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47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云南紫溪山巨春季觅食树种选择

      2012, 47(6):1-6.

      摘要 (2819) HTML (0) PDF 923.61 K (2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3~5月在云南省楚雄市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对巨(Sitta magna)觅食树种、觅食树干大小和觅食部位选择进行了观察。采用中心象限法(point-quarter technique)对研究区域的植物重要值进行了测定,用以计算觅食树种的选择系数。结果表明:巨对觅食树种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主要选择在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觅食,觅食时间占97.46%,觅食次数占96.54%,两者均极显著多于其他树种(P<0.01),选择系数为43.89;巨对云南松的树干大小也有选择性,主要在胸径大于15 cm的大树(云南松中、成林)觅食,觅食次数占95.60%;在云南松的树干、枯树枝、活树枝和针叶丛4个部位中,巨偏爱在树干觅食,觅食时间占61.32%,觅食次数占57.02%,两者同样极显著多于其他部位(P<0.01)。食物种类及丰富度、种间竞争和巨自身的形态特征等可能是影响巨对觅食树种、觅食树干大小和觅食部位选择的原因。

    • 荒漠伯劳巢址选择和繁殖成功

      2012, 47(6):7-13.

      摘要 (3254) HTML (0) PDF 1.14 M (3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5~7月对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N40°21'~40°22',E96°13'~96°14',海拔1 306 m)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巢址选择和繁殖成功进行研究。调查了58巢的巢址因子,巢主要位于营巢树主枝上,巢距地面高度多为2.0~2.5 m。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巢距地面高度、营巢树高度、营巢树胸径和营巢处树干直径是影响荒漠伯劳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这也是荒漠伯劳适应繁殖地大风天气的结果。既调查巢址数据又明确繁殖情况的49个巢中,红柳(Tamarix ramosissima)(5棵)上巢的繁殖成功率明显高于沙枣(Elaeagnus angusifolia)(43棵)和胡杨(Populus euphratica)(1棵)上的巢,原因可能是红柳郁闭度大。已知窝卵数和繁殖情况的30个巢中,窝卵数分别为2(1巢)、4(7巢)、5(18巢)、6(4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窝卵数和繁殖成功率之间差异不显著(χ2=3.921,df=3,P>0.05)。发现的63个巢中跟踪监测了54个巢(包括调查巢址数据的和未调查巢址数据的)的繁殖情况,54巢中37巢繁殖成功,成功率为68.52%。所有繁殖失败的巢均为产卵阶段或育雏早期阶段由于同类的破坏而导致繁殖失败,繁殖失败巢的数量随着相邻最近巢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因而,繁殖失败可能与种群密度以及种内竞争有关。

    • 陕西秦岭东段南坡繁殖鸟类群落组成的30年变化

      2012, 47(6):14-24.

      摘要 (2769) HTML (0) PDF 1.25 M (2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8和2010年每年5~7月在秦岭东段南坡的商洛地区商南、山阳、柞水和洛南4县根据海拔和植被类型选择样点,并采用样线法和网捕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繁殖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观察记述鸟类159种,农田和栽培植物带(215~650 m)有鸟类96种,其中优势种是山麻雀(Passer rutilans),低山阔叶林带(650~1 200 m)鸟类种数最多,有135种,其中优势种是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针阔混交林带(1 200~2 200 m)有73种,其中优势种是橙翅噪鹛(Garrulax elliotii);秦岭东段南坡鸟类群落与中段南坡以及西段南坡和巴山北坡鸟类群落有较高的相似性,但是和秦岭北坡、巴山南坡的鸟类群落相似性较小,反映出秦岭和巴山对鸟类物种组成的阻隔作用和该地区鸟类区系组成的过渡性。和30年前相比,秦岭东段南坡鸟类物种增加了64种,但是有8种鸟类在2008和2010年的调查中未见到。总体上,秦岭东段南坡的繁殖鸟类群落组成在过去的30年里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獐的警戒行为模式及逃跑起始距离的适应性变化

      2012, 47(6):25-30.

      摘要 (2816) HTML (0) PDF 1.04 M (2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掌握獐(Hydropotes inermis)的警戒行为特征并为重引入项目提供管理依据,以人为干扰源观察獐的警戒反应,发现其警戒模式包括听(hear)或扫视(scan)、盯视(stare)、走开(walk away)、跑开(run away)、吼叫(bark)和压脖(stretch)。利用逃跑起始距离对上海松江野化圈养(自主采食)獐、上海华夏圈养(人工饲喂)獐和江苏盐城野生獐警戒性进行比较,得出人工饲喂獐警戒性最小,野生獐警戒性最大。野化獐警戒性提高,表明可通过降低人类活动和种群密度、扩大区域面积等途径野化提高獐警戒性。

    • >珍稀濒危动物
    • 东昆仑-阿尔金山地区黑颈鹤种群分布与秋季数量变化

      2012, 47(6):31-35.

      摘要 (2479) HTML (0) PDF 1.55 M (2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在新疆主要分布在与青海、西藏相邻的阿尔金山、东昆仑山地区。2011年9~11月,对该地区黑颈鹤的分布、种群大小、数量变化、生存状况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在乌尊硝尔、铁木里克乡、玉素甫阿勒克、鸭子泉、阿达滩、祁曼塔格乡、吐拉牧场等25个样点,都观察到有黑颈鹤分布。利用样点调查法和直接计数法,重复调查164次,共记录到黑颈鹤158只。其中,在依协克帕提湿地(N37°15'~37°23',E90°11'~90°20',海拔3 903 m)最多一次记录到126只黑颈鹤集群。结合早期的科学考察记录,推测在整个东昆仑-阿尔金山地区共有黑颈鹤220~260只左右。黑颈鹤家庭成员数量为1~4只,4种类型的家庭所占比例分别为5.9%、60.3%、29.4%和4.4%。在10月份之前,主要以家庭为单位活动;10月中旬,开始大规模集群,10月29日集群数量达到最高峰,并开始迁徙;11月6日黑颈鹤全部迁徙离开。此外,还观察到有少量的灰鹤(G.grus)和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与黑颈鹤混居在一起。

    • >技术与方法
    • 制革鞣制工艺在小布氏鲸皮张脱脂中的应用

      2012, 47(6):36-43.

      摘要 (2476) HTML (0) PDF 2.99 M (2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分析组织结构并测定脂肪含量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制革鞣制工艺对一头小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的皮作了脱脂效果研究。在控制好对皮肤整体质量影响最小的情况下,本文设计了一套工艺流程,将脱脂操作贯穿到整个皮张的鞣制过程中。经组织切片和氯仿甲醇法检验,胸部和腹部真皮的脂肪体积比,由31.78%±2.69%和44.80%±3.74%下降至4.28%和6.83%;含脂量下降至4.04%和5.57%,脱脂率达到了86.24%和84.90%,基本满足了标本制作的脱脂要求。

    • >自然保护区
    • 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

      2012, 47(6):44-53.

      摘要 (2876) HTML (0) PDF 1.35 M (3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5月~2012年1月,对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兴凯湖保护区共有鱼类7目15科49属67种,其中土著鱼类7目13科42属60种;鱼类组成具有典型的古北界区系特征,鲤科鱼类是其中最大的类群,构成区系成分的主体;经济鱼类种群以小型种类为主体,年龄结构偏低;渔获物种类小型化、个体低龄化;种群资源量和渔获量都在下降。兴凯湖保护区的鱼类资源呈衰退趋势。

    • 广西猫儿山地区鸟类组成及垂直分布格局

      2012, 47(6):54-65.

      摘要 (2692) HTML (0) PDF 1.42 M (3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猫儿山是华南地区的最高峰,为了了解其鸟类随着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利用网捕法和样线法对猫儿山地区的鸟类组成及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猫儿山地区共有鸟类268种,隶属于16目51科,其中留鸟130种,夏候鸟51种,冬候鸟15种,旅鸟72种。依据不同海拔的典型植被类型把猫儿山地区分成7类生境,其中低海拔的农田生境鸟类多样性最丰富,有156种。随着海拔的升高,猫儿山鸟类种数逐渐减少,G-F指数也表现相似的规律。猫儿山鸟类在区系组成上主要以东洋界鸟类为主,在181种繁殖鸟中,东洋界鸟类有149种,古北界鸟类有15种,其余为广布种。随着海拔的升高,东洋界的鸟类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古北界的鸟类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猫儿山鸟类组成的垂直分布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基础资料
    • 广西猕猴体内中华巨囊吸虫(吸虫纲,枝腺科)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2012, 47(6):66-71.

      摘要 (2356) HTML (0) PDF 2.73 M (2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巨囊吸虫(Megacystium sinensis)是从广西猕猴(Macaca mulatta)体内检获的一种小型枝腺科吸虫。本文运用组织形态学方法对该虫形态特征作进一步观察。虫体的排泄囊很大,顶部有两个长35~37 μm呈V形管状排泄管,排泄囊壁黏膜单层柱状上皮。卵巢、卵黄腺、梅氏腺与输卵管连接,输卵管连接子宫。阴道开口生殖孔与子宫末端连接,阴道壁具有厚的肌肉质,阴道内有虫卵。雄茎囊很大,椭圆形,雄茎囊开口生殖孔,末端位于腹吸盘背后。雄茎囊内有S弯曲射精管、U形贮精囊和输精管。射精管中段黏膜表面有条束状肌肉组织。输精管位于雄茎囊末端,在腹吸盘背面分成2支与2睾丸内侧连接。本文补充了该虫排泄囊、雄茎囊和雌性生殖器官的形态特征。

    • 双氟沙星在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2012, 47(6):72-77.

      摘要 (2667) HTML (0) PDF 1.66 M (2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阐明双氟沙星在健康与处于患病状态下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utus gibelio)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差异,为双氟沙星的正确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人工创伤感染的方式采用最佳浓度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异育银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双氟沙星在健康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对照,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氟沙星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以鱼体重的20 mg/kg口灌给药后,双氟沙星在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异育银鲫与健康异育银鲫体内的总药时曲线均符合一级吸收开放性二室模型,其药动学方程分别为C=6.227e-0.109t-8.074e-2.752t+1.847e-0.006tC=110.295e-0.331t+1.533e-0.01t-111.828e-0.412t,但与双氟沙星在健康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相比,双氟沙星在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异育银鲫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速度减慢,其在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异育银鲫体内的分 布半衰期、消除半衰期、吸收速率常数、曲线下面积分别增加了4.25 h、36.17 h、2.34/h和74.52 mg·h/L,达峰时间延长了5.75 h,峰浓度降低了61.16%,且未出现重吸收现象。本研究证实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够导致异育银鲫肝肾功能损伤,因而双氟沙星在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异育银鲫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均会减慢。

    • 合浦珠母贝鳃的显微与超微结构

      2012, 47(6):78-84.

      摘要 (2664) HTML (0) PDF 3.32 M (3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是典型的滤食性瓣鳃类动物,也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珍珠养殖贝类。本研究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合浦珠母贝鳃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鳃结构属于异丝鳃型,左右两侧各2个鳃瓣,每个鳃瓣由内鳃瓣和外鳃瓣组成。鳃瓣由主鳃丝和普通鳃丝构成,主鳃丝在鳃瓣中主要起支架作用,每2根主鳃丝之间的9~12根普通鳃丝由"簇内连接"(intrabunchial junction)相连成簇。普通鳃丝之间通过"丝间连接"(interfilament junction)相连,丝间连接的上皮细胞与普通鳃丝的扁平细胞结构一样,为鳃的呼吸上皮。丝间连接的存在扩大了鳃的表面积,这种结构有助于进行气体交换。主鳃丝和普通鳃丝表面有前纤毛和侧纤毛,与食物运送和气体交换有关。普通鳃丝表面的纤毛为典型的"9+2"型微管结构。

    • 剑尾鱼卵子发生的组织学观察

      2012, 47(6):85-91.

      摘要 (2760) HTML (0) PDF 2.60 M (2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卵胎生硬骨鱼类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卵巢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剑尾鱼卵子的发育过程可划分为6个时相。Ⅰ时相的卵母细胞呈原始分化状态,细胞外具一层细胞质膜。Ⅱ时相卵母细胞外不仅具有质膜,而且还包绕一层滤泡细胞。Ⅲ时相和Ⅳ时相的卵母细胞分化明显,胞质内开始积累脂滴和卵黄颗粒。Ⅴ时相为成熟卵子,卵子的卵膜极薄,胞质内含有丰富的脂滴和卵黄。Ⅵ时相卵母细胞进入退化期,滤泡细胞从卵周向中央突入,卵黄被完全吸收,滤泡细胞自身也变得肥大。结果表明,剑尾鱼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发育是不同步的。

    • 基于COⅢ和HNF-1α序列研究龟鳖类的系统进化特征

      2012, 47(6):92-102.

      摘要 (3040) HTML (0) PDF 2.79 M (2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获得小鳄龟(Chelydra serpentina)的COⅢ和HNF-1α序列,并分别结合NCBI中其他龟鳖的同源性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比对后得到757 bp的COⅢ一致序列和769 bp的HNF-1α一致序列。其中,COⅢ一致序列含有可变位点324个,序列总变异率为42.8%,简约信息位点230个;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5%、26.6%、30.8%、15.1%,A+T含量(58.3%)高于G+C含量(41.7%),转换/颠换比率(R)为2.62。HNF-1α一致序列有变异位点112个,变异率为14.6%,简约信息位点67个;T、C、A、G的平均含量为26.1%、23.1%、28.3%、22.6%,A+T含量为54.4%,G+C含量为45.7%,转换/颠换比率(R)为1.42。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龟鳖类种间、属间、科间遗传距离,并采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基于COⅢ序列的淡水龟科4个属间的遗传距离为0.090~0.153,平均遗传距离为0.129;曲颈龟亚目5个科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50~0.207,平均遗传距离为0.177;基于HNF-1α序列的龟科9属间的遗传距离为0.003~0.051,平均为0.016;鳄龟科、龟科、淡水龟科3科间的遗传距离为0.044~0.067,平均为0.053。由遗传距离和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知,淡水龟科与陆龟科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龟科的亲缘关系较远;支持龟科重新划分为两个分支;鳄龟科和海龟科亲缘关系较近,大鳄龟(Macroclemys temminckii)和小鳄龟可能同为一属。

    • D-木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谢调节的作用机制

      2012, 47(6):103-111.

      摘要 (2984) HTML (0) PDF 2.51 M (2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D-木糖对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Rattus norregicus)脂代谢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以高脂饲料饲喂Wistar雄性大鼠7周建立了高脂血症模型大鼠,以同批次饲喂普通饲料的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后将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再分为4组,包括高脂血症模型组,高浓度D-木糖给药组(给药剂量按照大鼠的体重为1.2 mg/g·d),中浓度D-木糖(给药剂量0.6 mg/g·d)给药组,低浓度D-木糖给药组(给药剂量0.3 mg/g·d)。给药组以灌胃方式给药,正常对照组和高脂血症模型组动物同时灌胃等量生理盐水。6周后处死动物取材,计算脂/体比;肝冰冻切片观察肝的病理学变化;肝匀浆处理,以蛋白质印迹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受体(HDL-R)的表达变化;同时测定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给予D-木糖干预后,各剂量给药组的体重与脂/体比显著低于高脂血症模型组(P<0.05),二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脂酶表达差异显著(P<0.05),但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差异不显著(P>0.05);病理学改变表现突出,高浓度给药组肝细胞坏死与高脂模型组以及中低浓度给药组相比明显减轻,小叶结构完整,脂肪变程度轻,且较少炎性浸润;HDL-R蛋白表达水平在正常对照组与高脂血症模型有显著差异,各剂量给药组HDL-R水平呈现一定的药物浓度依赖性,高浓度给药组更接近于正常对照组。说明高脂血症大鼠经D-木糖治疗后,肝脂肪性变和肝细胞坏死程度减轻,肝细胞HDL-R的缺乏得到明显改善,证实D-木糖在改善高脂血症大鼠肝细胞损伤状况、保护肝组织结构与功能完整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

    • 高能量膳食对中老年食蟹猴糖尿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2, 47(6):112-118.

      摘要 (2607) HTML (0) PDF 1.57 M (2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选择空腹血糖值(FPG)在正常范围内(3.20 mmol/L≤FPG<5.50 mmol/L)的中老年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60只,高能量膳食诱导12个月后,将其分为正常血糖组和诱高血糖组(FPG≥5.50 mmol/L)。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2组中36个糖尿病相关基因在诱导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中的mRNA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能量膳食诱导后,诱高血糖组FPG和甘油三酯(TG)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P<0.05),而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分组无显著相关性(P>0.05)。基因表达水平上,诱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均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ACE)、肝糖原磷酸化酶基因(PYGL)、水通道蛋白基因(AQP2)等19个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高能量膳食诱导前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基因的表达模式变化一致,但诱高血糖组的mRNA表达量变化大,且三磷酸腺苷柠檬酸裂解酶(ACLY)、选择素L(SELL)、突触相关蛋白23(SNAP23)、突触融合蛋白(STX4)这4个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仅在诱高血糖组高能量膳食诱导前后呈差异表达(P<0.05)。

    • >研究简报
    • 贵州省发现短肢角蟾

      2012, 47(6):119-120.

      摘要 (2854) HTML (0) PDF 1.49 M (3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2年6月,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的松桃县一村庄采到雄性角蟾标本1号,经鉴定为短肢角蟾(Megophrys brachykolos Inger and Romer),系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

    • 湖南省雀形目鸟类新纪录4种

      2012, 47(6):121-124.

      摘要 (2751) HTML (0) PDF 1.95 M (36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5月~2012年6月,作者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鸟类资源调查和种群监测的过程中,拍摄到4种雀形目鸟类,经分类鉴定为灰翅鸫(Turdus boulboul)、蓝喉仙鹟(Cyornis rubeculoides)、灰眉岩鹀(Emberiza godlewskii)和银脸长尾山雀(Aegithalos fuliginosus),均为湖南省鸟类新纪录。

    • >封面动物
    • 关于厦门的紫水鸡

      2012, 47(6):125-127.

      摘要 (2537) HTML (0) PDF 1.66 M (3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世纪中叶,英国鸟类学家Robert Swinhoe曾两次报道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在福建厦门的记录:当他本人第一次看到1只饲养在他人笼舍中的个体时,即判定它肯定不是P.poliocephalus[Latham,1801]而有可能是P.smaragdinus[Temminck,1827][1];两年后,当Swinhoe得到1只活体时,他认为该鸟应当是P.smaragdinus之下的一个亚种,同时,考虑到该鸟在形态上与P.smaragdinus略有差异,Swinhoe又"试探性地"将它命名为Porphyrio coelestis sp.nov.[2]。无论Swinhoe当年的分类意见得当与否,他的这两次记录,都应当是发表于正式学术刊物上论证紫水鸡在中国有见的最初记录。

    • >综述
    • 贝类等无脊椎动物脑啡肽研究进展

      2012, 47(6):128-135.

      摘要 (2548) HTML (0) PDF 1.66 M (2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贝类等许多无脊椎动物体内含有脑啡肽等阿片肽系统,并且在其生长、繁殖等生理生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脑啡肽在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体内的定位、分离提取、测序鉴定及其相关酶的研究等方面,对贝类等无脊椎动物脑啡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目前来看,脑啡肽物质在无脊椎动物中有关各种功能和机理研究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对于其深层次的分子作用机理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 甲状腺激素在两栖动物变态过程中的作用

      2012, 47(6):136-143.

      摘要 (2880) HTML (0) PDF 1.84 M (3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两栖动物的幼体变态是研究甲状腺激素调节组织和器官重构的理想模式。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两栖动物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中3种脱碘酶D1、D2和D3的特点及其生物学功能;甲状腺激素受体的蛋白结构、类型和机能;以及甲状腺激素对两栖动物幼体变态过程中各个类型组织和器官重构的调节;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受体和脱碘酶的互作,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 龟鳖目淡水龟科系统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2, 47(6):144-155.

      摘要 (2730) HTML (0) PDF 5.36 M (3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淡水龟科是龟鳖目中物种数目最多、形态变异最多样的一个类群。其早期的系统学研究主要依据形态学和细胞学的特征,近年来,随着分子数据的不断增多,结合形态学等方法,淡水龟科系统发生学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至今尚未有一致的结论。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有关淡水龟科起源的单系性问题;潮龟属、闭壳龟属和拟水龟属重划分问题;潮龟属、草龟属和小棱背龟属属间关系问题;齿缘龟属、果龟属和东方龟属属间关系问题;齿缘龟属和木纹龟属属内种间关系问题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以期为淡水龟科的系统发生关系和物种保护等研究提供参考。

    • 粪样在大熊猫研究上的应用

      2012, 47(6):156-163.

      摘要 (2815) HTML (0) PDF 1.69 M (3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数量少,传统取样法难以实施,样品的缺乏给大熊猫研究带来很大困难。而采集大熊猫粪样对大熊猫自身无损伤,粪样易获得和保存。本文总结了应用粪样进行的大熊猫食性与消化吸收、种群与个体识别、类固醇激素、寄生虫与病原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大熊猫粪样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