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52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罗蕾莱管鼻蝠在模式产地外的发现——云南分布新纪录

      2017, 52(5):727-736. DOI: 10.13859/j.cjz.201705001

      摘要 (2171) HTML (0) PDF 7.29 M (2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罗蕾莱管鼻蝠(Murina lorelieae)为Eger和Lim(2011)发表的管鼻蝠新种,模式产地为中国广西底定。本研究小组于2014年在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捕获13只管鼻蝠标本。根据其外形与头骨特征及基于680 bp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片段序列的系统发育学证据,将该批云南哀牢山标本鉴定为罗蕾莱管鼻蝠,为该种在模式产地外分布的新发现,同时也为云南省蝙蝠分布新纪录。

    • 马铁菊头蝠幼蝠能够辨别种群间回声定位声波差异

      2017, 52(5):737-744. DOI: 10.13859/j.cjz.201705002

      摘要 (2017) HTML (0) PDF 638.54 K (1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普遍存在地理变化,然而尚不清楚幼蝠在扩散前能否辨别不同种群间的声波差异。本文采用“双选择声学回放实验”,研究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幼蝠(1月龄)对回声定位声波地理变化的辨别能力及行为反应。采用4个行为参数衡量幼蝠对本种群(CC)与外种群(JN)回声定位声波的行为反应:每一回放室飞入的次数、飞行时间、停留次数、探测时间。Mann-Whitney U tests表明,马铁菊头蝠1月龄个体对回放声波的行为反应,除每一回放室停留的次数外,其他3个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且在本种群声波回放室(CC)的飞行次数和时间以及探测时间均高于外种群声波回放室(JN)。对4个行为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Mann-Whitney U tests表明,回放本种群声波(CC)与外种群声波(JN)之间,第一主成分得分(PC1)存在显著差异(P < 0.01)。配对T检验表明,幼蝠对本种群声波反应更加强烈(PC1:t10 = 5.25,P < 0.001;PC2:t10 = 2.34,P < 0.05)。本研究说明马铁菊头蝠幼蝠能够辨别不同种群间回声定位声波的差异。

    • 不同干扰荒漠生境中子午沙鼠的繁殖及种群动态特征

      2017, 52(5):745-753. DOI: 10.13859/j.cjz.201705003

      摘要 (1809) HTML (0) PDF 685.19 K (2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部地区,是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的优势鼠种。种群繁殖特征是动物生活史参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种群数量补充的重要来源,而干扰是影响繁殖特征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于2012 ~ 2014年,在位于蒙古阿拉善左旗南部典型荒漠的野外实验区,设置禁牧、开垦、过牧、轮牧4种不同干扰样地,使用铗日法对实验样地子午沙鼠相对数量及繁殖特征进行调查。4种不同干扰生境中的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具有显著差异,禁牧 < 过牧 < 轮牧 < 开垦;雌雄性比在轮牧生境中最高,开垦生境次之,禁牧生境最低;4种干扰生境中,轮牧样地子午沙鼠雌鼠怀孕率显著高于禁牧、过牧和开垦样地;雄鼠的睾丸下降率在过牧干扰样地显著高于其他3种干扰方式样地,轮牧样地雄鼠睾丸下降率最低;雌鼠平均胎仔数在4种干扰生境间无显著性差异;轮牧干扰样地繁殖指数显著高于其他3种干扰方式样地;繁殖指数、怀孕率及睾丸下降率对密度的反馈作用最为明显,但在不同的干扰生境中其反馈特征有差异。综上,子午沙鼠在轮牧生境中各繁殖特征指数最高,繁殖能力最强,种群密度相对较高,更适合其生存,其密度制约效应表现最为明显。

    • 集群数量和采食距离对储草期布氏田鼠警戒频次的影响

      2017, 52(5):754-760. DOI: 10.13859/j.cjz.201705004

      摘要 (1920) HTML (0) PDF 610.21 K (1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警戒行为是动物对环境中潜在危险做出的反应。为探究影响警戒行为的因素,作者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进行了集群数量和采食距离对储草期自由生活状态下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警戒频次影响的实验。通过标志重捕法和人工去除法设定3个集群数量梯度(11只、6只和3只),利用人工食物站设置4个采食距离梯度(5 m、10 m、20 m、30 m),共12个梯度组合,每个组合分别观察60次采食过程,共计观察720次,并记录采食过程中的警戒频次。对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集群规模和采食距离对布氏田鼠警戒行为频次均有极显著影响(P < 0.01)。随着集群数量减小,布氏田鼠单次采食的警戒频次显著增加;采食距离越远,单次采食的警戒频次越高;集群数量和采食距离之间还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1)。集群数量增大意味着采食距离的增加,为保证储草效率,布氏田鼠种群会在增加集群数量和减小采食距离之间权衡,最终集群数量维持在中等水平,支持了最优集群理论。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特征对高原鼠兔行为的影响

      2017, 52(5):761-767. DOI: 10.13859/j.cjz.201705005

      摘要 (1963) HTML (0) PDF 549.02 K (2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3 ~ 7月,在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念村(29o46′N,92o19′ ~ 92o20′E,海拔4 423 ~ 5 015 m),采用目标动物抽样法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警戒行为和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的泊松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植物类别和植被优势种对高原鼠兔行为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雌性高原鼠兔取食行为频率高于雄性(β =﹣0.203,SE = 0.096,P < 0.05),警戒行为频率低于雄性(β = 0.199,SE = 0.088,P < 0.05)。高原鼠兔的取食行为(β =﹣0.009,SE = 0.004,P < 0.05)随着栖息地内双子叶植物覆盖比例增高而呈递减趋势,相应地,随着栖息地内单子叶植物覆盖比例的增高呈现递增趋势(β = 0.009,SE = 0.004,P < 0.05)。高原鼠兔的警戒行为在放牧地(β = 0.273,SE = 0.131,P < 0.05)以及植被覆盖度高的栖息地内(β = 0.007,SE = 0.003,P < 0.05)均呈递增趋势。随着薹草属植物覆盖度比例增高,高原鼠兔的取食行为(β = 0.023,SE = 0.006,P < 0.001)呈现递增趋势,而警戒行为呈递减趋势(β =﹣0.018,SE = 0.007,P < 0.05)。

    • 基于鸣声模型的云南柳莺地理种群关系分析

      2017, 52(5):768-776. DOI: 10.13859/j.cjz.201705006

      摘要 (1917) HTML (0) PDF 640.99 K (2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录自北京、甘肃、四川和陕西7个地区共117段云南柳莺(Phylloscopus yunnanensis)的鸣唱样本分别提取短时特征Mel倒谱系数(MFCC),利用系统聚类方法,构建云南柳莺不同地理种群鸣声特征之间的树状关系图,并对云南柳莺地理鸣声差异产生机制的可能因素(地理距离、海拔等)进行探讨。这是基于鸣声短时特征的物种识别在研究同一物种不同地理种群关系中的首次尝试。结果显示,其鸣声地理差异与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r =﹣0.036,P = 0.762,n = 117),但与海拔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earson,r =﹣0.836,P < 0.001,n = 117)。

    • 陕西汉中野生朱鹮雏鸟的生长发育特征

      2017, 52(5):777-782. DOI: 10.13859/j.cjz.201705007

      摘要 (1989) HTML (0) PDF 611.28 K (2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和2015年监测朱鹮保护区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15只雏鸟的生长发育,拟合其生长发育数据的生长曲线和相对生长公式,与1989年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野生朱鹮雏鸟的生长发育不受孵化顺序的影响,雄性体长的生长速度快于雌性。目前朱鹮雏鸟体重、体长、翅长、嘴峰长、跗跖长和中趾长的生长均符合逻辑斯谛生长曲线,雏鸟体重生长率在13日龄左右达到最大。与1989年的研究结果比较发现,目前野生朱鹮幼鸟总体生长发育有所放缓。这可能与近年野生朱鹮种群的增长和扩散导致的环境压力加大以及繁殖期食物资源不足有关。

    • 海南岛臂尾轮属物种多样性

      2017, 52(5):783-791. DOI: 10.13859/j.cjz.201705008

      摘要 (1788) HTML (0) PDF 617.66 K (2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10年11月、2011年5月和8月调查了海南岛臂尾轮虫的多样性,共检出臂尾轮虫25种。其中,东洋界特有种3种:双叉异棘臂尾轮虫(Brachionus donneri bifurcus)、墨氏臂尾轮虫(B. murphyi)和黄氏臂尾轮虫(B. huangi);东洋界新纪录种1种,刻纹臂尾轮虫(B. sericus);对折臂尾轮虫(B. dimidiatus)、褶皱二叉臂尾轮虫(B. dichotomus reductus)和奇异方形臂尾轮虫(B. quadridentatus mirabilis)是中国的新纪录种或亚种。方形臂尾轮虫(B. quadridentatus quadridentatus)、萼花臂尾轮虫(B. calyciflorus)、镰形臂尾轮虫(B. falcatus)和角突臂尾轮虫(B. angularis)为常见种类。海南岛臂尾轮属种类多样性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并由广布种、全热带种和泛热带种类组成。海南岛与我国其他地区的臂尾轮虫种类组成Bray-Curtis距离指数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

    • 巢湖及其支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

      2017, 52(5):792-811. DOI: 10.13859/j.cjz.201705009

      摘要 (1879) HTML (0) PDF 9.04 M (20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对巢湖及柘皋河、杭埠河、南淝河3条支流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297种,其中,原生动物124种,轮虫135种,枝角类29种,桡足类9种。南淝河浮游动物物种数最多,为203种,巢湖最少,为130种;巢湖及3条支流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物种数最多。浮游动物总密度为644 223 ind/L,柘皋河浮游动物密度最高,巢湖浮游动物密度最低,巢湖及3条支流原生动物密度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比例均为最高;四个季节柘皋河浮游动物密度均为最高。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为253.14 mg/L,南淝河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杭埠河和巢湖浮游动物生物量较低;春季和冬季柘皋河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夏季和秋季南淝河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相较3条支流,巢湖浮游动物优势种数最少。依据理化指标,巢湖及3条支流为富营养或超富营养水平,营养水平为:南淝河 > 巢湖 > 柘皋河 > 杭埠河。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表明,巢湖及3条支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四个季节均未能明显区分开,浮游动物群落和环境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较小。

    • 太湖典型入湖河流莲花荡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演替及其环境指示意义初步研究

      2017, 52(5):812-823. DOI: 10.13859/j.cjz.201705010

      摘要 (1753) HTML (0) PDF 948.47 K (18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对宜兴莲花荡水系四个季节浮游动物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36种,其中,原生动物72种、轮虫39种、枝角类13种、桡足类9种、其他幼虫及卵3种。群落结构以原生动物和轮虫小型浮游动物为主。浮游动物的年平均密度为14 664 ind/L,年平均生物量为4.903 mg/L,生物多样性指数H′年平均值为2.26。浮游动物密度以及生物量随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对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与水质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总氮(TN)、氨氮(NH4+-N)以及溶解氧(DO)是影响浮游动物密度的主要因素。结合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方法以及优势种情况,判定莲花荡水系整体处于中污型。

    • 武汉三角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

      2017, 52(5):824-834. DOI: 10.13859/j.cjz.201705011

      摘要 (1850) HTML (0) PDF 694.70 K (1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角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小型城市湖泊,近年来其富营养化趋势明显。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对湖中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调查,旨在为湖泊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在三角湖共采集浮游甲壳动物9科17属22种。浮游甲壳动物全年平均密度为(3.7 ± 3.6)ind/L,各月密度变化范围为0.6 ~ 13.1 ind/L,夏季和秋季密度较低,密度峰值出现在2月。浮游甲壳动物全年大部分时间(5、6月除外)以桡足类及无节幼体占优势,其比例为55.2% ~ 95.4%。浮游甲壳动物物种丰富度变化范围为6 ~ 15,平均值为10 ± 3,夏季浮游甲壳动物物种丰富度较低。浮游甲壳动物群落Simpson指数变化范围为0.76 ~ 0.90,平均值为0.80 ± 0.04。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浮游甲壳动物总密度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r =﹣0.636,P < 0.05,n = 11),显示季节性的水位波动影响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水温和透明度是影响浮游甲壳动物物种组成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P < 0.05)。高密度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放养引起的摄食压力可能是三角湖浮游甲壳动物密度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 Xist敲降可以改善孤雄单倍体囊胚质量

      2017, 52(5):835-841. DOI: 10.13859/j.cjz.201705012

      摘要 (1807) HTML (0) PDF 642.46 K (1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研究一直以来吸引着研究者们的注意,它可以用作基因修饰的工具或是用于药物筛选。随着孤雄胚胎干细胞系的成功建立,更扩展了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的应用前景。但单倍体孤雄胚胎发育率低,胚胎质量差,制约着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的建系。为改善孤雄单倍体胚胎发育潜能及胚胎干细胞建系效率低的问题,我们检测了小鼠(Mus musculus domesticus)孤雄单倍体胚胎的体外发育过程和该过程中Xist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孤雄单倍体胚胎囊胚发育率只有10% ~ 14%,发育至囊胚所需时间差异较大,从3.5 ~ 5.5 d不等。通过核糖核酸荧光原位杂交实验(RNA-FISH)跟踪Xist基因表达情况,发现其在发育至囊胚阶段的胚胎中呈抑制状态,而在早期胚胎中多呈表达状态。通过siRNA扰低Xist表达,虽然没有改变孤雄单倍体胚胎发育到囊胚的比例,但显著提高了囊胚质量,并提高了接种胚胎内细胞团(ICM)后建立细胞系的效率。结果说明,Xist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导致小鼠孤雄单倍体胚胎质量差、干细胞建系率低的原因之一。

    • 似鲇高原鳅皮肤与鳍的组织学观察

      2017, 52(5):842-849. DOI: 10.13859/j.cjz.201705013

      摘要 (1700) HTML (0) PDF 998.72 K (1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及H.E和AB-PAS染色方法,对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头部、腹部、背部、侧线部和尾部皮肤结构及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和尾鳍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各部位皮肤均由表皮和真皮构成,真皮包括疏松层和致密层,不同部位皮肤厚度不同。表皮层腹部最厚,为(84.62 ± 10.82)μm,侧线部最薄,为(14.97 ± 3.95)μm,各部位表皮厚度差异显著。表皮层分布着黏液细胞、棒状细胞及味蕾。疏松层头部最厚,为(282.71 ± 70.56)μm,尾部最薄,为(29.07 ± 4.88)μm,该层分布有黑色素细胞、空泡状细胞和颗粒腺,而黏液腺分布于致密层。各部位的鳍均由表皮层、胶原纤维层、胶原下层及鳍条构成,表皮层与皮肤表皮层组成相似,鳍条是矿化的结缔组织。

    • 牙鲆、大黄鱼和小黄鱼不同部位鳞片类型的比较

      2017, 52(5):850-856. DOI: 10.13859/j.cjz.201705014

      摘要 (1942) HTML (0) PDF 4.35 M (2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真骨鱼类的骨鳞有圆鳞和栉鳞两种类型,观察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成体的鳞片类型,发现同一个体同时存在圆鳞和栉鳞,有典型的圆鳞和栉鳞结构,也有两者的过渡型形态。而对100日龄和成体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不同部位鳞片类型的观察发现,100日龄牙鲆眼侧存在圆鳞向栉鳞过渡的Ⅲ型鳞片、Ⅳ型初始栉鳞和Ⅴ型典型栉鳞,而成体牙鲆有眼侧仅覆盖Ⅴ型典型栉鳞,推测栉鳞和圆鳞可能存在发育上的联系。通过统计大黄鱼和小黄鱼不同部位的圆鳞和栉鳞数量,发现二者体表栉鳞数量均为从头部到尾部依次减少,而背部与腹部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 肠呼吸抑制胁迫对大鳞副泥鳅呼吸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017, 52(5):857-864. DOI: 10.13859/j.cjz.201705015

      摘要 (1825) HTML (0) PDF 613.04 K (1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肠呼吸抑制胁迫对气呼吸鱼类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鳃和肠道呼吸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初步探究其生理反馈调节机制,本文选取大鳞副泥鳅成熟个体(n = 60)进行肠呼吸抑制胁迫实验。分别对实验组(肠呼吸抑制,n = 30)与空白对照组(n = 30)的大鳞副泥鳅饲养驯化2周,测定其整体静止代谢率、呼吸频率、鳃和肠道各段的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Na+/K+ATP酶(NKA)、过氧化氢酶(CAT)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肠呼吸抑制胁迫下,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鳞副泥鳅整体静止代谢率无显著差异(P > 0.05),而实验组大鳞副泥鳅鳃部呼吸频率显著加快(P < 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鳞副泥鳅鳃部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 < 0.05),而后肠琥珀酸脱氢酶和Na+/K+ATP酶显著降低(P < 0.05)。同时实验组大鳞副泥鳅后肠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 <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大鳞副泥鳅鳃和前中肠的过氧化氢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 > 0.05),后肠则有显著性升高(P < 0.05)。当大鳞副泥鳅肠呼吸受到抑制时,会加强其鳃部有氧呼吸代谢,弥补肠呼吸缺失部分,满足机体生理需求,而气呼吸的后肠会有一定氧化应激反应。

    • >研究简报
    • 云南兽类鼩鼱科一新纪录——台湾灰麝鼩

      2017, 52(5):865-869. DOI: 10.13859/j.cjz.201705016

      摘要 (2340) HTML (0) PDF 735.41 K (2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6年10月及2015年8月在中国云南省采集到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 Kuroda,1938)3号成体标本。1号雄性与1号雌性的标本来自屏边县大围山自然保护区(22°53′59″N,103°41′23″E,2 088 m),另1号雌性标本采自富宁县里达镇半边箐(23°28′11"N,105°35′59″E,1 442 m)。其尾毛长而稀疏,尾长变异大,后足宽大,后足足底和掌外侧垫突出、聚集且呈圆形,这些特征与模式产地的标本吻合。其线粒体Cyt b与地模标本的遗传距离为1.6%。采集地生境为原生林与次生林交界处和落叶季雨林。

    • 湖南省衡东县发现大卫鼠耳蝠

      2017, 52(5):870-876. DOI: 10.13859/j.cjz.201705017

      摘要 (2048) HTML (0) PDF 891.80 K (2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7月26日于湖南省衡东县四方山仙妃洞(26°58′24.93″N,113° 3′23.03″E,海拔641 m)捕到1只雌性蝙蝠。该蝙蝠体型较小,前臂长34.54 mm,后足长超过胫长的一半;通体黑褐色,被毛毛尖染有淡棕色,腹毛由前而后淡棕色毛尖逐渐增加,到腹后部几乎形成淡棕色区;颅全长13.34 mm,齿式为2.1.3.3/3.1.3.3 = 38,初步鉴定为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1 140 bp序列对上述标本与大卫鼠耳蝠不同种群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大卫鼠耳蝠是一个单起源的谱系,其种群形成了广东、广西一个支系和江苏、安徽、浙江、湖南、重庆另一个支系,其中,江苏种群和广西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通过形态特征和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鉴定,确认此标本为蝙蝠科(Vespertilionidac)鼠耳蝠属的大卫鼠耳蝠。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脊椎动物标本馆。

    • 安徽省七种鸟类新纪录

      2017, 52(5):877-881. DOI: 10.13859/j.cjz.201705101

      摘要 (2468) HTML (0) PDF 549.79 K (30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7种安徽省鸟类分布新纪录,分别为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沙丘鹤(Grus canadensis)、黑雁(Branta bernicla)、黄眉姬鹟(Ficedula narcissina)、鳞头树莺(Urosphena squameiceps)、黑眉柳莺(Phylloscopus ricketti)以及红颈苇鹀(Emberiza yessoensis)。其中黑脸琵鹭、沙丘鹤和黑雁是迷鸟,黄眉姬鶲、鳞头树莺和红颈苇鹀是旅鸟,黑眉柳莺是夏候鸟。

    • 自然环境下雷山髭蟾卵群发育观察

      2017, 52(5):882-885. DOI: 10.13859/j.cjz.201705018

      摘要 (1946) HTML (0) PDF 376.93 K (1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雷公山保护区内的雷公山工区对雷山髭蟾(Vibrissaphora leishanensis)在野外自然环境下卵群发育进行了观察。共发现产卵场14个,卵群54团。雷山髭蟾卵群从受精卵发育到鳃盖褶期的平均时间为(127.71 ± 1.38)d(107 ~ 157 d,n = 54),产卵场的气温、水温和水深对胚胎发育有一定影响。

    • 颈斑尖猪鱼——中国南海隆头鱼科新纪录种

      2017, 52(5):886-890. DOI: 10.13859/j.cjz.201705019

      摘要 (1942) HTML (0) PDF 558.17 K (2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采自海南岛的标本描述了中国南海一新记录种:颈斑尖猪鱼(Leptojulis lambdastigma)。本种的主要形态特征为:体长形,体长为体高的3.7 ~ 4.0倍,为头长的3.1 ~ 3.6倍;头长为吻长的2.7 ~ 3.3倍,为胸鳍长的1.45 ~ 1.65倍;头裸露无鳞;两颌前端各具2对大犬齿,外侧1对犬齿弯向外后方;背鳍Ⅸ-12,臀鳍Ⅲ-12,胸鳍i(不分支)+11-12(分支);侧线完整,侧线鳞27;颈部具一个“V”形大黑斑,胸鳍后部的上方、侧线的下方具一小黑斑。新鲜标本头部具2条黄色纵带,沿体侧分别经眼和胸鳍基部向后达尾鳍基部;体侧背部具1条浅棕黄色条带;胸鳍基部棕红色,后部浅色;臀鳍浅蓝色;尾鳍下部淡蓝色,上部橙色。本种与尾斑尖猪鱼(L. urostigma)形态较为相似,主要差别在于颈斑尖猪鱼的颈部具有一显著的“V”形黑斑,尾鳍基部无黑斑(尾斑尖猪鱼具此黑斑)。

    • 中国青鳉属鱼类新纪录:鳍斑青鳉

      2017, 52(5):891-896. DOI: 10.13859/j.cjz.201705020

      摘要 (2285) HTML (0) PDF 717.28 K (3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11月在中国广西省靖西市龙江河(22°59′25″N,106°21′50″E,海拔664 m)采得青鳉属鱼类30尾,经鉴定为中国鱼类新纪录种——鳍斑青鳉(Oryzias pectoralis Roberts,1998)。其主要鉴别特征为:体形细长而侧扁;胸鳍基部具黑色斑块;背鳍和臀鳍鳍条无角化延伸;尾鳍末端呈圆弧状;尾鳍上下边缘的鳍条呈橙黄色。通过设计简并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CO1基因序列,以其657 bp序列与同属其他种比较并构建邻接进化树,以斑马鱼(Danio rerio)和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为外群,所得系统树支持形态鉴定结果。该鱼标本现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脊椎动物标本室。

    • >综述
    • 鸟类惊飞距离及其影响因素

      2017, 52(5):897-910. DOI: 10.13859/j.cjz.201705021

      摘要 (2194) HTML (0) PDF 567.88 K (4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惊飞距离(FID)是指捕食者(包括人类)接近目标个体并导致其逃避时,捕食者与目标个体之间的距离。惊飞距离能很好地衡量动物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恐惧反应和风险权衡,是研究动物逃避行为的常用指标,并为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鸟类是研究逃避行为的理想对象,本文综述了影响鸟类惊飞距离的各种因素,可分为3类:栖息地因素(距隐蔽处的距离和生境开阔度等)、鸟类自身因素(生活史、体型和群体大小等)以及与捕食者相关的因素(捕食者的接近方向和速度等)。城市化也会影响鸟类的惊飞距离,导致城市中的鸟类通常比乡村生境的同种鸟类拥有更短的惊飞距离。习惯化、适应和生境选择是解释惊飞距离城乡差异的3种假说。研究鸟类的惊飞距离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鸟类的逃避行为及其风险权衡机制,为物种保护中设立合理的缓冲区域及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国内有关鸟类惊飞距离的研究多为行为观察和单一因素的影响,有待从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角度探讨鸟类的逃避行为并用于物种保护。

    • >动态与其他
    • 云南省南涧发现短尾贼鸥

      2017, 52(5):753-753. DOI: 10.13859/j.cjz.201705022

      摘要 (1760) HTML (0) PDF 268.06 K (1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河南董寨野外子一代1岁朱鹮配对并繁殖成功

      2017, 52(5):776-776. DOI: 10.13859/j.cjz.201705023

      摘要 (1524) HTML (0) PDF 247.86 K (1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江苏盐城发现白鹈鹕

      2017, 52(5):864-864. DOI: 10.13859/j.cjz.201702101

      摘要 (1948) HTML (0) PDF 172.95 K (1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