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52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三峡库区不同阶段蓄水前后江面江岸冬季鸟类动态

      2017, 52(6):911-936. DOI: 10.13859/j.cjz.201706001

      摘要 (2259) HTML (0) PDF 506.93 K (2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3 ~ 2013年的隆冬季节(2011年除外),对三峡库区长江主河道的重庆朝天门港-秭归茅坪港江段(全程约618.30 km)和12条一级支流(合计调查河道长度约619.49 km),以及2个湖泊(长寿湖65.5 km2,大洪湖30 km2;调查年份2000 ~ 2013年,2003和2011年除外),进行了水禽及傍水栖息鸟类的监测调查。观察统计到鸟类76种,隶属8目14科39属,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鉴于不同类群鸟类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差别较大,将观察到的与水域生境密切相关的鸟类分为游禽类(32种)、鸥类(6种)、涉禽类(23种)、傍水栖息鸟类(13种)和空中傍水栖息鸟类[2种,以崖沙燕(Riparia riparia)为主体]等5种类型,并对各类群鸟类在三峡水库不同工程阶段蓄水高程前后的数量分布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主河道中的游禽类在蓄水139 m高程前后数量波动幅度不大,蓄水156 m高程后表现出增长趋势,并且趋向于尾水点集中分布,直至最终蓄水目标175 m高程后的第5个冬季(2013年1月)数量猛增到最高,与蓄水139 m水位线前后的2个冬季(2003年1月和2004年1月)数量相比,增幅分别达171.83%和179.91%;然而2个湖泊中的游禽数值却表现出下降趋势,蓄水175 m高程后5个冬季(2008 ~ 2013年)与2000年冬季数值相比,降幅达52.96% ~ 83.29%;大多数支流河道中的游禽数量呈现波动幅度不大或是明显下降趋势,只有乌江和小江这2条支流河道中的游禽数量呈现出增长趋势,并且小江中的游禽数量一度表现出“爆发式”增长现象后又大幅回落(2012 ~ 2013年),可能与水质富营养化程度的变化相关。涉禽类在长江主河道中的分布格局类似于游禽类(偏向于上游),其数量分别在蓄水139 m高程和156 m高程后的第1个冬季出现峰值,蓄水前后的其他年份数量差别不大;多数支流河道中涉禽类分布数量不高,只有嘉陵江、乌江、小江、大宁河与梅溪河的涉禽数量较多且数值波动明显。傍水栖息型鸟类总体数量在蓄水前后出现急剧变动,数量下降明显,个别鸟种甚至消失不见。空中傍水栖息型鸟类蓄水之后在长江主河道数量锐减,在大多数支流河道中几乎绝迹。鸥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主河道,其数量在不同阶段蓄水初期出现峰值,至最终蓄水目标175 m后的第5个冬季其数量趋于接近蓄水之前。

    •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白鹇日活动节律研究

      2017, 52(6):937-944. DOI: 10.13859/j.cjz.201706002

      摘要 (2191) HTML (0) PDF 17.69 M (2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系统调查和分析了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性比、集群方式和日活动节律。调查期间共获得244个有效位点的数据,累计58 890个工作日,收集到33 276份白鹇的照片和视频,有效探测5 687次,统计出雄性成体(含亚成体)3 946只次,雌性4 179只次,雌雄性比为1.06︰1。记录到群体大小从2至12只不等,群的组成方式多样。日活动节律分析的结果显示,白鹇的日活动时间段为5:00 ~ 18:00时,于6:00时、11:00时和16:00时有3个活动高峰,其间于10:00时和14:00时出现两个活动的低谷。雌雄个体的日活动节律基本一致,但雄性个体相比雌性清晨的活动高峰延长1 h(雌性6:00 ~ 8:00时,雄性6:00 ~ 9:00时),而午后的静息低谷推后1 h(雌性14:00时,雄性15:00时)。日活动节律密度函数分析结果显示,白鹇的日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白鹇在春季和冬季存在早晚两个明显的活动高峰,而夏季和秋季在6:00 ~ 18:00时都较为活跃。同时,相比其他季节,白鹇在冬季早晨开始活动的时间推迟,傍晚结束活动的时间提前。不同季节的比较表明,白鹇在冬季和春、夏季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最低。白鹇日活动节律在低海拔带(200 ~ 700 m)和高海拔带(700 ~ 1 200 m)上存在差异,低海拔带个体在夏季和冬季的傍晚比高海拔带个体活跃。本研究结果为保护区内白鹇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的科学依据。

    • 大鹰鹃鸣声的日节律

      2017, 52(6):945-953. DOI: 10.13859/j.cjz.201706003

      摘要 (2268) HTML (0) PDF 12.04 M (2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鸟类的鸣唱具有吸引配偶和保卫领域的功能,多为雀形目雄性鸟类发出,在其婚配、繁殖中起重要作用。非雀形目鸟类缺乏内鸣肌,发出的声音较为单调。但杜鹃科(Cuculidae)等少数非雀形目鸟类,利用鸣叫来吸引异性和宣示领域,功能上类似雀形目鸟类的鸣唱。鸟类在繁殖期面临觅食等基本生理活动与求偶行为的时间权衡。而鸣唱是雄性鸟类在繁殖期耗能较多的求偶行为,鸣唱的活跃程度受到外界环境和鸟类自身习性的影响。通过研究鸟类鸣声的日节律,有助于了解鸟类对生活史策略的响应。本研究于2016年和2017年鸟类繁殖季在北京小龙门森林公园(40°00′N,115°26′E)进行。2016年和2017年在大鹰鹃(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活动区利用录音机(美国Wildlife Acoustics公司,型号SM4)分别录制了3 d和43 d的录音。通过Kaleidoscope Pro 4.0.3软件(美国Wildlife Acoustics公司),量化录音并提取反应大鹰鹃鸣声特征的参数,进而自动识别出录音中大鹰鹃的鸣声。在优化识别条件后,对大鹰鹃鸣声识别的正确率可以达到60.26%,探测率可以达到44.71%。发现大鹰鹃有两个鸣叫的高峰,一个在3:00时,另一个在19:00时。与同域分布的其他鸟类相比,大鹰鹃鸣声的高峰时段持续的时间更长,且具有夜间鸣叫的特点。结合大鹰鹃的生活史,我们对其鸣声日节律进行了讨论。

    • 光周期和光刺激对雄性灰文鸟行为及生理状况的影响

      2017, 52(6):954-963. DOI: 10.13859/j.cjz.201706004

      摘要 (1932) HTML (0) PDF 19.34 M (1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光周期变化是导致动物行为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揭示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鸟类对光刺激的生理和行为反应,本文通过比较雄性灰文鸟(Lonchura oryzivora)在经长(16L︰8D)、中(12L︰12D)、短(8L︰16D)3个光周期条件驯化后,再给予72 h的光刺激,研究其行为、血清皮质酮含量和血清蛋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光周期改变直接影响雄性灰文鸟的行为。雄性灰文鸟的血清皮质酮含量受光周期和光刺激的影响,中光照周期条件下雄性灰文鸟皮质酮激素对光刺激的响应与长、短光照周期条件下明显不同。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灰文鸟α-球蛋白区、β-球蛋白区和γ-球蛋白区血清蛋白的成分存在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光周期显著影响雄性灰文鸟对光刺激的生理应激反应方式。

    • 阿拉善荒漠连续放牧对三趾跳鼠巢区的影响

      2017, 52(6):964-972. DOI: 10.13859/j.cjz.201706005

      摘要 (1723) HTML (0) PDF 23.76 M (1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是内蒙古西部荒漠草原和沙地的优势害鼠,巢区研究对了解探讨其繁殖策略和种群动态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2012 ~ 2014年的野外标志重捕实验,对三趾跳鼠的巢区在连续放牧和禁牧条件下的变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放牧区雌性三趾跳鼠在6月的巢区范围显著大于禁牧区(P < 0.05);禁牧区雄性三趾跳鼠的巢区仅在7月份显著大于连续放牧区(P < 0.05),其他季节没有显著差异(P > 0.05)。放牧对雄性巢区无显著影响(P > 0.05),但连续放牧使雌性三趾跳鼠巢区范围显著大于禁牧区。雌性与雄性三趾跳鼠巢区均与一年生草本生物量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相对于雄性三趾跳鼠来说,雌性对由放牧导致的食物资源变化比较敏感,这种现象在哺乳期更为显著;繁殖是影响雄性三趾跳鼠巢区的因素之一。因此,保卫资源假说的理论可能是放牧导致三趾跳鼠巢区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 长爪沙鼠的肝毛细线虫感染率与鼠类及猛禽密度的关系

      2017, 52(6):973-979. DOI: 10.13859/j.cjz.201706006

      摘要 (1651) HTML (0) PDF 7.93 M (2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鼠类密度和猛禽密度对鼠类肝毛细线虫(Capillaria hepatica)感染率的影响,作者于2004年7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北部和东乌珠穆沁旗西南部典型草原草场选取了14个实验样地,采用洞口计数法(四分之一圆面积法)调查估计各实验样地内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密度,同时采用夹线调查法捕获鼠类样本,进行常规解剖获取肝毛细线虫的感染数据。采用目测计数法统计猛禽的出现频次,并以其出现频次作为猛禽的相对密度指标。实验样地共捕获长爪沙鼠1 058只,观察到鹰隼类活动69只次。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长爪沙鼠肝毛细线虫感染率与鼠类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 0.01,R2 = 0.926),长爪沙鼠肝毛细线虫感染率与猛禽密度之间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 0.01,R2 = 0.853)。该结果说明,长爪沙鼠是肝毛细线虫的主要宿主,鼠类密度和猛禽密度的升高均会增加长爪沙鼠肝毛细线虫感染率,猛禽密度和鼠类密度之间还存在叠加效应,猛禽的捕食作用会加快肝毛细线虫病的传播周期,加重肝毛细线虫病疫情。

    • 贵州省发现翼手目动物——高颅鼠耳蝠

      2017, 52(6):980-986. DOI: 10.13859/j.cjz.201706007

      摘要 (1912) HTML (0) PDF 17.32 M (1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7 ~ 9月在贵州省兴仁县、平坝县和兴义市的五屯镇及敬南镇捕获鼠耳蝠33只,鉴定为高颅鼠耳蝠(Myotis siligorensis),为贵州省新纪录物种。标本保存于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实验室。主要特征:体型较小,前臂长(36.03 ± 1.50)mm(32.66 ~ 38.98 mm,n = 33);耳狭长;耳屏直而细长;第Ⅲ掌骨最长,第Ⅴ掌骨最短;阴茎长(4.52 ± 0.84)mm(2.85 ~ 5.75 mm,n = 21);头骨狭长,颅骨凸显;颅全长(13.87 ± 0.74)mm(13.00 ~ 14.88 mm,n = 8),颅高(6.36 ± 0.24) mm(6.03 ~ 6.74 mm,n = 8);听泡较小;矢状脊细弱;上颌第1、2门齿向中央倾斜,上颌第1门齿有1个主尖和1个附尖;上颌第2门齿较第1门齿小,且与犬齿分离;上颌第2前臼齿(P3)位于齿列中。基于Cyt b基因(1 141 bp)序列进行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此次捕获鼠耳蝠物种与高颅鼠耳蝠聚在一起,二者遗传距离最近(仅为0.03),进一步确认所采集物种为高颅鼠耳蝠。

    • 多疣壁虎胚胎发育分期的形态学特征

      2017, 52(6):987-995. DOI: 10.13859/j.cjz.201706008

      摘要 (1980) HTML (0) PDF 17.43 M (1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脊椎动物发育生物学的研究通常依赖于数量有限的模式生物的形态变化,胚胎发育分期表的建立为物种胚胎发育的一系列过程确立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成为研究形态演化的重要工具。本研究对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28℃孵化条件下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显微观察,并记录了整个胚胎发育历程。基于多疣壁虎胚胎发育过程中头部、咽、四肢等形态变化及皮肤色素沉积和被鳞的情况,将多疣壁虎胚胎发育分为42个时期。刚排出体外的受精卵,其胚胎发育一般已经发生至28期,该期胚胎头部和躯干分化明显,眼泡、咽弓、心和体节可见;29期前、后肢芽均可见;30期肢芽延长并开始出现分区,31期可见明显肢身,32期四肢均出现肢柱和肢杆的分区;33期咽裂消失,指和趾开始显现;35期指和趾间带退化,指和趾完全形成;36期出现爪;37期爪完全形成;38期皮肤色素沉积明显;39期指、趾底部膨大,形成单行攀瓣;40期身体背部和四肢色素沉积且被鳞明显;41期腹部出现色素沉积且被覆鳞片。42期鼻孔开放,体背整体呈灰棕色。对多疣壁虎卵产出后胚胎28 ~ 42期发育期形态学变化进行了详细描述,旨在为蜥蜴类胚胎发育研究提供参考。

    • 牛磺酸对虎纹蛙非特异性免疫及血清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2017, 52(6):996-1002. DOI: 10.13859/j.cjz.201706009

      摘要 (1535) HTML (0) PDF 13.48 M (2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牛磺酸在无尾两栖类免疫调节和抗氧化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通过灌胃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牛磺酸对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外周血吞噬活力、胃溶菌酶活力以及血清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7 d的牛磺酸灌胃可显著提高脾巨噬细胞的呼吸爆发强度和外周血细胞的吞噬活力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当灌胃浓度达到0.8 g/L时两者均达到峰值,但高于0.8 g/L时则表现出条件毒性。胃溶菌酶活力在各浓度下无明显变化。此外,血清MDA含量随牛磺酸浓度的升高而降低,GSH含量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在1 g/L时达到峰值。研究结果证明牛磺酸可以明显提高虎纹蛙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机体氧化防御能力,但摄入过量则表现出条件毒性。基于上述指标的评估,虎纹蛙对牛磺酸的适宜需求量按体重计算约为16 ~ 20 mg/kg。

    • 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对东北小鲵蝌蚪氧化应激的影响

      2017, 52(6):1003-1014. DOI: 10.13859/j.cjz.201706010

      摘要 (1846) HTML (0) PDF 57.29 M (1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暴露对东北小鲵(Hynobius leechii)蝌蚪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选择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点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暴露对东北小鲵蝌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及各处理组浓度的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降低,丙二醛(MDA)水平明显上升,从而说明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暴露会对东北小鲵蝌蚪的抗氧化酶系活性产生影响,进而产生毒理效应。当暴露21 d后,通过恢复实验,发现恢复末期与暴露末期相比,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上述3种酶活性变化不显著,而高浓度组上述3酶活性均有明显改善。

    • 长湖达氏鲌的生长特性及其资源现状

      2017, 52(6):1015-1022. DOI: 10.13859/j.cjz.201706011

      摘要 (1782) HTML (0) PDF 25.48 M (1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湖北长湖采集达氏鲌(Culter dabryi)样本592尾,对其年龄、生长及资源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湖达氏鲌种群的年龄组成为1 ~ 7龄,其中以1 ~ 4龄鱼为主,占样本总量的91.38%;达氏鲌属匀速生长类型,其体重(W)和体长(L)的关系式为W = 0.008L3.148(n = 592,R2 = 0.995,P < 0.01),且无明显性别差异;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拟合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其表达式分别为,体长Lt = 49.103[1﹣e-0.194(t + 0.268)],体重Wt = 1668.330[1﹣e-0.194(t + 0.268)]3.148,生长拐点年龄t = 5.64龄,对应体长33.4 cm,体重502.4 g;目前长湖达氏鲌总死亡系数Z = 0.80,自然死亡系数M = 0.42,捕捞死亡系数F = 0.38,资源开发率E = 0.48/年,根据体长股分析法估算出长湖达氏鲌2015 ~ 2016年资源量为1 809 710尾(15.18 t)。为保持长湖达氏鲌资源稳定,建议捕捞体长33.4 cm以上个体。

    • 上海饮用水源地青草沙水库轮虫群落结构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2017, 52(6):1023-1036. DOI: 10.13859/j.cjz.201706012

      摘要 (2486) HTML (0) PDF 2.81 M (1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草沙水库是位于长江河口的一座江心水库,是现今上海最大的水源地,作为一个半自然半人工水体,其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性,既会受到来水影响,又有自身独特性,轮虫作为最有效的水质监测生物之一,能很好地反应水库的水体现状,为水库管理提供生物学参考依据。于2014 ~ 2015年对青草沙水库轮虫群落结构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依据水库轮虫水平分布和时间分布特征,分析了该水库轮虫的种类组成、优势种、污染指示种、数量分布。结合多样性指数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轮虫群落结构特征,采用冗余分析方法研究轮虫和环境因子的关系。两年共发现轮虫32种,2014年为20种,优势种7种;2015年为26种,优势种2种。其中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为两年共有优势种。寡污型种类共鉴定出8种。2014年年均生物密度比2015年低,分别为(156.37 ± 119.48)ind/L和(237.12 ± 252.86)ind/L。2014年年均生物量比2015年高,分别为(0.1316 ± 0.1146)mg/L和(0.1229 ± 0.1371)mg/L。聚类分析表明,轮虫的水平分布与水库的形状、地理特征水文情况有着很大关系。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溶氧、总氮、总磷、浮游植物生物密度为主要影响因子。

    • 中华绒螯蟹一龄早熟和二龄成熟家系生长规律的比较研究

      2017, 52(6):1037-1047. DOI: 10.13859/j.cjz.201706013

      摘要 (1985) HTML (0) PDF 44.91 M (1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绒螯蟹(Eridcheir sinensis)1龄性早熟是扣蟹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尚不清楚1龄性早熟和2龄正常性成熟后代的生长发育规律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构建1龄性早熟和正常性成熟中华绒螯蟹家系,综合比较了单养条件下两种家系子一代(以下简称早熟F1和正常F1)在扣蟹和成蟹阶段的生长蜕壳规律、雌蟹腹脐覆盖腹甲宽度比例、成熟后的性腺指数(GSI)和肝胰腺指数(HSI)。结果显示:(1)早熟F1雄体在第1、2次和第7、8次蜕壳后的体重显著大于正常F1雄体(P < 0.05);而早熟F1雌体在第1 ~ 5次和第7次蜕壳后的体重显著大于正常F1雌体(P < 0.05);(2)第1和2次蜕壳后早熟F1的增重率较高,正常F1在第3 ~ 8次蜕壳后的增重率略高于早熟F1,两群体在扣蟹阶段的特定生长率均呈下降趋势,且正常F1高于早熟F1,其中雌雄个体在第3 ~ 4次蜕壳后的特定生长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3)早熟F1在第1 ~ 5次蜕壳间隔较长,而第6 ~ 8次蜕壳间隔较短;两种家系在扣蟹养殖阶段蜕壳4 ~ 6次,成蟹养殖阶段蜕壳2 ~ 4次,其中早熟F1在扣蟹阶段的平均蜕壳次数低于正常F1,而在成蟹阶段的平均蜕壳次数高于正常F1;(4)早熟F1腹脐覆盖腹甲宽度比例一直高于正常F1,但二者无显著差异(P > 0.05);(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早熟F1和正常F1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单养条件下性腺均可发育成熟(P > 0.05)。综上,单养条件下,中华绒螯蟹早熟F1和正常F1的生长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两者都可以完成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成熟,这为今后深入研究中华绒螯蟹个体生物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

    • >研究简报
    • 浙江省发现两栖纲寒露林蛙(无尾目:蛙科)

      2017, 52(6):1048-1052. DOI: 10.13859/j.cjz.201706014

      摘要 (2131) HTML (0) PDF 11.18 M (2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年8月24日,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葑垟林场(28°11′51″N,119.°49′2″E,海拔1 100 m)采得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雄性成体标本1号;2017年2月14日于同一地点采得蝌蚪标本10号。该物种为浙江省两栖纲新纪录。

    • 广东省发现尖喙蛇

      2017, 52(6):1053-1055. DOI: DOI: 10.13859/j.cjz.201706015

      摘要 (2032) HTML (0) PDF 9.20 M (1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年9月2日,在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采集到蛇类标本3号(2♂,1♀),经鉴定为尖喙蛇(Rhynchophis boulengeri),为广东省爬行动物新纪录。标本保存在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

    • 云南云县黑喉山鹪莺繁殖生态初报

      2017, 52(6):1056-1061. DOI: 10.13859/j.cjz.201706016

      摘要 (1574) HTML (0) PDF 16.23 M (1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年3 ~ 9月对云南云县中岭岗村(24°15′42″N,100°02′42″E,平均海拔1 650 m)的黑喉山鹪莺(Prinia atrogularis)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发现42巢,主要位于杂草丛中(n = 37)和灌木丛(茶树)中(n = 5),筑巢期一般5 ~ 6 d,巢材有蜘蛛丝、苔藓植物、茅草花、茅草叶、铁线莲花、竹根须、枯枝、棕丝、干枯草穗等。巢呈球状,中上部侧方开口,巢重为(8.3 ± 1.7)g,巢长为(13.2 ± 0.9)cm,宽为(8.2 ± 0.5)cm,巢口长(4.9 ± 0.7)cm,巢口宽为(4.0 ± 0.5)cm(n = 25)。窝卵数为(3.9 ± 0 .4)枚(n = 21,3 ~ 4枚)。卵的底色为白色、淡绿或者淡粉,遍布褐红色斑点,有的在钝端呈环状。卵重为(1.38 ± 0.09)g,卵长为(17.3 ± 0.7)mm,宽为(12.6 ± 0.3)mm,卵体积为(1.4 ± 0.1)cm3(n = 65)。孵卵期(13.9 ± 0.9)d(n = 5,13 ~ 15 d),育雏期为(13.5 ± 1.3)d(n = 4,12 ~ 15 d)。利用Logistic曲线拟合雏鸟体重及外部器官增长,雏鸟的体重和嘴峰在5日龄左右增长最快,体长、翼长、跗跖在7日龄增长最快。对繁殖时间和地点较近的28巢进行连续观察,其中有7巢成功、21巢失败。造成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巢捕食(62%)、亲鸟弃巢(14%)、人为破坏(14%)。

    • 青海省七种鸟类新纪录

      2017, 52(6):1062-1065. DOI: 10.13859/j.cjz.201706017

      摘要 (2347) HTML (0) PDF 8.22 M (1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至2016年野外调查期间,发现7种青海省鸟类新纪录,分别为靴隼雕(Hieraaetus pennatus)、金黄鹂(Oriolus oriolus)、苍头燕雀(Fringilla coelebs)、蓝鹀(Latoucheornis siemsseni)、黄鹀(Emberiza citrinella)、灰颈鹀(E. buchanani)、黄喉鹀(E. elegans)。这些发现不仅为鸟类种群分布地扩展、迁徙路线的研究以及鸟类的保护和监测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探讨鸟类潜在分布地提供了参考。

    •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毛冠鹿

      2017, 52(6):1066-1068. DOI: 10.13859/j.cjz.201706018

      摘要 (2794) HTML (0) PDF 3.58 M (2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年1月、8月和9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个林场(35°27′ ~ 35°38′N,106°12′ ~ 106°18′E,海拔2 202 ~ 2 221 m),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到8张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有效照片。资料记载,该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地区和缅甸的东北部,此次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次发现,为该区哺乳动物分布的新纪录。

    • >综述
    • 蝙蝠传染病白鼻综合症研究进展

      2017, 52(6):1069-1077. DOI: 10.13859/j.cjz.201706101

      摘要 (1648) HTML (0) PDF 376.65 K (2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6年爆发的蝙蝠传染病白鼻综合症(WNS)使大量的蝙蝠物种面临死亡威胁。研究发现,蝙蝠白鼻综合症是由好寒性真菌锈腐假裸囊子菌(Pseudogymnoascus destructans)引起,通过侵染皮肤表面而使冬眠期蝙蝠表现出一系列异常行为,导致其储存的能量和脂肪提早耗尽,最终死亡。本文对白鼻综合症发病症状、传播规律、致病机理和免疫遗传反应等研究进行了论述,并进一步提出了研究展望。

    • >动态与其他
    • 浙江千岛湖黄腿渔鸮的繁殖记录

      2017, 52(6):1078-1079. DOI: 10.13859/j.cjz.201706019

      摘要 (1836) HTML (0) PDF 270.68 K (1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领雀嘴鹎在山东省的新分布

      2017, 52(6):1079-1080. DOI: 10.13859/j.cjz.201706020

      摘要 (1833) HTML (0) PDF 197.81 K (1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四川攀枝花发现栗背伯劳

      2017, 52(6):1080-1081. DOI: 10.13859/j.cjz.201706021

      摘要 (1907) HTML (0) PDF 308.62 K (1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珠江水系发现江西副沙鳅

      2017, 52(6):1082-1083. DOI: 10.13859/j.cjz.201706022

      摘要 (1836) HTML (0) PDF 929.37 K (2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河南省驻马店发现大别山原矛头蝮

      2017, 52(6):1084-1085. DOI: 10.13859/j.cjz.201706023

      摘要 (1971) HTML (0) PDF 491.79 K (3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白尾蓝地鸲的繁殖巢记述

      2017, 52(6):1086-1087. DOI: 10.13859/j.cjz.201706024

      摘要 (1938) HTML (0) PDF 437.98 K (1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鸟类新纪录——加拿大雁

      2017, 52(6):1088-1089. DOI: 10.13859/j.cjz.201706025

      摘要 (2192) HTML (0) PDF 404.02 K (2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