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49(4):465-475. DOI: 10.13859/j.cjz.201404001
摘要:食物分布是灵长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对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食物种类和喜好程度已进行了大量翔实的研究,但在食物的时空分布方面相对薄弱。在2006年8月~2008年7月的两年间,我们对神农架千家坪地区一个川金丝猴群的食物组成做了调查,同时通过样方法(每隔200 m的海拔梯度)研究了该猴群的食物在该地区的分布状况,以及食物分布海拔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该猴群的食源植物至少有15种,占食物组成的55.0%,而地衣占食物组成的38.4%;该猴群的食物在某些海拔地带具集中分布趋势,但分布密度总体上不高,重要食源植物(占食物组成的 5.0%以上)的乔木胸高断面积和灌木冠部面积所占比例在任何季节分别小于12%和小于14%,约89%的乔木和81%的灌木表面没有地衣覆盖;食物主要分布在海拔1 900~2 500 m之间,可能制约着该猴群的活动海拔范围;植物性食物在海拔上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即春季和夏季比秋季和冬季的分布海拔低,这很可能引起该猴群活动海拔的季节性变化。
2014, 49(4):476-482. DOI: 10.13859/j.cjz.201404002
摘要:为了探究X射线辐射对小鼠肾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对96只成体小鼠,用不同剂量(0,1,3,5GY)的X射线进行全身辐射,分别于辐射后5、10、15、20d,称量检测各期小鼠的肾重、用生物显微技术观察肾脏组织结构的变化,,用仪器分析法检测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经X射线辐射后小鼠肾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与剂量呈正相关,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或P<0.01),肾脏组织结构损伤明显,肾小球严重肿胀,近曲小管、远曲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化、凋亡、坏死,小管结构紊乱、官腔结构无法分辨。结果表明X射线辐射严重影响肾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刘奇 , 陈珉 , 陈毅 , 沈琪琦 , 孙云霄 , 张礼标
2014, 49(4):483-489. DOI: 10.13859/j.cjz.201404003
摘要:2013年4月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野人洞(31°55′8.3′′N, 110°43′56.5′′E, 海拔282m)捕捉到11号标本(5雄6雌),同时还在江苏省宜兴市灵谷洞(31°13′20.9′′N, 119°44′23.3′′E, 海拔123m)捕捉到5号标本(1雄4雌),经鉴定均为尼泊尔鼠耳蝠(Myotis nipalensis),分别为湖北省和江苏省翼手目新纪录。本文给出了尼泊尔鼠耳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其相关测量数据,并与来自尼泊尔和南亚的标本进行了对比;同时对其回声定位信号进行室内录制及分析;此外对其分类地位和分布状况进行了讨论。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张姚 , 谢汉滨 , 曾伟斌 , 汤臣栋 , 钮栋梁 , 王天厚
2014, 49(4):490-504. DOI: 10.13859/j.cjz.201404004
摘要:崇明东滩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辽阔的滩涂,丰富的湿地资源,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然而现在由于其内互花米草的快速扩散并引起当地植物群落和滩涂湿地结构的改变,从而直接导致了鸟类生物多样性的明显下降,因此东滩湿地保护人员采取了修复和优化的治理措施,但在对互花米草的治理同时也将自然滩涂改造成人工湿地。本研究将改造后自然滩涂分为四种不同人工湿地类型即捕鱼港优化区即一期工程(已修复)、鸟类栖息地优化区即二期工程(修复中)、人工鱼蟹塘、耀全农场。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不同生境中鸟类群落特征以及对生境利用的不同,并寻找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从而对湿地改造提出科学的改造建议。由于前期大量研究表明春季鸟类数量和种类较丰富,能够更好地反映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现状。因此从2013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大潮期和小潮期分别对上述四种不同人工湿地进行了鸟类及其生境因子调查。此次调查共统计到水鸟2357只,隶属于7目10科45种,其中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红骨顶(Gallinula chloropus)、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牛背鹭(Bubulus ibis)、鹤鹬(Tringa erythropus)、林鹬(Tringa glareola)等鸟类为优势种。非参数检验分析表明,春季的四类人工湿地水鸟种类、密度、多样性均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生境因子与鸟类群落特征进行相关分析,根据非参数的结果可以总结出裸露浅滩面积、水域面积、生境小岛个数是影响水鸟分布的关键因子,为此对鸟类栖息地优化区的修复及其完善提出科学建议。
2014, 49(4):505-510. DOI: 10.13859/j.cjz.201404005
摘要:2012-2013年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4例中杜鹃(Cuculus saturatus)寄生繁殖,其宿主分别是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us)、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和棕腹柳莺(Phylloscopus subaffinis)。其中棕腹柳莺和暗绿绣眼鸟是首次记录到被中杜鹃寄生。光谱测量表明,寄生于不同宿主的中杜鹃的卵的背景色和斑点的差异程度不同。
2014, 49(4):511-515. DOI: 10.13859/j.cjz.201404006
摘要:多重巢寄生是1只或多只寄生性鸟类在1个宿主巢内产2枚或多枚卵的特殊行为方式。对于雏鸟具有排他性的杜鹃而言,多重寄生被认为是种内个体之间或种间的一种竞争,但相关报道较少。通过野外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我们在北京小龙门国家森林公园确定了一个被东方中杜鹃(Cuculus optatus)多重寄生的冕柳莺(Phylloscopus coronatus)巢。
2014, 49(4):516-522. DOI: 10.13859/j.cjz.201404007
摘要:2010年4~8月间在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 isabellin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荒漠伯劳的繁殖时间为4月底至8月初,每巢产卵3~6枚,平均窝卵数4.67±0.57(n=21),平均卵体积(3.14±0.32)cm3(n=95),平均卵鲜重(3.48±0.20)g(n=20)。雌鸟产首枚卵后即开始孵卵,雄鸟负责情饲及警戒。温度自动记录仪测量平均孵化温度为(38.19±0.77)℃。孵卵期15~16 d。荒漠伯劳雏鸟留巢期12~15 d,幼鸟离巢后亲鸟继续饲喂幼鸟,整个育雏期最长达31 d。孵化率82.50%(n=80),卵成功率为46.94%,离巢率62.96%(n=81),巢成功率58.62%。被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寄生的巢占10.34%(n=29)。
朱慈佑 , 李嘉慧 , 李海滨 , 李小燕 , 季芳 , 林宜舟 , 胡慧建
2014, 49(4):523-527. DOI: 10.13859/j.cjz.201404008
摘要: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 ) 是典型的森林溪流生态系统的指示种,鲜有在人工水体大群越冬的报道。2007年9月至2013年3月,连续6年在广东白盆珠水库发现其越冬群体,为此进行监测,结果如下:1)中华秋沙鸭最早可于9月底即到达白盆珠水库,在翌年3月陆续迁离,居留时间最短为3个月左右,最长为6个月左右;2)2007-2009年,其最大群体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均为31只;2009 -2013年,数量逐年减少,最少时为12只;3)其活动区域较稳定,皆在白盆珠水库的打锣岽附近,活动范围在100.01 hm2-180.9 hm2。该位置水体宽阔,水质洁净,受外界干扰少。我们认为,水库拥有较理想的自然栖息环境和保护区有效管理是中华秋沙鸭在此越冬的关键因素;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华秋沙鸭的保护力度,建议将白盆珠水库打锣岽附近区域划为广东省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2014, 49(4):528-535. DOI: 10.13859/j.cjz.201404009
摘要:身体大小和身体形状性二态广泛存在于动物界。为了繁殖,雌性腹部体积比雄性大,而雄性为了交配成功具有比雌性更有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形态特征。用采自海南琼中湾岭的43只(22♀♀21♂♂)成体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通过测量表征身体大小、甲壳形状、甲壳开口以及头部等局部形态特征的19个指标,研究该物种的身体大小和形状性二态。结果表明:相对于背甲长,四眼斑水龟雌性的腹部体积比雄性大;雄性的甲壳开口和头部比雌性大,后肢比雌性长、泄殖腔比雌性靠后,这些特征有助于雄性交配成功。研究表明四眼斑水龟存在身体大小和形状性二态。
蒋钦杨 , 沈夏霜 , 黄钧 , 钟瑞鹏 , 郭亚芬 , 黄艳华 , 唐一波 , 严雪瑜
2014, 49(4):536-545. DOI: 10.13859/j.cjz.201404010
摘要:采用常规PCR扩增并测序获得了齿缘摄龟线粒体DNA(mtDNA)全序列,并研究了其基因组结构特点;根据20种龟的线粒体基因组重链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分别利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这些龟鳖物种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齿缘摄龟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为16489bp,GenBank登录号为JX455823;A T含量为61.51%,编码37个基因,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22个tRNA和1个控制区(D-loop),基因组成与其它龟鳖类动物相似;非编码区D-Loop长973bp,包含1个中央保守区(CD),2个扩展终止结合序列区(ETASs),3个保守盒(CSBs);构建的MP树、ML树和Bayesian树的拓扑结构相似,闭壳龟属7种龟聚为一枝,拟水龟属6种龟聚为一枝,齿缘摄龟与黑桥摄龟聚在一枝,3种进化树均支持这些龟鳖物种现有的分类学地位。
2014, 49(4):546-551. DOI: 10.13859/j.cjz.201404011
摘要:为了探讨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消化道嗜银细胞的胚后发生及其形态和分布,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嗜银细胞在食管、胃、小肠各部分的发生时间不同,出现最早的是胃中的嗜银细胞,在胚后发育的第41期首先出现,其次是小肠中的,在第42期开始出现,最晚的是食管中的,在第43期才开始出现。嗜银细胞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梭形和锥体形,大多分布在消化道粘膜上皮之间。根据嗜银细胞的形态,认为其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的功能。
2014, 49(4):552-559. DOI: 10.13859/j.cjz.201404012
摘要:运用阿新兰(AB,pH2.6)和过碘酸雪夫氏(PAS)反应染色方法,对日本海马和三斑海马鳃和消化道中的粘液细胞类型和分布进行了研究。染色结果显示:日本海马与三斑海马的鳃和消化道中均含有粘液细胞;日本海马与三斑海马的鳃中均有Ⅱ型、Ⅲ型和Ⅳ型细胞分布。粘液细胞在日本海马和三斑海马的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但各部位的粘液细胞类型和数量有明显差异;日本海马的食道中Ⅰ型细胞最多,而三斑海马的食道中Ⅳ型细胞最多;日本海马的小肠中只含有Ⅰ型细胞,而三斑海马的小肠中含有Ⅰ型、Ⅲ型和Ⅳ型细胞,其中Ⅰ型细胞含量最多;日本海马的大肠中含有Ⅰ型、Ⅲ型和Ⅳ型细胞,其中Ⅲ型细胞含量最多,而三斑海马大肠中只含有Ⅰ型细胞;日本海马与三斑海马的直肠中都分布有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细胞,两者不同的是,日本海马的直肠中Ⅲ型细胞含量最多,三斑海马的直肠中Ⅳ型细胞含量最多。
甘远迪 , 赵金良 , Jeerawat Thammaratsuntorn , 李传阳
2014, 49(4):560-569. DOI: 10.13859/j.cjz.201404013
摘要: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克隆了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n鳃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3的cDNA序列。AQP3 cDNA全长1894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912 bp,编码303个氨基酸,5’和3’非编码区长度分别为98bp和884bp。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萨罗罗非鱼AQP3与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同源性最高,达94%。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检测了不同盐度胁迫下萨罗罗非鱼11种组织中AQP3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0、15盐度下,鳃、肌肉、皮肤中表达水平相对较高,其他组织表达相对较低,且15盐度中各组织的表达水平低于0盐度;30盐度下,各组织以肠道表达量相对最高。推测在不同的渗透压调节作用中,萨罗罗非鱼是通过不同组织器官中AQP3来参与水的转运过程。
邹远超 , 岳兴建 , 王永明 , 覃川杰 , 齐泽民 , 谢碧文 , 王淯
2014, 49(4):570-578. DOI: 10.13859/j.cjz.201404014
摘要:于2013年4~5月在长江上游岷江河口区域采集63尾性腺发育至Ⅳ期的切尾拟鲿 (Pseudobagrus truncatus) 雌性个体,所有样本均测量其体长 (L) 、体重 (M) 、净体重 (W ) 和性腺重(Wa) 等生物学指标。取耳石鉴定年龄,测量卵径,用重量法计数个体绝对生殖力(F),并对体长相对生殖力 (FL) 、体重相对生殖力 (FW) 进行计算,用5种数学模型及多元逐步回归方程拟合个体生殖力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样本由2 ~5 龄组成,个体绝对生殖力(F)为566~6 758粒,平均为3 056粒;体长相对生殖力 (FL) 68~469粒/cm,平均为234粒/cm;体重相对生殖力(FW)为45~349粒/g,平均为145粒/g。个体绝对生殖力(F)和体长相对生殖力 (FL) 与体长 (L)、体重 (M) 和成熟系数(GSI)均呈幂函数相关;而体重相对生殖力(FW)仅与成熟系数(GSI)呈幂函数相关,和其他形态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长江上游切尾拟鲿个体绝对生殖力(F)与体重 (M) 和成熟系数(GSI)密切相关,相关式为:F = 16 370.714 3 284.028 GSI 58.361M,(n=63, R2 = 0.973, P < 0.01);体长相对生殖力 (FL) 与体重 (M)、净体重 (W ) 和成熟系数(GSI)密切相关,相关式为:FL = 251.749 18.961 M 684.273 W 3 268.421 GSI,(n=63, R2 = 0.852, P < 0.01);而体重相对生殖力(FW)仅与成熟系数(GSI)相关:Fw = 138.590 837.641GSI,(n=63, R2 = 0.539, P < 0.01)。依据卵径频数分布结果推测,切尾拟鲿属于一次性产卵鱼类。
宣富君 , 姜森颢 , 卞勋光 , 刘秋宁 , 葛宝明 , 崔军 , 张代臻 , 李超峰 , 管卫兵 , 周春霖 , 唐伯平
2014, 49(4):579-586. DOI: 10.13859/j.cjz.201404015
摘要:本文采用外部特征观察和红外线摄像,对室内配对养殖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生殖蜕壳和交配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近交配季节,雌性三疣梭子蟹腹甲出现蓝黑色并不断加深,游泳足掌节则最终汇聚成一轮红色月牙,这些体表特征集中出现在生殖蜕壳前期,可能是除信息素外,另一类用于交配活动的视觉信号。三疣梭子蟹的交配活动起始于两性间的求偶抱对行为,雌性完成生殖蜕壳便进行软壳交配,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随后的抱对守护行为;期间,相对于交配前后的抱对行为,三疣梭子蟹用于实质性交配活动的时间十分有限。然而,这可能是一种生殖策略:一方面,雌性可以采用抱对这种方式确保随后进行的生殖蜕壳及软壳交配过程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安全有序地完成;另一方面,作为补偿,雄性可通过交配活动在雌性生殖道内生成的精子塞来保证父权,减少个体间的竞争。
蒋平 , 吴丽华 , 江丽琴 , 肖永红 , 廖信军 , 刘科 , 郭聪
2014, 49(4):587-596. DOI: 10.13859/j.cjz.201404016
摘要:蛛网是蜘蛛的捕食工具, 蛛网网丝的结构与性能不仅影响蜘蛛的捕食效率,也关系着蜘蛛的捕食投入。本文利用单纤维电子强力仪研究横纹金蛛(Argiope bruennichi)室内捕食面包虫(Tenebrio molitor)时上前与返回捕食拖丝的力学性能以及捕食经验对圆网半径丝修补前后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上前捕食拖丝相比,返回捕食拖丝减小了弹性区的投入,增加了屈服区和加强区的投入,且返回时捕食拖丝更具柔韧性。整体而言,与初始半径丝相比,在未喂食面包虫的条件下,网的半径修补丝增加了力学性能的投入;而在喂食面包虫的条件下,网的半径修补丝减少了力学性能的投入。所测试丝样中出现了两种类型的蛛丝力学行为:一种为典型的蛛丝力学行为;另外一种是具有黏流性材料的力学行为,其反映的是满足蛛丝耗散猎物或自身下降时动能的另外一种力学性能的策略。本研究表明蜘蛛能根据其捕食经验遵循Cost-Benefit原则对蜘蛛丝的力学性能进行调节,从而调整捕食投入。
盛军庆 , 林巧惠 , 王军花 , 彭扣 , 曾柳根 , 洪一江
2014, 49(4):597-604. DOI: 10.13859/j.cjz.201404017
摘要:部分双壳贝类的线粒体遗传方式不同于标准的母系遗传(Standard Mitochondrial Inheritance, SMI),被称为双单性遗传现象(Doubly Uniparental Inheritance, DUI)。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是淡水双壳贝类,是否存在双单性遗传现象?本文采用普通PCR扩增、SHOT-GUN测序及软件拼接获得了雄性池蝶蚌线粒体基因组(以下简称Hs-mtDNA)全序列,并与本实验室已报道的雌性池蝶蚌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雄性和雌性Hs-mtDNA全长分别为15 961 bp和15 939 bp,雄性比雌性长22 bp,雌雄线粒体基因组成与排列顺序一致。各蛋白编码基因的碱基数目均一致,碱基转换率为1.01%~7.34%,颠换率为0.00%~0.62%,氨基酸差异率为0.00%~9.35%;其中,COX1基因变异率为2.72%;COX2基因碱基变异率最高,达7.5%,雄性COX2的3′末端没有出现编码延伸区。雄性12S rRNA基因发生5 bp的碱基转换,差异率为0.6%;16S rRNA基因比雌性长9 bp,碱基差异率仅为1.2%。雌雄tRNA-His均位于H链上,介于COX2与ND3之间,没有出现位置的差异性。雌雄Hs-mtDNA的非编码区共有28个1-393 bp的片段,但未见控制区。在tRNA-Glu与tRNA-Tyr间有一段长393 bp的非编码区存在蛋白质翻译功能,但非雄性特异性蛋白。以COX1基因建立系统进化树,池蝶蚌和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聚在一起,而含有DUI现象的无齿蚌属(Pyganodon grandis)、小方蚌亚科Lampsilini属(Venustaconcha ellipsiformis)及小方形蚌属(Quadrula quadrula)物种的雄性聚为一支,雌性聚为一支。因此,雌雄池蝶蚌线粒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其差异要比其他具有双单性遗传现象的淡水双壳类小得多,且池蝶蚌线粒体遗传可能不存在双单性遗传现象。
2014, 49(4):605-608. DOI: 10.13859/j.cjz.201404018
摘要:2013年8月8日,在辽宁省凌源县青龙河自然保护区红石砬子山主峰(N 40°47′,E118°55′,海拔1253m)采集到2号蝮蛇属Gloydius蛇类标本,经鉴定为中介蝮G.intermedius,系该种在辽宁省内首次发现;本文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标本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其分布格局和生物地理学特点。
2014, 49(4):609-612. DOI: 10.13859/j.cjz.201404019
摘要:2011年6~9月,在安徽岭南省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石龙子科蜓蜥属成体标本6号,卵一窝,窝卵数7,孵化后得幼体标本7号,经鉴定为股鳞蜓蜥(Sphenomorphus incognitus),系安徽省蜥蜴新纪录。标本保存于黄山学院动物标本馆。检视所采标本,发现如下变异: 吻鳞凹陷;肛前鳞中间2枚显著大于外侧2枚;尾侧扁,尾中段高/宽的比值为1.49 (1.23 ~1.71);体背褐色,有两列黑色斑点;成体和幼体尾部均褐色。此新纪录为研究股鳞蜓蜥的地理分布、形态变异和生态学提供了基础资料。
2014, 49(4):613-620. DOI: 10.13859/j.cjz.201404020
摘要:非致命性捕食风险是捕食者对猎物产生的间接的、非致命性的捕食压力,对维持捕食者-猎物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鸟类拥有较复杂的反捕食对策,是研究非致命性捕食风险的理想对象。本文综述了非致命性捕食风险对鸟类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者通过多种方法模拟非致命性捕食风险,发现不同鸟类的耐受性不仅会影响个体适合度,也会影响其种群数量动态。鸟类对非致命性捕食压力的行为响应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鸟类自身状态,栖树高度,集群大小等。研究鸟类对非致命性捕食风险的响应,对完善捕食风险权衡理论,建立种群数量预测模型,以及探讨人类与鸟类共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生态旅游中提出合理的接近距离、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指导。
向伟 , 谢伟伟 , 张宝云 , 康岳华 , 朱圣琳 , 蒋嘉靖 , 吕亚慧 , 储明星 , 王凭青
2014, 49(4):621-629. DOI: 10.13859/j.cjz.201404021
摘要:哺乳动物的生殖功能受体内状态和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影响,这种综合作用通过错综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最终汇集于GnRH系统从而影响HPG轴的状态。NKB目前被认为是除kisspeptin外,调控GnRH脉冲分泌的又一关键因子。大量研究证实,NKB能够影响GnRH和LH的分泌,进而影响青春期的启动和生殖功能。然而,NKB对LH分泌的影响是刺激作用还是抑制作用尚存在争论。此外,NKB如何作用于GnRH神经元的信号通路尚不清楚,或性激素是否参与这一生理过程,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文章就NKB及其受体的分布、神经网络结构、NKB对GnRH脉冲发生器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针对目前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2014, 49(4):630-632. DOI: 10.13859/j.cjz.201404022
摘要:近年来的野外观察结果表明, 栗夜鳽(Gorsachius goisagi)在中国沿海地带广泛有见, 由鸭绿江口直至北部湾; 同时, 诚如Caldwells (1931) 所言, 栗夜鳽于3–5月在江西确有分布.
2014, 49(4):527-527. DOI: 10.13859/j.cjz.201404025
摘要:2014年4月7至25日,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汤逊湖千亩塘观测到长嘴半蹼鹬(Limnodromus scolopaceus)1只,为湖北省鸟类新记录。
2014, 49(4):578-578. DOI: 10.13859/j.cjz.201404026
摘要:作者在济南黄河北岸进行冬季水鸟调查时,先后于2013年11月30日、12月4日及7日,3日在次鹊山水库沉沙池(36°74′29.0″N, 116°98′41.3″E,海拔19m)发现同一水域的水面上有1-3只与其它水鸟明显不同的中型鸭,有时与小鸊鷉(Tachybaptus ruficollis)、绿翅鸭(Anas crecca)或小鸊鷉、凤头鸊鷉(Podiceps cristatus)、斑头秋沙鸭(Tadorna ferruginea)、普通秋沙鸭(Mergus merganse)等混群在一起活动,或单独活动;游泳潜水进行觅食活动,潜水时间比鸊鷉和秋沙鸭要长。见到有人驻足观察,除绿翅鸭马上飞走外,其余的或潜水或游向远方,受惊时可与秋沙鸭伴飞,但速度较慢。我们马上用配有EF100-400MM镜头的佳能7D相机进行拍摄。照片显示,该鸭嘴基、端部黑而近端部菊黄色。头颈部白色,面部灰色,与上颈侧部的显著黑色斑块相连。体白色,胸部具显著兜状黑斑,黑色翅折叠时为白色体羽掩盖而呈条斑状。尾长、黑色,游泳时明显翘起(见照片)。
2014, 49(4):586-586. DOI: 10.13859/j.cjz.201404027
摘要: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作者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鸟类多样性调查和种群监测的过程中,拍摄到1种雨燕目鸟类和1种雀形目鸟类,经鉴定为白喉针尾雨燕(Hirundapus caudacutus)和乌嘴柳莺(Phylloscopus magnirostris),均为湖南省鸟类新纪录种。
版权所有 ©《动物学杂志》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646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