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53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中国有尾两栖类地理分布格局与扩散路线

      2018, 53(1):1-16. DOI: 10.13859/j.cjz.201801001 CSTR:

      摘要 (2747) HTML (0) PDF 8.57 M (3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绘制我国有尾两栖类的地理分布图,分析该类群的地理分布格局与可能的起源和扩散路线。研究结果表明,有尾两栖类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格局,有三个关键区域:1. 位于长江上游的、有尾两栖类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横断山区,是有尾两栖类的分布中心,该区域很可能亦为有尾两栖类的起源中心及主要特化中心;2. 三个次级分布与特化中心,大别山-淮河流域区、南岭-珠江流域区、浙闽山地-江南水乡区;3. 四个小型的三级分布与特化中心,台琼海岛区、东北长白山-三江流域区、秦巴山地-汉江渭河流域区、天山-伊犁河流域区。另外,该类群可能的迁移和扩散路线可归纳为:沿着各水系,从分布中心分别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迁移和扩散,其中以向北和向东为主,向南和向西扩散的种类较少。向北扩散的主要是小鲵科(Hynobiidae)的一些种类,向东扩散的种类则以蝾螈科(Salamandridae)物种为主。广布于我国东部的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种类,极可能是该类群向北和向东这两个方向扩散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东亚两栖动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即东亚两栖动物区系是单源的、本地起源的。本项研究结果支持中国日本界假说。

    • 40年间红耳鹎在中国的分布变化探讨

      2018, 53(1):17-25. DOI: 10.13859/j.cjz.201801002 CSTR:

      摘要 (2351) HTML (0) PDF 7.08 M (3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为华南区常见鸟类。我们在整理中国鹎科鸟类分布区变化情况时发现,2006年以来红耳鹎的地理分布范围发生较大的变化。本文收集整理了中国1976至2016年期间红耳鹎的分布信息,并利用GIS技术详细地描述分析了该物种的地理分布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红耳鹎jocosus亚种的分布范围呈现一个辐射状的扩散趋势,且向北方地区迁移。除少数扩散属人为因素造成外,基本上都是自然扩散。本研究还初步讨论了生境选择、繁殖习性以及食性等生态特征对红耳鹎扩散的影响,并对该物种地理分布扩散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讨论。

    • 大杜鹃和东方大苇莺卵的人工孵卵期和孵化率比较

      2018, 53(1):26-31. DOI: 10.13859/j.cjz.201801003 CSTR:

      摘要 (2126) HTML (0) PDF 521.92 K (3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杜鹃(Cuculus canorus)是一种专性巢寄生鸟类,进化出了一系列适应对策,如雏鸟普遍出壳较早等,以更好适应寄生生活。本研究使用恒温自动孵化箱对25枚大杜鹃卵和20枚其宿主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卵进行人工孵化,并对孵卵期的卵重进行连续测量。结果表明,在人工孵化条件下,大杜鹃卵的孵化率(76%)极显著高于东方大苇莺(40%)(χ2 = 25.144,df = 1,P < 0.01)。尽管大杜鹃的卵鲜重(t = 7.447,df = 43,P < 0.01)和卵体积(t = 8.817,df = 43,P < 0.01)均极显著大于东方大苇莺,但两种鸟卵的孵卵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 = 1.006,df = 16,P > 0.05)。

    • 太阳能警示灯对野猪危害农田影响研究

      2018, 53(1):32-39. DOI: 10.13859/j.cjz.201801004 CSTR:

      摘要 (2151) HTML (0) PDF 5.83 M (24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野猪(Sus scrofa)数量增加,与人冲突不断加剧。2016年8至10月,在吉林省珲春市春化镇开展了太阳能警示灯防控野猪危害农田效果的研究。本研究将首次防控有效期和首次防控范围作为衡量防控措施是否有效的首要依据。首次防控有效期定义为从实验开始到野猪首次进入样地的时间。首次防控范围定义为野猪首次危害农田处与防控设施安放点的直线距离,并将其转化为范围指数。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首次防控有效期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对照组的首次防控有效期为(2.7 ± 0.5)d,1 000 mA红色警示灯的首次防控有效期为(36.0 ± 1.4)d,效果最佳;1 000 mA白色警示灯的首次防控有效期为(7.3 ± 0.5)d,防控效果最差。(2)除1 000 mA白色和蓝色警示灯的所有实验组以外,与对照组相比首次范围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 < 0.05)。(3)光质不同的实验组间首次防控有效期及首次范围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 < 0.05),红色警示灯的防控效果依次强于绿色、黄色、蓝色、白色;1 000 mA、800 mA、600 mA的不同光强实验组间防控效果无显著差异(P > 0.05)。(4)警示灯是否闪烁不能对野猪危害防控效果产生显著性影响(P > 0.05)。太阳能警示灯能够有效控制野猪的活动范围,从而降低野猪对农田的危害。

    • 安徽大别山区发现川西缺齿鼩鼱

      2018, 53(1):40-45. DOI: 10.13859/j.cjz.201801005 CSTR:

      摘要 (2386) HTML (0) PDF 1.43 M (3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年5月在安徽省岳西县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59′04.73″N,116°04′44.36″E,海拔1 228 m)采集到鼩鼱形动物雄性个体1只。该个体体色棕灰,尾长约为体长的80%,颅全长大于19 mm,上颌有3枚单尖齿,齿式为1.3.1.3/1.1.1.3 = 28,符合川西缺齿鼩鼱(Chodsigoa hypsibia)的形态特征。通过测定其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并结合从GenBank下载的缺齿鼩鼱属4个物种的同源区序列,构建系统发生关系,结果显示该个体与川西缺齿鼩鼱聚合并形成单系,同时该个体与GenBank中所检索到的川西缺齿鼩鼱遗传距离最为接近。基于以上结果,确定该个体为川西缺齿鼩鼱。这是川西缺齿鼩鼱第一次在安徽省被发现,扩大了该物种在我国的分布范围。

    • 甘南草原高原鼢鼠年龄划分及其组成分析

      2018, 53(1):46-54. DOI: 10.13859/j.cjz.201801006 CSTR:

      摘要 (2057) HTML (0) PDF 522.65 K (2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种群年龄鉴定划分标准,可为对其的监测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于2015年5月、10月分别在甘南草原碌曲县采用夹捕法捕捉高原鼢鼠469只(雄鼠209只,雌鼠260只),在对样本进行逐个解剖和数据记录之后,参考其体重、体长、胴体重及毛色等,对高原鼢鼠的年龄划分标准进行研究。依据胴体重将高原鼢鼠分为6组:亚成年组(雄 < 144 g,雌 < 106 g),成年Ⅰ组(雄144 ~ 210 g,雌106 ~ 148 g)、成年Ⅱ组(雄211 ~ 276 g,雌149 ~ 190 g)、成年Ⅲ组(雄277 ~ 342 g,雌191 ~ 232 g)、成年Ⅳ组(雄343 ~ 408 g,雌233 ~ 274 g)和老年组(雄 > 409 g,雌 > 275 g)。年龄结构表显示,不同的季节和不同地理区域高原鼢鼠的种群年龄结构类型均为增长型。

    • 肝毛细线虫对雌性布氏田鼠繁殖参数的影响

      2018, 53(1):55-60. DOI: 10.13859/j.cjz.201801007 CSTR:

      摘要 (1991) HTML (0) PDF 400.92 K (20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年5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北部,研究了肝毛细线虫(Capillaria hepatica)对典型草原区雌性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繁殖参数的影响。采用标准夹线法捕获鼠类,对捕获的鼠类进行常规生物学解剖,根据虫卵有无确定肝毛细线虫病感染情况,记录鼠类名称、体长、体重、胴体重、繁殖特征以及肝毛细线虫病感染情况。由于体重是划分鼠类年龄的常用指标之一,结合布氏田鼠的繁殖特征研究数据,采用25.1 ~ 55.0 g之间的雌性个体作为本研究分析样本,并将其分为25.1 ~ 35.0 g、35.1 ~ 45.0 g和45.1 ~ 55.0 g体重(年龄)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析同一体重(年龄)组内,肝毛细线虫病感染情况与雌性布氏田鼠妊娠率的关系,T检验分析感染情况与胎仔数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各个体重(年龄)组中,感染肝毛细线虫组布氏田鼠雌鼠妊娠率均略低于未感染组,但感染情况与妊娠情况无显著相关关系(P > 0.05);感染肝毛细线虫布氏田鼠胎仔数低于未感染布氏田鼠,感染情况与胎仔数有显著相关关系(P < 0.05)。结果表明,肝毛细线虫病对布氏田鼠妊娠率无明显影响,但对布氏田鼠胎仔数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 广州市花地湾市场宠物两栖动物调查

      2018, 53(1):61-68. DOI: 10.13859/j.cjz.201801008 CSTR:

      摘要 (3330) HTML (0) PDF 10.81 M (2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广州市花地湾花鸟鱼虫市场两栖类宠物贸易进行为期3年27次调查,共记录贸易两栖类类44种,隶属2目16科35属。有尾目(Caudata)2科7属8种,钝口螈科(Ambystomatidae)1属2种,蝾螈科(Salamandridae)6属6种;无尾目(Anura)14科28属36种,铃蟾科(Bombinatoridae)1属1种,蟾蜍科(Bufonidae)3属3种,角花蟾科(Ceratophryidae)2属5种,其中1种为杂交种,丛蛙科(Dendrobatidae)2属4种,雨蛙科(Hylidae)3属5种,非洲树蛙科(Hyperoliidae)1属1种,角蟾科(Megophryidae)2属2种,姬蛙科(Microhylidae)5属6种,澳雨蛙科(Pelodryadidae)1属1种,叶泡蛙科(Phyllomedusidae)1属1种,负子蟾科(Pipidae)1属1种,箱头蛙科(Pyxicephalidae)1属1种,蛙科(Ranidae)2属2种,树蛙科(Rhacophoridae)3属3种。分布于国内的两栖类16种,外来物种共28种。受保护种类26种,所占比例达59.09%。讨论了两栖类宠物贸易对国内外珍稀濒危种类保护的压力、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对两爬类研究的影响。

    • 成年与幼年高原型藏绵羊性腺动脉血管构筑比较

      2018, 53(1):69-74. DOI: 10.13859/j.cjz.201801009 CSTR:

      摘要 (1906) HTML (0) PDF 1.14 M (2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旨在制作成年和幼年高原型藏绵羊(Ovis aries)的性腺动脉构筑标本,并比较其解剖学特征。分别从10只成年羊(雌雄各半)及10只3月龄幼年羊(雌雄各半)采集睾丸及卵巢样本,用8% ~ 10% ABS铸型剂通过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灌注,再用浓盐酸腐蚀,获得动脉血管立体构筑标本,通过标本观察、图片采集、数据测定后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绵羊精索内睾丸螺旋动脉呈椎体分布,直段动脉从睾丸中部分支,迂曲动脉构筑呈网兜状;卵巢动脉的卵巢支呈紧密螺旋状线圈分布,卵巢门动脉亦呈高度盘曲折叠状,其末端形成卵泡和黄体微动脉。研究发现,成年高原型藏绵羊睾丸和卵巢动脉血管的基本分布与普通牛(Bos taurus)的类似,成年羊与3月龄幼年羊的睾丸和卵巢动脉在管径大小、盘曲程度、微动脉多寡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成年羊的睾丸向心小动脉、卵巢门螺旋动脉更发达。

    • 龙洞山溪鲵的血细胞组成及血红蛋白含量检测

      2018, 53(1):75-81. DOI: 10.13859/j.cjz.201801010 CSTR:

      摘要 (1921) HTML (0) PDF 1.05 M (2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液学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动物生理和病理变化,也能体现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本文利用血液学方法检测了27尾龙洞山溪鲵(Batrachuperus londongensis)个体的血细胞组成和血红蛋白含量,龙洞山溪鲵血红蛋白平均含量为4.16 × 10-2 g/ml;红细胞卵圆形,细胞核椭圆形位于中央或亚中央,红细胞平均含量为6.04 × 104 个/mm3;白细胞数量较少,多为圆形或近圆形,平均含量为2.90 × 103 个/mm3;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最多,其次为单核细胞、嗜碱性细胞和中性细胞,嗜酸性细胞最少。血液参数中仅中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的百分比在雌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头体长、体重和各血液参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同时,将研究结果与其他小鲵科动物的数据进行了比较。本文报道的龙洞山溪鲵血细胞组成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基础数据为其后续的健康监测和诊断以及适应进化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 塑料袋包装充氧运输胁迫对四指马鲅幼鱼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抗应激剂的作用

      2018, 53(1):82-91. DOI: 10.13859/j.cjz.201801011 CSTR:

      摘要 (2130) HTML (0) PDF 858.38 K (2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塑料袋包装充氧运输胁迫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肝、肌肉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及抗应激剂的生理作用。本研究设置了未经运输的幼鱼30尾作为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抗应激剂运输的幼鱼90尾作为空白组、添加维生素C(VC)运输的幼鱼90尾作为维生素C组以及添加谷氨酰胺(Gln)运输的幼鱼90尾作为谷氨酰胺组,在运输实验进行的2 h、6 h以及9 h采样,不同时间点每组各取30尾幼鱼分别采集肝、肌肉样品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测定项目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显示,运输胁迫使空白组肝和肌肉中SOD活性最终显著(P < 0.05)高于对照组,而维生素C组和谷氨酰胺组由于抗应激剂的存在而使其最终活性低于对照组;运输胁迫使空白组和维生素C组肝以及肌肉中CAT活性显著(P < 0.05)升高,最终其活性均显著(P < 0.05)高于对照组,而谷氨酰胺组最终值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 > 0.05);运输胁迫使空白组肝和肌肉MDA含量均显著(P < 0.05)升高,而抗应激剂维生素C和谷氨酰胺明显缓解了这一现象;GSH含量在空白组、维生素C组和谷氨酰胺组的肝与肌肉中均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势,可能与这两种组织所承担的生理功能不同有关;运输胁迫后,空白组肝与肌肉T-AOC值均显著(P < 0.05)高于对照组,而维生素C组和谷氨酰胺组最终则略高于或等于对照组。本研究分析了运输胁迫下四指马鲅幼鱼抗氧化系统变化规律以及抗应激的作用效果,旨在为其养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 斑马鱼鳃的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2018, 53(1):92-98. DOI: 10.13859/j.cjz.201801012 CSTR:

      摘要 (2753) HTML (0) PDF 11.44 M (2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斑马鱼(Danio rerio)鳃的组织结构及鳃丝、鳃小片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斑马鱼有4对全鳃,鳃耙呈长锥状,鳃丝呈梳状排列在鳃弓上,鳃小片均匀排列在鳃丝两侧。鳃小片由上皮细胞、柱细胞、内皮细胞和毛细血管网组成,鳃小片基部和血管周围分布有泌氯细胞,胞内有丰富的线粒体和排泄小泡,根据线粒体形态特征和细胞质电子密度可将其分为两个亚型。黏液细胞通常与泌氯细胞对生存在,并且有通外的开口。斑马鱼鳃组织结构与其他硬骨鱼鳃结构相似,其结构和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 黄扯旗鱼核型分析方法及核型特征

      2018, 53(1):99-105. DOI: 10.13859/j.cjz.201801013 CSTR:

      摘要 (1952) HTML (0) PDF 1.35 M (2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黄扯旗鱼(Pristella maxillaris)的核型分析方法,以了解该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形态及分类等遗传学特征。比较头肾-PHA法和胚胎制片法制备黄扯旗鱼染色体样品的异同。结果发现,头肾-PHA法难度较大,操作复杂且制备的分裂相细胞数目较少;而胚胎法操作简单,用时短,制备的分裂相细胞稳定且数目多。随后基于胚胎制片法利用Photoshop CS5和image J软件进行了黄扯旗鱼的核型分析。统计结果表明,黄扯旗鱼核型为2n = 52 = 6m + 12sm + 34t,NF = 70,且未发现多倍体、异型性染色体及随体染色体的现象。

    • 长江中下游湖泊短颌鲚线粒体控制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8, 53(1):106-113. DOI: 10.13859/j.cjz.201801014 CSTR:

      摘要 (2042) HTML (0) PDF 1.70 M (2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To assess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tic variation of Coilia brachygnathus populations in the mid-lower Yangtze River, three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from Dongting Lake, Changhu and Chaohu were studied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loop sequences. Some genetic diversity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by DnaSP 5.0, and heterozygous molecular variation analysis (AMOVA) was acquired by Arlequin 3.1.1. Using MEGA5.0, we analyzed the base composition, the number of nucleic acid site replacement, the calculation of the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populations and among populations. We also constructed the neighbor joining (NJ) phylogenetic tree, and the NJ system tree based on the topology of each branch. Network 5.1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equence of the control zone, and then the haplotype network diagram was constructed.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C. brachygnathus populations in the mid-lower Yangtze River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 236 bp, 90 variation sites and 54 parsimony informative sites in D-loop sequence. There were 58 haplotypes among three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in the mid-lower Yangtze River, and the haplotypes diversity range was 0.949﹣0.982, the diversity of nucleotides was in the range of 0.004 99﹣0.006 21, indicating that the three geographical groups in the mid-lower Yangtze River had a high genetic diversity level (Table 2, 3). The genetic differential index Fst of total for populations was 0.265 95 (Table 4), showing that th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populations was moderate and significant, especially between the Chaohu population and other groups. Similar results were also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NJ phylogenetic tree and haplotype network diagram (Fig. 1, 2).

    • 秦岭地区野生细鳞鲑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产酶活性分析

      2018, 53(1):114-125. DOI: 10.13859/j.cjz.201801015 CSTR:

      摘要 (2207) HTML (0) PDF 8.44 M (2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秦岭地区野生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肠道细菌组成多样性,筛选出产胞外酶菌株,利用传统分离培养并分子鉴定的方法和基于16S rRNA基因克隆的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测定秦岭野生细鳞鲑肠道细菌菌群多样性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及脂肪酶4种胞外酶筛选培养基筛选出产上述酶的细菌。细菌传统分离培养并分子鉴定法从细鳞鲑肠道获得18个属的细菌类群,分别归属于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其中,气单胞菌属(Aeromonas)为优势菌群。基于16S rRNA基因克隆的现代分子方法获得22个属的细菌类群,分别归属于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其中,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monas)为优势菌群。4种胞外酶筛选获得53株细菌产胞外酶,其中21株可在低温(10 ℃)环境下产胞外酶。结果表明,传统分离培养法与基于16S rRNA基因克隆的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能够更有效全面地分析细鳞鲑鱼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并且细鳞鲑肠道微生物具有一定的产酶活性。

    • >研究简报
    • 圈养马来穿山甲的怀孕期

      2018, 53(1):126-130. DOI: 10.13859/j.cjz.201801016 CSTR:

      摘要 (2467) HTML (0) PDF 1.14 M (3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为极度濒危物种,已报导该物种的怀孕期长度差异较大,需要更多的直接观察案例来确定其怀孕期长短。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穿山甲人工救护与繁育基地通过室内圈养方式驯养穿山甲,记录了14例马来穿山甲产仔情况:其中圈养前野外受孕、场内产仔9例;野外受孕、圈养死亡的母体1例;不确定受孕情况母兽产仔1例;圈养条件下交配怀孕并产仔3例,其中2例是母兽进场后第2次产仔。根据初步观察结果,估计马来穿山甲孕期为5 ~ 6个月。

    • >技术与方法
    • 普氏原羚粪便样品中皮质醇激素保存时效研究

      2018, 53(1):131-137. DOI: 10.13859/j.cjz.201801017 CSTR:

      摘要 (2171) HTML (0) PDF 485.20 K (2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采集粪便样品无需对目标动物进行捕捉、限制或影响其行为,检测粪便样品中类固醇激素的方法近几十年来在野生动物保护、行为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由于其种群和行为等方面的特殊性,较难进行直接的生理监测,因此采用间接手段监测其粪便类固醇激素就显得很有必要。为探讨不同保存方法对普氏原羚粪便中皮质醇的影响,我们将采集到的新鲜粪便样品充分混合后分为30份,各取10份分别保存于﹣20 ℃、4 ℃和20 ℃,在保存2、5、7、10、15、20、25、30 d和50 d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样品中的皮质醇含量。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显示,保存于﹣20 ℃的粪便样品中皮质醇含量在保存50 d内没有显著变化,含量为(11.747 ± 2.951)ng/g(平均值 ± 标准差),(F = 1.966,n = 81,P > 0.05),而保存于4 ℃和20 ℃的样品则出现明显波动(4 ℃:F = 23.643,P < 0.05;20 ℃:F = 35.126,P < 0.05),含量分别为(15.951 ± 6.766)ng/g和(11.042 ± 6.094)ng/g。保存于4 ℃和20 ℃的样品中皮质醇含量在24 h内均有上升,在随后的几天逐渐下降。结果表明,﹣20 ℃冷冻可以简便有效地保存普氏原羚粪便样品中的皮质醇激素。同时,在野外暴露超过24 h的粪便样品会造成测定结果产生误差,在采集样品时要考虑到潜在的影响。

    • MSCT在莽山烙铁头研究中的应用

      2018, 53(1):138-142. DOI: 10.13859/j.cjz.201801018 CSTR:

      摘要 (1882) HTML (0) PDF 2.56 M (2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MSCT)扫描莽山烙铁头(Trimeresurus mangshanensis),通过重建显示蛇的各部分解剖结构,来探讨MSCT在保护濒危动物莽山烙铁头的应用价值。对3条莽山烙铁头进行CT扫描,扫描完毕重建出蛇的二维、三维图像,并分别显示其体表、骨骼、内脏等细节,MSCT能够对蛇的解剖、生境状况、疾病的诊断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评价,也为蛇类等动物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 >综述
    • 脊椎动物孤雌生殖杂交起源的研究进展

      2018, 53(1):143-150. DOI: 10.13859/j.cjz.201801019 CSTR:

      摘要 (2043) HTML (0) PDF 1.65 M (4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脊椎动物行孤雌生殖的物种中,绝大多数都是杂交起源的。本文从孤雌生殖物种的外部形态特点、同工酶分析、核酸分子标记、染色体涂染法等方面,综述了脊椎动物中孤雌生殖杂交起源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核内有丝分裂模式的细胞学机制。

    • 精神类疾病与肥胖的关系:催产素的作用机制

      2018, 53(1):151-158. DOI: 10.13859/j.cjz.201801020 CSTR:

      摘要 (1968) HTML (0) PDF 1.56 M (3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催产素(OT)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的调节功能。催产素不仅可以调节人和动物的社会行为,它还通过瘦素诱导的信号通路调控食欲和脂肪代谢;催产素分泌失调可同时引发精神类疾病和代谢类疾病。催产素已经被应用于精神类疾病以及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中,进一步研究催产素的功能是揭示这些疾病作用机制的重要途径。

    • >封面动物
    • 湖南省张家界发现白线树蛙

      2018, 53(1):159-160. DOI: 10.13859/j.cjz.201801021 CSTR:

      摘要 (2290) HTML (0) PDF 1.48 M (2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动态与其他
    • 湖北武汉发现彩鹮

      2018, 53(1):31-31. DOI: 10.13859/j.cjz.201801022 CSTR:

      摘要 (2080) HTML (0) PDF 158.23 K (2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陕西秦岭南坡发现白眉林鸲

      2018, 53(1):39-39. DOI: 10.13859/j.cjz.201801023 CSTR:

      摘要 (1920) HTML (0) PDF 245.79 K (2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江西九岭山发现灰头鸫

      2018, 53(1):91-91. DOI: 10.13859/j.cjz.201801024 CSTR:

      摘要 (2176) HTML (0) PDF 192.63 K (20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辽宁朝阳和大连发现噪鹃

      2018, 53(1):98-98. DOI: 10.13859/j.cjz.201801025 CSTR:

      摘要 (1964) HTML (0) PDF 162.37 K (2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江西鹰潭发现长尾鸭

      2018, 53(1):113-113. CSTR:

      摘要 (1902) HTML (0) PDF 781.76 K (2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棕腹杜鹃在山蓝仙鹟巢中寄生繁殖

      2018, 53(1):125-142. DOI: 10.13859/j.cjz.201801027 CSTR:

      摘要 (2153) HTML (0) PDF 1.62 M (2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