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48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钱塘江口弹涂鱼繁殖特征及早期发育

      2013, 48(4):497-506.

      摘要 (2683) HTML (0) PDF 1.57 M (3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采自钱塘江口沿岸滩涂(E 30°15',N 121°27')的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odestus)进行了繁殖特征和早期发育研究。弹涂鱼的个体绝对繁殖力(F)为1 432~2 978 粒,平均1 998 粒;体长相对繁殖力(FL)为36~62 粒/mm,平均45 粒/mm;体重相对繁殖力(FW)为528~1 530 粒/g,平均864 粒/g(n=83)。雌鱼性体指标(GSI)为8.47%~25.39%,平均14.49%(n=83);雄鱼GSI为0.10%~0.57%,平均0.25%(n=76)。弹涂鱼的成熟卵为沉性黏着性卵,有黏着丝,卵径(0.42±0.01)mm(n=500);受精卵椭球形,长径(0.75±0.02)mm,短径(0.56±0.03)mm,长短径比例0.74±0.03(n=300);受精卵为端黄卵,胚盘形成于动物极,作盘状卵裂。胚胎发育可划分为29个发育时相,在(27±0.5)℃、盐度10和pH 7.8±0.3条件下,经历124.13 h孵出仔鱼,所需的积温达3 351.34 h·℃。初孵仔鱼全长(2.17±0.09)mm(n=9),器官发育完善,胸鳍和鳔等器官已形成,眼睛有大量黑色素沉积,心率达(154.33±5.87)次/min(n=20)。实验条件下,初孵仔鱼投喂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培育至23 d。3~4 d龄卵黄囊已完全吸收,进入后期仔鱼;7 d龄,脊椎骨开始弯曲,消化管呈折型;11 d龄,尾鳍开始分化,尾椎骨开始上翘,上颌出现牙齿;15 d龄,下颌出现牙齿;23 d龄,尾鳍鳍条发育完整,除第一背鳍外,其他各鳍已形成。幼鱼在培育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死亡高峰期,第一个高峰出现在仔鱼孵化后5~7 d龄的开口期,第二个高峰则出现在20~23 d龄的变态期。

    • 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探讨达氏鳇的多倍体倍性

      2013, 48(4):507-512.

      摘要 (3363) HTML (0) PDF 890.69 K (3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鱼类是一类多倍体起源的鱼类,种间易于杂交,且由于存在大量微型染色体,其染色体数目和倍性也难于确定。到目前为止包括达氏鳇(Huso dauricus)在内的一些鲟鱼物种基因组大小和染色体倍性仍旧存在争议。本实验采用微卫星遗传标记技术,通过观察9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发现达氏鳇在大部分位点中显示的倍性大于二倍性,同时利用多倍体分析软件POLYSAT推断了26尾达氏鳇的个体倍性。结果表明,26尾达氏鳇中有20尾显示为六倍体,占总数的76.92%;4尾显示为八倍体,占总数的15.38%;2尾显示为四倍体,占总数的7.79%。因此,我们认为达氏鳇应该为八倍体物种,结果中出现的四倍体和六倍体个体,是由于这些个体在我们选取的微卫星位点中存在部分纯合等位基因,导致了多数个体显示为六倍体。这一结论与近年来支持达氏鳇为进化性八倍体物种的研究结果一致。

    • 杂色山雀指名亚种繁殖期的鸣声行为

      2013, 48(4):513-520.

      摘要 (2811) HTML (0) PDF 1.77 M (3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2年3~7月,对辽宁仙人洞自然保护区9巢18只杂色山雀(Parus varius varius)个体及其雏鸟的鸣声进行了录音,共获取了9种类型鸣叫(呼唤、警戒、报警、恫吓、驱逐、惊叫、喂食、雏鸟乞食、集群)和5种类型鸣唱。通过语图分析得出音节类型18种,频率范围为800~18 900 Hz。对杂色山雀不同个体鸣声特征参数的比较发现,鸣声的句子和音节时长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最高频率、最低频率在不同个体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实现了对杂色山雀繁殖期鸣声参数的量化,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其繁殖行为。

    • 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鼠害防治的经济阈值

      2013, 48(4):521-525.

      摘要 (2697) HTML (0) PDF 914.65 K (2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种群动态分析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防治经济阈值。结果表明,1995~2005年间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早春化学防治的经济阈值分别为36.4、48.8、45.2、39.6、51.2、51.7、48.6、47.2、45.4、40.8、40.1只/hm2,而2010~2012年间的经济阈值则为41.8、39.8、38.7只/hm2。1995~2012年间,布氏田鼠防治的经济阈值基本稳定在45只/hm2左右。布氏田鼠鼠害的防治经济阈值主要受牧羊放牧收益、灭鼠成本和灭鼠成效的影响,牧羊年均放牧收益与布氏田鼠早春防治经济阈值呈反比关系。根据2010~2012年间的调查结果,近年来布氏田鼠早春防治经济阈值的参考数值为40只/hm2

    • >珍稀濒危动物
    • 安徽发现安吉小鲵

      2013, 48(4):526-528.

      摘要 (2619) HTML (0) PDF 877.14 K (3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3月5日,在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一个有尾两栖类繁殖群,并采集到该物种成年标本1例,同时发现卵带17个。经鉴定为安吉小鲵(Hynobius amjiensis),属安徽省两栖动物新纪录。标本现保存于安徽师范大学。

    • 繁殖前期中国大鲵雄性成体的冲凉行为及其意义

      2013, 48(4):529-533.

      摘要 (2460) HTML (0) PDF 1.36 M (25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和探讨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繁殖前期的冲凉行为及其意义,在仿生态养殖环境条件下,采用定时定点观察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雄性成鲵的冲凉行为过程及姿势进行了观察记录,并分析了冲凉行为与年龄、求偶行为、繁殖成功率之间的关系。繁殖前期雄性成鲵表现出冲凉行为,冲凉行为与求偶行为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表现出求偶行为的6尾雄性成鲵有4尾成功参与了繁殖。冲凉行为可能促进了雄性成鲵精巢的发育,引发求偶行为,最终达到成功繁殖。

    • >技术与方法
    • 大中型鸟类标本修复翻新方法探索

      2013, 48(4):534-536.

      摘要 (2260) HTML (0) PDF 993.98 K (2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一种修复与翻新大中型鸟类标本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拆标本;2.皮张回软、清洗;3.皮张修复缝合;4.涂抹防腐剂;5.支撑架制作与固定; 6.填充与缝合;7.整形与标本固定。皮张回软时,利用药液浸泡可使皮张保持弹性,保证翻新后皮张仍保持完好形态。珍珠棉水果网作为填充物,既环保又可免招虫蛀,亦能使做出的标本形态更加逼真。

    • >自然保护区
    • 鄱阳湖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丰水期和枯水期鸟类多样性

      2013, 48(4):537-547.

      摘要 (2829) HTML (0) PDF 1.53 M (3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12月和2010年5月,利用样线法和同步调查法对江西省鄱阳湖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开展了调查,分析了丰水期和枯水期鸟类群落结构的特征及其差异。野外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4目43科169种。丰水期鸟类有36科96种,枯水期鸟类36科13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7种。结合保护区日常监测到白鹤(Grus leucogeranus)、灰鹤(G.grus)、白头鹤(G.monacha)和白枕鹤(G.vipio)的分布记录,该保护区鸟类累计达173种。保护区枯水期鸟类以雀形目、鸻形目和雁形目为主,分别占枯水期鸟类种类总数的47.4%、13.3%和9.6%;丰水期鸟类以雀形目、鸻形目和鹳形目为主,分别占鸟类种类总数的58.3%、8.3%和10.4%。枯水期和丰水期鸟类物种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换。枯水期农田生境鸟类多样性最高,其次是草洲、沼泽和水体,泥滩生境鸟类多样性最低;丰水期农田和水体生境鸟类多样性基本相同。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枯水期的优势种为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麻雀(Passer montanus)和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丰水期为白鹭(Egretta garzetta)和八哥。

    • >基础资料
    • 悦目金蛛拖牵丝力学性能的变异

      2013, 48(4):548-554.

      摘要 (2529) HTML (0) PDF 2.03 M (2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蜘蛛丝作为一种具有优良机械性能的天然动物蛋白纤维,其特有的结构和机械性能与其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由大壶状腺纺出的拖牵丝在蜘蛛的行走、建网、捕食、逃生、繁殖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均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其机械性能会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对在不同体重、不同猎物饲养和不同营养状态3种条件下人工抽出的悦目金蛛(Argiope amoena)拖牵丝与其不同单丝间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悦目金蛛拖牵丝的力学性能在组间、组内不同个体,以及同一个体不同丝纤维间变异都较大。随着蜘蛛个体的增大,蛛丝横截面直径逐渐增大,这会使得蛛丝的力学性能更好,便于作为救命索的拖牵丝在遇到危险时承受蜘蛛体重;蜘蛛在经过1个月的饥饿后,蛛丝在屈服点附近的力学性能并未发生显著变化,而断裂点应变和断裂能均显著减小,同时也表明无论对于作为救命索还是网丝,拖牵丝的弹性形变性能在与蛛丝相关的微观进化中要优先于塑性形变。这是蜘蛛在能量摄入受到限制时对拖牵丝的投入权衡的结果。

    • 低盐度海水和淡水对中华绒螯蟹性腺发育及交配行为的影响

      2013, 48(4):555-561.

      摘要 (2535) HTML (0) PDF 1.56 M (3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低盐度海水(盐度为15)和淡水(盐度为0)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性腺发育及交配行为的影响,并比较了河蟹交配和产卵前后的性腺指数及肝胰腺指数的变化。实验分为4组,分别为低盐度海水雌蟹组、淡水雌蟹组、低盐度海水雄蟹组和淡水雄蟹组。结果表明,(1)各组河蟹的成活率均在80%左右,无显著差异(P>0.05);(2) 实验第15天、30天和45天时,低盐度海水雌蟹组的卵巢指数显著高于淡水雌蟹组(P<0.05),低盐度海水雄蟹组的性腺指数也略高于淡水雄蟹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3) 实验第30天时,低盐度海水雌蟹组的肝胰腺指数显著低于淡水雌蟹组(P<0.05),其余采样时间两组雌体间或两组雄体间的肝胰腺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期间,两组雌体的肝胰腺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4) 实验第45天,低盐度海水雌蟹组和雄蟹组实验个体全部能够交配,有66.7%的低盐度海水雌蟹组的个体交配后2 d内产卵,淡水雄蟹组有部分个体在低盐度海水中有发情行为;(5) 低盐度海水组,雌蟹产卵后和雄蟹交配后的性腺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但肝胰腺指数下降不显著(P>0.05)。

    • 植酸酶对草鱼和新吉富罗非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013, 48(4):562-568.

      摘要 (2855) HTML (0) PDF 1.36 M (3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酸酶能水解植酸络合物,释放被植酸束缚的各种营养因子,因此能有效解除植酸与内源性消化酶的结合,促进消化酶的作用。本实验在全植物性饲料中添加植酸酶,研究其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淀粉酶及蛋白酶比活力的影响。以全植物性饲料为阴性对照组,添加磷酸氢钙(dibasic calcium phosphate, DCP)实验组为阳性对照组,另设4个不同梯度的植酸酶实验组(250 U/kg、 500 U/kg、 1 000 U/kg和2 000 U/kg)。实验选取健壮、规格齐整平均体质量为(12.59±0.09) g的草鱼和平均体质量为(9.59±0.12) g的新吉富罗非鱼,分别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5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鱼。养殖8周后,草鱼平均体质量(18.29±0.63) g,新吉富罗非鱼平均体质量为(24.68±1.34) g,抽样取出胃、肠和肝胰脏用来分析淀粉酶和蛋白酶比活力。结果表明,植酸酶对无胃鱼草鱼和有胃鱼罗非鱼淀粉酶及蛋白酶比活力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相比较而言,植酸酶对罗非鱼的应用效果较明显,低剂量就能显著提高其淀粉酶及蛋白酶比活力(P<0.05)。当植酸酶添加量达到1 000 U/kg时,草鱼和罗非鱼淀粉酶及蛋白酶比活力均达到峰值,此时,罗非鱼淀粉酶和蛋白酶比活力与阳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草鱼肝胰脏蛋白酶比活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植酸酶2 000 U/kg实验组,罗非鱼淀粉酶和蛋白酶比活力与1 000 U/kg植酸酶实验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草鱼肝胰脏蛋白酶比活力显著低于1 000 U/kg植酸酶实验组(P<0.05)。因此,本实验条件下,植酸酶在草鱼和新吉富罗非鱼全植物性蛋白质配合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均为1 000 U/kg,生产实践中可通过添加植酸酶部分替代无机磷源。

    • 美丽硬仆骨舌鱼核型分析

      2013, 48(4):569-573.

      摘要 (2649) HTML (0) PDF 1.46 M (2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美丽硬仆骨舌鱼(Scleropages formosus)是一种古老的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观赏鱼类。为了解该鱼的细胞遗传背景,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的方法,以头肾为材料,空气干燥法制片,对美丽硬仆骨舌鱼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丽硬仆骨舌鱼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50,核型公式为2n=2m+8sm+8st+32t,臂数(NF)为60。这一核型符合低等鱼类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可为美丽硬仆骨舌鱼的种质标准和系统演化等提供基础数据。

    • 富马酸二甲酯对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

      2013, 48(4):574-580.

      摘要 (2611) HTML (0) PDF 2.02 M (25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富马酸二甲酯对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选取不同发育阶段的斑马鱼胚胎,用富马酸二甲酯进行染毒处理,观察胚胎形态发育的异常,计算其对不同发育时期胚胎的24 h、48 h 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胚胎72 h孵化率,并考察富马酸二甲酯对胚胎血管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富马酸二甲酯影响斑马鱼胚胎的早期发育,呈剂量依赖性特点,并与开始处理的时间点有关。富马酸二甲酯引起2 hpf(受精后2 h,2 hours post-fertilization)、10 hpf、24 hpf斑马鱼胚胎死亡的24 h LC50值分别为:13.33 μmol/L、17.98 μmol/L、 32.50 μmol/L,48 h LC50值分别为:13.31 μmol/L、16.35 μmol/L、22.50 μmol/L;长期低浓度富马酸二甲酯(≥6 μmol/L)作用引起胚胎72 h孵化率下降。27.5 μmol/L富马酸二甲酯作用后会显著降低胚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表达水平。

    • 黑斑蛙嗅器和犁鼻器的组化及超微结构特征

      2013, 48(4):581-587.

      摘要 (2769) HTML (0) PDF 3.51 M (2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嗅感受器主要感知外界环境中化学信号分子。本文采用银染、NADPH-组化染色和电镜技术来观察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的嗅器和犁鼻器的功能差异及细胞组成。银染法可对嗅上皮和犁鼻上皮的细胞进行分类及区分。其中,支持细胞胞核深染成黑色,嗅细胞胞核银染为花斑状。细胞计数显示,犁鼻上皮的嗅神经细胞含量百分比显著高于嗅上皮。组化结果显示,黑斑侧褶蛙嗅上皮和犁鼻上皮对NADPH-d表达模式差异显著,前者表达明显高于后者。电镜结果显示,黑斑侧褶蛙嗅上皮和犁鼻上皮的支持细胞由两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分别为纤毛型和颗粒型支持细胞。

    • 花背蟾蜍蝌蚪皮肤的结构与发育

      2013, 48(4):588-596.

      摘要 (2714) HTML (0) PDF 1.99 M (3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在变态发育期皮肤的显微结构特点,选取G19、G22、G26、G36、G41、G43和G46共7个发育期蝌蚪的连续石蜡切片及成体的背部皮肤切片,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观察了皮肤各层结构的发育时序并进行了相应的测量。结果表明,在G19、G22和G26蝌蚪表皮均为1层细胞;G36蝌蚪皮肤细胞形态和层数在背腹部出现了显著的区别;在G41基本完成了表皮2层细胞的构建;G43期完成完整的真皮构建,其中分布有毛细血管和2种皮肤腺。G46皮肤在厚度、腺体和毛细血管分布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并与成体皮肤结构有明显的差别,显示出蝌蚪在发育过程中皮肤结构的变化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紧密的关联性。

    • 桂西南石灰岩地区部分鸟类繁殖资料记述

      2013, 48(4):597-604.

      摘要 (2488) HTML (0) PDF 2.76 M (2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2012年每年的3~7月采用系统搜寻法和根据亲鸟的行为及活动路径确定巢址的方法,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弄岗保护站辖区及其周边林区和农田进行了寻巢及观察,超过40种鸟类的巢被发现。本文摘录了18种鸟类的繁殖资料进行报道,主要内容包括生活习性、繁殖时间、窝卵数、卵大小和巢大小等。本文为今后石灰岩地区的鸟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基于线粒体ND2基因全序列探讨陕西红碱淖湿地繁殖鸥类的系统发育地位

      2013, 48(4):605-618.

      摘要 (2913) HTML (0) PDF 4.39 M (2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采自陕西红碱淖湿地繁殖的遗鸥(Larus relictus)、棕头鸥(L.brunnicephalus)、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 和鸥嘴噪鸥(Gelochlidon nilotica)线粒体ND2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联合已知该基因全序列的其他44种鸟类,重建了48种鸟类51个体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并确定了4种鸥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结果表明,4种鸥ND2基因全长均为1 041 bp;ML、MP和Bayes树拓扑结构大致相同,支持遗鸥划归为黑头鸥族(Black-headed species),棕头鸥划归为面具鸥族(Masked species),棕头鸥较为原始;普通燕鸥和鸥嘴噪鸥均隶属于黑帽族(Black cap species),鸥嘴噪鸥较为原始,处于分支底部,普通燕鸥与黑枕燕鸥(S.sumatrana)及与北极燕鸥(S.paradisaea)、南美燕鸥(S.hirundinacea)、南极燕鸥(S.vittata)聚类分支亲缘关系较近,但未能明确其具体分类地位;由于样品缺乏,鸥科(Laridae)、燕鸥科(Sternidae)和剪嘴鸥科(Rynchopidae)拓扑结构未能正确解析。

    • 香格里拉县小型兽类垂直空间生态位初步研究

      2013, 48(4):619-625.

      摘要 (3454) HTML (0) PDF 1.65 M (2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6~7月采用铗夜法,对云南香格里拉县海拔2 500~4 500 m范围内的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群落中各物种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大小与其沿海拔梯度分布的关系及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状况。共捕获19种275只小型兽类,其中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大耳姬鼠(A.latronum)、齐氏姬鼠(A.chevrieri)、藏鼠兔(Ochotona thibetana)、西南绒鼠(Eothenomys custos)和大足鼠(Rattus nitidus)分布的海拔梯度跨度最大,分布范围较广,占据垂直空间生态位宽,是当地小型兽类群落的优势种。19种小型兽类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幅度差异很大,大绒鼠(E.miletus)、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中麝鼩(C.russula vorax)的空间生态位完全重叠;大足鼠、齐氏姬鼠与滇攀鼠(Vernany fulva)、克氏田鼠(Microtus clarkei)、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灰鼯鼠(Petaurista xanthatis)、印度长尾鼩(Soriculus leucops)空间生态位完全不重叠。

    • 禁食和重喂食对大绒鼠消化道长度与重量的影响

      2013, 48(4):626-633.

      摘要 (2630) HTML (0) PDF 1.71 M (2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禁食和重喂食对栖息于横断山地区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消化道形态的影响,对禁食和重喂食条件下大绒鼠消化道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分别测定了大绒鼠禁食12 h、24 h、36 h和重喂食12 h、48 h、7 d后的总消化道、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及其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重。结果表明:禁食后,总消化道含内容物重、胃含内容物重和胃去内容物重增加,重喂食7 d后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小肠含内容物重在禁食12 h时最大,在重喂食12 h时最小,重喂食48 h后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禁食和重喂食条件下,大绒鼠的大肠和盲肠各指标均没有显著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大绒鼠在食物受到限制、饥饿等胁迫因子作用下,可能通过调节消化道形态来满足部分能量需求,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大绒鼠的消化道在禁食和重喂食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可能与其食物资源时常波动的野外生存环境有关,从一方面反映了该物种在食物胁迫下的生存机制和适应对策。

    • 麻黄素对仔鼠睾丸组织结构和Bax、EGF蛋白的影响

      2013, 48(4):634-641.

      摘要 (2812) HTML (0) PDF 2.61 M (2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麻黄素对各发育期昆明小鼠(Mus musculus)仔鼠睾丸组织结构及Bax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阳性表达的影响,选取雄性仔鼠采用递增剂量腹腔连续注射麻黄素,应用生物显微技术观察睾丸组织结构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和体视学半定量方法检测Bax和EGF蛋白在睾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麻黄素组仔鼠各发育阶段生精小管直径及上皮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或P<0.05),初级精母细胞直径小于对照组(P<0.01或P<0.05),生精小管上皮各级生精细胞的发生较晚,且排列疏松而凌乱,细胞间空隙多,发育成熟期管腔内成熟精子较少;麻黄素组各发育期仔鼠睾丸中Bax和EGF蛋白的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强(P<0.01或P<0.05)。上述结果表明,麻黄素影响仔鼠睾丸组织的发育,麻黄素对各发育期仔鼠睾丸组织的损伤可能与Bax和EGF蛋白表达的增强有关。

    • 急性铅应激诱导肝肾损伤及其分子机制初探

      2013, 48(4):642-649.

      摘要 (2636) HTML (0) PDF 3.22 M (2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腹腔注射醋酸铅方法构建了铅染毒小鼠(Mus muscculus)模型,观察了染毒小鼠肝、肾的组织学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染毒小鼠肝、肾组织中Caspase-3、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量。结果发现,急性铅染毒可诱导肝和肾组织学损伤,且在诱导肝细胞和肾细胞凋亡、损伤过程中,随时间的延长,Caspase-3的表达量逐渐增加,而Bcl-2与Bax两蛋白表达量的比值呈逐渐下降趋势,有一定的时效性,染毒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表明铅可能通过影响Caspase-3、Bcl-2和Bax的表达而诱导肝和肾细胞异常凋亡。

    • >研究简报
    • 河南省栾川县伏牛山发现翼手目物种大菊头蝠

      2013, 48(4):650-654.

      摘要 (2698) HTML (0) PDF 1.87 M (2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3月至11月,在调查河南省洞栖蝙蝠过程中,分别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沙窝镇胡山水库引水渠(N31°41',E115°04')、南阳市桐柏县桐柏山太白顶桃花洞(32°23'N,113°16'E)、洛阳市栾川县伏牛山龙峪湾矿洞(N33°42',E111°45')3地观察到大菊头蝠(Rhinolophus luctus),并各捕获1只个体共3只,对其外形和头骨特征进行了测量、描述,与其他地区的大菊头蝠进行了比较,经鉴定为大菊头蝠华南亚种(R.luctus lanous)。标本现保存于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本文还探讨了大菊头蝠在河南省的分布状况。

    • >综述
    • 软体动物维甲酸X受体研究进展

      2013, 48(4):655-664.

      摘要 (2846) HTML (0) PDF 3.06 M (2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维甲酸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作为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是核受体超家族重要的一员。脊椎动物RXR与配体及其辅调节因子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协调表达,在胚胎发育、细胞分化、新陈代谢等许多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软体动物RXR的研究因其与腹足类性畸变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获得的软体动物RXR基因的结构,比较了软体动物RXR基因各功能结构域与人类和其他动物RXR的相似性。以RXR编码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础,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发现软体动物RXR与脊索动物而不是其他无脊椎动物的RXR聚成一支。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不同RXR亚型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两类动物可能存在不同的剪切酶或剪切位点。此外论文还针对软体动物RXR的配体、二聚体伙伴以及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 >动态与其他
    • 欢迎订阅《动物学杂志》

      2013, 48(4):528-528.

      摘要 (218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物学杂志》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主要报道动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有创见的新思想、新学说、新技术、新方法。报道范围既有宏观生态研究,又有微观实验技术。报道层次既有科学前沿性、资料性的,也有技术性、知识性的。稿件内容涉及范围广,实用性强,主要栏目有:研究报告、珍稀濒危动物、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和快讯、科技动态等等。读者对象为动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教学、技术、管理人员及广大业余爱好者。

    • 江西发现蓝鹀及深色型白鹭

      2013, 48(4):561-561.

      摘要 (2746) HTML (0) PDF 1.12 M (2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1月19日,在江西省余干县发现深色型白鹭(Egretta garzetta)1只(坐标116°36′2211″ E,28°36′0790″ N),与白色型白鹭混群站立于河边泥滩上。该鸟除头部有部分白色羽毛外,全身羽毛颜色呈深灰色,喙部及腿部颜色与白色型白鹭无异。

    • 第十届郑作新鸟类科学青年研究奖评审简报

      2013, 48(4):573-573.

      摘要 (2544) HTML (0) PDF 1.20 M (3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郑作新鸟类科学基金会于3月1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召开第十届评委会,基金会主任郑光美院士主持了会议。会议对申奖人报送的论文进行了评议并经过无记名投票,评审出第十届鸟类科学青年研究奖三名:杨灿朝(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东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阳(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蓑羽鹤在鄂尔多斯桃4阿海子的繁殖记录

      2013, 48(4):641-641.

      摘要 (2629) HTML (0) PDF 1.41 M (3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中有少量个体作为夏候鸟零星散布于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曾在桃力庙 阿拉善湾海子(简称桃 阿海子)记录到蓑羽鹤的繁殖,当时,1对蓑羽鹤将巢置于桃 阿海子南面的沙丘顶部,并成功育出2只幼鹤。

    • 《动物学杂志》第十一届编辑委员会

      2013, 48(4):642-642.

      摘要 (21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