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51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甘肃大熊猫生境质量评价

      2016, 51(4):509-516.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01

      摘要 (2402) HTML (0) PDF 471.26 K (2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以第四次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调查、甘肃省森林资源二类清查等数据为基础资料,依据国内外有关大熊猫对生境选择利用的研究成果,结合本地本山系大熊猫分布及活动的实际情况,选取竹子分布、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坡向、道路和居民区等评价因子,建立了大熊猫生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准则,借助 Arcgis10.2 软件,利用栅格赋值和空间叠加原理系统地研究了甘肃大熊猫生境质量。结果表明,甘肃大熊猫生境质量总体较好,适宜和较适宜生境面积总和占到了69.77%;四个局域种群单元中白水江单元适宜生境面积最大,其次为甘南单元;各大熊猫分布县中,文县的大熊猫生境质量最好,其次为舟曲;甘肃大熊猫适宜生境大都处于保护区中,各保护区适宜生境总和为 178 771 hm2,占全省大熊猫适宜生境的 88.72%;各保护区中,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适宜生境面积最大,其次为插岗梁省级保护区。

    •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眼斑水龟的生境选择

      2016, 51(4):517-528.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02

      摘要 (2151) HTML (0) PDF 4.11 M (2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8月 ~ 2015年10月,在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访问调查、笼捕法和样方法进行眼斑水龟种群分布和生境选择研究。结果表明:(1)眼斑水龟的种群相对密度为0.0030只/笼捕日,主要分布于溪流一级分支;(2)对一级分支、溪流主干和二级分支间21个生态因子的差异性检验表明,一级分支与主干在其中13个因子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一级分支与二级分支在其中16个因子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因此眼斑水龟偏好分布的一级分支与主干及二级分支间存在显著的生境差异,其生境特征表现为:人为干扰距离较大(250.17 ± 27.03)m、海拔中等(276 ~ 389)m、坡度较缓(18.50 ± 2.21)°,溪流的水面宽度适中(3.86 ± 0.17)m、水深较大(0.95 ± 0.13)m、水流较缓(0.29 ± 0.02)m/s、基底类型为石质[2(0)],溪流两侧的植被郁闭度较大(50.10 ± 3.56)%、果树丰度较高(1.40 ± 0.20)株/m2、地面落叶厚度较大(4.97 ± 0.16)cm,并且溪流中石洞数目(0.26 ± 0.02)个/m2和露石率最高(47.10 ± 2.27)%、水生动物种类(3.97 ± 0.26)种/m2和密度(5.03 ± 0.35)个/m2也较高。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保护好溪流两岸植被,同时减少偷猎行为的发生,对眼斑水龟野生种群的保护将会有积极的作用。

    • 典型草原区鹰隼类密度对啮齿动物密度的数值响应

      2016, 51(4):529-535.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03

      摘要 (1892) HTML (0) PDF 361.59 K (3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捕食者应对猎物密度的变化往往呈现出特定的数值响应特征。为研究典型草原区鹰隼类对其猎物——啮齿动物密度变化的数值响应关系,于2005年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白音图嘎苏木选取15个实验样地,采用标准夹线法调查了啮齿类密度,同时采用目视方法调查了鹰隼类密度。本次实验共捕获鼠类2 675只,主要为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观察到鹰隼类活动450只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鼠类密度和鹰隼类密度的数值反应关系符合S型曲线,可用Gompertz方程W = 22.765 e - 3.735 e - 0.078 t来拟合,拟合优度R2达0.984,表明鼠类密度对鹰隼类密度有显著影响,验证了Holling所提出的脊椎动物捕食者和猎物数量关系属于S型反应曲线的观点。从本文的结果看,鹰隼类数量对鼠类数量的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1)平缓期,随着鼠类密度的逐渐增加,鹰隼类活动频次增长非常缓慢;(2)快速反应期,当鼠类密度达到5只/hm2时,鹰隼类活动频次随鼠类密度的增加迅速增长,期间出现一个增长拐点值;(3)稳定平台期,当鼠类的密度达到40只左右时,鼠类密度虽然继续增加,但鹰隼类活动频次保持稳定,不再增加。本研究可为草原鼠害的天敌控制方法提供参考。

    • 四川雉鹑的冬季夜栖地选择

      2016, 51(4):536-54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04

      摘要 (2216) HTML (0) PDF 314.45 K (2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四川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是中国特有物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其冬季夜栖地选择的了解,有助于理解物种的生存策略,为物种保护提供参考。利用徒步跟踪和无线电遥测的方法,我们于2006年9月到2007年4月在四川省雅江县帕姆岭进行了野外研究。采用卡方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二元逻辑斯缔回归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四川雉鹑利用鳞皮冷杉(Abies squamata)和大果红杉(Larix potaninii Batalin var. macrocarpa)两种树进行夜栖,卡方检验分析发现四川雉鹑对这两种树种没有明显的选择偏好(χ2 = 0.745,df = 1,P = 0.388);(2)夜栖树的胸径为(25.8 ± 1.3)cm,夜栖枝条的离地高度为(6.3 ± 0.3)m,直径为(3.3 ± 0.1)cm;(3)与对照样地相比,夜栖地生境一般靠近林缘,乔木的平均胸径大、林下盖度小、倒木数量多,夜栖树胸径大、最近乔木胸径大和最近乔木距离远;(4)逻辑斯缔回归分析表明:夜栖树第一枝距地面高为冬季四川雉鹑夜栖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倒木数量、平均乔木胸径、最近林缘距离为次关键因子,该模型对夜栖地的预测正确率为80.9%。冬季四川雉鹑选择夜栖地是可能安全、能量和地点转移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物种对环境会有不同的适应策略。

    • 五大连池鳙的生长分析

      2016, 51(4):543-551.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05

      摘要 (2246) HTML (0) PDF 645.97 K (2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分析五大连池鳙的生长情况,本研究于2013和2014年在五大连池三池和二池随机采集223尾鳙样本,采用鳞片鉴定了其年龄,退算了鳙的体长、体重。同时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析了五大连池鳙体长、体重的生长规律。结果显示,鳙渔获物的平均体长、体重分别为54.61cm和3280.53g。年龄由3+ ~ 8+共6个年龄组组成,以5+龄个体为主,占总数的50.67%。五大连池鳙体长、体重之间关系式为: (n=223, R=0.974)。体长、体重VBGF生长方程分别为: 和 。体长生长速度、加速度方程分别为: 和 。体重生长速度、加速度方程分别为: 和 鳙体长生长速度曲线无拐点,随着年龄的增加生长速度逐渐降低。体重的生长速度曲线具有拐点,拐点年龄为7.61龄,所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63.94cm和5012.82g。采用生长特征指数?对比分析了五大连池鳙和其他水域鳙的生长。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五大连池鳙的生长较为缓慢,栖息环境的水温、饵料生物密度是影响鳙生长的重要因素主要因素。有效提高鳙生长速度的关键措施在于降低放养密度。

    • 天津海域自由生活线虫分类学多样性

      2016, 51(4):552-560.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06

      摘要 (1782) HTML (0) PDF 479.57 K (2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我国海域进行了很多自由生活线虫的研究,但是线虫分类学多样性的报道极少。2007年春季在天津海域的15个站位进行了底栖生物调查,对自由生活线虫样品进行了分类学多样性的分析。共鉴定出自由生活线虫87种,隶属于2纲2亚纲5目7亚目14科39属。以色矛纲(Chromadorea)线虫居多,有74种,占总种数的85%。线虫平均分类学差异性指数(Δ+)的理论平均值为60.5,分类学差异性变异(Λ+)的理论平均值约为420。平均分类学差异性指数值随站位而变,变化幅度为49.8 ~ 63.0;各站位分类学差异性变异的波动范围较大,从233到514不等。这些结果表明,线虫在一些站位的分类学信息有较大的不同。漏斗图显示,西南部近岸海域的线虫群落组成的分类学多样性较差,预示着环境受到干扰。线虫在西南部近岸4个站位的分类学差异性受到了化学因素的影响,多个化学指标具有较高值;同时也与沉积物的粒径和叶绿素含量有一定关系。与一些传统多样性指数比较,分类学差异性指数在反应环境差异方面有较好的灵敏性。

    • 三种甲壳纲浮游动物与萼花臂尾轮虫的种间关系

      2016, 51(4):561-57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07

      摘要 (1814) HTML (0) PDF 1.15 M (2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及中华薄壳介 Dolerocypris sinensisS三种甲壳纲动物与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的相互关系,分别将其以不同接种密度与萼花臂尾轮虫(接种密度为0.35 ind/mL)进行混合培养。结果表明,三种甲壳纲动物对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生长均有抑制作用,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轮虫种群受到的抑制作用增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这种抑制作用可以导致轮虫种群消亡。在轮虫接种密度一定的情况下,三种甲壳纲动的种群变化有所不同。受到轮虫的竞争,当接种密度较低时,隆线溞种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当接种密度较高时,轮虫对其种群生长抑制作用无从发挥,隆线溞在混合培养与单独培养下的种群变化基本一致。与隆线溞不同,锯缘真剑水蚤和中华薄壳介的种群生长受到轮虫的促进。与锯缘真剑水蚤相比,中华薄壳介在混合培养下的种群增长速度较慢。

    • 甘肃鼢鼠适应地下生活的消化道形态和结构的季节可塑性

      2016, 51(4):573-58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08

      摘要 (1529) HTML (0) PDF 709.42 K (2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甘肃鼢鼠(Eospalax cansus)是终生营地下生活的小型哺乳动物,为研究其在自然环境中的消化对策和调节,探讨地下鼠消化道的可塑性,测定了不同季节消化道各器官长度、重量及各器官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甘肃鼢鼠总消化道长度、各消化器官长度和含内容物总重量无显著季节差异。总消化道及各器官的鲜重和干重多在春季最高,含内容物重量于秋季较高。组织结构有显著性季节变化,粘膜层和肌层的厚度及肠道绒毛高度春季最高。结果表明,甘肃鼢鼠主要依靠肠道重量的增加和组织结构的可塑性变化来适应相对稳定的地下生活环境,无需增加消化器官长度满足其能量需求。

    • 山丹黄参多糖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2016, 51(4):583-589.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09

      摘要 (1627) HTML (0) PDF 512.72 K (1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山丹黄参多糖对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Mus musculus)急性肝损伤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对50只小鼠分别灌胃0.2 mL山丹黄参多糖(12.5、25.0、37.5 g/L)或生理盐水7 d,最后一次灌胃1 h后腹腔注射1%的CCl4 橄榄油溶液0.2 mL,16 h后处死小鼠,比色法检测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力的变化,显微镜观察肝组织结构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实验对照组(即灌胃生理盐水组)小鼠体重减轻,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力显著升高(P < 0.01),肝明显肿胀,肝组织结构不清,肝细胞出现炎性坏死,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阳性表达明显增强(P < 0.01)。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山丹黄参多糖各组小鼠体重增加,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力明显降低(P < 0.01),肝无明显肿胀,肝索清晰,炎性坏死很少,细胞结构清晰,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表达明显减少(P < 0.01)。表明一定剂量的山丹黄参多糖能增强机体活力,促进机体新陈代谢,降低正常细胞的凋亡,对四氯化碳造成的肝组织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青海湖斑头雁粪便细菌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2016, 51(4):590-598.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10

      摘要 (1649) HTML (0) PDF 744.32 K (2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斑头雁粪便中携带细菌多样性及其耐药情况,对青海湖斑头雁粪便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PCR扩增、序列分析,并进行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从30份斑头雁粪便中共分离到123株、10类细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水生拉恩氏菌、蒙氏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柠檬节杆菌、腐败希瓦氏菌、河生肠杆菌、成团泛菌、杀鲑气单胞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其中水生拉恩菌、杀鲑气单胞菌和成团泛菌表现为多重耐药性;其他细菌对氨苄西林和四环素有一定的耐药性,对其余受试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表明斑头雁粪便中携带一些条件致病菌,并存在一定的耐药性,这对对野生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防控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野鸟携带细菌的耐药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天府肉鸭胸腺发育中Fas、Fas-L和P53蛋白表达的动态研究

      2016, 51(4):599-605.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11

      摘要 (1631) HTML (0) PDF 701.88 K (1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Fas,FasL和P53是细胞发生凋亡的重要调控因素。本文研究了天府肉鸭胸腺发育中Fas、FasL和P53蛋白的动态表达,旨在更深入地认识胸腺细胞自然凋亡的调控机制。将65羽天府肉鸭分为13组,即22、24、26天胚龄,胚后0(新生雏)、3、5、8、14、17、20、26、29、32周龄。分别采取各组鸭的胸腺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Fas、FasL及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检并进行阳性细胞计量分析。结果显示Fas阳性反应见于胸腺淋巴细胞,其阳性率在22 ~ 26天胚龄无明显变化;新生雏显著升高,随后趋于恒定,直到17周龄,20周龄以后呈上升趋势。FasL阳性反应见于胸腺淋巴细胞及上皮细胞,在胚胎及胚后发育过程中,其淋巴细胞阳性率无明显变化。P53阳性反应见于8 ~ 32周龄胸腺皮质淋巴细胞和髓质上皮细胞,其淋巴细胞阳性率在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Fas,FasL和P53蛋白在天府肉鸭胸腺发育中呈现出不同表达规律。

    • 游蛇科8种蛇的鳞片显微皮纹结构观察

      2016, 51(4):606-613.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12

      摘要 (2555) HTML (0) PDF 2.36 M (3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游蛇科8 种蛇,分别为云南沾益采集的棕网腹链蛇(Hebius johannis),云南铜壁关采集的卡西腹链蛇(Hebius khasiensis)、八线腹链蛇(Hebius octolineatum)、双带腹链蛇(Hebius parallelum)、八莫过树蛇(Dendrelaphis subocularis),云南澜沧采集的大眼斜鳞蛇(Pseudoxenodon macrops),云南昆明采集的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云南临沧采集的中国小头蛇(Oligodon chinensis)。于2014年4月对其背鳞显微皮纹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8种蛇每种使用1个个体,每个个体分别从蛇体的前、中、近尾部各采集3枚鳞片,共观察9枚鳞片。低倍下观察到鳞棱,高倍下观察到纵行小棱、条索、横纹、小孔结构,这些结构存在种间差异。八莫过树蛇和中国小头蛇无鳞棱,但是其余6种蛇十分明显;大眼斜鳞蛇的纵行小棱短于100 ?m,其余7种蛇的纵行小棱均长于100 ?m;仅八莫过树蛇和双带腹链蛇背鳞上有明显的条索结构;八莫过树蛇的横纹为平缓波纹,其余7种蛇的横纹为“U”形波纹;小孔的形状、排列位置在种间变化较大,小孔的密集程度以八莫过树蛇、大眼斜鳞蛇、虎斑颈槽蛇较高。在8种蛇中,八莫过树蛇背鳞的显微皮纹结构最为复杂,可能与其栖息在热带雨林中有关。

    • 秦岭滑蜥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及消化管嗜银细胞观察

      2016, 51(4):614-62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13

      摘要 (1790) HTML (0) PDF 855.18 K (2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消化系统的基本特征,运用大体解剖与组织切片技术、Grimelius浸银法对其消化系统组织结构以及消化管嗜银细胞的分布、形态和密度进行了观察。除舌外,消化管的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消化管各部分的差异主要在管壁厚度和黏膜皱襞数量。各段管壁厚度以胃幽门部最厚,达(221.03 ± 5.94)μm,而十二指肠最薄,仅(63.59 ± 1.17)μm。各段黏膜皱襞的形态和数量明显不同,空肠多达17 ~ 20个,其次为回肠和十二指肠,分别为15 ~ 17个和11 ~ 13个。此外,消化管各部分肌层的相对厚度及腺体的分布也存在差异。肝组织无典型的肝小叶分化,胰腺中胰岛不发达。在秦岭滑蜥的消化管中,锥形、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嗜银细胞广泛分布于固有膜和黏膜上皮细胞之间,胃体部的密度最高。上述结果表明,秦岭滑蜥消化系统结构与大多数爬行类相比,无明显差异。消化管中嗜银细胞分布、形态和密度可能与其在该物种中的功能有关。

    • 大鳞副泥鳅仔稚鱼消化道黏液细胞分布及发育

      2016, 51(4):623-63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14

      摘要 (1848) HTML (0) PDF 677.83 K (19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组织学切片及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组化染色技术对0 ~ 50日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消化道各段黏液细胞的发育与分布进行显微观察和研究。大鳞副泥鳅黏液细胞分为Ⅰ、Ⅱ、Ⅲ和 Ⅳ4种类型。消化道黏液细胞最早出现在4日龄仔鱼的口咽腔和食道。10 ~ 15日龄口咽腔和食道黏液细胞数量快速增长,15 ~ 20日龄肠道各型黏液细胞数量显著增长,20日龄后消化道黏液细胞分布广泛。随着仔稚鱼发育,消化道各部黏液细胞主要以Ⅲ和 Ⅳ型细胞为主。根据大鳞副泥鳅仔稚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特点,5 ~ 10日龄和15 ~ 20日龄为其消化道功能发育的两个敏感时期,20日龄后消化道功能逐渐发育完善。建议加强对5 ~ 20日龄仔稚鱼的日常饲养管理以提高苗种成活率。

    • 菊黄东方鲀、暗纹东方鲀及其杂交F1代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2016, 51(4):633-641.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15

      摘要 (1833) HTML (0) PDF 366.08 K (2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了解菊黄东方鲀( Takifugu flavidus)、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及其杂交F1代肌肉的营养特征,利用生物化学方法,从每个实验样本中取9尾对其肌肉中的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粗灰分、氨基酸等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1)杂交F1代在生长方面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与亲本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F1代的体重为其亲本的1.48-1.77倍;(2)杂交F1代肌肉中水分含量与其母本含量相近,但粗脂肪含量均较亲本少(P<0.05),粗蛋白含量则相差不大(P>0.05);(3)除色氨酸和胱氨酸外,16种氨基酸均在肌肉样本中被检测到,除甲硫氨酸外,其余15种氨基酸间含量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菊黄东方鲀(♀))×暗纹东方鲀(♂)杂交F1代的氨基酸含量最高,而暗纹东方鲀(♀))×菊黄东方鲀(♂)杂交F1代总氨基酸含量介于两亲本间。对其必需氨基酸总量进行分析发现,菊黄东方鲀与其正反杂交F1代之间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而暗纹东方鲀与其正反杂交F1代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肌肉营养品质评价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暗纹东方鲀(♂)杂交F1代的鲜味氨基酸含量为26..68%,明显高于双亲样本(菊黄东方鲀22.28%、暗纹东方鲀25.20%),而暗纹东方鲀(♀)×菊黄东方鲀(♂)F1代的鲜味氨基酸总量(23.30%)较其父本偏高,但低于其母本。研究结果表明,杂交东方鲀的肌肉营养综合了双亲的优良特性,特别是是菊黄东方鲀(♀)×暗纹东方鲀(♂)杂交F1代,拥有最高的鲜味氨基酸含量,具有推广价值。

    • 三种饵料对三疣梭子蟹亚成体成活、蜕壳、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2016, 51(4):642-654.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16

      摘要 (2399) HTML (0) PDF 519.77 K (2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投喂配合饲料、杂鱼和猪肺对三疣梭子蟹亚成体的养殖性能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单体框养和生化分析方法,以初始体重70g左右雌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三种饵料对亚成体成活、蜕壳、生长、肝胰腺指数、肌肉指数、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 三组饵料对成活率影响显著,饲料组高达90%,杂鱼组仅为43%左右,主要是蜕壳死亡综合症(MDS)引起的; (2) 配合饲料组的蜕壳间隔最短,两次蜕壳个体百分比、终体重和特定增长率最高,杂鱼组蜕壳间隔最长,生长情况最差,猪肺组养殖性能居中;(3) 尽管配合饲料组的平均肝胰腺指数高于其它两组,但是三个饵料组的肝胰腺指数和肌肉指数均无显著差异;(4) 不同饵料对组织中常规生化组成影响显著,杂鱼组肝胰腺和肌肉中水分含量最低,其它成分含量最高,其它两组常规生化组成较为接近;(5)肝胰腺和肌肉中的主要脂肪酸百分含量均受所投喂饵料脂肪酸组成的显著影响,杂鱼组组织中HUFA含量最高,猪肺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但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整体上,杂鱼组蟹对饵料中EPA和DHA相对保留率最低,猪肺组蟹最高。综上,研制的配合饲料能够提高三疣梭子蟹亚成体的养殖性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广泛使用的杂鱼等冰鲜饵料。

    • 不同发育期贝居腹盾吸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分布特征

      2016, 51(4):655-66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17

      摘要 (1688) HTML (0) PDF 605.54 K (1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贝居腹盾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生殖器官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分布变化,探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在吸虫生殖活动中的作用,采集河蚌体内的贝居腹盾吸虫, 活体压片后镜下观察,根据虫体的内部结构分类为幼虫组和成虫组。采用醋酸洋红染色和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对比分析不同发育阶段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分布的差异。结果显示,睾丸及阴茎囊最先出现AChE阳性反应,随后是卵黄腺、输卵管和子宫末段。而吸虫的附着、消化、排泄器官在发育早期即出现阳性反应,并伴随虫体发育全过程;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而以成虫期的中枢神经结构发育最完备。结果提示,神经递质ACh可能参与该吸虫的生殖活动。

    • >技术与方法
    • 动物行为研究中被忽视的盲实验法

      2016, 51(4):663-667.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18

      摘要 (1879) HTML (0) PDF 324.67 K (4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药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中的盲实验法,是一种为避免由于人为主观性而对实验观测结果产生偏差的实验设计方法。然而,该方法在动物行为研究领域一直不被重视。近年来有学者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通过文献综述和分析,发现大部分需要采用盲实验法的研究均忽略了此设计方法,使得其研究结果的效应量明显高于采用盲实验法的研究,说明实验中观测者的主观偏见对研究结果造成了影响。本文通过对盲实验法的介绍,强调了其在动物行为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对其在该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和建议。

    • >研究简报
    • 河北张家口康巴诺尔湖国家湿地公园遗鸥繁殖群新发现

      2016, 51(4):668-670.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19

      摘要 (2123) HTML (0) PDF 397.48 K (2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4月14日在张家口市康保县康巴诺尔湖国家湿地公园(东经114°35′06″ ~ 114°36′32″,北纬41°49′05″ ~ 41°50′33″)发现遗鸥(Larus relictus)3 000余只。同年7月在湖边发现新繁殖的遗鸥幼鸟觅食。2015年4月底发现遗鸥在湖心岛筑巢产卵,同年6月采用国产四旋翼微型飞行器航拍法及样方法统计湖心岛遗鸥种群数量,共记录遗鸥成鸟2 100余只,坐巢806巢,出壳雏鸟2 080只。此次发现属于我国遗鸥繁殖地的新发现。

    • 贵州省首次发现合江棘蛙

      2016, 51(4):671-674.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20

      摘要 (1916) HTML (0) PDF 371.22 K (2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7和8月,采用样带法于贵州省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动物资源调查期间,在三叉河片区(106°25′03.72″E,28°30′43.67″N,1 087 m)采集到25只形态相似的两栖动物标本,经过鉴定,该标本为无尾目(Anura)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棘胸蛙属(Quasipaa)的合江棘蛙(Quasipaa robertingeri),系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标本现保存于贵阳学院生态研究中心标本室。

    • 三角帆蚌贝壳珍珠层颜色遗传规律的初步研究

      2016, 51(4):675-681.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21

      摘要 (108755) HTML (0) PDF 553.86 K (2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贝壳珍珠层颜色的遗传规律,为珍珠层颜色的选择育种提供理论指导,利用三角帆蚌紫色和白色选育品系进行自交和正反杂交,建立了白色♂ × 白色♀、白色♂ × 紫色♀、紫色♂ × 白色♀和紫色♂ × 紫色♀4个交配组合,统计分析了每个交配组合子代的珍珠层颜色分离情况。结果显示,白色自交组合的子代贝壳珍珠层颜色全部表现为白色,没有发生颜色分离;杂交组合的子代珍珠层颜色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全部表现为紫色,二是颜色发生分离,且紫色和白色个体比例符合1︰1的比例关系;紫色自交组合的子代珍珠层颜色也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全部表现为紫色,二是颜色分离出紫色和白色,且比例符合3︰1的比例关系。结果表明,三角帆蚌贝壳珍珠层颜色受遗传基因控制,可以稳定遗传,属质量性状。珍珠层紫色性状对白色性状为显性,两种颜色性状均不存在母性遗传。白色个体为隐性纯合体,选育纯化较为容易,而紫色个体既有显性纯合体又有杂合体,选育纯化相对较困难。性,两种颜色性状均不存在母性遗传。白色个体为为隐性纯合体,选育纯化较为容易,而紫色个体既有显性纯合体又有杂合体,选育纯化相对困难。

    • >综述
    • 风力发电对鸟类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2016, 51(4):682-691.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22

      摘要 (2895) HTML (0) PDF 368.35 K (9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风能在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和高耗能依赖方面被认为是个稳定的策略。然而,风电场的建设对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和动物生存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会对鸟类。据报道在世界范围内,风电场每年会杀死数百万只鸟类,位于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风力发电场会给鸟类迁徙带来巨大威胁,另外风电场开发所导致的栖息地丧失使鸟类面临更大的威胁。特定地理条件,风电场的具体环境,以及鸟类物种本生的特性是造成碰撞的主要原因。风电场建设前的合理选址,以及建设后的缓和措施和补偿措施的适当运用,可以有效减少风电发展对鸟类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的影响。本文主要综述了美国和欧洲的风电场对鸟类的影响,并对形成原因进行总结,同时对于减轻风电场鸟类碰撞的策略进行探讨。

    • RNAs介导的干细胞诱导技术研究进展

      2016, 51(4):692-706.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23

      摘要 (1753) HTML (0) PDF 816.39 K (3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技术可重编程体细胞为胚胎干细胞(ESCs)样的多能性细胞,在药物筛选、再生医学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iPSCs技术自2006年首次报道用逆转录病毒转导一组转录因子,将小鼠(Mus musculus)成纤维细胞成功重编程为iPSCs以来,便不断改进和完善。近年来,不引起任何基因组改变的RNAs介导的iPSCs技术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修饰mRNAs法、miRNAs法、siRNAs法和lncRNAs法等。本文综述了RNAs介导的各种iPSCs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势、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向等,为iPSCs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参考。

    • >封面动物
    • 栗头鹟莺繁殖生态的初步观察

      2016, 51(4):707-71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24

      摘要 (1751) HTML (0) PDF 476.51 K (2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鹟莺属(Seicercus)鸟类的繁殖资料十分缺乏。2015年4~8月,采用录像全程监控的方法,我们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4巢栗头鹟莺(Seicercus castaniceps)的繁殖过程进行了完整观察。结果表明,栗头鹟莺的繁殖期主要集中在5~7月,巢址选择专一性较强,均筑巢于公路边的土坎内壁。巢为球状侧开口,巢材主要为新鲜苔藓及细草根,窝卵数4.50±0.57枚,孵化期12-13 d,育雏期13-14 d。雌、雄共同育雏。孵化率为88.9%(16/18),营巢成效为100%,出飞成效为3.25只/巢。

    • >动态与其他
    • 西藏乃东县发现豆雁

      2016, 51(4):622-62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25

      摘要 (1682) HTML (0) PDF 183.67 K (2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Bean goose (Anser fabalis) Found in Naidong County, Tibet, China

    • 黑龙江省嫩江发现灰眉岩鹀

      2016, 51(4):641-641.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26

      摘要 (1871) HTML (0) PDF 237.60 K (2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10月31日在黑龙江省嫩江县高峰林场环志到1只灰眉岩鹀是黑龙江省鸟类新纪录。

    • 江苏连云港发现长嘴海雀

      2016, 51(4):667-667.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27

      摘要 (1922) HTML (0) PDF 208.50 K (2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嘴海雀在中国据记载偶见于辽宁旅顺、山东青岛等地,曾在黑龙江、吉林、福建各获得一只标本。2016年1月16日,在自江苏省连云港市连岛(34°45'46'N,119°27'5'E)至前三岛的车牛山岛(34°58'20'N,119°48'45'E)海域乘船进行鸟类考察时,零星发现20余只长嘴海雀。初步判断在连云港附近海域为偶见冬候鸟,是江苏省鸟类新纪录种。

    • 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发现棕腹杜鹃和八声杜鹃

      2016, 51(4):713-714.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28

      摘要 (1691) HTML (0) PDF 282.75 K (1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14年7月16日和2015年6月9日,先后在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并拍摄到棕腹杜鹃(Cuculus nisicolor)和八声杜鹃(Cacomantis merulinus),为陕西省首次记录。

    • 河北平山发现锈胸蓝姬鹟

      2016, 51(4):714-715.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29

      摘要 (1863) HTML (0) PDF 294.73 K (2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6月22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鸟类调查时记录到2只鹟科鸟类,经鉴定为锈胸蓝姬鹟 (Ficedula hodgsonii), 为河北省鸟类新纪录。

    • 云南昆明发现印度池鹭

      2016, 51(4):716-716.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4030

      摘要 (1691) HTML (0) PDF 262.44 K (2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 年5 月25 日在云南省昆明市野外考察中,于滇池草海湖滨湿地发现一种池鹭属鸟类,经查阅文献,确认该物种为云南鸟类新纪录种——印度池鹭Ardeola grayii。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