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48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甘肃莲花山斑尾榛鸡的春季领域行为

      2013, 48(5):665-672.

      摘要 (2378) HTML (0) PDF 1.23 M (2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斑尾榛鸡(Tetrastes sewerzowi)为我国特有松鸡科鸟类,仅分布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高山针叶林中,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斑尾榛鸡雄鸟在春季繁殖季节占据并保卫领域。2012年4~5月,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利用录音回放和放置标本模型模仿入侵者的方法,研究斑尾榛鸡的领域行为,重点关注斑尾榛鸡雄鸟领域行为的个体差异,以及与配对时间和领域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斑尾榛鸡的领域行为依据对入侵者驱赶程度不同分为观察确认、警告、追逐、对峙、跳起打斗5个阶段。斑尾榛鸡领域行为中会发出警告鸣叫,分析表明可分为4种类型。通过对6只无线电遥测斑尾榛鸡个体的实验研究,发现其个体间领域行为的强弱存在显著差异;配对前后领域行为的强弱也存在显著差异;而这种竞争力与雄鸟领域内柳树盖度显著相关。

    • 黑琴鸡北方亚种mtDNA D-loop遗传多样性初步研究

      2013, 48(5):673-679.

      摘要 (2444) HTML (0) PDF 1.12 M (2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黑琴鸡(Tetrao tetrix)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但近年来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因此,了解不同种群的遗传变异情况,可为制定保护管理策略提供依据,以便恢复野外种群的数量。本文测定加格达奇(42个个体)和呼伦贝尔市扎兰屯(76个个体)两个黑琴鸡种群的共118个个体的mtDNA D-loop 序列,共发现25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3个单倍型,整体的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2.608,核苷酸多样性(π)为0.228%,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偏低,两个种群有一定的基因交流,Nm为14.63,群体间无显著的遗传分化。Tajima's D和Fu&Li's D的估算结果表明,这两个黑琴鸡种群相对于中性的歧异度并没有明显的偏离(P>0.1),两个种群可能未经过大规模的种群扩张过程。

    • 峨眉山灰胸薮鹛冬季栖息地特征

      2013, 48(5):680-685.

      摘要 (2600) HTML (0) PDF 876.84 K (2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于特有珍稀鸟类的保护而言,了解其对特定栖息地的要求至关重要。灰胸薮鹛(Liocichla omeiensis)是我国西南山地一种特有的画眉科(Timaliidae)珍稀鸟类。2010~2013年冬季,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在四川峨眉山对灰胸薮鹛的冬季栖息地特征进行了调查。沿山间公路、山脊或林中小径布设观察样线。样线共计26条,总长70 km。观察发现,灰胸薮鹛主要在常绿阔叶林林缘地带活动,海拔范围约500~1 300 m。共设置47个利用样方和25个对照样方。χ2检验的结果表明,灰胸薮鹛主要选择阳坡。与对照样方的差异性检验显示,灰胸薮鹛喜好利用海拔较低、乔木数量较少、乔木胸径较小、乔木均高较低、乔木盖度较小、灌木盖度较大、竹子均高较高、竹子盖度较大、草本盖度较大、藤本植物较丰富、植被总盖度较大和距林缘距离较小的生境。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灌木盖度、草本盖度、竹子盖度和距林缘距离是区分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关键因子,判别准确率达87.5%。灰胸薮鹛对冬季栖息地的选择主要与食物和隐蔽条件有关。

    • 崇明东滩鸟类栖息地优化区越冬水鸟的栖息地利用及影响因子

      2013, 48(5):686-692.

      摘要 (3041) HTML (0) PDF 1.12 M (3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阐明水鸟栖息地利用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水鸟保护对策。本研究在2012~2013年冬季对崇明东滩鸟类栖息地优化区内越冬水鸟的种类、数量以及6种环境因子(植被面积比例、裸地面积比例、水深、地形变异、栖息地结构多样性和干扰)进行调查,以了解水鸟对人工湿地的栖息地利用及其影响因子。野外调查共记录到水鸟24种9 018只,其中优势种为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和绿头鸭(A.platyrhynchos);栖息地优化区内水鸟休息的个体数量占总数量的79.2%,这表明优化区是大多数水鸟的休息地,而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白骨顶(Fulica atra)、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和黑脸琵鹭(P.minor)的觅食个体数量超过60%,说明优化区也为这些鸟类提供了觅食地。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裸地面积比例是影响越冬水鸟种类分布的最主要因子;尽管游禽在地形变异较大、植被面积比例较低的区域数量较多,但在休息时游禽更偏好于裸地面积比例较高的区域,而涉禽休息时偏好于地形变异较大的区域。为增加栖息地优化区内的水鸟多样性,建议在优化区内种植水鸟可食的沉水植物以增加水鸟的食物资源,同时增加裸地面积比例和地形变异程度,更好地为水鸟提供栖息地。

    • 钦州湾越冬鸻鹬类对不同生境利用分析

      2013, 48(5):693-700.

      摘要 (2942) HTML (0) PDF 1.24 M (3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及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先后两次对钦州湾的越冬鸻鹬类进行了调查,对越冬鸻鹬类退潮后在各类型生境的分布情况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制定有效保护越冬鸟类及其生境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下退潮后各生境内记录到的鸻鹬类物种数和种群数量均不同,钦州湾不同生境鸻鹬类结构特征随天气变化改变。相似性比较显示,晴天各生境中鸻鹬类相似性指数最高的是盐田-养殖塘生境和农田生境,相似性指数为0.96;鸻鹬类相似性指数最低的是红树林滩涂生境和光滩生境,相似性指数为0.49。阴冷天气各生境中鸻鹬类相似性指数最高的是光滩生境和盐田-养殖塘生境,相似性指数为0.79;最低是红树林滩涂生境和光滩生境,相似性指数为0.52。分析表明人类活动的干扰对越冬鸻鹬类生境选择的影响较大。

    • >珍稀濒危动物
    • 陕西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个体死亡原因分析

      2013, 48(5):701-706.

      摘要 (2636) HTML (0) PDF 946.07 K (2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5月至2013年5月,通过环志和无线电跟踪及野外观察和记录,对陕西宁陕朱鹮(Nipponia nippon)再引入种群的死亡个体进行了收集和确定。共计死亡朱鹮54只,其中雏鸟26只,亚成体8只,释放朱鹮个体均为成体,死亡总数20只。研究表明,朱鹮死亡的原因包括巢内竞争、亲鸟弃巢、雏鸟先天发育不良;天敌、食物缺乏、飞行撞击、高压电击、恶劣天气等。同时,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一些合理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

    • 云南纳帕海湿地越冬黑鹳种群动态和迁徙

      2013, 48(5):707-711.

      摘要 (2461) HTML (0) PDF 1020.06 K (2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掌握种群动态以及迁徙习性对濒危候鸟的保护至关重要。2004~2005、2007~2008、2008~2009年的冬季(10月~次年4月),采用夜栖地直接计数法对云南省纳帕海湿地黑鹳(Ciconia nigra)的种群数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2004~2005、2007~2008、2008~2009年冬季,纳帕海湿地越冬黑鹳种群平均数量分别为39.6、128.6、181.8只,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通常黑鹳10月下旬迁来,至次年3月中下旬迁离;纳帕海同时也是繁殖于蒙古国的黑鹳迁往印度越冬地的重要停歇地,过境时间集中在 11月中上旬。纳帕海湿地已经成为国内最为重要的黑鹳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建议当地管理部门加强湿地管理,维持适当的浅水区域作为黑鹳的觅食地,另外需加强旅游管理,减少游客对黑鹳的干扰。

    • 扎龙自然保护区人工辅助繁育丹顶鹤的保护实践

      2013, 48(5):712-716.

      摘要 (2685) HTML (0) PDF 1.08 M (2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就地保护中实施迁地保护是濒危物种保护的较为有效的形式。扎龙保护区自1976年筹建以来,就计划并开展了以人工辅助繁育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种群为平台的孵化、训飞、放飞工作,本文通过常规的统计方法对扎龙保护区自建区以来的丹顶鹤孵化、训飞、放飞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建区至今,人工辅助繁育丹顶鹤种群的年均孵化成功率为77.41%(1981年最高,为100%);孵化成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约为27只(2003年最高,为52只),近10年来基本维持在30~50只之间;训飞规模在逐年提高,近年来基本维持在100~120只之间;放飞规模与训飞规模同步也在逐年提高,年均放飞8只,2009年以来维持在10只以上;放飞野化的丹顶鹤已记录于中国的江苏盐城保护区、山东黄河三角洲保护区、韩国铁原地区。进一步分析表明,扎龙保护区在丹顶鹤保护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技术与方法
    • 模型分析在动物进化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2013, 48(5):717-725.

      摘要 (2642) HTML (0) PDF 925.49 K (2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早期的生态学研究往往局限于对野外观察现象的基本描述。随着模型分析方法的引入,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寻找描述性材料中蕴藏的一般性规律,探讨某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制约因素。近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模型分析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动物行为的进化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一直以来都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根据应用不同的理论基础,人们发展了许多不同的建模方法,主要包括种群遗传学模型、最优化模型、博弈模型、基于个体的模拟模型和系统发育对比分析模型等。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上5种模型方法,及其在动物进化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野生动物声音定位系统模拟实验及精度分析

      2013, 48(5):726-731.

      摘要 (2615) HTML (0) PDF 1021.28 K (2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声音通讯是动物交流的重要手段。利用声音定位野生动物,可以降低对动物的干扰,并且不受光线和生境的限制。2013年4~5月,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鸣禽的鸣唱录音,检验了利用声音定位的精度。共选择4个样方,在样方的四个边角各放1台录音机,并在样方内随机选择播放点,播放雀形目鸟类的鸣唱。通过同一段声音到达不同录音机的时间差定位声源的位置,并与实际测量的位置相比较。结果得出5种鸣禽基于鸣声定位的平均精度为(1.89±0.99)m。本研究为该项技术在国内鸟类研究中的首次尝试,希望能为利用声音监测野生动物提供参考。

    • 动物栖息地选择评估的常用统计方法

      2013, 48(5):732-741.

      摘要 (2473) HTML (0) PDF 1023.82 K (4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动物的栖息地选择。本文通过对2003~2012年期间,10个国际期刊所发表的177篇关于鸟类和兽类栖息地选择论文的30种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简要概述了目前流行的栖息地选择统计学分析方法及特点,同时对同时期的中文文献也进行了简要分析。目前关于动物栖息地选择较为流行的分析方法主要有逻辑斯蒂回归、资源选择函数、成分分析、广义线性模型、多元方差分析、基于欧几里德距离的方法、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生态位因子分析、基于个体模型、典型相关分析、物种分布模型等。广义线性模型、逻辑斯蒂回归、多元方差分析和基于欧几里德距离这些方法可以很灵活地用来分析数据,但是缺乏一个有生态学意义的理论框架。资源选择函数和生态位因子分析各自为栖息地选择研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基于个体的模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很难在系统水平形成理论。232篇国内文章中使用较多的方法是主成分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t检验、卡方检验、判别分析、方差分析、Vanderloeg选择系数和Scavia选择指数、逻辑斯蒂回归、Kruskal-Wallis H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等。在实际研究中,应根据所要解决的研究问题,选择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

    • >基础资料
    • 若尔盖湿地水鸟资源季节变化

      2013, 48(5):742-749.

      摘要 (2681) HTML (0) PDF 1.06 M (30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湿地之一。2010年从3月至12月,对若尔盖湿地水鸟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记录到48种26 050只水鸟,隶属于6目12科,其中雁鸭类水鸟最多,共统计到21 408只,占水鸟总数的82.2%。3月和10月是若尔盖湿地水鸟数量的高峰期;11月是低谷期,主要是由于水鸟的迁离和越冬水鸟尚未到达的缘故。尕海是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年物种数和水鸟数量占了整个若尔盖湿地较大的比例。卫星跟踪的结果表明,青海湖斑头雁(Anser indicus)在若尔盖湿地与云南和贵州的越冬水鸟汇合,因此加强若尔盖湿地禽流感的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 近年来中国鸟类野外新纪录的解析

      2013, 48(5):750-758.

      摘要 (3484) HTML (0) PDF 1.34 M (3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过去若干年里,在中国记录的野生鸟类物种数一直处于增长之中,特别是在2005年《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一版出版之后到2013年,又有多个中国鸟类新记录被发现。有部分新纪录已经被收录到2011年出版的《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之中,但一些新纪录在中国的记录状况、分布等信息还不为广大鸟类学工作者所熟知。本文对这些纪录的分类、分布状况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这些新纪录主要分布于三个热点地区,包括西部边境省区(新疆、西藏、云南、广西),沿海三省市(河北、天津、福建)及台湾。其中,出现在西部的新纪录物种的已知分布区邻近中国,部分种类极可能在中国境内繁殖、越冬和过境;而来自沿海和台湾的新纪录物种原有分布区距离中国较远,在中国多为偶见的迷鸟。未来这些地区仍将是产生中国新纪录的热点地区。

    • 鄱阳湖越冬白鹤家庭行为

      2013, 48(5):759-768.

      摘要 (2590) HTML (0) PDF 1.38 M (27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家庭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家庭为活动单位的白鹤群,成年白鹤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取食80.9%、警戒10.5%、理羽4.0%、游走3.9%、其他0.7%;越冬早期,成年白鹤游走行为的日节律呈现早、晚高,中午低,低谷在10:30~12:30时;越冬晚期,13:00~14:00时出现明显的取食低谷及警戒、游走和理羽的高峰;而越冬早期、中期的理羽高峰出现在14:00~15:00时;成年白鹤雄性与雌性的活动时间分配比例差异不显著;越冬期早、中、晚三个时期,成年白鹤的警戒(F=3.45,P=0.040)、理羽(F=6.99, P=0.001)及游走(F=7.79, P=0.001)行为比例差异显著。幼鹤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与成年白鹤差异非常显著。幼鹤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取食66.2%、乞食14.0%、警戒3.7%、理羽5.4%、游走3.6%、其他7.1%。雄性成鹤对幼鹤的喂饲频次呈递减趋势,雌性成鹤对幼鹤的喂饲频次从11月底到12月初呈上升趋势,12月中旬以后呈递减状态。整个越冬期,雄、雌成鹤喂饲幼鹤频次无显著性别差异(P=0.340),但越冬中期(P<0.001)及晚期(P=0.005)表现出极显著差异。随着幼鹤的成长,其活动时间节律发生较大变化;幼鹤取食行为比例明显增加,同时其乞食行为的比例显著减少,警戒行为比例显著增加。本次研究从行为学的角度展示了成年白鹤性别差异、幼鹤的生长过程及成鹤对幼鹤生长的重要性。

    • 大杜鹃在白腹短翅鸲巢中寄生繁殖

      2013, 48(5):769-773.

      摘要 (2254) HTML (0) PDF 959.17 K (2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至2012年期间,在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共发现91个白腹短翅鸲(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巢,其中15巢被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寄生,寄生率为16.48%。根据对13枚寄生的大杜鹃卵的观察,其中12枚卵色为浅蓝色,与白腹短翅鸲的深蓝绿色卵差异明显,仅1枚与白腹短翅鸲卵色一致。大杜鹃与白腹短翅鸲的卵重(t =11.208, df=38, P<0.001)和卵短径(t=0.970,df=38, P<0.001)差异极显著。白腹短翅鸲具有识别大杜鹃卵的能力,15巢中只有4巢接受寄生卵并继续孵化,7巢成功识别,剩余4巢无法确定是否识别。白腹短翅鸲为雌鸟单独孵卵,推测识别大杜鹃卵可能只与雌鸟有关。

    • >研究简报
    • 白顶鹀(Emberiza stewarti)——中国鸟类新纪录

      2013, 48(5):774-775.

      摘要 (2572) HTML (0) PDF 930.85 K (3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顶鹀(Emberiza stewarti)为中亚特有物种,比较罕见。2013年5月12日,喀什地区观鸟爱好者与户外摄影人在新疆乌恰县境内膘尔托阔依乡(39°20'N和75°05'E,海拔2 100 m)帕米尔东麓拍摄到一只雄性白顶鹀照片,经过查阅文献,确认是中国鸟类新纪录。

    • 陕西定边苟池湿地发现遗鸥繁殖群分布

      2013, 48(5):776-777.

      摘要 (2572) HTML (0) PDF 891.69 K (3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5月23日,在陕西省定边苟池湿地发现遗鸥 (Larus relictus) 繁殖群,统计结果为434巢。分为南、北两个巢群,南部巢群341巢,北部巢群93巢,南、北两个巢群间距8 m。遗鸥筑巢于坑洼相连的盐碱沼泽中一处较大"岛屿"上,巢址高出水面30~50 cm。定边苟池湿地是我国又一处新的遗鸥繁殖地。

    • 越冬期大鸨羽毛九种重金属测定

      2013, 48(5):778-780.

      摘要 (2914) HTML (0) PDF 813.95 K (2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陕西黄河湿地越冬期大鸨(Otis tarda)羽毛中重金属Mn、Cd、Cr、Cu、Ni、Pb、Zn、As、Hg含量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汞仪、原子荧光光谱仪进行了测定。其中,Zn含量最高,为147.05 mg/kg,其次为Mn含量93.03 mg/kg,而Cd、Hg含量最低,分别为0.46 mg/kg和0.03 mg/kg。

    • 新疆青格达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鸟类

      2013, 48(5):781-787.

      摘要 (2664) HTML (0) PDF 872.75 K (3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格达湖位于新疆天山以北、乌鲁木齐市附近。采用样线调查法、定点取样法、瞬时扫描统计法等,同时借助鸟网捕捉,分析青格达湖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鸟类分布与数量状况。结合近10年(2002~2013年)上百次野外调查的资料,共记录鸟类225种,分属18目53科124属。这几乎占新疆鸟类资源的48%。全部18个目中,体型较小的雀形目种类数量最多(约83种),占37%。而非雀形目的种类,以隼形目(猛禽)、雁形目(游禽)、鸻形目(涉禽)等排在前列,种类都超过20种。然而,它们多属于候鸟,停留期短暂。居留型分析,留鸟为28种、夏候鸟52种、冬候鸟24种、旅鸟87种、漂泊鸟(迷鸟)约34种。同样可见青格达湖区是鸟类迁徙的一个重要驿站或停留地(水鸟104种,占46%),而不是主要繁殖地或越冬地,候鸟(包括旅鸟、迷鸟等)达197种,占总鸟种数的87%,多数属于季节性出没的种类。种群数量消长具有周期性(大小年)、季节性(双峰)、突变性、不确定性及难预测等特点。在天山北部地区,受高山和沙漠阻隔,鸟类迁徙的方向不都是"南来北往",而是沿着天山山脉北部湖群呈东西方向迁徙,多与气流方向一致。北疆漫长的冬季,有半年时间,鸟类数量和活动频率下降,是一个相对平静的"鸟荒"时期。夏季,因为农业灌溉,青格达湖几乎被排空,水鸟难以栖息。另外,有约43种鸟类(占19%)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物种,需要格外加强管理和种群保育。但由于兵团农六师军垦区单一化种植模式、机械化耕作制度及大量使用农药等,造成一些地区鸟类绝迹,种群数量和季节性活动受到了遏制,希望有关部门予以关注。

    • >封面动物
    • 中华凤头燕鸥

      2013, 48(5):788-789.

      摘要 (2659) HTML (0) PDF 771.89 K (3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nsteini),原名黑嘴端凤头燕鸥。自1863年被首次命名之后,一直鲜为人知。仅有少数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及我国的山东烟台、青岛和福建福州(Collar et al. 2001)。1937年夏, 21只标本采自青岛外海岛屿(Shaw 1938)。这是中华凤头燕鸥在20世纪最后一次确切的记录。此后长达63年之久,该鸟似乎失去了踪迹。基于标本采集的地点和时间分布,鸟类学家们推测该鸟应在山东和福建沿海繁殖,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周边的南中国海越冬。由于缺乏确切的资料,IUCN将中华凤头燕鸥列为极危物种,而我国则将它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2000年夏,中华凤头燕鸥在马祖列岛被台湾鸟类摄影家重新发现,有8只成体混群在大约2 400只大凤头燕鸥(T.bergii)中繁殖。2004年8月,浙江自然博物馆鸟类研究小组在浙江韭山列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另一繁殖群体,有约20只中华凤头燕鸥混群在4 000只左右的大凤头燕鸥中繁殖。2006年,在澎湖列岛繁殖的大凤头燕鸥群中也发现了1对中华凤头燕鸥。马祖列岛繁殖群体由于屡受大陆渔民捡蛋等干扰,种群数量逐年下降。由于实施了严格的保护措施,2006年始数量逐渐回升,2008年繁殖个体数量最大时达到17只。近年由于猛禽等干扰因素,繁殖屡遭挫折,种群数量再次下降。韭山列岛繁殖群由于遭受渔民捡蛋,繁殖连年失败。

    • >综述
    • 台湾、海南与大陆鸟类的亲缘关系

      2013, 48(5):790-796.

      摘要 (2679) HTML (0) PDF 867.26 K (3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利用过去的文献,整理台湾、海南和大陆鸟类的亲缘关系。结果发现,海南有78%的鸟类与大陆相同,有40%的鸟类与台湾相同。依此数据,显示海南成为岛屿的时间比台湾晚,与大陆鸟类的亲缘关系也比台湾较为密切。然当孤立成为岛屿之后,栖于岛上的鸟类,乃各自发展为地方特色。台湾仍保有一些古北界的寒带鸟类,不见于海南。海南则有一些东洋界的热带鸟类,也没有分布到台湾。

    • 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及影响机制

      2013, 48(5):797-807.

      摘要 (2887) HTML (0) PDF 1.13 M (4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是一定地域内物种丰富度沿三维空间的立体分布,包括物种丰富度在经度、纬度和垂直梯度(海拔高度和海水深度)三个维度上的空间分异。近年来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与机制研究得到了生物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的重视。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格局存在多种类型,但随海拔增加而物种数减少的单调递减模型和中海拔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单峰模型较为常见。目前在机制研究中验证较多的是气候稳定性、生物因子(种间相互作用)、能量、生境异质性、干扰、进化时间、物种分化速率、面积、中域效应(mid-domain effect)、生态位保守性(niche conservatism)等假说和机制。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地理、地形、气候、地质演化历史、物种库和进化历史、物种分化速率、干扰等差异,在不同地区存在着特别的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和机制;处于同一地区的不同类群的物种也因进化扩散历史和生态适应能力不同而呈现多样化的分布格局。因此,对不同地区和类群的物种丰富度格局和机制进行研究应具体分析后才能得到可信结论。

    • 城市化对鸟类的影响:从群落到个体

      2013, 48(5):808-816.

      摘要 (3483) HTML (0) PDF 947.46 K (4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世界范围急剧的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尤其是城市化对鸟类的影响引起了生态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关注点从最初的群落水平,逐渐向种群水平和个体水平深入。在群落水平上,现有的研究展示了城市化对鸟类群落组成、物种的丰富度、多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等多方面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物种水平的研究探讨了城市化影响鸟类群落格局的内在原因:不同的鸟类物种对城市化具有不同的反应;而个体水平的研究,更是进一步从鸟类行为、生活史特征等方面揭示城市化压力和鸟类的适应对策。大量的证据说明,城市化所带来的土地使用的改变、人为干扰、热岛效应、食物资源改变、巢捕食、夜间灯光等,不同程度地对城市鸟类产生了影响。

    • >动态与其他
    • 《动物学杂志》第十一届编辑委员会

      2013, 48(5):789-789.

      摘要 (1928) HTML (0) PDF 695.51 K (2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欢迎订阅叶动物学杂志曳

      2013, 48(5):807-807.

      摘要 (2140) HTML (0) PDF 686.49 K (2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物学杂志》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主要报道动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有创见的新思想、新学说、新技术、新方法。报道范围既有宏观生态研究,又有微观实验技术。报道层次既有科学前沿性、资料性的,也有技术性、知识性的。稿件内容涉及范围广,实用性强,主要栏目有:研究报告、珍稀濒危动物、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和快讯、科技动态等等。读者对象为动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教学、技术、管理人员及广大业余爱好者。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