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50(4):493-498.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01
摘要:换羽是鸟类为保证持续生存的重要过程。换羽策略与鸟类进化及对环境的适应紧密相关,研究鸟类换羽特征,对于了解鸟类的分类、系统发育、进化历史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2007年3月至9月,在广东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和纯色山鹪莺(P. inornata)的春季换羽进行了研究,通过设置雾网捕捉2种山鹪莺,对捕捉到的成体进行体重及身体量度的测量;对飞羽及尾羽进行标记:初级飞羽以翅尖的第一枚羽毛标记为“P1”,次级飞羽以翅中部最外一枚标记为“S1”,向内依次递增标记;尾羽以中央两根最长尾羽为“T1”,分别向两侧递增标记为“T2 ~ T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对不同月份山鹪莺的体重值进行差异性检验,对体重与月份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尾羽的长度和宽度进行Pearson偏相关分析(控制变量:体长)。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山鹪莺换羽期为3至5月,持续时间约为60 d;2)两种山鹪莺春季换羽仅更换尾羽,换羽模式均为离心型,即中央一对尾羽最先开始替换,然后向两侧由内到外逐次更替;3)两种山鹪莺的尾羽长度和宽度同步变化,但绝大部分山鹪莺非繁殖期尾羽长度与繁殖期尾羽长度之比大于非繁殖期尾羽宽度与繁殖期尾羽宽度之比,即繁殖期尾羽相对较宽;4)两种山鹪莺换羽期间体重大致呈现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著(P > 0.05)。推测两种山鹪莺通过增加食物的摄入来抵抗换羽期和繁殖期重叠而导致的能量消耗,这可能与该地区丰富的食物资源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种山鹪莺换羽策略对环境的适应性。
2015, 50(4):499-517.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02
摘要:广东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北靠南岭山脉、东南面向南海,生态环境多样,鸟类种类丰富。自从Cassin于1856第一次报道广东鸟类记录以来,广东鸟类分布记录一起被刷新,但至今没有广东鸟类的总名录,既给广东鸟类保护与管理带来不便、也使研究者对广东鸟类的研究无从参考。本文系统总结与整理了各个时期不同学者对广东省鸟类调查记录。全省共有鸟类596种(和亚种),其中野生鸟类547种和33个亚种,笼养鸟类16种。广东的繁殖鸟类297种,除26种的区系确定不了外,东洋界的种类最多、达211种、占78%,古北界和广布种各有25种和35种、分别占9%和13%。迁徙鸟类是广东鸟类的主要类群、占69%,而留鸟仅占25%。本文提供了每种鸟的第一次记录者、记录时间和记录地点,以供将来的研究者参考与查阅。
2015, 50(4):518-528.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03
摘要:于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间,在北江中上游地区采集了358尾侧条光唇鱼(Acrossocheilus parallens)样本,以鳞片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其年龄与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侧条光唇鱼鳞片上年轮结构清晰,前区主要为疏密型,而侧区主要为切割型;鳞片的边缘生长率显示,其年轮的主要形成期为2 ~ 3月份。样本中的雌性由1+ ~ 5+龄5个龄组组成,优势龄组为1+ ~ 3+龄;而雄性由1+ ~ 4+龄4个龄组组成,优势龄组为1+ ~ 2+龄。雌鱼的体长(L,cm)范围为5.7 ~ 14.4 cm,集中于7.0 ~ 13.0 cm之间;体重(W,g)范围为4.75 ~ 108.40 g,集中于10.00 ~ 30.00 g之间。雄鱼的体长范围为5.7 ~ 12.6 cm,集中于7.0 ~ 11.0 cm之间;体重范围为4.02 ~ 74.92 g,主要集中于10.00 ~ 20.00 g之间。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 = 0.017L3.167、W♀ = 0.017L3.198、W♂ = 0.023L3.025,协方差分析表明,雌、雄个体在体长与体重关系上,差异显著。体长(L,cm)与鳞径(R,mm)呈线性关系, L♀ = 3.126R + 1.869 、L♂ = 2.875R + 2.152。拟合出Von Bertalanffy 生长参数,雌性L∞ = 17.143 5 cm,k = 0.270 5/a,W∞ = 150.347 4 g,t0 =﹣0.614 6龄;雄性L∞ = 17.236 5 cm,k = 0.226 9/a,W∞ = 126.468 6 g,t0 =﹣0.921 5龄。雌鱼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为3.68龄,拐点体长约为11.8 cm,体重约为45.26 g;雄鱼的拐点年龄为3.96龄,拐点体长约为11.5 cm,体重约为37.60 g。作为渔业对策,建议起捕年龄3龄以上或体长10 cm以上的个体。
段辛斌 , 俞立雄 , 罗宏伟 , 王珂 , 陈大庆 , 刘绍平
2015, 50(4):529-536.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04
摘要:以鳜(Siniperca chuats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鲫(Carassius aurat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四种暖水性鱼类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8±1)℃和(10±1)℃条件下测定它们的临界游泳速度,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比较。通过比较体长相近的鱼类,鳜的绝对临界游速和相对临界游速均显著性低于鳙(P<0.01),瓦氏黄颡鱼的绝对临界游速和相对临界游速均显著性低于鲫(P<0.01)。通过比较两种温度条件下同种鱼的临界游泳速度,结果发现四种鱼在这两种温度条件下的临界游速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28±1)℃条件下四种鱼的临界游泳速度极显著性高于(10±1)℃条件下它们的临界游泳速度。
巴家文 , 邓华堂 , 段辛斌 , 刘绍平 , 李云 , 陈大庆
2015, 50(4):537-546.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05
摘要: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δ13C、δ15N)对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采自长江中游干流宜昌、荆州、石首、监利、城陵矶、鄂州、九江和湖口江段的44种鱼类及3种水生无脊椎动物进行了营养级研究。长江中游干流鱼类的δ13C值范围﹣33.83‰(鳙Aristichthys nobilis) ~ ﹣17.36‰(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δ15N值范围4.83‰(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15.13‰(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以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的δ15N均值5.48‰作为营养级基准线(营养级 = 2),计算出该江段水生动物的营养级处于2.42 ~ 4.88,主要集中在2.83 ~ 3.61之间,鱼类平均营养级为3.28。营养级大于2.83的鱼类种类数量占了总生物种数的80.85%。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和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营养级最低,分别为2.42 ± 0.49和2.56 ± 0.52,营养层级大于4.0的高级消费者为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鳙和长蛇鮈(Saurogobio dumerili),分别为4.88 ± 0.01、4.37 ± 0.27、4.32 ± 0.35和4.09 ± 0.78,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鱤(Elopichthys bambusa)、鱖(Siniperca chuatsi)、翘嘴鲌、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和南方鲇的营养级分别3.99、3.92 ± 0.16、3.89 ± 0.27、3.87 ± 0.62、3.59 ± 0.69和3.59 ± 0.57。本研究旨为长江中游渔业资源评估及其合理利用提供基础科学资料,为进一步研究长江中游干流渔业资源营养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受人为活动干扰影响等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2015, 50(4):547-554.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06
摘要:通过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乌江总溪河89尾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和岷江青衣江33尾重口裂腹鱼(S. davidi)的10个常规可量性状与20个框架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次采集的四川裂腹鱼聚为一支,而重口裂腹鱼单独为一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提取的8个主成分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73.762%,贡献率大的性状集中在吻端和躯干后侧;通过两次判别分析,最终建立四川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两个判别方程,综合判别率为100%。研究结果显示,四川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是独立的两个种,在形态上的主要差异体现在吻端和躯干后侧,运用多元分析方法能有效地将其区分开来,而3次采样的四川裂腹鱼为同一种群。
2015, 50(4):555-562.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07
摘要:探究不同社会地位的亚成体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对利益的分配,以及对社会环境改变(体型较大的入侵同类)各自做出的行为反应。统计已确立等级序列的成对同性别螯虾对隐蔽所的占有情况,并视频拍摄同性别螯虾入侵时,入侵者及不同地位的原居者做出的格斗行为,分别统计格斗次数、格斗时间、首次攻击及被首攻对象多个参数。隐蔽所占有试验中:71%为优势者占有隐蔽所,7%为从属者占有,共占或共弃各11%。入侵—反入侵战斗试验中:1.雄性入侵者对两只原居虾之间的攻击选择无显著差异,雌性显著选择与原优势者格斗;2.雄性优势者对入侵者和原从属者的攻击无显著差异倾向,雌性则显著选择与入侵者格斗;3.雄性从属者显著选择与入侵者格斗,雌性从属者对入侵者和原优势者的攻击无显著差异倾向。优势者优先占有资源;雌雄螯虾在入侵和面临入侵时有各自不同的策略;不同地位的螯虾在反入侵时行为反应也各有不同。
2015, 50(4):563-570.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08
摘要:摘 要:于2013-2014年期间对岷江眉山段四川华鳊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5月份为其繁殖期;最小性成熟雌性个体为70 mm,体重为7.1 g;雄性体长为65 mm,体重为4.5 g;繁殖群体性比为1:1.56,由4个年龄组组成,其中1龄个体占绝对优势。性成熟系数4-5月份增加到最大,与之相对应丰满度达到最小。卵径(1.05±0.17)mm呈单峰型,绝对繁殖力(2734±258)粒,相对繁殖力为(236±20) 粒/g。该种为单批产卵型鱼类。绝对繁殖力随着鱼体长、体重增长而增大。
吴文化 , 张秀娟 , 宋聃 , 孙大江 , 李林妙 , 江海英 , 陈金平
2015, 50(4):571-580.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09
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强化饵料对匙吻鲟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蛋黄或鱼油强化卤虫无节幼体或桡足幼体共6个实验组,即未强化卤虫组、蛋黄强化卤虫组、鱼油强化卤虫组和未强化桡足幼体组、蛋黄强化桡足幼体组、鱼油强化桡足幼体组,对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仔鱼开口驯化14 d,动态监测和统计不同饵料组匙吻鲟仔鱼的生长和存活情况,并对消化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体质量、体长、日增重和存活率4个指标,均为桡足幼体组显著高于卤虫组(P<0.05),尤其在存活率方面,鱼油强化卤虫组不足50%,而未强化桡足幼体组最高可达86.59%;不同饵料组生长模式方程都获得较好的拟合,从体重和体长生长曲线看,桡足幼体组从饲喂8天起体长和体重进入快速生长期,而卤虫组生长一直相对缓慢;胃蛋白酶活性在未强化桡足幼体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不同饵料组对仔鱼的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综上认为,在匙吻鲟仔鱼开口期以桡足幼体开口饵料驯化效果较好,特别是未强化桡足幼体组仔鱼的存活率高,鱼油强化桡足幼体组仔鱼生长速度较快,而以卤虫饲喂效果相对较差。
2015, 50(4):581-590.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10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早期发育中氧化损伤程度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及维生素C(Vitamin C,Vc)对它们的影响。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普安银鲫早期发育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蛋白质羰基(Protein carbonyl,PCA)含量、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tive capacity,T-AOC)。结果显示:(1)普安银鲫早期发育中MDA、PCA的含量和LDH的活性均呈“升高-降低”的趋势,均在原肠中期达到最高,T-AOC逐渐增加;(2)30 mg/L的Vc溶液中仔鱼孵化率和成活率最高,分别高出对照组16.2%和17.8%;(3)30 mg/L的Vc组中MDA和PCA的含量及LDH的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1)在普安银鲫胚胎期受到的氧化损伤比胚后严重;(2)适宜浓度的Vc添加到普安银鲫的孵化水体中能提高胚胎及仔鱼的抗氧化能力,有效降低胚胎及仔鱼受到的氧化损伤,提高其孵化率及存活率。
2015, 50(4):591-599.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11
摘要:牛蛙(Rana catesbeiana)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尚缺乏详细研究,本研究对雌雄牛蛙外周血细胞的组成、形态、大小和数量进行了观察和统计。牛蛙外周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栓细胞组成,其中红细胞体积最大,平均大小(长径 × 短径)为(25.68 ± 1.88)μm ×(16.49 ± 1.53)μm,扫描电镜下发现红细胞表面光滑;血栓细胞呈卵圆形或纺锤形,其体积最小,平均大小为(8.62 ± 1.04)μm ×(7.47 ± 1.11)μm;白细胞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组成;扫描电镜下白细胞表面粗糙不平,有许多不规则的凸起。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最多,其中小淋巴细胞约占32.66% ± 4.29%,大淋巴细胞约占6.03% ± 1.54%;嗜碱性粒细胞最少,只占4.78% ± 0.83%;浆细胞胞体大小不一,常呈椭圆形,平均大小为(23.51 ± 0.59)μm ×(22.86 ± 0.67)μm;此外,牛蛙外周血细胞中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比例以及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大小均有性别的差异(P < 0.05)。
2015, 50(4):600-606.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12
摘要:解剖并观察了平疣桑椹石磺的生殖系统,其生殖系统包括两性腺、蛋白腺、黏液腺及雌雄生殖部分。雌性生殖部分包括输卵管、受精囊和阴道;雄性生殖部分包括输精管、支囊和阴茎。对比发现其雄性生殖部分与瘤背石磺有明显差异,瘤背石磺阴茎为螺旋状,有雄性附属腺而平疣桑椹石磺阴茎为直线状,无雄性附属腺。解剖发现未交配的性成熟个体支囊内充满细长精子,受精囊内无精子而交配后的充当雌性的石磺个体支囊内均为细长的自体精子,受精囊内有大量活力较强的粗短精子,表明支囊为自体精子的存储场所而受精囊为异体精子存储场所。深入研究输精管和雄性交接器,阐述了石磺交配时精子的具体运输途径:两性腺内精子成熟后暂时存储于支囊,交配时通过输精管运输至阴茎,由阴茎输送至对方的阴道,进入受精囊,待卵细胞成熟后于受精囊内完成受精。
史景红 , 高立冬 , 张红 , 胡世雄 , 黄岳四 , 杨浩 , 白志勇 , 余明东 , 李林会 , 黄涧菲 , 杨静 , 汪立杰 , 陈涛 , 徐翠玲 , 舒跃龙
2015, 50(4):607-614.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13
摘要:为了解东洞庭湖地区野禽驯养繁殖基地禽流感病毒感染状况,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调查4家野禽驯养繁殖基地的养殖情况,同时采集环境标本(包括新鲜粪便标本和水标本)。利用PCR和病毒分离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部分标本进行了核酸检测,禽流感病毒(AIV)阳性率为36.62%,2012年3月份阳性率最高(47.83%)。粪便标本、水标本的AIV阳性率分别为40.45%、30.19%,二者无统计学差异。共分离到28株AIV病毒,亚型包括H10、H4、H5和N7、N8,集中于11 ~ 12月的标本,主要来源于君山区野禽驯养繁殖基地的雁类和野鸭的新鲜粪便标本。野禽驯养基地的环境标本中存在AIV病毒,以A(H10N7)为主,建议对其进行定期监测。
2015, 50(4):615-620.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14
摘要:环境噪声降低动物声信号可探测性,是动物声信号进化的压力。为了避免人工噪声干扰,多数脊椎动物调整其叫声的频谱-时间结构,如延长叫声持续时间,提高频率和增加强度等策略。本研究选择回声定位声波频域与交通噪声相互重叠的东方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为研究对象,在自然条件下开展实验,研究交通噪声对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影响。本试验选择交通噪声强度水平存在差异的两个样点,分别录制东方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分析其结构参数。结果显示:在交通噪声强度较高的样点,东方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持续时间、斜率均未显著改变,但起始频率、主频、终止频率、带宽均显著提高。结果表明东方蝙蝠的回声定位行为在交通噪声干扰下具有明显的可塑性。
2015, 50(4):621-627.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15
摘要:2012年4~8月和2013年4~8月,在贵州贵定县境内采用定点观察法对黄喉鹀的繁殖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喉鹀常常结成小群活动于山间溪流平缓处的阔叶林间以及山间的草甸和灌丛,极少活动于针叶林带。繁殖期是4~7月,巢的结构为三层,营巢期7~8 d,窝卵数3~6枚,孵化期12~13 d,雏鸟留巢11~12d。并测量了雏鸟的体长、第5飞羽、尾长、嘴峰长、跗跖等生长数据。
陈文明 , 何敏 , 梁晓霞 , 汪开毓 , 方静 , 陈正礼 , 杨欢 , 李雪
2015, 50(4):628-634.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16
摘要:为探讨Ghrelin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成年中国黄羽鹌鹑(Coturnix japonica)消化道的分布规律及形态学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成年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各段Ghrelin阳性细胞进行定位和形态学研究;利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Dunnett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Ghrelin阳性细胞在成年中国黄羽鹌鹑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均有分布,其中在腺胃分布密度最高,为30.70±6.50,盲肠最低,为1.70±1.56,分布密度从腺胃至盲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Ghrelin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腺胃腺叶细胞、肠道黏膜上皮细胞、肠腺上皮细胞和肠固有层之间,细胞形态多为球形、长柱状和三角形。上述结果说明,Ghrelin阳性细胞在成年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分布广泛,根据其细胞形态推测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Ghrelin阳性细胞可能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
2015, 50(4):635-642.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17
摘要:本文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 )胚后发育各时期胃肠道中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细胞的发生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黑龙江林蛙胃中的5-HT阳性细胞最早在第38期被检测到,小肠和大肠最早出现在第41期。随着胃肠道发育的日渐完善,5-HT细胞的分布位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开始的上皮细胞之间,到上皮基部或腺泡上皮之间。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有圆形、椭圆形、锥体形和长梭形等。推测5-HT阳性细胞的出现时间、分布位置及形态与黑龙江林蛙的生长发育需要、胃肠道各段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徐敏 , 王思泽 , 耿龙武 , 姜海峰 , 曹顶臣 , 李晨宇 , 徐伟
2015, 50(4):643-648.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18
摘要:研究了NaCl盐度(0、1、3、5、7、9)和NaHCO3碱度(1 mmol/L、10.00 mmol/L、15.85 mmol/L、25.12 mmol/L、39.81 mmol/L、63.10 mmol/L)对松浦镜鲤(Cynipus carpio L.)、方正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的孵化率、畸形率以及仔鱼24、48h存活率的影响。①盐度实验结果表明:松浦镜鲤在盐度为0~1时,受精卵的孵化率较高平均为72.40% ± 6.09%;在盐度0~3时,孵出的仔鱼畸形率较低平均为6.02% ± 1.87%,48h的存活率较高平均为94.99% ± 6.44%。方正鲫在盐度0~3时,受精卵的孵化率较高平均为68.03% ± 15.44%;在盐度0~5时,孵出的仔鱼畸形率较低平均为7.95% ± 3.24%,48h的存活率较高平均为88.52% ± 9.19%。②碱度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鱼的孵化率在碱度1~25.12 mmol/L时较高,松浦镜鲤平均为47.96% ± 8.43%,方正鲫平均为66.23% ± 18.11%;畸形率在碱度1~15.85 mmol/L范围内较低,松浦镜鲤平均为12.47% ± 3.77%,方正鲫平均为12.46% ± 8.44%;48h存活率在碱度1~15.85 mmol/L时较高,松浦镜鲤平均为96.16% ± 5.04%,方正鲫平均为85.62% ± 3.73%。综合各项指标表明,松浦镜鲤和方正鲫人工孵化用水建议盐度应控制在3以内,碱度应控制在15 mmol/L以内。
苏军虎 , 纪维红 , 南志标 , 刘荣堂 , 王静 , 徐长林
2015, 50(4):649-658.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19
摘要:现生鼢鼠是分布于东亚的一类典型地下啮齿动物,中国西部是其多个种的模式产地和主要分布区域。该类动物分布广、数量多,经济和生态意义重要,有关其控制和管理问题长期存有困扰。有效的物种管理离不开分类及生态学知识,但学界对该类群的分类地位与系统发育关系至今仍有争议。随着分子系统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系统发育和分类地位等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结果。本文对近年来鼢鼠现存种系统学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综述了鼢鼠亚科动物各系统分类的观点及其主要依据,分析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分类研究等提出了建议,旨在促进鼢鼠亚科动物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发展,为该类群物种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等提供基础。
2015, 50(4):634-634.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20
摘要:2014年8月29日, 在河南省南阳市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第四橡胶坝下进行鸟类调查时发现2只鹬类,经鉴定为鹬科的红颈瓣蹼鹬(Phalaropus lobatus),系该种在河南省的首次发现。
版权所有 ©《动物学杂志》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646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