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51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蒙古野驴的繁殖行为观察

      2016, 51(5):717-723.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01 CSTR:

      摘要 (2372) HTML (0) PDF 410.18 K (50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期间,对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中蒙边境地区(41°14′ ~ 42°40′N,109°16′ ~ 110°26′E)和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1°50′ ~ 42°27′N,106°15′ ~ 108°00′E)的两个野驴群(1♂3♀和2♂3♀)的繁殖行为进行研究。采用目标取样法以及目标取样法与扫描取样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蒙古野驴的发情交配、产前反应、生产过程及产后行为进行观察。共记录到4类35种繁殖行为,分别为争斗行为、性行为、分娩行为和母幼联系行为。结果表明,雄驴平均日爬跨(4.2 ± 1.7)次(n = 14),射精(3.7 ± 1.3)次(n = 13),平均邀配持续时间(从雌雄驴靠近调情始到爬跨或其中一个走开止)为(26.6 ± 22.0)s(n = 13),平均抽动持续时间为(10.6 ± 1.9)s(n = 14),平均阴茎置入持续时间为(18.3 ± 8.8)s(n = 13),平均爬跨间隔为(685.7 ± 569.6)s(n = 14),平均射精间隔为(924.0 ± 790.0)s(n = 10)。蒙古野驴的交配模式属于Dewsbury分类系统中的第11种(无锁结、有抽动、单次插入、多次射精)类型和Dixon分类系统中的第12种(无锁结、有抽动、单次插入、无单次长时间插入)类型。本研究较完整地建立了蒙古野驴繁殖行为谱,提供了繁殖行为方面的基础资料。

    • 生态旅游对大熊猫影响评价方法研究——以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2016, 51(5):724-733.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02 CSTR:

      摘要 (2044) HTML (0) PDF 411.85 K (2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旅游活动及伴随的人流、车流逐渐成为野生动物的主要干扰源,威胁着濒危物种的繁殖和生存。准确认识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是制定保护对策和提高保护成效的基础,但生态学领域有关旅游对野生动物影响的量化研究还比较少,可借鉴的评估方法仍较为缺乏。本研究比较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前(2000年)和开发后(2012年)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痕迹点距离路线的平均回避距离和最小回避距离,发现大熊猫对徒步路线表现出明显的回避效应,表明近年来的旅游活动对大熊猫确实产生了影响。通过最小回避距离和距离递增法确定旅游活动对大熊猫的影响等级和阈值距离。确定了距离徒步路线和自驾路线的第一等级距离阈值分别为0 ~ 57 m和0 ~ 460 m、第二等级为57 ~ 800 m和460 ~ 1 000 m、第三等级为800 ~ 1 400 m和大于1 000 m。基于距离徒步路线和自驾路线一定范围内的痕迹点分布数量,大熊猫对不同路线两侧每100 m的栖息地平均利用频率分别为1.9 ± 0.23和0.8 ± 0.15,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发现二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Z =﹣3.48,P = 0.000)。通过对每100 m海拔区间内大熊猫痕迹距离自驾路线和徒步路线的距离分析,发现二者差异显著(t = 3.76,P = 0.003),对自驾路线,大熊猫在海拔2 000 ~ 2 100 m时回避距离最小,而对徒步路线,最小回避距离发生在2 100 ~ 2 200 m。基于本研究,为自然保护区内最小接触区或禁止旅游区的划分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其他保护区探索适合的生态旅游影响评价方法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 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种群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

      2016, 51(5):734-74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03 CSTR:

      摘要 (2086) HTML (0) PDF 799.70 K (2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晰环境因子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种群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体重、妊娠率作为其种群特征指标,选择2008 ~ 2014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温为环境因子,分析种群特征与环境因子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关系。2008 ~ 2014年,研究区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年度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高原鼢鼠体重、妊娠率和种群密度年度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高原鼢鼠雌雄个体体重以及种群密度和妊娠率均与环境因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年均降水量及年均温均无相关关系(P > 0.05)。以上结果说明,高原鼢鼠体重变化、妊娠率和种群密度与栖息地植被生长状况及气候因子无相关关系,环境因子对高原鼢鼠种群特征的影响较小。

    • 大鵟繁殖期的行为及时间分配

      2016, 51(5):743-750.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04 CSTR:

      摘要 (2117) HTML (0) PDF 488.75 K (2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4 ~ 9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通过人工观察及监控设备记录,在青海省祁连县研究了2窝在人工巢中繁殖的大 (Buteo hemilasius)行为。构建了大 亲鸟及雏鸟在繁殖期的行为谱,将亲鸟繁殖期内的行为划分为12项30种,将雏鸟的行为划分为9项25种。研究发现,大 繁殖期开始于4月中下旬,持续至8月中旬结束,平均(112.0 ± 2.0)d(n = 2);将繁殖期划分为孵卵前期、孵卵期、育雏期及雏鸟成熟期。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对了雌雄亲鸟之间,以及不同时期间亲鸟、雏鸟的行为时间分配。结果显示,(1)雌雄大 之间的行为时间分配在孵卵前期及孵卵期差异不显著(P > 0.05),在育雏期及雏鸟成熟期差异显著(P < 0.05)。在这两个时期,雌性栖停行为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雄性(P < 0.01),而捕食行为占比显著低于雄性(P < 0.01)。(2)雌性大 行为时间分配在不同时期均变化显著(P < 0.05),雄性大 行为时间分配在育雏期与雏鸟成熟期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各个时期间差异显著(P < 0.05)。(3)大 雏鸟行为时间分配在育雏期与成熟期之间差异显著(P < 0.05)。

    • 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冬春季地面活动鸟兽红外相机初步调查

      2016, 51(5):751-760.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05 CSTR:

      摘要 (2454) HTML (0) PDF 678.52 K (3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在保护区内放置30台红外相机开展调查。结果共记录鸟类5目14科27种,兽类4目8科10种,其中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红角鸮(Otus sunia)、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和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鸟类物种数月变化剧烈。相对丰富度最高的6种动物为狍(Capreolus pygargus)(60.19)、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34.14)、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27.78)、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23.34)、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23.34)、中华斑羚(21.99)。对狍、岩松鼠、中华斑羚进行日活动节律分析,狍属晨昏活动型;中华斑羚有两个活动高峰;岩松鼠的日活动高峰集中在晨间,为单峰型。本研究提供了北京雾灵山部分鸟兽资源的最新动态现状及活动节律信息,同时表明红外相机在拍摄地栖性鸟类、大中型兽类、夜行性动物方面具有优势,而对于非地栖鸟类和小型兽类,红外相机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为应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森林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提供了经验。

    • 30年泰山繁殖鸟类种类变化

      2016, 51(5):761-770.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06 CSTR:

      摘要 (2233) HTML (0) PDF 464.62 K (2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是华北中东部地区海拔最高的山脉,地形多样,生境复杂,是鸟类重要的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根据1984 ~ 1988年和2013 ~ 2015年两个时期野外调查及访谈调查结果,比较了近30年泰山繁殖鸟类种类的组成变化。相比20世纪80年代记录的繁殖鸟类13目35科72种,2013 ~ 2015年的调查记录到繁殖鸟类11目34科84种,与30年前相比净增长12种繁殖鸟类,其中新增繁殖鸟类记录32种,消失鸟类记录20种。新增种类主要是林地和灌丛鸟类,多为东洋种,消失的种类主要是湿地和农田草地鸟类,多为古北种和广布种。鸟类新增和消失的原因多样,但主要是栖息地面积和质量的改变,同时私自放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可丰富泰山地区随时间尺度变化的鸟类本底数据,并为泰山鸟类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两种近缘鸟种麻雀和山麻雀的咬合力比较

      2016, 51(5):771-776.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07 CSTR:

      摘要 (2066) HTML (0) PDF 311.98 K (2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鸟类的咬合力受食性、种内竞争和捕食压力等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可作为其生态适应特征的重要指标。但目前关于鸟类的咬合力及其影响因素却鲜有研究,为此,我们使用咬合力传感器,对同属的两个近缘鸟种,麻雀(Passer montanus)和山麻雀(P. cinnamomeus)的咬合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山麻雀(n = 12)的咬合力显著大于麻雀(n = 59)(t = 3.754,P < 0.01),但山麻雀(t = 0.449,P > 0.05)和麻雀(Z =﹣1.198,P > 0.05)的雌雄个体间咬合力均无差异,同时,山麻雀的头宽(t =﹣3.713,P < 0.01)、头高(t =﹣5.405,P < 0.01)和喙宽(t =﹣6.201,P < 0.01)均显著大于麻雀。尽管个体的咬合力与其身体各参数指标无显著相关性,但在种间,头和喙的大小可能是影响两者咬合力的重要因素,由于两者的一些生态适应特征可通过头大小和喙型体现,推测两者生境和食性的差异可能是影响其咬合力大小的主要原因。

    • 西伯利亚蝮-中介蝮复合种在中国的分布及其种下分类(蛇亚目:蝮亚科)

      2016, 51(5):777-798.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08 CSTR:

      摘要 (3187) HTML (0) PDF 4.32 M (7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学者一度认为中国北方不同地区的“中介蝮”(Gloydius intermedius)是一个单一物种,但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不同的“中介蝮”彼此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有明显差异。为了探究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本研究在中国境内进行了较大范围野外调查采样,并检视了相关标本,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地理分布资料,对中国北方的体中段背鳞23行的一些亚洲蝮属蛇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地区的“中介蝮”彼此形态差异显著,具分类鉴别意义,达到亚种划分标准,进而将这些蝮蛇与西伯利亚蝮不同亚种间的形态特征和模式产地信息进行了比对,发现这些蝮蛇符合西伯利亚蝮(G. halys)种下几个亚种的鉴定标准:主产区位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者应为G. h. halys(西伯利亚蝮指名亚种);主产区位于华北地区者应为G. h. stejnegeri;主产区位于西北地区者应为G. h. cognatus。分子研究结果揭示,我国西伯利亚蝮不同亚种在系统发育树中不构成单系群,且彼此间线粒体基因遗传距离达到或高出该复合种中其他已知独立种间的距离。故建议将G. h. stejnegeri和G. h. cognatus从西伯利亚蝮种下独立分出,称华北蝮(G. stejnegeri)和阿拉善蝮(G. cognatus)。单倍型网络分析亦建议将G. h. caraganus提升为种级。本研究亦证实了蛇岛蝮(G. shedaoensis)在辽东半岛陆地山区的分布,从而恢复蛇岛蝮千山亚种(G. sh. qianshanensis)的有效性,主张在下一步工作中对其进行新模指订和再描述工作。在上述结果基础上,对我国境内上述几种蝮蛇的地理分布资料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补充。

    • 不同地位克氏原螯虾胜利者-失败者效应的稳定性

      2016, 51(5):799-805.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09 CSTR:

      摘要 (1780) HTML (0) PDF 302.62 K (1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地位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kii)胜利者-失败者效应的稳定性。通过视频拍摄优势者和从属者在新的领域中各自与等重量级雄性螯虾连续遭遇战,统计胜负场数、格斗次数、时间、优势指数等多个参数。在与陌生对手的首次交战中,40个优势者中有23只螯虾取得了胜利,17只失败,胜负比例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从属者中获胜比例为18/40,与失败者的比例之间也没有差异,说明优势者和从属者之间原有的等级地位并不被陌生对手识别。在与陌生对手的第二次交战中,获胜的优势者中18/23的螯虾再次胜利,极显著高于失败的螯虾比例;获胜的从属者中,仅11/18的螯虾再次胜利,与失败者的比例之间不显著;而失败的优势者中,13/17的螯虾持续失败,失败的从属者中,17/22的螯虾持续失败,均显著高于获胜的比例,说明不同地位的螯虾胜利者-失败者效应稳定性不同,优势者的胜利者-失败者效应均比较稳定,而从属者的失败者效应稳定,胜利者效应并不稳定,一胜之后不能获得稳定、完全的二胜。对格斗次数、时间、优势指数等参数统计分析发现,胜利或失败的优势者以及从属者在格斗策略上有较大的差异。

    •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分析海南岛褐家鼠种群遗传多样性

      2016, 51(5):806-816.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10 CSTR:

      摘要 (1888) HTML (0) PDF 746.51 K (2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海南岛的主要害鼠之一,海南岛是我国南方海上的重要交通口岸,但关于海南岛褐家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以及和邻近地区褐家鼠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情况还缺乏了解。本研究测序分析了来自海南岛、广东、越南等地91只褐家鼠的细胞色素b基因,分析了不同种群中的Cyt b单倍型,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Fst),构建了全世界60个褐家鼠的Cyt b单倍型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发现,海南岛琼中/澄迈和崖城的褐家鼠种群没有共享的Cyt b单倍型,种群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Fst = 0.453),但这两个群体分别与广东和菲律宾/越南的褐家鼠分享共同的单倍型,表明海南岛褐家鼠与广东和菲律宾/越南褐家鼠近代存在着基因交流。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海南岛和广东褐家鼠的Cyt b单倍型来自共同的单倍型组CⅢ和CⅦ,说明海南岛和广东省的褐家鼠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共同的祖先种群扩散而来。由于褐家鼠喜欢与人伴生,褐家鼠很可能随着黎族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大约3 000年前)或更早以前,从广西、广东沿海地区迁移至海南。

    • 高山姬鼠下丘脑神经肽表达量的季节性变化

      2016, 51(5):817-825.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11 CSTR:

      摘要 (1756) HTML (0) PDF 547.73 K (1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阐明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下丘脑神经肽表达量在季节性变化条件下对其体重调节的作用,测定了不同季节高山姬鼠的体重、体脂含量、食物摄入量以及血清瘦素浓度和神经肽Y(NPY)、刺鼠相关蛋白(AgRP)、阿片促黑色素原(POMC)和可卡因-安他非明转录调节肽(CART)表达量。采用食物平衡法测定高山姬鼠的食物摄入量,体脂含量用索氏抽提法进行测定,采用实时荧光PCR仪测定下丘脑神经肽表达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高山姬鼠的体重和体脂均出现了季节性变化,冬季较低,夏季较高。食物摄入量季节性差异显著,冬季较高,夏季最低。血清瘦素含量也出现了季节性变化,与体脂变化趋势类似,瘦素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下丘脑神经肽NPY、AgRP、POMC和CART表达量季节性差异显著。食物摄入量与NPY和AgRP负相关,与POMC和CART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高山姬鼠在季节性变化过程中冬季降低体重、体脂,增加摄入量来维持生存。瘦素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肽基因来调节高山姬鼠的体重平衡。

    • 大天鹅肾组织显微结构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2016, 51(5):826-83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12 CSTR:

      摘要 (1733) HTML (0) PDF 538.49 K (2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大天鹅(Cygnus cygnus)肾的结构特点和相关活性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观察分析大天鹅的肾组织显微结构和Caspase-3、Bcl-2、Bax及AQP-3的表达。大天鹅的肾组织主要由肾单位、集合管和结缔组织构成;肾小球由一团盘曲的毛细血管构成,近端小管由单层立方上皮组成,游离面有刷状缘,细段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远端小管由立方形上皮组成,腔面无刷状缘。近端小管上皮细胞中有Caspase-3、Bcl-2、Bax阳性表达,远端小管上皮细胞有Caspase-3阳性表达,集合管上皮细胞有Bcl-2、AQP-3阳性表达,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有Bcl-2阳性表达。Caspase-3、Bcl-2、Bax及AQP-3共同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凋亡过程,可能在稳定鸟类肾单位和集合管结构及调节肾组织水平衡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 长江上游干流及赤水河蛇鮈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历史分析

      2016, 51(5):833-843.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13 CSTR:

      摘要 (3220) HTML (0) PDF 674.88 K (2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76尾来自长江上游干流宜宾(14尾)、合江(30尾)及支流赤水河(32尾)蛇 (Saurogobio dabryi)种群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研究蛇 3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历史。用于分析的Cyt b序列长1 097 bp,含变异位点28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18个。76尾个体共检测到26个单倍型,整体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d = 0.872)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Pi = 0.004 0)。三个种群共享较多的单倍型。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及NETWORK网络关系图显示:所有来自长江上游干流和赤水河的单倍型不能按照地理分布各自聚类,而是相互混杂聚在一起;网络关系图呈星状分布,未检测到原始单倍型和进化中心。此外,基于单倍型频率分析得到的三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值较低(分别为﹣0.0293、0.0280和0.0258)。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整体上长江上游干流及赤水河蛇 种群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种群内的变异占总变异的80.00%,表明长江上游干流及赤水河蛇 种群属于同一种群,蛇 各地理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中性检验、错配分析及BSP(Bayesian skyline plot)分析显示,整体上长江干流及赤水河蛇 种群在距今0 ~ 0.025 Ma(百万年)期间发生过种群扩张现象。

    • 林蛙属3物种皮肤的组织结构比较

      2016, 51(5):844-85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14 CSTR:

      摘要 (2222) HTML (0) PDF 1.58 M (2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蛙科(Ranidae)林蛙属(Rana)高原林蛙(R. kukunoris)、昭觉林蛙(R. chaochiaoensis)和峨眉林蛙(R. omeimontis)的皮肤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皮肤的厚度、皮肤腺的相对数量和面积作了比较分析。3物种皮肤的基本结构相似,都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是角质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由角质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和生发层构成。真皮又分为疏松层和致密层,疏松层内分布有黏液腺、颗粒腺和脂腺3种类型的皮肤腺,黏液腺在体背和体腹皮肤内基本均匀分布,而颗粒腺主要以团块聚集形式散布在体背皮肤中。在高原林蛙皮肤中还发现了1种与以往描述不同的特殊嗜酸性腺体。皮肤厚度存在种间差异和部位差异。高原林蛙的表皮里有少量毛细血管和发达的色素细胞分布,真皮疏松层里有发达的腺体,这些可能是其对高海拔、低氧、低温和强紫外线辐射生活环境的适应策略。在峨眉林蛙和昭觉林蛙皮肤真皮的疏松层和致密层相邻处,发现有呈波浪条带状的、H.E染色呈蓝色的钙化层结构,体背部的钙化层比体腹部的发达。钙化层的功能可能包括防止体内水分散失、贮存钙离子、构成与体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屏障等方面。

    • 三种内分泌细胞在极北鲵幼体胃内的发育

      2016, 51(5):853-860.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15 CSTR:

      摘要 (1994) HTML (0) PDF 529.93 K (1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ABC)法研究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41至46期共6个时期幼体胃内5-羟色胺(5-HT)细胞、生长抑素(SS)细胞和胃泌素(GAS)细胞的分布位置及形态,5-羟色胺细胞和胃泌素细胞最先在41期幼体被检测出来,而生长抑素细胞发育略晚,在42期幼体才被检测到。文中采用Duncan多重比较的方法,对胃内同一种内分泌细胞不同发育时期的分布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5-羟色胺细胞在41期分布最少,密度为1.2 ± 0.51,46期分布最多,密度为2.3 ± 0.91,随着胃的发育,5-羟色胺细胞密度呈递增的变化趋势;胃泌素细胞在42期分布最多,密度为2.1 ± 0.99,46期分布次之,密度1.7 ± 0.49,44期分布最少(密度1.0 ± 0.00),从42期到46期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而生长抑素细胞在43期密度(2.6 ± 0.99)高于其他各期,且差异显著(P < 0.05)。三种内分泌细胞最先均出现在胃上皮细胞之间,随着胃的不断发育,除了在上皮细胞之间分布以外,在腺泡上皮之间也有分布。不同内分泌细胞随着发育时间的不同,细胞形态也表现不同,如5-羟色胺细胞由最开始的椭圆形到后期的锥体形,胃泌素细胞由最先出现的锥体形到椭圆形再到锥体形,生长抑素细胞由锥体形到椭圆形。上述三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特点可能与极北鲵的生长发育以及胃的功能相适应。

    • 伞形琥珀螺(腹足纲,琥珀螺科)的形态解剖结构

      2016, 51(5):861-866.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16 CSTR:

      摘要 (1989) HTML (0) PDF 555.31 K (2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伞形琥珀螺(Succinea daucina),最早由Pfeiffer在1854年报道。本文采用形态解剖学的方法对采自新疆乌鲁木齐南山西白杨沟(43°24.674′N,87°08.620′E,海拔1 785 m)的伞形琥珀螺进行了观察。测量并解剖了贝壳颜色分别为黄棕色和浅黄色的性成熟个体各10只,绘制了内部解剖图,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两种壳色各3只个体齿舌、颚片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拍摄记录。伞形琥珀螺贝壳为长卵圆形,中等大小,壳高10.06 ~ 12.90 mm,壳宽6.28 ~ 8.56 mm,壳质薄,有3 ~ 3.5个螺层。其齿式为16-21:10-13:1:10-13:16-21,中央齿三锥型,侧齿和边缘齿双锥型。软体乳白色,色素点少。储精囊一个,蛋白腺、前列腺大,阴茎管状,约3/4被阴茎鞘包裹。两种壳色标本的齿舌、颚片及内部解剖特征相同,为同一种,即伞形琥珀螺。

    • 蓬莱玉参早期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2016, 51(5):867-875.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17 CSTR:

      摘要 (2072) HTML (0) PDF 883.25 K (1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一个特殊品系蓬莱玉参产卵、受精及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进行显微观察,并与普通仿刺参进行比较。在19 ~ 21℃水温下,蓬莱玉参受精卵分别在受精12 min和24 min后释放第一、二极体,1 h后卵裂成2细胞期,之后每30 min左右完成一次卵裂,6 h后进入囊胚期,19 h后发育成原肠胚;40 h后进入耳状幼体阶段,在其后侧臂的一端出现一个不规则形的石灰质骨片,并发现其位置与水体腔处于同一侧这一规律;5 d和8 d后发育为中耳状幼体和大耳状幼体,10 d后变态发育为樽形幼体,骨片由不规则状发育为齿轮状,并出现第二个石灰质骨片;12 d后发育为五触手,14 d后发育成稚参,40 d后发育为幼参。蓬莱玉参胚胎和幼体发育时序与当前已报道的仿刺参无显著差异,但从幼参开始蓬莱玉参通体始终为白色,而普通仿刺参在45日龄时体表局部出现色素,疣足处较为明显,60日龄幼体一半以上全身布满色素。蓬莱玉参因通体纯白色而受到了众多养殖企业和研究领域的关注,本文的结果为其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 不同月龄哲罗鲑主要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

      2016, 51(5):876-886.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18 CSTR:

      摘要 (2169) HTML (0) PDF 8.74 M (2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确定影响哲罗鲑(Hucho taimen)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随机选取5个生长阶段共计710尾哲罗鲑为实验对象(3月龄240尾、6月龄180尾、12月龄110尾、18月龄90尾、36月龄90尾),测量其体重(y)、体长(x1)、体宽(x2)、体高(x3)、头长(x4)、眼径(x5)、尾鳍长(x6)、尾鳍高(x7)、尾柄高(x8)9个性状。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计算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获得相关回归方程,对不同月龄间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月龄、6月龄、18月龄和36月龄个体体长对体重的直接作用较大,12月龄个体则是体宽对体重的影响较大。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体重为依变量(y),形态性状为自变量(x1 ~ x8),建立了哲罗鲑不同月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3 =﹣14.911 + 1.561 x1 + 3.448 x2 + 5.232 x3;y6 =﹣70.321 + 5.192 x1 + 0.962 x2 + 0.473 x3;y12=﹣217.446 + 7.129 x1 + 23.147 x2 + 44.055 x3;y18=﹣891.041 + 20.234 x1 + 65.786 x2 + 53.266 x3;y36=﹣5748.099 + 88.187 x1 + 301.984 x2 + 66.702 x7。该研究结果为哲罗鲑选择育种的具体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 硬头鳟与溪红点鲑杂交三倍体育种技术的初步研究

      2016, 51(5):887-894.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19 CSTR:

      摘要 (2002) HTML (0) PDF 470.34 K (1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获得同时具有杂交及三倍体优势的鲑鳟鱼苗种,开展了利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诱导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溪红点鲑(Salvelinus fontinalis)正反杂交受精卵的实验。杂交结果,溪红点鲑(♀)× 硬头鳟(♂)实验组卵子在受精10 min后全部死亡,而硬头鳟(♀)× 溪红点鲑(♂)组的受精卵正常,可以进行6-DMAP三倍体诱导实验。6-DMAP诱导受精卵结果,起始诱导时间在12 ~ 15 min,受精卵的发眼率最高,为75.87% ~ 76.64%,在5个起始诱导时间梯度内,受精卵的孵化率在86.44% ~ 90.31%之间,苗种三倍体率在92.45% ~ 95.55%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诱导持续时间为10 ~ 15 min时,受精卵发眼率达到最高,为74.28% ~ 76.81%,在5个诱导持续时间梯度内,受精卵孵化率在87.28% ~ 90.24%之间,苗种三倍体率在93.67% ~ 96.25%之间,变化不显著(P > 0.05)。药物诱导浓度为120 ~ 150 mg/L时,受精卵的发眼率达到最高,为73.57% ~ 76.27%,在5个不同的药物浓度梯度内,受精卵孵化率在88.57 % ~ 90.03%之间,苗种三倍体率在92.56% ~ 96.38%之间,变化不显著(P > 0.05)。结果表明,利用6-DMAP诱导受精卵制备杂交三倍体苗种的方法是可行的,实验最佳方法为硬头鳟(♀)× 溪红点鲑(♂)卵子受精后12 ~ 15 min内,利用浓度为120 ~ 150 mg/L的6-DMAP溶液诱导,持续时间为10 ~ 15 min,然后放入孵化桶内正常孵化,获得苗种的三倍体率可达92.56% ~ 96.38%,可满足正常生产的需要。

    • 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母本子代的生长特性比较

      2016, 51(5):895-906.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20 CSTR:

      摘要 (2087) HTML (0) PDF 2.54 M (1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不同规格母本子代的生长发育,本实验在生态池塘中放置网箱养殖中华绒螯蟹,按照母本规格不同设置4个组,组A、B、C和D分别为母本体重(175.7 ± 5.3)g、(150.4 ± 5.8)g、(125.6 ± 5.5)g和(100.2 ± 5.9)g的子代,4组的父本体重无显著差异,每个组4个平行,每个平行雄蟹10只、雌蟹20只。每个网箱放养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500只,以水花生(Altemanthena philoxeroides)为隐蔽物,保持生长环境尽量相同且适宜生长。经过158 d的养殖,A、B、C和D组个体的体重从(6.0 ± 0.5)mg分别增长到(7 599.8 ± 954.8)mg、(6 232.7 ± 638.7)mg、(6 112.4 ± 854.6)mg、(5 316.0 ± 745.3)mg,分别增长了1 266.6、1 038.8、1 018.7和886.0倍,且A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D组(P < 0.05)。蜕壳11次成长为1龄蟹种后综合指标(体重、壳长、壳宽、体高)最好的是A组,A组显著好于B、C、D组(P < 0.05);次之为B、C组,再者是D组,B与C组差异不显著(P > 0.05),但均显著好于D组(P < 0.05)。B组成活率最高,分别比A、D、C组高1.4%、3.6%、4.6%;次之为A组,分别比D、C组高2.2%、3.2%;再者为D组,比C组高1.4%。综合研究表明,在1龄蟹种阶段,大规格母本后代生长性状表现出优于小规格母本后代的趋势。

    • >研究简报
    • 产卵次序对山麻雀卵色、卵大小和重量的影响

      2016, 51(5):907-913.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21 CSTR:

      摘要 (1989) HTML (0) PDF 336.15 K (2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产卵次序可对鸟类卵黄中的营养成分、卵壳色素以及卵壳厚度等产生影响。一些鸟类可通过产卵次序对不同卵的资源进行分配,从而实现繁殖成效的最大化。本研究对不同产卵次序下山麻雀(Passer cinnamomeus)的卵色、卵大小和卵重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麻雀的卵重和卵大小随着产卵次序并无显著变化,卵色与卵的大小和重量均无显著相关性,但卵背景的色度随产卵次序有明显下降趋势,而卵斑点密度则呈相反的变化。卵背景的色度随产卵次序下降可能是山麻雀有限的色素在卵中不均匀分配的结果,而卵斑点密度的增加则可能是对后期卵壳厚度变薄的一种补偿。

    • 超声成像在扬子鳄卵巢等器官形态检测中的应用

      2016, 51(5):914-921.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22 CSTR:

      摘要 (1990) HTML (0) PDF 730.75 K (2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该物种的生长、繁殖状况一直备受关注,分别在2014年3月(冬眠期)和6月(繁殖期)对17条成年雌性扬子鳄腹部应用VIVIDⅠ型彩色多普勒超声(B型超声)便携诊断仪进行检测,并对3月份卵巢卵泡大小用SPSS 19.0回归分析。扬子鳄心、肝、肠等内脏器官形态在B型超声诊断仪下清晰可见。冬眠期17条扬子鳄两侧卵巢中共检测到41枚卵泡,繁殖期共42枚。冬眠期卵泡处于低回声暗区或无回声暗区的未成熟状态,繁殖期多数卵泡的发育状态与3月相同,少数卵泡呈高回声暗区,此时已形成卵黄颗粒,也有呈高回声亮光区形成卵黄膜的卵泡。对3月份检测的17条扬子鳄具有卵泡的19个卵巢大小与卵泡大小进行回归分析,卵巢随卵泡发育而增大。本研究探讨了B超这种低损伤方法对扬子鳄检测的有效性,同时评估卵泡发育状况,提高繁殖鳄的筛选正确率。

    • >动态与其他
    • 山西省夏县和沁水县发现银脸长尾山雀

      2016, 51(5):776-776.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23 CSTR:

      摘要 (2369) HTML (0) PDF 218.98 K (2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进行环保部生物多样性监测示范项目的鸟类野外调查期间,曾分别于2016年4月14日和27日在山西省夏县太宽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王家河管护站附近林区(35°6′20.48″N,111°29′59.14″E,海拔1 163 m),4月15日、25日和26日以及5月25日在山西省沁水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川保护站附近林区(35°26′31.28″N,112°1′46.25″E,海拔1 633 m)多次观察并拍摄到银脸长尾山雀(Aegithalos fuliginosus),经查阅相关文献(郑作新 1976,约翰·马敬能等 2000,赵正阶 2001,樊龙锁等 2008,郑光美 2011,Clements et al. 2015,Harrap 2016),确认为山西省鸟类新纪录。

    • 北京地区山噪鹛繁殖巢记述

      2016, 51(5):832-83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24 CSTR:

      摘要 (2639) HTML (0) PDF 96.86 K (2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湖南八面山发现灰冠鹟莺和黑喉山鹪莺

      2016, 51(5):906-906.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25 CSTR:

      摘要 (2066) HTML (0) PDF 263.47 K (2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开展罗霄山脉鸟类多样性调查时,在湖南桂东县八面山保护区记录到两种雀形目鸟类,经过野外辨识和对比图鉴,鉴定为灰冠鹟莺和黑喉山鹪莺。经查阅文献,确认为湖南省新分布纪录。

    • 湖北神农架发现褐冠山雀

      2016, 51(5):922-92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26 CSTR:

      摘要 (1847) HTML (0) PDF 258.75 K (2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湖北神农架发现褐冠山雀

    • 四川万源金雕繁殖巢记述

      2016, 51(5):923-924.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27 CSTR:

      摘要 (1833) HTML (0) PDF 362.99 K (2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4月13日和2016年4月21日在四川省万源市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一处悬崖各发现一个金雕巢,随后用相机和四旋翼飞行器进行观察。2015年繁殖活动于5月13日失败,2016年一只幼鸟成功出飞。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