄性小鼠中的表达量及三者之间的表达位置相关性。取雄性昆明种小鼠60 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 只。实验组采用雷公藤多苷药物灌胃造小鼠不育模型28 d;对照组按照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持续时间及频次同实验组。造模后将两组雄性小鼠分别与雌性小鼠交配;再处死雄性小鼠取出两组的睾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蛋白印迹检测法分别检测样本中Piwil2、Stat3 及Bcl-2 蛋白的表达状况。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的蛋白表达差异性及三个蛋白表达的相关性。H.E 染色显示,实验组小鼠睾丸组织生精小管结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被破坏,精原细胞及初次级精母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结合与雌鼠交配后受精能力明显下降的结果,说明不育造模成功。免疫组化(IHC)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Piwil2、Stat3及Bcl-2蛋白的染色程度及阳性细胞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Western Blot结果同样显示,三种蛋白在实验组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iwil2蛋白P < 0.05,Stat3蛋白P < 0.05,Bcl-2蛋白P < 0.01)。本研究说明,Piwil2、Stat3及Bcl-2蛋白在雄性不育小鼠中表达量均显著降低,这三个蛋白对小鼠精子生成及小鼠不育的发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 基于COI基因对温州沿海岛屿疣荔枝螺遗传多样性研究

      2019, 54(2):254-269. DOI: 10.1385.9/j.cjz.201902012 CSTR:

      摘要 (1503) HTML (0) PDF 2.97 M (1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温州沿海岛屿众多,水文环境复杂,疣荔枝螺(Reishia clavigera)是岩相潮间带常见种,对其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有助于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种质资源。本实验对温州沿海14个典型岛屿的158个疣荔枝螺个体,进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测定,得到158 条长度为672 bp的序列,A、T、C、G 四种碱基含量分别为23.0%、38.4%、17.4%和21.2%。共检测到保守位点562个,变异位点108 个,其中包括简约信息位点57 个,单突变位点51 个。所有个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8 0 ± 0.029 7,单倍型多样性为指数Hd为0.978 ± 0.006,平均核苷酸差异度为5.328。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005 7 ~ 0.011 1之间,群体内遗传距离在0.005 7 ~ 0.010 8之间,不同疣荔枝螺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处于同一水平。霓屿岛和大竹峙岛群体内遗传距离最小,洞头岛群体内遗传距离最大。共检测到102 个单倍型,大部分单倍型聚合为一支,没有形成明显的区系结构,各个岛屿的疣荔枝螺存在基因交流。

    • 人工养殖条件下三种锦蛇的粪便微生物多样性

      2019, 54(2):270-278. DOI: 10.1385.9/j.cjz.201902013 CSTR:

      摘要 (2422) HTML (0) PDF 1.91 M (1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了实验室人工饲养的王锦蛇(Elaphe carinata)、棕黑锦蛇(E. schrenckii)和赤峰锦蛇(E. anomala)3种锦蛇粪便样本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在送检的粪便样本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P < 0.05)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P < 0.05)在王锦蛇和棕黑锦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赤峰锦蛇与前两者均没有差异;ace与chao1指数在3种锦蛇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共检测出8 个菌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3种锦蛇共享菌门。在属水平上3 种锦蛇的优势菌群明显不同,志贺氏菌属(Shigella)、梭状芽胞杆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1)及拟杆菌属(Bacteroides)分别是王锦蛇、棕黑锦蛇和赤峰锦蛇粪便样本中相对丰度最高的菌属。3 种锦蛇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其是否可以作为区分这3种锦蛇的依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技术与方法
    • 嗜热四膜虫有性后代的分离纯化

      2019, 54(2):279-287. DOI: 10.1385.9/j.cjz.201902014 CSTR:

      摘要 (1427) HTML (0) PDF 1.63 M (1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验条件下诱导四膜虫种群交配进行有性生殖时,交配后的种群中除有性后代外,还会混杂一定比例的亲本细胞,而高纯度的有性后代是研究四膜虫一些基本生物学问题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利用四膜虫交配时不能摄食并且新产生的有性后代几小时后才恢复摄食能力的特性,以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交配种群为对象,在其有性生殖阶段后期向交配体系中加入Fe3O4磁性纳米颗粒,未交配的亲本细胞由于能够摄入磁性颗粒而具有磁性;再利用有性后代和未交配细胞的磁性差异,在磁场作用下将有性后代分离纯化出来。通过优化过柱分离的时间点、分离柱的口径、分离柱中铁粉/石英粉的质量等分离条件,有性后代的分离纯度及收率均能达到98%以上。该分离方法亦可为其他种四膜虫或纤毛虫有性后代的分离纯化提供借鉴。

    • >研究简报
    • 初生赛加羚羊部分生物学指标的观测与分析

      2019, 54(2):288-292. DOI: 10.1385.9/j.cjz.201902015 CSTR:

      摘要 (1394) HTML (0) PDF 395.40 K (1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8 年4 月下旬至5 月初对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的61 只初生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成活率、性别比例、单双羔比例、初生重等生物学数据进行了观测,并对结果进行归纳分析。赛加羚羊分娩期始于4 月25 日,截止于5 月5 日,产羔高峰期集中在4 月28 日至5 月2 日。共分娩61只羔羊,成活56只,成活率91.80%。其中,雄性羔羊占40.98%,雌性羔羊占59.02%,雌雄性别比(♀︰♂)为1.44︰1,与1︰1 的性比差异不显著(χ2检验,P > 0.05);单羔比例80.33%,双羔比例19.67%,两者差异极显著(P < 0.01);初生羔羊体重多数集中在2.501 ~ 3.000 kg,雄性羔羊平均初生重略高于雌性羔羊,单羔羚羊平均体重略高于双羔羚羊。单羔雄羚羊与双羔雄羚羊、单羔雌羚羊与双羔雌羚羊以及单双羔、雌雄羔羊总平均体重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 > 0.05)。

    • 鳄蜥捕食蜥蜴和蛇的现象

      2019, 54(2):293-297. DOI: 10.1385.9/j.cjz.201902016 CSTR:

      摘要 (1643) HTML (0) PDF 4.23 M (1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主要捕食部分昆虫、蜘蛛、蚯蚓、小型蛙类和小鱼等,但尚未见报道鳄蜥捕食其他相对较大的动物。本文报道了鳄蜥捕食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和翠青蛇(Cyclophiops major)的现象,以全事件记录法观察分析了鳄蜥猎捕这两种爬行动物的行为过程。这次新发现说明鳄蜥食谱较广,具有捕食蜥蜴等个体偏大动物的能力。因此,我们建议在饲养繁育中投喂更多类型的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

    • >综述
    • 蛙类趋声行为的研究进展

      2019, 54(2):298-310. DOI: 10.13859/j.cjz.201902017 CSTR:

      摘要 (1524) HTML (0) PDF 955.91 K (2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蛙类是典型的依赖声音通讯的物种,具有季节性繁殖特点。繁殖季节雄性大多通过广告鸣叫竞争领地和吸引配偶,雌性通过雄性鸣声来评价个体特征及其所占有的资源,并以趋声行为完成配偶选择。趋声过程的行为学参数,通常用于检验动物对声音信号的偏爱和行为响应的特征。本文通过对蛙类趋声行为相关研究的回顾,总结其产生机制、评价方式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当前发展趋势对蛙类趋声行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动态与其他
    • 中国鸟类亚种新记录——草鹭指名亚种

      2019, 54(2):244-244. DOI: 10.1385.9/j.cjz.201902020 CSTR:

      摘要 (1705) HTML (0) PDF 892.55 K (1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山西阳城发现刘氏链蛇

      2019, 54(2):164,188. DOI: 10.1385.9/j.cjz.201902018 CSTR:

      摘要 (1413) HTML (0) PDF 1.36 M (16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新疆发现外来入侵物种牛蛙

      2019, 54(2):195,206. DOI: 10.1385.9/j.cjz.201902019 CSTR:

      摘要 (1487) HTML (0) PDF 780.23 K (1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红河发现泰国环志钳嘴鹳

      2019, 54(2):269,297. DOI: 10.1385.9/j.cjz.201902021 CSTR:

      摘要 (1453) HTML (0) PDF 888.71 K (1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