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克锋 , 肖志 , 王彬 , 杨德 , Tan Chia L , 张鹏 , 颜修刚 , 王华 , 余波 , 杨天友 , 樊均德 , 崔多英 , 邹启先 , 吴安康 , 魏鲁明 , 邹浩 , Gamba Marco , Giacoma Cristina , 杨业勤
2016, 51(6):925-938.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01
摘要:2012年10月至2015年5月,对中国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采用了直接观察猴群计数、夜宿地观察、问卷调查和访问、未出版资料及文献补充4种调查方法。结果表明,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共有黑叶猴72群(含保护区外2群)。基于直接计数的25个猴群,计算猴群平均大小为(7.7 ± 2.9)只,并以此计算保护区及周边黑叶猴数量为554只。其中,凉桥片区共有41群,315只;龚溪口片区共有16群,123只;务川片区共有15群,116只。调查发现保护区黑叶猴的分布基本以麻阳河、洪渡河及其支流兰子河为中轴,以箱状河谷的峭壁上和河岸附近的植被区作为主要活动范围。67群猴群发现点位于离河流中轴线缓冲距1 500 m区域以内,占总群数的93.1%。因此,为了确保该物种的生存以及缓解当地人猴冲突,建议重点加强对河流两岸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和自然植被恢复,尤其在人口稠密区更为必要。
杨再学 , 郭永旺 , 王登 , 雷邦海 , 郑元利 , 潘世昌 , 周朝霞 , 龙贵兴 , 李恩涛
2016, 51(6):939-948.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02
摘要: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贵州地区分布广泛的主要农田害鼠之一,掌握其种群繁殖特征可为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提供基础资料。1984 ~ 2014年间,采用夹夜法逐月调查了贵州省余庆县8个县(市)监测点黑线姬鼠种群动态数据,分析了其种群性比、雌鼠怀孕率和平均胎仔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等主要繁殖生物学指标及其地理差异和季节性变动规律,明确了贵州地区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特征。共捕获黑线姬鼠20 113只,不同地区种群间,除平均胎仔数有显著差异外(χ2 = 36.503,df = 7,P < 0.01),其他繁殖特征值均没有差异。从时间序列看,种群中雌鼠怀孕率和雄鼠睾丸下降率的季节性变化均表现为春季(4 ~ 5月)及夏末秋初(8 ~ 9月)达到高峰的双峰型。雌鼠产仔数一般2 ~ 10只,4 ~ 7只最为常见(占93.87%)。不同季节平均胎仔数差异不大。贵州地区黑线姬鼠繁殖的总体特点为全年繁殖,春秋两季为繁殖的高峰期,冬季(12月份和翌年1、2月份)繁殖强度明显低于其他季节(F11,84 = 61.92,P < 0.01),但种群密度表现为6月达到最高点的单峰型特点。
苏化龙 , 钱法文 , 张国刚 , 江红星 , 刘冬平 , 朵海瑞 , 张勇 , 果洛?周杰
2016, 51(6):949-968.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03
摘要: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是峭壁生境营巢鸟类,其领域是关系到繁殖与生存的必需资源。2010 ~ 2013年,在青藏高原4个省区中的7个胡兀鹫繁殖地进行了调查,结合1990 ~ 1993年的调查资料,用直接观察法记录了12个胡兀鹫繁殖巢域(距巢址500 m范围内)中的峭壁生境营巢繁殖鸟类,并初步评估了这些鸟类与胡兀鹫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巢区中观察到其体型可引起胡兀鹫警觉反应的鸟类计有23种,营巢繁殖的有11种。繁殖鸟类中猛禽有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猎隼(Felco cherrug)、金雕(Aquila chrysaetos)、大 (Buteo hemilasius)、长耳鸮(Asio otus)5种,鸦科鸟类有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黄嘴山鸦(P. graculus)和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3种。前述23种可引起胡兀鹫警觉反应的鸟类在胡兀鹫巢域中被记录到的活动行为频次为1 298次?只,观察到12种鸟与胡兀鹫发生种间互动行为,频次合计65次,其中鸦科鸟类与胡兀鹫发生的种间互动行为频次最高(34次)。观察到胡兀鹫驱赶巢域内的捕猎金雕导致其放弃猎物的行为。对种间关系的初步评估结论为:(1)毗邻高山兀鹫繁殖巢的胡兀鹫,表现出同种繁殖对之间巢间距明显缩短的现象,其巢间距由35.84 km(25.10 ~ 47.30 km,n = 6个巢)缩短至7.39 km(6.22 ~ 8.58 km,n = 5个巢);(2)在胡兀鹫巢域中营巢繁殖的猎隼,其同种间巢间距缩短至150 ~ 360 m(n = 4个巢);(3)由于高山兀鹫在当地传统文化习俗中的重要地位,胡兀鹫与其毗邻营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类直接干扰活动对其繁殖成功率的不利影响;(4)在人为干扰活动或其他原因导致胡兀鹫亲鸟离巢的情况下,鸦科鸟类和捕食性猛禽(尤其是猎隼)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胡兀鹫卵和幼雏被天敌掠食的可能性;(5)胡兀鹫育雏早期需要获取肉含量高的食物(体型较小的死亡动物),在胡兀鹫巢域或附近区域营巢的捕食性猛禽所遗落的猎物,很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补充作用。
2016, 51(6):969-976.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04
摘要:2007年3 ~ 9月,在广东省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的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进行了研究。通过取食行为观察、育雏食物分析和雏鸟身体量度的测量来研究黄腹山鹪莺亲鸟繁殖投资和雏鸟的生长规律。研究期间,利用隐蔽帐观察窗进行行为观察,观察距离在5 m以内;在雏鸟身体上用无味彩笔标号以区别雏鸟个体:10日龄前,标记于雏鸟背部,10 ~ 12日龄,标记在雏鸟跗跖处;对部分数据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利用Logistic曲线拟合雏鸟形态增长,并比较每个回归方程斜率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黄腹山鹪莺育雏由雌雄共同承担,育雏期(11.9 ± 0.4)d(n = 7巢)。幼雏出壳后亲鸟早晚暖雏,第7天起亲鸟白天不再暖雏;2)随雏鸟的生长,喂食次数和食物种类逐渐增加,雏鸟日龄与喂食次数极显著相关(r = 0.995,P < 0.01);3)育雏期雏鸟食物皆为动物性食物,以蜘蛛目物种所占比例最大(40.95%),其他包括幼虫及直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蜻蜓目等节肢动物;4)Logistic曲线方程中,体重的生长率常数k值最大,与其他k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5)黄腹山鹪莺体重、体长、尾长、翼长、嘴峰、嘴裂、第三根初级飞羽(简称为P3)、跗跖及爪各参数间的相关系数均为0.9以上(P < 0.01),参数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代替;6)黄腹山鹪莺雏鸟的发育遵循最重要的功能优先发育的原则,符合能量分配假说。黄腹山鹪莺喂食次数、雏鸟生长速率(k值)相对较高,可能与当地丰富的食物资源有关,也可能是对巢址环境多变的适应。
2016, 51(6):977-984.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05
摘要:成年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的声信号已经有过深入的研究,然而其声音的个体发育,特别是幼鳄出壳前后鸣声的时空特征至今还不为人所知。为了解扬子鳄声音的发育过程,记录和分析了21只扬子鳄幼鳄的260个叫声,结果表明,幼鳄出壳前后的鸣声具有相似的特征,即开始向上的频率调节和较长的向下的频率调节。出壳前和出壳后的两组叫声均包括持续叠加的多组谐波,并且绝大多数的鸣声都是在第3谐波显示了最强的能量。分析了出壳前后鸣声的9个参数,即总时长、向上调频的时长、向下调频的时长、基频的起始频率、最高频率、结束频率、向上调频的倾斜度、向下调频的倾斜度、主频。除了向上调频的时长,出壳前后鸣声的其他时长参数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与之相反的是,出壳前后鸣声的频谱参数,特别是基频的最高频率和主频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 < 0.05)。出壳前鸣声基频的最高频率为(573 ± 103)Hz,出壳后的声音最高频率(460 ± 52)Hz,出壳前比出壳后高113 Hz;出壳前的声音主频(1 359 ± 229)Hz,出壳后的声音主频(1 123 ± 216)Hz,前者比后者高236 Hz。幼鳄发出主频较高的鸣叫有利于吸引附近母鳄的注意同时避免天敌的捕食。
2016, 51(6):985-99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06
摘要:潮汕蝾螈(Cynops orphicus)是我国特有的濒危有尾两栖类,繁殖季节始于5月中旬。对其求偶行为观察发现,该螈求偶模式表现出与东方蝾螈(C. orientalis)相似的特点,但雄性扇尾和潜行时间(25 ~ 37 s)较东方蝾螈(10 ~ 20 s)更长;雄性在一次求偶中多次排精,雌性亦可多次纳精,精子囊形态与东方蝾螈类同;雌性纳精后,雄性反转咬住其腹部,被咬雌性呈现植物态。纳精过后,雌性出现暂时的冷漠或恐惧,不再接受雄性求偶。该螈成功纳精在累次求偶行为中占比不高(2.7%),但较东方蝾螈(1.1%)成功率高。雄性之间存在求偶过程中的竞争和干扰行为。
2016, 51(6):993-100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07
摘要: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为长江上游特有种,由于过度捕捞和大坝建设,其种群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已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该物种的种群动态,利用2007 ~ 2009年三峡库区以上江津江段的渔获量和体长频率数据评估了其生长和死亡参数、资源量及资源利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长薄鳅体长范围为76 ~ 480 mm,体重范围为5 ~ 2 002 g,平均体长为(158.7 ± 54.8)mm,平均体重为(72.4 ± 148.8)g。优势体长组为90 ~ 210 mm,约占总数的77.9%(n = 277)。长薄鳅体长(L,单位mm)与体重(W,单位g)幂函数关系为:W = 7.28 × 10﹣6L3.09(R2 = 0.95,P < 0.01,n = 277)。由体长频率法拟合出长薄鳅渐近体长(L∞)为555 mm,生长系数(k)为0.17/a。由Pauly经验公式估算出其自然死亡系数(M)为0.37。由长度转渔获物曲线估算出其总死亡系数(Z)为1.23。江津江段长薄鳅资源开发率为0.70,超过了其资源最大开发率0.43,表明其资源已过度开发。由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估算出江津江段2007、2008和2009年长薄鳅年资源量分别为2 544尾/km(0.75 t/km)、 2 405尾/km (0.42 t/km) 和 7 245尾/km(1.63 t/km),平均4 065尾/km (0.93 t/km)。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记录到了长薄鳅的最大个体(体长480 mm);本研究估算的长薄鳅总死亡系数和资源开发率较高,可能与江津江段的捕捞强度较高有关。建议加强长薄鳅种群动态长期监测,采取禁渔、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促进资源恢复。
2016, 51(6):1003-1009.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08
摘要:通过研究营养匮乏期和丰盛期牦牛(Bos mutus)体内β胡萝卜素-15, 5′-单加氧酶(BCMO1)蛋白表达水平,探讨不同营养时期BCMO1参与牦牛机体维持维生素A营养平衡的功能。于2013年7月(营养丰盛期)和2014年3月(营养匮乏期)赴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铜普镇采集样品,每次选取健康成年(36月龄)雄性牦牛3头,采集组织样品。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不同营养时期牦牛肝、肺、肾、肌肉、十二指肠、回肠、空肠、瘤胃8种组织中BCMO1蛋白的表达量。利用多重比较和T检验对同一时期不同组织及不同时期同一组织BCMO1蛋白表达量进行比较分析。在营养匮乏期,BCMO1蛋白表达量最高的组织为十二指肠(P < 0.05);空肠和回肠组织中BCMO1蛋白表达量高于肾和瘤胃(P < 0.05);肝组织中BCMO1蛋白表达量最低。在营养丰盛期牦牛肝组织中BCMO1蛋白表达量最高,明显高于其他组织(P < 0.05)。营养丰盛期肝中的BCMO1蛋白表达量为0.919 ± 0.228,显著高于营养匮乏期(P < 0.05);而营养丰盛期牦牛十二指肠、空肠、肾、肌肉和瘤胃组织中的BCMO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811 ± 0.134、0.336 ± 0.255、0.739 ± 0.404、0.619 ± 0.092,均低于营养匮乏期表达量(P < 0.05);在营养丰盛期和营养匮乏期的肺中BCMO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128 ± 0.407、1.083 ± 0.232,回肠在营养丰盛期和营养匮乏期的BCMO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66 ± 0.337、0.517 ± 0.280,两组织在不同时期BCMO1蛋白表达量差异不明显(P > 0.05)。研究表明,在牦牛体内的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含量较高的营养丰盛期,大部分牦牛组织中BCMO1蛋白表达量较匮乏期要低,体内维生素A的含量提高可能对BCMO1的表达有反馈抑制作用,这对维持和调节牦牛在不同营养时期机体内维生素A营养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016, 51(6):1010-1017.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09
摘要:为探讨脆性X智力障碍1(FMR1)基因敲除对C57BL/6小鼠(Mus musculus domesticus)部分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使用全自动动物血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仪分别检测8 ~ 10周龄的FMR1基因敲除小鼠(C57BL/6 FMR1 KO)及同源背景C57BL/6小鼠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电解质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C57BL/6 FMR1 KO小鼠与野生型C57BL/6小鼠比较,血液生理指标中雌性及雄性组间的中性粒细胞计数(M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MEUT)和淋巴细胞百分比(LY)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雄性组间的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雌性组间的白细胞(WBC)、淋巴细胞计数(LY#)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而非性别因素影响两类小鼠组间的红细胞总数(RBC)、红细胞压积(HCT)、中性粒细胞计数(M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MEUT)和淋巴细胞百分比(LY)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血清生化指标中雄性组间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S/AL)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雌性组间的肌酐CR、肌酸磷酸激酶CK和钙离子浓度Ca2+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而非性别因素影响两类小鼠组间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S/AL)、肌酐CR和肌酸磷酸激酶CK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其他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 > 0.05)。研究表明,FMR1基因敲除可影响小鼠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水平,这为今后研究和应用C57BL/6 FMR1 KO小鼠模型提供了实验依据。
崔弘 , 蔡善鑫 , 路丹 , 李鹤 , 彭双 , 国奥 , 李秀国
2016, 51(6):1018-1026.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10
摘要:为探寻冬眠期间两栖动物血液和组织中宏量营养素的适应性改变过程,经人工诱导冬眠,检测了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在冬眠第1、3、7、14、28、42、56天的体重和脏器指数,以及血液、心、肝和骨骼肌组织中宏量营养素的含量。结果显示:1)冬眠期间中华蟾蜍体重未出现显著性变化,无性别差异。雄性蟾蜍的心、肝和腓肠肌的脏器指数显著性大于雌性(P < 0.01),但同一性别的脏器指数在冬眠期间无显著性变化。2)血中葡萄糖浓度自冬眠第42天起显著下降(P < 0.01);总蛋白在冬眠后第56天显著降低(P < 0.05),总胆固醇变化不显著。血中宏量营养素无性别差异。3)肝糖原自冬眠第42天起显著下降(P < 0.01),肌糖原自冬眠第1天起显著性下降(P < 0.05),而骨骼肌和心肌组织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组织中宏量营养素无性别差异。人工诱导冬眠条件下,中华蟾蜍血液和组织中的糖类含量先迅速下降,血液中的蛋白成分只在深眠时才显著减少,但血液和组织中的宏量营养素水平可在1个月内维持稳定,这可能是其适应冬眠的主要生理学机制之一。
王燕 , 赵金良 , 吴俊伟 , Thammaratsuntorn Jeerawat , 岳蒙蒙 , 赵岩
2016, 51(6):1027-1037.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11
摘要: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碱度(0、2、4 g/L NaHCO3)胁迫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鳃离子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鳃、肾、肠中4个HCO3-转运因子碳酸酐酶(CAⅡ、CAⅣ)、碳酸氢钠协同转运载体(SLC4A4)、Cl-/HCO3-离子交换体(SLC26A6)的阳性反应变化。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鳃离子细胞分布在鳃小片基部。根据其表面开孔形状和尺寸,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4种亚型,各亚型离子细胞的开孔尺寸随碱度胁迫强度增高呈正比增大,Ⅲ型离子细胞开孔尺寸变化最明显(P < 0.01);离子细胞总数目也随碱度升高而增加,Ⅲ型离子细胞数目上升最为显著(P < 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在淡水、碱水组中,CAⅡ、CAⅣ、SLC4A4、SLC26A6在鳃小片基部和肾中均有阳性反应,且随着碱度升高,阳性反应增强,但在肠道中未观察到阳性反应。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尼罗罗非鱼可通过鳃离子细胞形态和数量调节适应碱度变化,鳃和肾为主要应答调节器官。
黄建盛 , 陈刚 , 张健东 , 汤保贵 , 王忠良 , 周晖
2016, 51(6):1038-1048.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12
摘要:在低盐水体(盐度12)条件下,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采用间歇式流水呼吸仪测定了不同温度(21℃、24℃、27℃、30℃及33℃)、pH(6.5、7.0、7.5、8.0及8.5)及体重(均值:15.64 g、35.80 g、65.67 g和95.93 g)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耗氧率(MO2)和排氨率(MTAN)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斜带石斑鱼幼鱼MO2和MTAN有显著性影响(P < 0.05),随着温度的上升均呈现上升的变化,二者与温度(T)之间的关系均可以用线性函数来拟合(MO2 = 6.0826T﹣8.9704,R2 = 0.9127;MTAN = 0.2248T﹣0.7731,R2 = 0.7792)。在实验温度范围,呼吸温度系数Q10和排泄温度系数Q10均值分别为1.51和1.54,而且在水温27℃和30℃时最小,这表明斜带石斑鱼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7 ~ 30℃。pH对斜带石斑鱼幼鱼MO2和MTAN有显著性影响(P < 0.05),随pH上升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二者与pH之间的关系均可以用二次函数来拟合(MO2 =﹣15.241ApH2 + 234.98ApH﹣737.42,R2 = 0.7888;MTAN =﹣1.1477ApH2 + 18.073ApH﹣65.369,R2 = 0.7557)。体重对斜带石斑鱼幼鱼MO2和MTAN有显著性影响(P < 0.05),随着体重的增加均呈下降的变化,与体重(W)之间关系均可以用幂函数来拟合(MO2 = 310.61 W ﹣0.1972,R2 = 0.8653;MTAN = 9.9167W ﹣0.2043,R2 = 0.8257),而耗氧量(RO2)和排氨量(RTAN)随体重的增加均呈上升的变化,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均可以用幂函数来拟合(RO2 = 0.3106W 0.8028,R2 = 0.9907;RTAN = 0.0099W 0.7957,R2 = 0.9863)。幼鱼的氧氮比均值在本实验温度范围为25.90,在本实验pH范围其为28.65,在本实验体重范围其为28.19。这提示斜带石斑鱼幼鱼在低盐水体养殖主要以蛋白质和脂肪为能量来源。
陈世喜 , 王鹏飞 , 区又君 , 温久福 , 李加儿 , 王雯 , 谢木娇
2016, 51(6):1049-1058.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13
摘要:自然海域和养殖水体环境频现低氧,本研究针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不耐低氧的特性,将(31.59 ± 3.01)g(n = 30)的卵形鲳鲹在(23 ± 0.7)℃下进行3、6、12和24 h的急性和14 d的慢性低氧[溶解氧为(1.55 ± 0.20)mg/L]胁迫。运用光学和电子显微技术,比较急、慢性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肝组织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影响。通过测定肝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的活性,分析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肝是否造成氧化损伤。急性低氧胁迫下,卵形鲳鲹肝组织间出现空泡、小叶结构破坏,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减少,出现过氧化物酶体,肝细胞间血窦剧烈扩张。这些病理损伤随胁迫时间延长更趋严重,24 h时甚至出现局部肝细胞融合、坏死,慢性低氧胁迫14 d时,肝细胞局部坏死,细胞膜溶解,细胞核破裂分解,胞质内细胞器不明显,只可分辨粗面内质网,细胞内空泡体积大,细胞结构松散,血窦扩张。急性低氧胁迫下丙二醛(MDA)含量随时间先上升后下降,慢性低氧胁迫14 d时丙二醛(MDA)则显著增加。急性低氧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上升后恢复,过氧化氢酶(CAT)则持续上调,慢性低氧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显著上调,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幼鱼肝组织在低氧胁迫下病理变化明显,氧化损伤严重,且慢性低氧胁迫比急性更甚。
陈娇 , 岳武成 , 陈晓雯 , 慈元吉 , 黄姝 , 王军 , 王成辉
2016, 51(6):1059-1070.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14
摘要:蜕壳是甲壳动物常见的生长发育现象,但对调控蜕壳与生长的内在机制尚缺乏足够了解。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一个蜕壳周期内的个体蜕壳与生长现象进行了连续观察,分析了2个蜕壳相关基因,即蜕皮激素受体基因(EcR)和维甲类X受体基因(RXR),以及1个生长相关基因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STN)的表达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中华绒螯蟹在蜕壳后会出现一个跳跃式生长期,之后进入了一个缓慢持续上升过程,当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肥满度达60%左右时)时启动下一次蜕壳;MSTN基因的表达与壳长(r =﹣0.450,P < 0.05)、壳宽(r =﹣0.410,P < 0.05)增长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肥满度呈显著正相关(r = 0.450,P < 0.05),EcR和RXR基因的表达与体重、壳长和壳宽的增长率均没有显著相关性;相对来说,MSTN在蜕壳后的表达量越高,则增重率越小;而EcR和RXR在蜕壳后表达量越高,其增重率越大。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在蜕壳后其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肥满度可以作为衡量中华绒螯蟹体内营养积累启动蜕壳的指标,EcR、RXR及MSTN基因表达与生长表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016, 51(6):1071-1083.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15
摘要:为研究育肥饲料中混合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体雄蟹常规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采用豆油和菜籽油混合物替代鱼油制成5种不同鱼油替代水平(0%、25%、50%、75%和100%)的等氮等脂育肥饲料(分别记为1# ~ 5#饲料组)饲喂雄蟹,测定5组雄蟹肝胰腺、肌肉和性腺中的常规成分和脂肪酸组成,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饲料1#组性腺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饲料4#和5#组(P < 0.05),但各组性腺中的水分、总脂和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 > 0.05);饲料1#组肝胰腺中的水分和灰分最高,但其总脂含量低于其他组,各组肝胰腺的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 > 0.05);除1#饲料组外,肌肉中的总脂和灰分含量随鱼油替代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上升(P < 0.05),而水分和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 > 0.05)。(2)各饲料组精巢中总饱和脂肪酸(∑ SFA)、总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和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HUFA)含量无显著差异(P > 0.05),其总n-6多不饱和脂肪酸(∑ n-6PUFA)含量随鱼油替代水平升高而升高,而总n-3多不饱和脂肪酸(∑ n-3PUFA)含量和∑ n-3PUFA/∑ n-6PUFA比值呈显著下降趋势(P < 0.05)。(3)肝胰腺中∑ n-3PUFA和∑ HUFA含量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且均以饲料3#组最高。但各组的∑ PUFA和∑ n-6PUFA含量差异并不显著(P > 0.05)。(4)肌肉中大部分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差异,仅∑ n-6PUFA含量随鱼油替代水平升高而升高。综上,中华绒螯蟹育肥饲料中植物油(豆油与菜籽油含量为1︰1)替代鱼油对成体雄蟹可食组织中水分和蛋白含量并无显著影响,但会对其脂肪酸组成造成显著的影响,50%的鱼油替代水平有利于雄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脂肪沉积。
赵婷婷 , 王会娟 , 王蕾 , 谭毅 , 王胜 , 张道华 , 赖国旗
2016, 51(6):1084-1091.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16
摘要:建立一种能对MHV1、MHV3、JHM、A59 4种常见小鼠肝炎病毒(Murine Hepatitis Virus,MHV)进行分型检测的SNaPshot新方法。根据MHV 4种常见毒株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设计内外两对PCR通用引物和4个单碱基延伸引物,提取MHV 4种常见毒株RNA,逆转录后进行PCR扩增,纯化扩增产物,用SNaPshot方法进行单碱基延伸,将产物进行毛细管凝胶电泳,根据电泳结果分析毒株基因型。优化SNaPshot分析条件,进行灵敏度、特异性分析。用ELISA法和SNaPshot方法检测41例小鼠(Mus musculus)血清样本,将阳性样本进行克隆测序检测。当T1 ~ T4引物修饰的poly T的数量分别为0、3、10和15,其浓度比为4︰6︰5︰10,引物大小分别为16 bp、19 bp、26 bp和31 bp时,SNaPhot分型检测MHV cDNA的最低浓度为1.25 mg/L,特异性为100%,与ELISA和T-克隆测序比较,其准确性为100%(41/41),阳性样本均为JHM毒株。实验结果说明,所建立的SNaPshot检测方法能对MHV1、MHV3、JHM、A59进行分型检测,并且具有灵敏、特异、准确的优点。
毋状元 , 郑新宝 , 霍飞 , 董红 , 罗永明 , 于维浩 , 徐文慧 , 陈静波
2016, 51(6):1092-1100.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17
摘要:精液平衡、冷冻及解冻是冻精制作过程中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精液冷冻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在马(Equus caballus)精子冷冻中针对这三个过程的研究较少,为进一步优化马精液冷冻方法,提高精液冻后质量,本研究比较不同平衡时间、冷冻方法及解冻程序对冻融后精子运动参数、质膜完整性及线粒体膜电势的影响。平衡120 min、180 min和240 min组冻融后精液活力及质膜完整性明显高于平衡0 min、45 min、90 min及8 h平衡组;距离液氮面2 cm和4 cm高度熏蒸冷冻获得了与程序冷冻仪冷冻法相似的冷冻效果;采用高温瞬时解冻法(75℃ 7 s和46℃ 20 s)比常规方法(37℃ 30 s)获得了更高的冻后精液活力(P < 0.05)。综合上述结果,在马精液冷冻过程中综合采用120 ~ 240 min平衡,距离液氮面2 ~ 4 cm熏蒸法和高温瞬时解冻法(75℃ 7s和46℃ 20 s)可获得更好的精液冷冻效果。
2016, 51(6):1101-1105.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18
摘要:2015年4 ~ 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1巢白腹短翅鸲(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被鹰鹃(Cuculus sparverioides)寄生,寄生率为1/16(n = 16)。发现时白腹短翅鸲巢内有1枚白色的寄生卵和2枚蓝色的寄主卵,且卵已凉,疑为亲鸟弃巢。鹰鹃卵重6.09 g,卵大小 20.20 mm × 27.73 mm;两枚白腹短翅鸲的卵重分别为2.34 g和2.40 g,大小分别为20.05 mm × 14.94 mm和19.95 mm × 15.09 mm。鹰鹃的卵重量(6.09 g)和大小(27.73 mm × 20.20 mm)均明显大于白腹短翅鸲的卵。卵色光谱测量结果表明,鹰鹃和白腹短翅鸲卵色的反射光谱图差别明显,鹰鹃卵在色度和色调上明显低于白腹短翅鸲,但卵色亮度却明显比白腹短翅鸲卵高,为典型的非模拟寄生卵。
Eve V. Fernandez , 刘春红 , 周梦妍 , 李忠秋
2016, 51(6):1106-1109.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19
摘要:红角鸮(Otus sunia)广泛分布于东亚和南亚。2012和2013年的两个繁殖季节,在江苏省南京大学浦口校区通过红外摄像观察记录了红角鸮的摄食及育雏行为,统计了亲代红角鸮育雏食物的种类、育雏的时间和次数。以1 h为一个时段,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及Student-Newman-Keulsa多重比较法分析各时段之间育雏频次的差异。亲鸟育雏的食物大部分为直翅目(62%)和鳞翅目(18%)昆虫,以及非昆虫类的无脊椎动物,如蜘蛛(8%)和唇足动物(7%),红角鸮也捕食小型陆栖脊椎动物例如田鼠、壁虎等育雏,但比例甚低(3%)。红角鸮育雏节律较为明显,亲鸟主要集中在夜间外出觅食,但在白天也有觅食行为。夜间共有三个育雏高峰,分别为日落之后的19:00 ~ 20:00时和21:00 ~ 22:00时以及日出之前的04:00 ~ 05:00时。
李仕泽 , 石磊 , 吕敬才 , 魏刚 , 徐宁 , 陈靖 , 姜森 , 王斌
2016, 51(6):1110-1117.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20
摘要:2015年5月至7月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6号臭蛙标本,经鉴定为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属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本文给出了这6号标本的22项外形特征量度,并描述了其生境特征。基于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片段构建的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表明,这些标本与宜章臭蛙模式产地标本聚在一起,且他们之间的遗传距离远远小于臭蛙属物种之间的距离。宜章臭蛙在贵州的新记录将促进该物种的分类与谱系地理学研究。
2016, 51(6):1118-1128.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21
摘要:声音通讯包含鸣声的产生、传播及对鸣声的感知与行为响应。对大多数无尾两栖类而言,雄性个体间的竞争(即雄雄竞争)、雌性配偶识别与选择几乎完全依赖声音通讯,因此准确及时的声音信息传递与接收对蛙类的生存和繁殖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总结了蛙类鸣叫特征及其产生机制,归纳了声音通讯在蛙类性选择中的功能及协同进化,探讨了鸣声感知的神经机制及声音通讯的内分泌机制。最后对蛙类声音通讯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2016, 51(6):1129-1138.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22
摘要:蛭态轮虫是国际无脊椎动物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本文重点介绍了蛭态轮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征;归纳阐述了蛭态轮虫在形态学、生物多样性与动物地理学、孤雌生殖和低湿休眠发生机理、横向基因转移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已有的蛭态轮虫研究成果不仅对经典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等的传统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在“转基因”生物安全、新药研究和基因治疗方面也具一定的参考意义;国际上对蛭态轮虫新种的报道和区系的研究成果对丰富全球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以及完善动物地理分布模式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该类轮虫研究的现状及其在生物学上意义,建议国内应加强蛭态轮虫的研究。
2016, 51(6):1070-1070.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24
摘要:
2016, 51(6):1100-1100.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25
摘要:
2016, 51(6):1139-1141.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27
摘要:黑嘴端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nsteini),今又称中华凤头燕鸥,因其群体数量殊微自鸟种受胁状态定量评估以来一直被视为极危物种。尽管近些年来只观测报道了该种在台湾海峡和大舟山群岛的两个群体,作者2010年撰文指出应视其北方群体依然存在。2016年8月8日,韩国政府发布公报称,在韩国西南部的近海无人岛屿上观察记录到有黑嘴端凤头燕鸥繁殖,同年自8月初至9月上旬,在中国江苏如东和山东胶州湾相继发现记录到黑嘴端凤头燕鸥成鸟引领当年幼鸟并成鸟结小群停歇的多起实例。据此,对黑嘴端凤头燕鸥北方群体的存在应再无争议且对该种繁殖分布态势之拼图板的认知亦初显完整。但诘问依然是:就黑嘴端凤头燕鸥群体总量而言,被人类所知晓的,或者换言之,处在人类监控或掌控之下的,其比例究竟如何?
2016, 51(6):1142-1143.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28
摘要:
版权所有 ©《动物学杂志》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646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