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53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鄱阳湖越冬白枕鹤活动区面积与水位和气温的关系

      2018, 53(4):497-506. DOI: 10.13859/j.cjz.201804001

      摘要 (1632) HTML (0) PDF 758.84 K (1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以及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利用卫星跟踪技术对6只越冬于鄱阳湖的白枕鹤(Grus vipio)活动区面积进行了研究,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分析了水位、气温、年份、年龄及个体差异对活动区面积的影响,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将对活动区面积影响较大的因子与活动区面积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两个越冬期内白枕鹤平均周活动区面积,2014至2015越冬期为(57.85 ± 94.67)km2,2015至2016越冬期为(12.01 ± 17.74)km2。在两个越冬期内,活动区面积均呈显著下降趋势(2014 ~ 2015年,t =﹣2.831,P < 0.01;2015 ~ 2016年,t =﹣3.422,P < 0.01);气温对活动区面积的影响不显著(P > 0.05),而水位对活动区面积具有极显著影响(P < 0.01);2014 ~ 2015年水位高度(14.92 ± 0.65)m,2015 ~ 2016年水位高度(15.39 ± 0.70)m,周活动区面积与同期水位高度显著正相关(2014 ~ 2015年,r = 0.370,P < 0.01;2015 ~ 2016年,r = 0.380,P < 0.01)。推测水位的变化影响越冬白枕鹤主要食物的生长及可获得性,进而导致越冬期白枕鹤活动区面积的相应变化。

    • 俄罗斯远东地区勺嘴鹬繁殖地夏季水鸟调查

      2018, 53(4):507-518. DOI: 10.13859/j.cjz.201804002

      摘要 (1581) HTML (0) PDF 1.09 M (2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俄罗斯远东地区是全球鸟类重要的繁殖地之一,特别是楚科奇半岛的阿纳德尔地区是全球极危鸟种勺嘴鹬(Calidris pygmeus)已知的重要繁殖地。为了履行中俄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双边协定,掌握俄罗斯远东的阿纳德尔地区夏季水鸟的资源状况,2017年6月25日至7月20日,中俄双方对阿纳德尔南部地区进行了夏季水鸟资源调查。调查区域主要包括阿纳德尔、从阿纳德尔至白令戈夫斯基的海域、白令戈夫斯基、梅内皮尔吉诺周边苔原区域以及附近海域四个部分。共记录35种水鸟,隶属于6目10科,其中14种有繁殖活动。分析中俄环志回收数据表明,在我国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区越冬的雁鸭类和鸻鹬类水鸟,夏季迁徙到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萨哈林岛、勘察加半岛、雅库特、楚科奇等远东地区繁殖。此外,勺嘴鹬的主要繁殖繁殖地梅内皮尔吉诺周边苔原地区存在着巢址被洪水淹没、卵和雏鸟遭天敌捕食等风险;在勺嘴鹬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的退化、环境污染和人为活动是导致勺嘴鹬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需要进一步加强中俄双方勺嘴鹬保护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保护鸟类的栖息地。

    • 河南董寨赤腹鹰孵卵节律与巢防卫行为

      2018, 53(4):519-527. DOI: 10.13859/j.cjz.201804003

      摘要 (1679) HTML (0) PDF 1.94 M (1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和2017年的5月至8月,在河南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监控和野外直接观察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对其孵卵节律和巢防卫行为进行了研究。为了更好地获得巢防卫数据,我们以人作为入侵者攀爬巢树,观察人停留在巢树上10 min内不同赤腹鹰个体的巢防卫行为。共发现赤腹鹰繁殖巢52个,累计拍摄红外照片661 306张,将15个繁殖巢内的30只个体的巢防卫行为分成了4个等级。研究表明:1)雄鸟的巢防卫等级与雄鸟的日孵卵次数(r = 0.751,n = 15,P < 0.01)、雄鸟日孵卵时间(r = 0.803,n =15,P < 0.01)、每日雌雄孵卵总时间(r = 0.527,n = 15,P < 0.05)均呈显著正相关,雌鸟的巢防卫等级与雄鸟的日孵卵次数(r = 0.717,n = 15,P < 0.01)、雄鸟的日孵卵时间(r = 0.619,n = 15,P < 0.05)呈显著正相关(Sperman rank correlation);2)雌鸟巢防卫强度与雄鸟巢防卫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 = 0.743,n = 15,P < 0.01);3)亲鸟的平均离巢时间与雄鸟的日孵卵次数(r =﹣0.680,df = 11,P < 0.05)、雄鸟的日孵卵时间(r =﹣0.640,df = 11,P < 0.05)、雌鸟的孵卵次数(r =﹣0.558,df = 11,P < 0.05)、每日雌雄孵卵总时间(r =﹣0. 772,df = 11,P < 0.01)均呈负相关。可见,赤腹鹰的巢防卫强度和孵卵投入密切相关,并且配偶间的巢防卫行为存在相似性,可能与配偶选择和学习行为有关。

    • 雄安新区鸟类资源及其多样性

      2018, 53(4):528-538. DOI: 10.13859/j.cjz.201804004

      摘要 (1719) HTML (0) PDF 1.10 M (25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雄安新区是继深圳和浦东之后中国又一新特区。鸟类是生物群落中最为活跃的成分之一,常被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对一座已经确定并即将高速发展的城市的鸟类本底资源开展调查,有助于了解鸟类对城市化进程的适应性进化。为此,我们于2017年8月和2018年2月对雄安新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野外共记录到鸟类72种,分属15目36科。其中,优势种2种,常见种9种,偶见种61种;留鸟26种,夏候鸟31种,冬候鸟8种,旅鸟7种;属广布种18种,东洋界17种,古北界37种;列入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5种;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Ⅱ的鸟种3种。调查结果表明,雄安新区的夏季鸟类种类相对较多,鸟类多样性以白洋淀南、北两片区域较为丰富。由于以往对雄安新区的鸟类资源调查很少,建议在城市开发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当地本底生物资源的调查与保护。

    • 四川马尔康圈养林麝的刻板行为

      2018, 53(4):539-544. DOI: 10.13859/j.cjz.201804005

      摘要 (1506) HTML (0) PDF 412.68 K (2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圈养环境下,迁地保育野生动物易发育刻板行为,刻板行为的发育可直接影响圈养野生动物的繁殖和存活,从而影响迁地保育。2016年5月1日至7月31日间,采用焦点取样及所有事件记录法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的75头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进行了刻板行为取样,分析了性别、年龄、圈区环境、圈群结构等因素对其刻板行为的效应。结果表明,四川马尔康麝场的圈养林麝在单位取样时间(10 min)内展现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为20.53% ± 2.43%(n = 75);雌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18.14% ± 3.26%,n = 46)略低于雄麝(20.89% ± 3.98%,n = 25);随圈养年限(本研究中的圈养林麝“年龄”即是“被圈养年数”)增加,林麝展现刻板行为的持续时间显著增加(P < 0.05);圈区环境设施对刻板行为存在显著效应(P < 0.05),裸地基底圈舍中林麝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最高(33.11% ± 6.16%,n = 24);圈群结构对林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的影响不显著(P > 0.05),混合圈群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19.31% ± 3.18%,n = 53)最小;圈群密度对刻板行为持续时间的效应不显著(P > 0.05)。增加圈养环境的植被覆盖,进行混合圈养,可有效降低圈养林麝的刻板行为强度,并可提升林麝迁地保育的有效性。

    • 越南黑叉尾斗鱼展示行为的偏侧化及其对镜面影像的响应

      2018, 53(4):545-553. DOI: 10.13859/j.cjz.201804006

      摘要 (1399) HTML (0) PDF 769.49 K (1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物行为的偏侧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各个类群,特别是具有仪式化展示和打斗行为的鱼类。越南黑叉尾斗鱼(Macropodus spechti)是一种雄性个体间具有模式化展尾行为小型淡水鱼类。本文主要研究越南黑叉尾斗鱼展尾行为或眼睛使用的偏侧化现象,以及镜面影像对其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越南黑叉尾斗鱼中在个体(94.6%,n = 35)和群体(左侧化指数:LⅠ = 0.25 ± 0.19)水平均具有明显的左侧化倾向;镜面影像会降低斗鱼的展示强度和左侧化倾向(LⅠ = 0.10 ± 0.23),但是,对水面呼吸的频次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越南黑叉尾斗鱼的左侧化倾向是对“头-尾”相对展示的一种适应,而镜面影像中“头-尾”展示姿势的变化对越南黑叉尾斗鱼的展示行为具有明显影响,但这种影响在反应强度(换气次数)上并没有差异,由此认为越南黑叉尾斗鱼对镜面影像缺乏自我识别能力。同时,由于偏侧化现象的存在,使得使用镜面影像无法获得和真实个体一致的行为响应结果。本研究对未来行为学研究中如何使用镜面影像研究动物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远盲蚓属蚯蚓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及其对水热条件的响应

      2018, 53(4):554-571. DOI: 10.13859/j.cjz.201804007

      摘要 (1440) HTML (0) PDF 1.03 M (3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远盲蚓属蚯蚓分布最多的国家,明确该属200余种蚯蚓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和生态适应性对蚯蚓的生态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历史资料记载的物种和本研究团队2006至2016年间实地调查获取的样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采集该属物种的地理分布信息,绘制了远盲蚓属蚯蚓在我国的分布图。此外,通过提取各分布点对应的生物气候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影响远盲蚓属蚯蚓在我国区系分布的气候因素。结果表明:(1)远盲蚓属蚯蚓在我国的分布现状主要受水分和温度的影响,在水分因子中,极端水分条件、水热是否同步和年降水量均同等重要,在温度因子中,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为,极端温度、水热是否同步、平均温度;(2)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例如,华南区)比水热条件相对短缺的区域(例如,华北区和西南区)更有利于远盲蚓属蚯蚓的分布。

    • 舟山群岛黄毛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多重父权研究

      2018, 53(4):572-581. DOI: 10.13859/j.cjz.201804008

      摘要 (1462) HTML (0) PDF 956.50 K (1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岛屿常被生态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视为研究生物进化的天然实验室。本研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舟山群岛优势鼠种——黄毛鼠(Rattus losea)刺山岛种群、六横岛种群、桃花岛种群3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探讨该物种是否存在多重父权现象。研究结果表明,(1)黄毛鼠种群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和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8.792和5.494,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821和0.956,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大于0.5,说明3个种群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2)3个种群的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40,其中桃花岛种群与刺山岛种群的分化最大,分化系数为0.052,呈中度分化水平,不同种群间所贡献的变异百分数为3.98%,说明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而种群间仅存在很小的遗传变异;(3)14只孕鼠中,有6只孕鼠的胚胎存在多重父权现象,占43%,最小父本值为2,其余8个孕鼠的胚胎均只有唯一父本。本研究提出黄毛鼠存在多重父权现象,为该物种繁殖策略及鼠害控制的研究提供依据。

    • 高原林蛙不同部位皮肤组织结构比较

      2018, 53(4):582-588. DOI: 10.13859/j.cjz.201804009

      摘要 (1682) HTML (0) PDF 957.12 K (1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两栖类动物,已适应青藏高原高海拔低温、缺氧、强紫外线的自然环境。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H.E染色及扫描电镜技术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高原林蛙头部、背部、腹部、侧部皮肤结构进行观察。高原林蛙各部位皮肤均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是角质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不同部位表皮层厚度接近,真皮层厚度不同,头部真皮层的厚度最厚,为(197.86 ± 29.73)μm,侧部最薄,为(55.33 ± 5.22)μm。高原林蛙真皮疏松层中分布有颗粒腺、黏液腺和嗜酸腺。颗粒腺主要分布于头背部;黏液腺在头部数目最多,侧部最少;嗜酸腺在机体各部位均匀分布。高原林蛙头部、背部、侧部色素细胞含量丰富,腹部色素细胞含量较少。毛细血管分布于真皮疏松层腺体周围,表皮中也有少量分布。这些结构特征可能是高原林蛙对青藏高原环境的适应策略。

    • 极北鲵消化道6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2018, 53(4):589-596. DOI: 10.13859/j.cjz.201804010

      摘要 (1281) HTML (0) PDF 777.55 K (1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消化道5-羟色胺(5-HT)、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胰高血糖素(Glu)、人胰多肽(PP)和P-物质(SP)6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进行了研究。文中采用Duncan多重比较的方法,对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5-羟色胺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胃体(2.80 ± 0.70)和十二指肠(2.60 ± 0.75)分布密度最高,幽门最低(0.85 ± 0.67);胃泌素细胞仅分布于小肠,十二指肠(1.85 ± 0.75)密度最高;生长抑素细胞分布于食管、胃体、幽门、十二指肠和回肠各部位,且幽门(2.25 ± 0.64)分布密度最高;胰高血糖素细胞只见于胃贲门部和胃体,人胰多肽细胞和P-物质细胞在整个消化道均未检测到。各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和梭形等。极北鲵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这种密度分布和形态特点与其他两栖类动物及黑龙江产地的极北鲵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其原因可能与物种、食性和栖息地环境等因素有关。

    • 双须骨舌鱼卵黄蛋白原基因vtg的克隆、组织表达和原核表达分析

      2018, 53(4):597-614. DOI: 10.13859/j.cjz.201804011

      摘要 (1834) HTML (0) PDF 2.51 M (1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双须骨舌鱼(Osteoglossum bicirrhosum)卵黄蛋白原vtg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特征,本研究运用RACE技术克隆双须骨舌鱼vtg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发现,双须骨舌鱼vtg的cDNA全长为5 325 bp,开放阅读框(ORF)为5 121 bp,其5′和3′非编码区(UTR)分别为46 bp和159 bp,共编码1 706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约为186.79 ku。同源性分析发现,双须骨舌鱼与同科的美丽仆骨舌鱼(Scleropages formosus)相似度达到84.78%,与鲤形目、鲈形目、鲱形目、鲽形目鱼类的相似度均高于50%。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本文获得的双须骨舌鱼vtg基因与骨舌鱼目聚为一类,与鳗鲡目硬骨鱼类亲缘关系较近,与双须骨舌鱼进化地位相符。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在雌雄鱼性腺和肝中vtg均有表达,且在雌鱼肝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雄鱼(P < 0.05),卵巢和精巢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 > 0.05);在雌雄鱼鳃、脾、肾、肌肉、心、头肾、脑等7个组织中均极微量表达,且无显著差异(P > 0.05)。在Ⅱ、Ⅲ、Ⅳ期卵巢中vtg相对表达量依次增加,Ⅳ期显著高于Ⅱ和Ⅲ期(P < 0.05),也显著高于精巢Ⅳ期(P < 0.05);在雌鱼肝组织中呈先增后减趋势,且Ⅱ、Ⅲ、Ⅳ期之间无显著差异(P > 0.05),但每个时期都显著高于雄性(P < 0.05)。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ASY-BluntE2-vtg,并转入Transetta(DE3)表达感受态细胞中成功诱导出融合蛋白。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融合蛋白可被抗His标签特异性识别。综上表明,vtg表达水平高低与性别相关,并与性腺发育程度有关。此外,本研究结果也为后续深入研究卵黄蛋白原的生理功能打下基础。

    • 长江中上游银[鱼句]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8, 53(4):615-621. DOI: 10.13859/j.cjz.201804012

      摘要 (1447) HTML (0) PDF 647.80 K (1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银[鱼句](Squalidus argentatus)是长江常见小型鱼类,分布广泛于干支流,资源量较大。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对长江中上游干流江津、荆州、监利、洪湖、黄石江段及支流赤水河、湘江等7个江段共217尾银[鱼句]样品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银[鱼句]群体Cyt b基因序列分别检出了81个变异位点和97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966和0.008 6。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长江中上游银[鱼句]群体存在显著遗传分化。群体间两两比较分析发现,赤水河群体与其他群体基因交流程度低,遗传分化显著,其他群体间没有显著遗传分化。中性检验结果不支持银 历史上发生过群体扩张。

    • 马兜铃酸对斑马鱼肾损伤因子(KIM-1)表达的影响

      2018, 53(4):622-627. DOI: 10.13859/j.cjz.201804013

      摘要 (1430) HTML (0) PDF 734.55 K (1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分子定量方法检测斑马鱼(Danio rerio)幼鱼组织中KIM-1蛋白含量和基因表达水平,了解马兜铃酸处理后斑马鱼体内肾损伤因子的表达变化情况,并与幼鱼表型变化相比较,探讨KIM-1作为肾功能特异标志物在斑马鱼肾功能损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马兜铃酸处理30 h后,幼鱼出现水肿,水肿发生率呈剂量依赖性特点。0.5 ~ 5.0 μmol/L马兜铃酸处理组幼鱼水肿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但幼鱼KIM-1因子的蛋白含量及Kim-1基因表达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在马兜铃酸浓度为2 μmol/L时达到最高。表明在肾功能损伤检测中,KIM-1是一种比表型更早发生变化的指标。

    • 包头南海子湿地三种鹭鸟羽毛与环境中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2018, 53(4):628-640. DOI: 10.13859/j.cjz.201804014

      摘要 (1467) HTML (0) PDF 952.61 K (1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16年7至10月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了内蒙古包头南海子湿地繁殖期过后的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苍鹭(Ardea cinerea)和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3种鹭鸟初级飞羽及环境因子(水、土壤、食物)中As、Cd、Cr、Cu、Ni、Pb、Zn、Fe、Mn、Hg 10种重金属的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了不同鹭鸟种类羽毛重金属含量差异,并通过生物富集系数及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了羽毛与环境因子间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以揭示包头南海子湿地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生物富集特征。结果表明:(1)被检测的10种重金属中,As、Cd、Cr、Cu、Pb、Zn、Hg 7种元素在湿地环境中均已超标,尤其土壤中Fe、Zn、Cu已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2)不同重金属元素在鹭鸟羽毛中的含量存在差异,其中Fe元素在白琵鹭羽毛中的含量水平最高(388.77 mg/kg),Cd元素在夜鹭羽毛中的含量最低(0.12 mg/kg)。在鹭鸟羽毛中重金属含量由高至低的顺序分别为,白琵鹭Fe、Zn、Mn、Cu、Hg、Cr、Ni、Pb、As、Cd,苍鹭Zn、Fe、Cu、Cr、Ni、As、Mn、Hg、Pb、Cd,夜鹭Zn、Fe、Mn、Cu、Ni、Pb、Hg、Cr、As、Cd。除Pb和Cd元素外,其他8种元素含量在3种鹭鸟羽毛中的含量种间差异显著。(3)相关分析表明,鹭鸟羽毛中的重金属含量与环境因子中的重金属含量显著相关且呈现富集特征,为此可作为监测当地环境污染的指示性材料。

    • 斑头雁成鸟与雏鸟泄殖腔微生物的对比分析

      2018, 53(4):641-651. DOI: 10.13859/j.cjz.201804015

      摘要 (1306) HTML (0) PDF 968.86 K (1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肠道微生物通过维持稳态、辅助消化和促进免疫系统发育等方式维护宿主的健康状态。肠道微生物本身则受到宿主的基因、饮食、年龄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然而,肠道微生物的变化与宿主年龄之间的关系仍有许多未知。本研究分别收集斑头雁(Anser indicus)2只成鸟及3只雏鸟泄殖腔样品,提取肠道微生物总DNA,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并比较两年龄阶段鸟类肠道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及组成差异。研究发现,斑头雁雏鸟泄殖腔微生物属于9个门,含量最高的前5个门分别是梭杆菌门(48.29%)、厚壁菌门(22.21%)、变形杆菌门(22.07%)、放线菌门(5.02%)和软壁菌门(1.93%)。成鸟泄殖腔微生物属于17个门,最多的依次是变形菌门(64.69%)、厚壁菌门(23.92%)、蓝细菌(8.48%)、放线菌门(1.43%)和梭杆菌门(0.56%)。在属的水平,斑头雁雏鸟泄殖腔微生物属于18个属,而成鸟含有24个属。成鸟泄殖腔微生物的α多样性显著高于雏鸟(P < 0.05,Welch′s t-test)。有186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属于成鸟和雏鸟共有,而其他640个OTU和90个OTU则分别隶属于成鸟和雏鸟。雏鸟中67.39%的OTUs是成鸟所具有的。基于OTU的聚类结果与年龄分组一致。本结果对认识鸟类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年龄变化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研究简报
    • 浙江省两种蝗莺属鸟种记录勘误

      2018, 53(4):652-655. DOI: 10.13859/j.cjz.201804016

      摘要 (1555) HTML (0) PDF 547.98 K (1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景宁县望东垟自然保护区上标林场进行鸟类调查,以及结合近年来观鸟爱好者在浙江省的拍摄照片进行比较,可以确认浙江有高山短翅蝗莺(Locustella seebohmi)和棕褐短翅蝗莺(L. luteoventris)的分布,并对2012年发表的浙江鸟种名录中的“棕褐短翅莺(Bradypterus luteoventris)”进行勘误,此记录实际为高山短翅蝗莺。2种之间在形态上的相似及点状分布的特点可能是造成野外不易发现、容易混淆的重要原因。

    • 灰腹地莺在四川的分布

      2018, 53(4):656-659. DOI: 10.13859/j.cjz.201804017

      摘要 (1356) HTML (0) PDF 680.70 K (1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因早期文献种名使用的混乱及后续的引证错误,长久以来普遍认为四川有金冠地莺(Tesia olivea)而无灰腹地莺(T. cyaniventer)的分布。经调查,初步确定了灰腹地莺在四川的分布,并建议将金冠地莺从四川鸟类分布名录中去除。

    • 四川鞍子河保护区发现红腹锦鸡与白腹锦鸡的自然杂交

      2018, 53(4):660-663. DOI: 10.13859/j.cjz.201804018

      摘要 (1377) HTML (0) PDF 980.40 K (2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白腹锦鸡(C. amherstiae)为鸡形目雉科锦鸡属物种,分布区全部或大部位于中国境内,在四川中部至南部、云南省东北部等地有局部重叠。两者在圈养条件下可杂交,但野外环境下自然杂交报道极少。2016年10月14日,在四川省鞍子河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本底调查中,红外相机记录到一只成年雄性锦鸡。该个体兼具红腹锦鸡与白腹锦鸡成年雄性的羽色特征,为两种锦鸡的自然杂交后代。锦鸡属自然杂交的记录较少,本次发现证实成都盆地西缘的邛崃山位于本属两物种的分布重叠区内,且存在偶见的杂交现象,为进一步探明锦鸡属分布重叠区及杂交现象发生的空间范围、研究锦鸡属物种的分化历史与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

    • 湖北省发现灰腹绿蛇

      2018, 53(4):664-667. DOI: 10.13859/j.cjz.201804019

      摘要 (1498) HTML (0) PDF 554.79 K (1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和2017年,在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采集到3条蛇类标本(2♀,1♂),经鉴定为灰腹绿蛇(Rhadinophis frenatus),为湖北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标本均保存在湖北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动物标本室。

    • 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阿坝革蜱感染状况和防治对策

      2018, 53(4):668-670. DOI: 10.13859/j.cjz.201804020

      摘要 (1278) HTML (0) PDF 485.03 K (1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青海湖地区6只死亡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携带的蜱虫进行了鉴别和统计,发现普氏原羚均染有阿坝革蜱(Dermacentor abaensis),平均感染数量为14只,主要寄生于头、颈部和背腰部。根据普氏原羚的带虫和周边畜牧业状况,提出预防和减少普氏原羚寄生蜱虫的建议。

    • >动态与其他
    • 贵州习水发现鹰雕

      2018, 53(4):527-553. DOI: 10.13859/j.cjz.201804022

      摘要 (1466) HTML (0) PDF 386.40 K (1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重引入丹顶鹤在黑龙江林甸和江苏盐城成功繁育后代

      2018, 53(4):581-614. DOI: 10.13859/j.cjz.201804023

      摘要 (1594) HTML (0) PDF 534.82 K (1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湖南壶瓶山发现刘氏链蛇

      2018, 53(4):640-659. DOI: 10.13859/j.cjz.201804024

      摘要 (1473) HTML (0) PDF 418.23 K (1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屋顶鼠首次在新疆发现

      2018, 53(4):671-672. DOI: 10.13859/j.cjz.201804021

      摘要 (1342) HTML (0) PDF 425.33 K (1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