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48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动态与其他
    • 安徽阜阳发现白头鹀

      2013, 48(3):398-398.

      摘要 (2579) HTML (0) PDF 1.12 M (2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报告
    • 草原沙蜥秋季食性分析

      2013, 48(3):321-330.

      摘要 (2818) HTML (0) PDF 846.20 K (2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剖胃法对采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的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进行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草原沙蜥在8~9月间,以昆虫类动物为主要食物,占全部食物的95.8%。不同性别草原沙蜥取食的食物种类差异不显著,雌雄个体的食物百分率相似性指数及营养生态位重叠值均较大,雄性的食物多样性指数(IFD)及营养生态位宽度(BTN)均大于雌性。成体和亚成体之间以及亚成体和幼体之间食物种类存在差异但不显著,而成体和幼体间的食物种类差异极显著,不同年龄草原沙蜥的食物百分率相似性指数较小,IFD值与BTN值均是成体最大,幼体最小。总有益系数、不同性别的有益系数分别为V=22.44%,V=12.76%,V=9.83%,草原沙蜥是对荒漠化草原有益的类群。

    • 海南万泉河琼海段外来物种红耳龟与本地种中华条颈龟家域的比较研究

      2013, 48(3):331-337.

      摘要 (3663) HTML (0) PDF 1.20 M (3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海南万泉河琼海段,应用无线电遥测技术研究了外来物种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和本地种中华条颈龟(Mauremys sinensis)的家域。采用最小凸多边形法和线家域法计算了所有个体的家域大小和不同个体间家域的重叠状况。结果表明:(1)红耳龟和中华条颈龟的家域面积分别为(8.15±2.83) hm2、(5.82±3.95) hm2,线家域分别为(534.07±74.98) m、(504.00±222.96) m;(2)两种龟的家域面积和长度均无种间差异;(3)成年雌性红耳龟的家域面积和长度显著大于雄性;(4)红耳龟和中华条颈龟家域的种内重叠度分别为0.27±0.02、0.08±0.06,并且红耳龟家域的种内重叠度显著大于中华条颈龟;(5)红耳龟与中华条颈龟家域的种间重叠度为0.20±0.02。本文研究结果提示,红耳龟在野外对本地种中华条颈龟具有潜在的竞争威胁。

    • 狐蝠科3种蝙蝠舌长度及结构比较

      2013, 48(3):338-344.

      摘要 (2704) HTML (0) PDF 1.07 M (3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旧大陆食果和食蜜蝙蝠的食性类型不同是否造成其取食器官舌长度及结构的差异,本研究以2种食果蝙蝠犬蝠(Cynopterus sphinx)和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i)以及1种食蜜蝙蝠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这3个物种间舌的差异。犬蝠、棕果蝠和长舌果蝠伸入直径为2 cm试管的最大舌长度L1(包括伸入试管的吻部和吻部以外的舌长)分别为(29.19±0.52) mm、(35.05±0.82) mm、(49.34±1.64) mm;伸出吻端外部的舌长L3分别为(16.25±0.53) mm、(19.25±0.79) mm、(31.88±1.56) mm;与体重转换后的最大舌长度,即转换L1分别为(8.57±0.17) mm/g1/3、(7.90±0.27) mm/g1/3、(12.41±0.40) mm/g1/3;与体重转换后的伸出吻端外部的舌长,即转换L3分别为(4.77±0.16) mm/g1/3、(4.34±0.22) mm/g1/3、(8.01±0.38) mm/g1/3;与体重转换后的解剖舌长分别为(5.56±0.16) mm/g1/3、(5.35±0.14) mm/g1/3、(6.65±0.38) mm/g1/3。此5个参数种间比较均差异显著,食蜜类的长舌果蝠的5个参数均显著长于食果类犬蝠和棕果蝠的相应参数。通过比较3种蝙蝠的舌结构发现,长舌果蝠的舌尖尖细且具有毛刷状丝状乳头结构,舌面及两侧凹槽较多;犬蝠和棕果蝠的舌尖钝圆,舌面乳头和凹槽较少而平缓。本文结果表明,旧大陆食蜜蝙蝠与食果蝙蝠在舌长度和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捕食行为的差异有关。

    • 典型草原区达乌尔鼠兔年龄划分标准

      2013, 48(3):345-350.

      摘要 (2605) HTML (0) PDF 1.11 M (2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年龄鉴定是研究动物种群生态学的重要基础。作者于2009~2010年间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采用整洞群夹捕的取样方法捕获了198只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urica,116只雌鼠,82只雄鼠)。在对样本进行常规解剖和数据记录后,根据样本的胴体重频次分布特征并参照繁殖特征,对达乌尔鼠兔进行年龄划分。分析结果表明,达乌尔鼠兔胴体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据此本文按照性别将达乌尔鼠兔划分如下3个年龄组,雌性:幼年组(胴体重≤55 g)、亚成年组(55 g<胴体重<75 g)、成年组(胴体重≥75 g);雄鼠:幼年组(胴体重≤55 g)、亚成年组(55 g<胴体重<85 g)、成年组(胴体重≥85 g)。并根据达乌尔鼠兔体重与胴体重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利用体重鉴定达乌尔鼠兔年龄的依据。本方法可为野外达乌尔鼠兔的年龄划分和种群结构动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珍稀濒危动物
    • 尾突角蟾Megophryscaudoprocta(两栖纲,角蟾科)的进一步记述

      2013, 48(3):351-356.

      摘要 (2484) HTML (0) PDF 2.02 M (2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尾突角蟾(Megophrys caudoprocta Shen, 1994)具有非常特殊的特征,它们的尾杆骨(urostyle)长,超过坐骨(ischium)后缘,支持着尾突(caudal projection);泄殖孔(cloacal pore)在股间后缘向腹面开口;上眼睑(upper eyelid)前部大,有一三角形突起向侧后突出。这些特征有别于角蟾属其他物种,有重要研究价值。近年来在模式标本产地又采到1雌2雄,先后共4号成体标本,本文对其形态特征,生物学资料和分布作了进一步记述,并拍摄到原色生态照片。

    • 陕西红碱淖遗鸥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

      2013, 48(3):357-362.

      摘要 (2497) HTML (0) PDF 1.64 M (3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2年5~7月,应用e-Science信息技术和标记法,对陕西神木县红碱淖(N 38°13'~39°27', E 109°42'~110°54')遗鸥(Larus relictus)的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雏鸟由双亲共同承担喂食。育雏前期,亲鸟采取直接喂食、食物呕吐于巢边和在巢中间断性喂食这3种喂食模式;亲鸟昼间平均喂食(0.706±0.036)次/h,夜间平均喂食(0.469±0.024)次/h,双亲在喂食频次上无显著差异(F=32.54, P >0.05)。育雏后期,主要采取双亲直接喂食和亲鸟把食物呕吐于地面上,由雏鸟自己取食的喂食模式;亲鸟昼间平均喂食(0.416±0.021)次/h,夜间平均喂食(0.331±0.018)次/h,亲鸟喂食次数与雏鸟的日龄存在相关性(r=0.074, P<0.05)。随着雏鸟日龄的增长,暖雏次数趋于减少,而在炎热晴天、降雨和大风等天气状况下,暖雏时间和护雏行为都增强。雏鸟20日龄后未再观察到暖雏行为。雏鸟体长及外部器官的形态学参数适合用Gompertz曲线方程拟合。同时,与其近缘种黑嘴鸥(L.saundersi)的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进行了比较。

    • >技术与方法
    • 一种简便制作小型鱼类形态标本的方法

      2013, 48(3):363-366.

      摘要 (2586) HTML (0) PDF 1.68 M (3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一种简便制作小型鱼类形态标本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作前准备; 2.剥离皮肤; 3.支撑架制作与放置; 4.缝合; 5. 配制填充材料; 6.填充; 7.装义眼与整理姿态; 8.干燥,上色,生境制作与固定。与其他制作小型鱼类形态标本的方法相比,新方法中先缝合再填充的步骤,难度小,容易控制填充物的量,做出的标本形态更逼真。

    • 白条草蜥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分离与鉴定

      2013, 48(3):367-370.

      摘要 (2501) HTML (0) PDF 1.07 M (2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是一种年产多窝卵的蜥蜴。为了对其婚配制度、同一雌性个体所产卵的窝内和窝间的父权状况、种群的遗传结构和物种的进化历史等研究内容进行探讨,本研究筛选出白条草蜥的9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微卫星位点筛选自包含(AC)n 和(ATAG)n重复片度的微卫星富集文库。在白条草蜥安徽滁州种群的16~32个个体中对上述位点进行检测后发现,上述座位的等位基因数目范围为12~20个,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894~0.955,观测杂合度范围0.565~0.938,表明这些微卫星标记具有良好的遗传多样性,它们将在白条草蜥的种群遗传结构、基因流水平、种群分化和婚配制度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 利用微卫星标记对种公牛进行个体识别鉴定

      2013, 48(3):371-376.

      摘要 (2242) HTML (0) PDF 1.18 M (3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7个微卫星标记及其荧光标记引物扩增短片段串联重复序列(STR),并通过全自动基因分析仪检测基因型,识别和鉴定了中国荷斯坦种公牛(Bos taurus)的冷冻精液。只允许1个位点有错配作为判别标准,对牛冷冻精液进行个体识别鉴定。结果表明,实验采用的17个微卫星座位的遗传多样性均较高,累积个体识别能力达99.99%,累积偶合率是9.74×10-10,17个微卫星位点适用于牛的个体识别鉴定。

    • >自然保护区
    •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鹦哥岭树蛙种群分布及数量调查

      2013, 48(3):377-381.

      摘要 (2814) HTML (0) PDF 1.66 M (4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10年7月~2012年1月,采用在不同海拔梯度设置样带和样方的方法,对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鹦哥岭树蛙(Rhacophorus yinggelingensis)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鹦哥岭树蛙分布范围非常狭窄,栖息的生境类型较为单一,仅分布于海拔1 200 m以上的临时性水潭内,种群数量为(2 972±831)只。由于该物种的数量极其稀少,建议提高鹦哥岭树蛙保护等级以加强保护。

    • 白鹤中途停歇地主要食物藨草球茎密度的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2013, 48(3):382-390.

      摘要 (2879) HTML (0) PDF 2.71 M (2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扁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和三江藨草(S.nipponicus)的球茎是迁徙白鹤(Grus leucogeranus)在莫莫格中途停歇地的主要食物。2010年9月15~25日,对莫莫格白鹤集中停歇地鹅头泡湿地的20条样线上100 m等间隔470个取样点进行了地下0~20 cm的藨草球茎的取样工作。基于此,采用反距离权重、4种径向基函数和普通克里格共6种空间插值方法模拟了该区域藨草球茎密度。交叉验证和插值结果的空间分布图对比,径向基函数中的张力样条插值效果最佳,是最适于该区域挺水植物藨草球茎密度的空间插值方法。张力样条插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藨草球茎密度均值为(46.0±44.3)个/m2。其中,<25个/m2的面积占研究区的41.7%, 25~100个/m2 的面积占45.9%,而 > 100个/m2 的面积仅占12.4%。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分析白鹤迁徙种群与环境因子的生态关系、预测该地区白鹤的环境容纳量提供十分重要的基础数据。

    • >基础资料
    • 河南济源马铁菊头蝠不同越冬期肠道寄生蠕虫群落比较

      2013, 48(3):391-398.

      摘要 (3367) HTML (0) PDF 1.81 M (2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2006年和2006~2007年冬季分别对济源市人工隧道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mequinum)越冬群消化道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寄生蠕虫群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济源市人工隧道马铁菊头蝠越冬期消化道寄生蠕虫共有5种,2种吸虫,即济源中孔吸虫(Mesotretes jiyuanensis)和朝鲜斜睾吸虫(Plagiorchis koreanus),2种绦虫,即垦丁蝙蝠绦虫(Vampirolepis kengtingensis)和东北蝙蝠绦虫(V.toohokuensis),1种线虫,即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Strongylacantha pretoriensis)。2006~2007年越冬期缺少了垦丁蝙蝠绦虫。2005~2006年越冬期总感染率为94.74%,吸虫和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为73.68%和63.18%,2006~2007年总感染率为91.30%,吸虫和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为78.26%和65.22%。两个越冬群感染平均强度和平均密度比较高的是济源中孔吸虫和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优势种以济源中孔吸虫和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为主;所感染蝙蝠体内寄生2种蠕虫的蝙蝠个体在两个冬眠群中占蝙蝠总数的比例都比较高(约50%以上);虫体数量在30条以内的蝙蝠个体约占蝙蝠感染总数的75%以上。数量较多的朝鲜斜睾吸虫、济源中孔吸虫和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在越冬群马铁菊头蝠消化道内彼此间没有明显的协同或排斥作用,这3种寄生蠕虫的寄生事件应该是相互独立的。结果表明,济源市人工隧道越冬马铁菊头蝠群消化道寄生蠕虫感染率比较高,不同年度冬眠期消化道内寄生蠕虫除朝鲜斜睾吸虫的平均强度和平均密度差异显著之外,相同种类之间几乎没有差异,冬眠期蝙蝠寄生蠕虫的群落结构几乎没有变化。

    • 盐度对哈氏仿对虾肌肉一般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2013, 48(3):399-406.

      摘要 (2619) HTML (0) PDF 1.44 M (2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调查不同盐度(12~36)环境下养殖的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肌肉一般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研究了盐度对该虾肌肉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肌肉的水分随环境盐度升高出现显著的直线下降,而粗蛋白含量随环境盐度升高而直线升高;各盐度组的粗脂肪含量虽然没有明显差异,但其含量随盐度升高有一定的线性下降趋势;36盐度组的粗灰分含量比12、16、20和28盐度组的明显高,32盐度组的灰分含量比20和24盐度组的也明显高;所检测的肌肉干样16种氨基酸中,只有3种氨基酸的含量随盐度升高而升高,而其他13种氨基酸的含量随盐度升高明显降低,其中有10种氨基酸的含量在盐度12~24条件下的比盐度28~36条件下的明显高,而这些氨基酸含量在盐度12~24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各盐度组间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没有明显差异;必需氨基酸和半必需氨基酸含量在盐度12~24条件下的均比盐度28~36条件下的明显高,而在12~24盐度组之间以及28~36盐度组之间均没有明显差异。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的比值和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比值随盐度升高均明显线性降低;盐度12~24组的必需氨基酸指数(66.13~67.42)高于盐度28~36组的(62.56~64.46)。综上所述,盐度12~24环境下养殖的哈氏仿对虾肌肉营养价值相对较高,表现为低盐趋向,考虑到肌肉的水分含量和生长性能,哈氏仿对虾在养殖期间选择16~24盐度范围比较合适,同时也说明哈氏仿对虾适合大多数沿海地区环境的盐度条件。

    • 拟穴青蟹OTUB的分子克隆及其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2013, 48(3):407-416.

      摘要 (2482) HTML (0) PDF 5.11 M (2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OTUB1是哺乳动物雌激素信号通路中的一个关键因子,它可以使雌激素受体α(ERα)去泛素化并抑制其转录活性。本研究从实验室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转录组测序数据库中筛选出OTUB基因片段,利用SMART RACE技术克隆得到Sp-OTUB的cDNA全长。该序列全长1 261 bp,包括5' 非编码区(5'-UTR)40 bp,开放阅读框(ORF)804 bp 和3' 非编码区(3'-UTR)417 bp。其ORF编码267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量为31 ku。该蛋白序列中包含一个OTU样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催化结构域和一个由半胱氨酸(C)、天冬氨酸(D)和组氨酸(H)组成的催化三联体。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Sp-OTUB在成熟拟穴青蟹各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血淋巴中的表达量最大,精巢中表达量最低。在卵巢发育过程中,Sp-OTUB的表达量在卵巢增值期为最大,与其他各时期具有显著差异; 在精巢发育各阶段,Sp-OTUB表达量在精子细胞期达到最大,显著高于精母细胞期和成熟精子期。同源系统进化分析Sp-OTUB与大多数物种的OTUB1聚为一支,与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和紫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purpuratus)亲缘关系最近。实验结果初步显示Sp-OTUB在拟穴青蟹生殖调控方面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铜尾矿复垦地土壤动物群落的恢复

      2013, 48(3):417-427.

      摘要 (2825) HTML (0) PDF 2.02 M (2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动物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铜尾矿复垦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变化规律,采用样带法和陷阱法对安徽铜陵市林冲铜尾矿复垦地及其外围林灌地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样带法共获得土壤动物3 154只, 隶属5门10纲,共计27个类群,优势类群为线虫纲、弹尾目和蜱螨目,常见类群为猛水蚤目和鞘翅目幼虫;陷阱法共获得土壤动物2 160只,主要有弹尾目、膜翅目、双尾目、蜘蛛目、倍足纲和寡毛纲等12类群。自铜尾矿复垦地中心到外围林灌地,土壤动物密度和丰度呈递增趋势;与外围林灌地相比,铜尾矿复垦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DG指数较低而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与外围林灌地距离越大,与外围林灌地群落相似性系数越小;表聚性越明显。地表土壤动物从外围林灌地迁入铜尾矿复垦地的多度和丰富度随间隔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减少,随调查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外围林灌类型的变化而变化。上述结果表明,铜尾矿复垦地及其外围林灌地土壤动物群落之间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和渐变性,这为外围林灌地土壤动物迁入铜尾矿复垦地定居提供了证据。

    • 盐度、温度对卵形鲳鲹选育群体肝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2013, 48(3):428-436.

      摘要 (2404) HTML (0) PDF 2.28 M (2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盐度渐变和温度骤变的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同盐度(10、20、30、40)处理和不同温度(18.0℃、21.0℃、24.6℃、29.0℃、32.0℃)处理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选育群体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的影响。在实验结束时,盐度10组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盐度20组SOD活力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盐度40组120 h时,SOD和GPX活力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AT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18.0℃和21.0℃ SOD活力在1、3、6、12、24 h这5个取样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CAT活力在实验结束时(24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9.0℃ SOD和CAT活力在实验结束时(24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2.0℃ SOD和CAT活力在5个取样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适当的盐度或温度变化可以改变卵形鲳鲹肝抗氧化酶活力,达到机体耐受极限时酶活力下降。

    • 贝氏高原鳅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形态及组织结构

      2013, 48(3):437-445.

      摘要 (2399) HTML (0) PDF 2.09 M (2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仔、稚鱼呈线性生长趋势。仔鱼出膜后1~2 d为内源性营养阶段,3 d进入混合营养阶段,15 d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初孵仔鱼口凹已经出现,出膜后3 d与外界相通,9 d口咽腔基本发育完成。8 d食道发育基本完成。初孵仔鱼消化道雏形已现,但胃肠未明显分化。出膜后64 d胃小凹处出现胃腺,胃消化功能基本完备。初孵仔鱼肠道已经分化,出膜后27 d肠基本发育完成。初孵仔鱼具有肝前体,出膜后2 d肝细胞开始分化,7 d肝中出现明显的中央静脉和肝细胞索,肝组织结构与成体差异不大。3 d肝前端出现胰组织,4 d具有胰雏形,5 d完整胰出现,胰腺细胞之间具有大量嗜曙红酶原颗粒物质;9 d胰岛出现,胰组织基本发育完成。64 d消化系统各部分组织结构发育基本完成。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形态发育需要很长的时间,出膜后64 d胃肠仅前端膨大,无任何弯曲;85 d胃与食道呈直角弯曲后下行,但胃肠无明显分界;120 d胃弯曲为"Z"形后笔直下行,胃肠仍无明显分界,肝为一整体,未见分叶。1龄幼鱼,消化系统解剖结构与成鱼相似,但肝缺少右叶,肠缺少胃背面的圆环形弯曲。贝氏高原鳅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特点和仔鱼的营养方式可能体现了长江以南地区冬天繁殖鱼类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一般规律和仔鱼的营养趋势。

    • 恩诺沙星对银鲫急性毒性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013, 48(3):446-450.

      摘要 (2303) HTML (0) PDF 1.87 M (2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恩诺沙星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的急性毒性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评价恩诺沙星对异育银鲫的安全性。本实验研究了恩诺沙星对异育银鲫的急性毒性,并观察了恩诺沙星在不同剂量下对异育银鲫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对异育银鲫的半数致死剂量为1 949.84 mg/kg,安全剂量为194.98 mg/kg。当恩诺沙星以常规给药剂量(20 mg/kg)连续口灌异育银鲫30 d时,异育银鲫的血清总蛋白含量、谷丙转氨酶含量、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含量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变化;而当恩诺沙星以40 mg/kg、80 mg/kg、160 mg/kg、320 mg/kg的剂量连续口灌异育银鲫30 d时,异育银鲫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23%、30%、46%、86%(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37%、42%、69%、86%(P<0.05)。本研究确定了恩诺沙星对异育银鲫的安全剂量,证实了恩诺沙星引起异育银鲫出现肝功能失调的剂量范围,对恩诺沙星在异育银鲫养殖中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证实常规给药剂量(20 mg/kg)的恩诺沙星不会导致异育银鲫出现肝损伤。

    • 山溪鲵的脊柱特征,兼议有尾目脊柱的划分

      2013, 48(3):451-456.

      摘要 (2334) HTML (0) PDF 1.98 M (2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有尾目脊椎的划分,本文以小鲵科的山溪鲵(Batrachuperus pinchonii)为例,运用透明骨骼双色法对其脊柱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并对各部分椎骨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和绘图。结果显示,山溪鲵的脊椎根据椎骨是否具前关节突、横突、肋骨、肋软骨和脉弓等形态特征可分5部分;同时结合小鲵科其他20种94号标本和蝾螈科6种27号标本的脊柱特征及文献资料,讨论了有尾目脊椎的划分,认为将有尾目脊柱划分为5部分(颈椎、躯椎、荐椎、尾荐椎和尾椎)的观点较将其划分为4部分(颈椎、躯椎、荐椎和尾椎)的观点更合理。

    • 中国大鲵生殖腺胚后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2013, 48(3):457-464.

      摘要 (2335) HTML (0) PDF 2.09 M (2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寻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生殖腺胚后发育的特点及规律,采用解剖学与组织学技术对其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鲵的原始生殖腺开始出现于出膜28~49 d;出膜133~175 d时一些个体生殖腺内已初步分化出原始卵泡;出膜259~343 d时一些个体生殖腺内已初步分化出生精小叶;出膜427 d时,卵巢已明显分化为皮质与髓质,且髓质内出现了卵巢腔,精巢内生精小叶及其内的腔隙、精巢间质等分化已较为明显;出膜511 d时精巢分化为明显的生精小叶和非成熟小叶两个区域。本文认为,大鲵与其他无羊膜类原始生殖腺的分化一般发生在胚后阶段,而且雌性的分化时间早于雄性。

    • 中华鳖日本品系体内氟苯尼考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2013, 48(3):465-473.

      摘要 (2740) HTML (0) PDF 2.44 M (2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研究了氟苯尼考在中华鳖日本品系(Pelodiscus sinensis Japanese strain)体内的残留代谢规律。在(25.0±2.0)℃水温下,150只体重为(250±50) g健康中华鳖日本品系连续7 d投喂含30 mg/kg氟苯尼考的饲料,分别于最后一次给药后1 h、2 h、4 h、8 h、16 h、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240 h、360 h采集肝、血液、肌肉和肾样品。样品中氟苯尼考的残留量采用乙酸乙酯提取,正己烷净化,电喷雾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测定,内标法定量,并利用3P97药动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在中华鳖日本品系血液、肌肉、肝和肾中达峰浓度分别为167 μg/kg、188 μg/kg、67.15 μg/kg和85.71 μg/kg,达峰时间分别为4 h、8 h、8 h和8 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4.9 h、9.4 h、29.5 h和13.0 h,药动学方程分别为:C血液=210.332e-0.070 6 t+938.161e-0.046 5 t,C肌肉=5 642.635e-0.077 1 t+5 765.891e-0.074 4 t,C=111.596e-0.036 0 t+4.339e-0.023 5 tC=176.509e-0.065 4 t+615.697e-0.053 6 t。说明氟苯尼考在中华鳖日本品系体内残留代谢较快,建议休药期为15 d。

    • 白胸苦恶鸟消化管的组织学观察

      2013, 48(3):474-479.

      摘要 (2773) HTML (0) PDF 2.24 M (2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白胸苦恶鸟(Amaurornis phoenicurus)的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食管皱襞发达,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食管腺发达,颈段多于胸段,黏膜肌层为一层纵肌,厚约0.06~0.26 mm。肌层为一层厚约0.19~0.27 mm的环肌。腺胃被覆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内有单管腺和复管腺两种腺体,单管腺仅深约0.11~0.20 mm;复管腺厚约1.19~1.26 mm,占管壁的77.8%~80.4%。肌胃的类角质层发达,厚约0.16~0.24 mm。肌胃腺呈管状,与类角质层突起形成皱襞。肌层发达,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构成。肠绒毛无分支和中央乳糜管,十二指肠绒毛长而密集,空肠绒毛呈细长指状,直肠绒毛长且呈叶状。十二指肠与直肠肠绒毛内有大量致密淋巴小结,盲肠绒毛短,肠腺少。

    • 中缅树鼩UCP2 cDNA核心片段的序列分析

      2013, 48(3):480-486.

      摘要 (2750) HTML (0) PDF 3.73 M (2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解偶联蛋白2(UCP2)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解偶联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相关研究表明,UCP2 可以抑制某些细胞(如免疫细胞等)线粒体活性氧的过量生成。本研究通过设计简并引物进行RT-PCR从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肝中获得UCP2基因cDNA核心序列。该片段长745 bp,推测氨基酸序列为248个氨基酸。结构功能分析发现, 此段氨基酸序列具有2 个线粒体内膜载体蛋白特征结构、5个跨膜α-螺旋结构域、1个嘌呤结合区域(PNBD)以及3个解耦联蛋白质的特征序列。中缅树鼩UCP2氨基酸序列与普氏野马(Equus caballus)、小家鼠(Mus musculus)、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人(Homo sapien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豚鼠(Cavia porcellus)、苏门达腊猩猩(Pongo abelii)、加卡利安鼠(Phodopus sungorus)和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UCP2进行比较,氨基酸同源性均在90%以上。同时,本研究通过MEGA5构建系统树,对UCP2分子进化特征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 >研究简报
    • 贵州省荔波发现百花锦蛇

      2013, 48(3):487-489.

      摘要 (2872) HTML (0) PDF 1.90 M (2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7月~2012年8月,在贵州省荔波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时,分别在板寨、瑶山、翁昂和洞塘采集到游蛇科蛇类标本共5条,经分类鉴定为锦蛇属(Elaphe)的百花锦蛇(E.moellendorffi),为该物种在贵州省内首次发现,增加了其在国内的分布点。

    • >综述
    • 中国的紫水鸡——其分布与种下分类问题的回顾与探讨

      2013, 48(3):490-496.

      摘要 (2810) HTML (0) PDF 2.20 M (2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Swinhoe的早期记录跨越140余年后, 2012年3月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终于在厦门被重新发现并得以确认其繁殖群的存在。继而在检视以往文献过程中, 注意到对于紫水鸡在中国状况的认识, 无论是对其分布,还是亚种认定, 均多存疑问之处。本文对紫水鸡在中国南方各省(区)的发现和记录过程做了大致梳理, 概述了以往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紫水鸡分布认识误区的产生原因, 并指出当今中国鸟类学界对中国紫水鸡亚种分布态势上的不同意见。作者提出这些问题与同行探讨, 以期促成消弭疑问, 并希望鸟学界同仁能够关注紫水鸡在中国的动态变化与发展。

    • >动态与其他
    • 湖北神农架发现灰背伯劳

      2013, 48(3):356-356.

      摘要 (2455) HTML (0) PDF 829.82 K (2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发现高原山鹑和白鹤

      2013, 48(3):406-406.

      摘要 (2579) HTML (0) PDF 1.16 M (2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