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47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一些蜘蛛类群味觉毛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2012, 47(5):1-7.

      摘要 (2703) HTML (0) PDF 1.31 M (3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化学通讯是蜘蛛最基础和最普遍的种内及种间通讯方式之一,蜘蛛体表的味觉毛能够接触性地或者近距离地感知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但味觉毛的相关研究仅在少数几种蜘蛛中有过报道。我们通过扫描电镜分别对幽灵蛛科(Pholcidae)、弱蛛科(Leptonetidae)、泰莱蛛科(Telemidae)、蟹蛛科(Thomisidae)和球蛛科(Theridiidae)共5科32种蜘蛛味觉毛的形态、数量及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蜘蛛味觉毛一般呈"S"形或弧形;毛根部与体表形成较大角度,末端开口。一般分布在步足的跗节和后跗节,一些种类在步足胫节亦有味觉毛分布。所观察的蜘蛛中绝大部分种类在触肢上未发现味觉毛,仅有2种蟹蛛即角红蟹蛛(Thomisus labefactus)和膨胀微蟹蛛(Lysiteles inflatus)以及1种球蛛即鼬形微姬蛛(Phycosoma mustelinum)在触肢上有味觉毛。味觉毛的数量在不同蜘蛛种类中有较大差异,从十几根到上百根不等。蜘蛛味觉毛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等特征除了与遗传相关外,亦有可能与其生境和生活方式等有关。

    • 大头鲤原种种群的遗传现状

      2012, 47(5):8-15.

      摘要 (2561) HTML (0) PDF 1.17 M (2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头鲤(Cyprinus pellegrini)是一种云南高原湖泊特有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鱼类。土著种大头鲤与外来种鲤(C.carpio)的渐渗杂交在星云湖野生种群中已经广泛发生。本研究结合形态和微卫星及线粒体DNA分析检测了螺蛳铺大头鲤原种种群的遗传现状。结果显示,螺蛳铺大头鲤样本所有个体在形态上位于大头鲤与鲤的参照样本之间;在微卫星因子对应分析中也显示,其位于大头鲤与鲤的参照样本之间,但与大头鲤参照样本较为相似;在线粒体DNA分析中显示,都具有鲤的单倍型。中间性形态特征以及核基因组成与线粒体基因组成的不一致现象,表明螺蛳铺大头鲤样本均为杂种个体。因此,螺蛳铺大头鲤原种种群可能是一个杂种种群,有必要重新建立大头鲤人工繁殖计划。

    • 来曲唑对暗纹东方鲀性腺分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2, 47(5):16-23.

      摘要 (2569) HTML (0) PDF 1.27 M (2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雌激素在鱼类雌性性别分化中的作用,在克隆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性腺CYP19ADMRT1基因部分序列基础上,采用不同浓度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 (letrozole, LE)(0、25、125、625、3125 μg/L)处理暗纹东方鲀初孵仔鱼,每个平行组各20尾鱼,观察CYP19ADMRT1基因的表达情况和组织学变化。RT-PCR结果显示:25 μg/L LE实验组中样本CYP19ADMRT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LE 125 μg/L以上各浓度组中约30%的样本同时表达CYP19ADMRT1基因,且随着LE浓度增加,CYP19A表达量下调,而DMRT1表达量上调;组织学研究表明,125 μg/L LE以上各实验组样本中可见由雌性向雄性转变的间性体性腺。孵化后56d,125 μg/L LE实验组样本中约有20%显示雌性;625 μg/L LE实验组样本显示表型雄性和间性体,未见雌性;最高浓度3125μg/L LE组中所有样本均显示表型雄性,CYP19ADMRT1基因表达与对照组雄性相同。上述结果说明,抑制内源雌激素合成可使暗纹东方鲀仔稚鱼CYP19A基因表达下调,同时DMRT1基因表达上调,并发生雄性化性逆转。

    • 溯河洄游的长江刀鲚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其生长特征

      2012, 47(5):24-31.

      摘要 (3097) HTML (0) PDF 1.22 M (3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溯江产卵洄游中的刀鲚 (Coilia nasus) 是目前长江最名贵的水产品之一。本文分析了2009年4~5月采自长江九段沙、靖江和芜湖3个江段的299尾洄游型刀鲚样本。结果显示,3个种群的体长为15.8~32.8 cm,平均(23.3±3.5)cm,18.0~24.0 cm体长组占总数的52.51%。体重为11.83~143.80 g,平均(48.19±24.89)g,10.00~50.00 g体重组占总数的59.53%。芜湖种群的体长和体重均显著小于九段沙和靖江种群(ANOVA, P=0.000<0.01)。299尾个体包括1~4龄4个年龄组,其中51.28%的九段沙个体和53.97%的靖江个体均为3龄;而多达85.26%的芜湖个体则为2龄。不论体长、体重还是年龄结构,已较20世纪70年代同江段渔获物有明显下降。结果还显示,九段沙、靖江和芜湖种群的性比分别为1:1.28、1:1.46和1:1.97,显示出沿长江往上性比逐渐增加的现象。3个种群的平均丰满度为0.35±0.05,但即使是在同龄组,靖江种群的丰满度也显著高于芜湖和九段沙种群,这可作为刀鲚在这一江段最名贵高价的一种解释。

    • ENU诱变获得一种多趾小鼠及其突变基因的鉴定

      2012, 47(5):32-40.

      摘要 (2704) HTML (0) PDF 1.25 M (2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化学诱变剂乙酰基亚硝基脲(N-ethyl-N-nitrosourea, ENU)获得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趾突变小鼠(Mus musculus),该突变小鼠在后趾内侧(即轴前部)多出一个脚趾,且严重程度不一,部分小鼠双侧后足都有多趾表型。阿尔新蓝-茜素红染色结果表明,多趾突变杂合子小鼠除多趾异常发育外,其余骨骼无明显异常。为定位该突变基因,利用微卫星标记对 (C57BL/6J×DBA/2J) F1代多趾突变小鼠回交C57BL/6J得到的 N2代多趾小鼠进行全基因组扫描,最终将本例多趾突变基因定位于小鼠第2号染色体微卫星D2mit45与D2mit184之间,并初步确定Alx4为该突变候选基因。在此基础上对Alx4进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发现突变小鼠Alx4基因编码区第433位碱基处发生A到T的颠换,导致编码区第145位密码子AAA(编码赖氨酸)变为终止密码子TAA,引起蛋白编码提前终止,是引起多趾表型的原因。

    • 30年来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变化研究

      2012, 47(5):41-45.

      摘要 (2629) HTML (0) PDF 1.22 M (3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976、1987和2001年3次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调查资料及2006~2007年大熊猫监测数据,利用ArcView GIS软件系统地比较了1976~2007年之间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由20世纪70年代的217100 hm2退缩到90年代前的167 000 hm2,大熊猫栖息地缩减和片断化较为严重;90年代后有所好转,面积增加到347 499 hm2,并在格局上整体存在向北向西扩散的趋势。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变化的原因主要与森林采伐及1998年实施的天然林禁伐有关,而栖息地斑块化主要与公路建设、人为活动等有关。

    • >自然保护区
    • 天童常绿阔叶林样地中优势鸟类食性与采食地点植物的关系

      2012, 47(5):46-53.

      摘要 (2695) HTML (0) PDF 1.47 M (3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在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天童20 hm2样地中对鸟类食性进行观察,并对鸟类与植物物种间分布关系进行研究。调查观察到鸟类5目12科32种3 130只次,其中优势种类为灰眶雀鹛(Alcippe morrisonia)、红头 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大山雀(Parus major)、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和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采用Sorensen相似性指数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优势种鸟类与植被分布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鸟类分布与植物分布呈对应关系:大山雀和红头 山雀在同一时期与浙江柿(Diospyros glaucifolia)有相关性,白头鹎同时期与刺毛越橘(Vaccinium trichocladum)和青皮木(Schoepfia jasminodora)相关,栗背短脚鹎在不同时期与同种植物格药柃(Eurya muricata)相关。

    • 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特征及群落结构

      2012, 47(5):54-65.

      摘要 (2707) HTML (0) PDF 1.35 M (3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对宁夏罗山国家级保护区鸟类区系及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记录到鸟类15目46科98属164种,占宁夏已知鸟类总种数的48.81%。其中留鸟51种(31.10%), 夏候鸟68种(41.64%),旅鸟38种(23.17%),冬候鸟7种(4.27%)。繁殖鸟119种,其中以古北界鸟类占优势,有88种,占繁殖鸟总数的73.95%;东洋界种15种,占12.61%;广布种鸟类16种,占13.45%。研究发现不同季节、不同生境中的鸟类群落特征差异较大。林地鸟类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最高,水域鸟类具有最高的G-F指数。相似性分析显示,山地荒漠草地和废弃村庄的鸟类群落,林地和浅山灌丛鸟类群落,分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春季鸟类群落物种数、G-F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

    • >基础资料
    • 白肛海地瓜精子发生及形态的超微结构

      2012, 47(5):66-73.

      摘要 (2730) HTML (0) PDF 2.26 M (2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了白肛海地瓜(Acaudina leucoprocta)的精子发生过程及其形态结构,揭示了白肛海地瓜精子发生时期一系列变化,其精子发生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成熟精子5个时期。精原细胞体积最大。精母细胞染色质开始凝集。精细胞前顶体颗粒形成。白肛海地瓜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为原生型,由头部、中部、尾部组成,头部圆形,最前端为顶体,核染色质凝集成团块状,中部是线粒体和中心粒复合体融合成1个超大结构,尾部长约60 μm,尾部鞭毛横切面为典型的"9+2"型结构。

    • 栉孔扇贝消化系统γ-氨基丁酸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2012, 47(5):74-78.

      摘要 (2746) HTML (0) PDF 1.48 M (2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ABC法)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对γ-氨基丁酸(GABA)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消化系统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栉孔扇贝的唇瓣、口唇、肠道的上皮细胞均呈GABA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呈颗粒状分布且多集中于上皮细胞游离端;胃上皮中未见GABA阳性反应;肝胰腺的上皮细胞及部分结缔组织中呈现GABA阳性反应,其中部分上皮细胞中的阳性反应物质呈团块状分布。GABA在栉孔扇贝消化系统除胃以外的各器官均有分布,推测其可能参与消化功能的调节作用。

    • 3种中型蜘蛛卵袋形态特征与纤维组成结构

      2012, 47(5):79-87.

      摘要 (3053) HTML (0) PDF 1.66 M (3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扫描电镜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球蛛科(Theridiidae)温室拟肥腹蛛(Parasteatoda tepidariorum)、肖蛸蛛科(Tetragnathidae)肩斑银鳞蛛(Leucauge blanda)及狼蛛科(Lycosidae)猴马蛛(Hippasa holmerae) 3种中型蜘蛛卵袋的超微结构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观察。形态观察表明,这3种蜘蛛的卵袋形态各异,温室拟肥腹蛛卵袋一头尖,呈梨状;肩斑银鳞蛛卵袋呈扁平状;猴马蛛卵袋呈椭球形。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温室拟肥腹蛛卵袋外覆盖层仅仅由一种均一直径的柱状腺丝组成,而另外2种蜘蛛卵袋外覆盖层主要由柱状腺丝与少量其他丝腺纺出的丝纤维组成。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温室拟肥腹蛛卵袋外覆盖层的丝纤维的氨基酸组成与具有保守性的其他种类蜘蛛柱状腺丝心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较大,这表明其可能含有新的丝心蛋白家族成员。本文根据氨基酸组成与扫描电镜的结果分析探讨了不同直径丝纤维的丝腺来源。

    • 盐度对新吉富罗非鱼受精卵孵化和仔稚鱼活力的影响

      2012, 47(5):88-92.

      摘要 (2665) HTML (0) PDF 944.47 K (3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盐度梯度对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水温(28±0.5)℃下,观察比较了8个梯度的盐度(3‰、6‰、9‰、12‰、15‰、18‰、21‰、24‰)及纯净淡水(盐度为0)条件下,新吉富罗非鱼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同时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对4批初孵仔鱼进行耐饥饿实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值。结果表明,新吉富罗非鱼受精卵在盐度6‰~15‰时,孵化率较高(89.0%~92.7%);盐度低于3‰和高于18‰时,孵化率较低。仔鱼生存适宜盐 度3‰~15‰,最适盐度6‰~9‰。新吉富罗非鱼仔鱼在盐度0~3‰及18‰~24‰时,仔鱼的SAI值较低,不适宜仔鱼培育;盐度为6‰~15‰时,仔鱼的活力较高。仔鱼的SAI值与受精卵的孵化率呈正相关关系。

    • 鳜两种生长抑素受体cDNA全长克隆与组织表达

      2012, 47(5):93-100.

      摘要 (3045) HTML (0) PDF 1.36 M (2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了鳜(Siniperca chuatsi)脑中2种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2和SSTR3)cDNA全长序列。结果显示,鳜SSTR2 cDNA全长1 820 bp,含开放阅读框1 146 bp,编码382个氨基酸;SSTR3 cDNA全长1 874 bp,含开放阅读框1 458 bp,编码486个氨基酸。SSTR均由5个结构区域组成:N端、7个转膜区(TMD)、3个细胞外袢(ECLs)、4个细胞内袢(ICLs)和C末端。NJ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鳜SSTR2和SSTR3分别形成相对独立的分支,两者间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51.2%,表明它们是由不同基因编码而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鳜SSTR2和SSTR3 mRNA的组织表达特征,它们均在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SSTR2 mRNA在肝中表达量最高,SSTR3 mRNA在胃中表达量最高。SSTR2、SSTR3表达差异反映它们可能参与不同生理调控作用。

    • 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嗜银细胞胚后发育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2012, 47(5):101-109.

      摘要 (3167) HTML (0) PDF 2.22 M (2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中国黄羽鹌鹑(Coturnix aponica)消化道嗜银细胞胚后发育的分布规律和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口腔、食管、嗉囊和泄殖腔中未发现嗜银细胞,其余部位均有不同数量的分布,其分布呈波浪形,大多数日龄段在腺胃和结直肠中存在2个分布高峰,回肠次之,十二指肠、空肠、盲肠较少,随着日龄增加,不同部位嗜银细胞数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在100 d时达高峰。嗜银细胞主要分布在腺胃腺叶内细胞之间、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及固有层内,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锥形及梭形等。结合嗜银细胞形态与功能间的联系,发现消化道内广泛分布着4种类型的嗜银细胞。我们认为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的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外分泌及旁分泌3种功能,其分布特点可能与动物的食性及生活环境有关。

    • 雅安市区林地鸟类多样性及生态位分析

      2012, 47(5):110-118.

      摘要 (2967) HTML (0) PDF 1.05 M (3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经过一个年周期的调察与统计,共记录雅安市区林地鸟类79种,隶属于8目32科。通过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的测算发现,春秋两季大于夏冬两季,农田类型明显低于次生林、人工林及其他生境。在所有鸟类中,灰喉鸦雀(Paradoxornis alphonsianu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在不同季节均具有较高的优势度,发冠卷尾(Dicrurus hottentottus)、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大山雀(Parus major)、绿背山雀(P.monticolus)具有最高的生态位宽度值。自20世纪60年代,雅安市区鸟类物种组成及栖息地随城市化进程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 低氧对甘肃鼢鼠体内ACTH及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2012, 47(5):119-123.

      摘要 (2739) HTML (0) PDF 889.74 K (2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低氧对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采用KX-21N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甘肃鼢鼠低氧处理前后血液中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进行测定,并采用SN-695A型智能放免r测量仪测定血清中ACTH浓度。结果表明,氧浓度分别为14.1%、10.5%和6.5%条件下,甘肃鼢鼠RBC、HGB和HCT均显著升高,MCV变化不明显,MCH和MCHC下降,血清ACTH含量显著升高;腹腔注射ACTH后甘肃鼢鼠RBC、HGB、HCT均显著升高。说明低氧激活了甘肃鼢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导致ACTH分泌增加,刺激皮质酮分泌,致RBC、HGB、HCT含量增加,从而提高血液中红细胞的携氧能力以适应低氧生活环境。

    • >研究简报
    • 海南万泉河中发现外来有害种——马那瓜丽体鱼

      2012, 47(5):124-126.

      摘要 (2485) HTML (0) PDF 964.31 K (3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在海南琼海万泉河发现外来鱼种马那瓜丽体鱼(Parachromis managuensis)。该种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已在野外建立种群,可能会对本土鱼类产生不利影响。建议主管部门禁止人为放生。

    • 贵州省爬行类新纪录——黄纹石龙子

      2012, 47(5):127-129.

      摘要 (2724) HTML (0) PDF 1.37 M (2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7月30日在贵州省黔东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从江县秀塘乡九万大山采得石龙子1只,经鉴定为黄纹石龙子(Eumeces capito),为贵州省爬行动物新纪录。

    • >封面动物
    • 蜘蛛的视觉

      2012, 47(5):130-130.

      摘要 (3830) HTML (0) PDF 794.28 K (3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很多蜘蛛有8只眼睛,在头部前端排成2列或者3列.根据排列位置,蜘蛛的眼睛可分为前中眼、前侧眼、后中眼和后侧眼。所有蜘蛛的眼睛都是单眼,表面是角膜,在角膜下皮层的内面是由特化的视觉细胞构成的视网膜。每一个视觉细胞有一个有核的细胞体,一端有视杆.根据核和视杆位置的不同,蜘蛛的单眼可以分为后视杆眼渊前中眼冤和前视杆眼(前、后侧眼和后中眼).角膜后面是反光组织和色素细胞.

    • >综述
    • 秀丽隐杆线虫脂肪沉积研究进展

      2012, 47(5):131-135.

      摘要 (2697) HTML (0) PDF 891.00 K (3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脂肪的过度沉积会引发多种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Ⅱ型糖尿病等。小白鼠(Mus musculus)和猪(Sus domesticus)是常用的研究脂肪沉积的模式动物,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脂肪代谢调控网络错综复杂,调控因子相互作用。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具有结构简单、身体透明、便于观察、繁殖周期短、易于人工培养等特征,因此使得秀丽隐杆线虫进行脂肪调控的研究成为了可能。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线虫脂肪沉积方面的研究,综述秀丽隐杆线虫研究脂肪沉积的进展。

    • 啮齿类动物中布鲁斯效应的研究进展

      2012, 47(5):136-142.

      摘要 (2690) HTML (0) PDF 1.11 M (3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布鲁斯效应是一种由陌生雄性以及其化学信号所引起的妊娠终止现象,首次在实验室小鼠(Mus musculus)中发现。学者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从行为到内分泌,从神经机理到进化意义,都有相关的研究报道。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布鲁斯效应在其他啮齿类物种中的情况,其生物学意义及神经内分泌机制,有效诱发雌鼠妊娠终止的化学信号成分等几个方面。本文就目前对布鲁斯效应已经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并讨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

    • 粪便类固醇激素检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2012, 47(5):143-151.

      摘要 (2666) HTML (0) PDF 950.54 K (3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监测野生动物的生理状况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检测过程中影响动物粪便类固醇激素检测准确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包括样品的新鲜程度、样品量和保存方法;激素代谢的日节律和季节性变化;动物的年龄、性别和繁殖状态等,以期为粪便类固醇激素检测技术在野生动物中的准确应用提供借鉴。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