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47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异鳔鳅年龄结构、生长特性与生活史类型

      2012, 47(3):1-8.

      摘要 (2603) HTML (0) PDF 962.59 K (3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在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江段采集405尾异鳔鳅 (Xenophysogobio boulengeri)样本。以耳石作为主要年龄鉴定材料,研究了异鳔鳅 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推断了异鳔鳅 的生活史类型。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异鳔鳅 由4个年龄组组成,其中优势年龄组为1~2龄(占83.70%);体长(L)与体重(W)关系为W=5×10-6L3.294 3(r2=0.941 3,n=405,F=6 040.22,P<0.01),体长与耳石半径(R)的关系为L=0.000 8R2-0.168 4R+42.504(r2=0.836 5,n=399,F=399.20,P<0.01);von Bertalanffy方程描述的生长方程为Lt=179.49(1-e-0.249 8(t+0.289 8))、Wt=133.18(1-e-0.249 8(t+0.289 8))3.294 3,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4.48龄;异鳔鳅 属于r-选择类型鱼类。当前长江上游异鳔鳅 群体生长特征较2001~2002年已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

    • 野生与养殖黄鳍鲷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

      2012, 47(3):9-19.

      摘要 (2639) HTML (0) PDF 1.20 M (2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消化道存在一定差异。(1)形态学研究表明,食道粗而短,胃呈V形,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胃与肠的连接处有4条幽门盲囊,肠道在体腔内迂回两个回折。野生黄鳍鲷牙齿更为坚硬锋利,体腔中脂肪较少,消化道更为粗短。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肠道系数分别为0.71±0.03和0.94±0.12。(2)组织学研究表明,食道黏膜上皮由扁平细胞层和杯状细胞层组成,杯状细胞发达。胃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和胃体部胃腺发达。幽门盲囊组织学特征与肠相似,上皮为柱状上皮,其中的杯状细胞少于肠。肠中,前肠杯状细胞最多,中肠次之,后肠最少。直肠杯状细胞多于肠。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组织学的区别在于,消化道相同部位养殖鱼的杯状细胞多于野生鱼,野生鱼的肌层厚度大于养殖鱼。黄鳍鲷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与其生活环境和食物是相关的。

    • 角蟾亚科3物种皮肤的组织学观察

      2012, 47(3):20-27.

      摘要 (2727) HTML (0) PDF 1011.19 K (2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角蟾亚科3个属的代表物种:短肢异角蟾(Xenophrys brachykolos)、宽头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carinense)和小口拟角蟾(Ophryophryne microstoma)的皮肤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及参数测量比较。分别取头背、体背和体腹3个部位的皮肤进行观察。结果表明,3物种的皮肤基本结构相似,均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真皮包括疏松层和致密层,疏松层中有大量腺体分布,包括黏液腺和颗粒腺2种。皮肤厚度、各组织层相对厚度以及腺体密度之间存在种间差异和部位差异。在宽头短腿蟾背部皮肤中,发现了与尖吻山角蟾(Megophrys nasuta)皮肤中一种片层状、H.E染色呈蓝色的皮肤真皮骨化结构(osteoderms)很相似的结构;短肢异角蟾皮肤中有明显的钙化层结构,小口拟角蟾皮肤钙化程度较弱。皮肤的骨化和钙化可能具有防止水分流失,抵御干燥的功能。2种内骨骼在角蟾亚科中同时存在,为探讨两栖动物皮肤内骨骼的进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 Tbx18-Cre基因敲入小鼠的繁殖、鉴定及其应用

      2012, 47(3):28-34.

      摘要 (3387) HTML (0) PDF 1.12 M (2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Tbx18-Cre基因敲入小鼠(Tbx18:Cre knock-in Mus musculus)的繁殖、鉴定及Tbx18基因敲除小鼠和遗传示踪小鼠模型的应用,将Tbx18-Cre基因敲入杂合子小鼠进行繁殖,应用PCR法鉴定其子代基因型。将子代雌雄杂合子小鼠互交,应用H.E染色观察Tbx18基因敲除胚鼠心的形态学变化。将杂合子小鼠与Rosa EYFP报告小鼠交配,应用心冰冻切片技术观察Tbx18:Cre/Rosa26REYFP双转基因遗传示踪胚鼠心内Tbx18阳性心外膜祖细胞发育命运。结果表明,用于繁殖、基因敲除研究及基因遗传示踪的子代基因型均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同时心H.E染色和心冰冻切片发现,Tbx18敲除小鼠心窦房结发育存在缺陷,而Tbx18阳性心外膜祖细胞是心发育重要的祖细胞来源。研究结果揭示,Tbx18-Cre基因敲除小鼠是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理想模式动物,Tbx18阳性心外膜祖细胞可能是心脏病患者心脏修复和再生潜在的种子细胞。

    • 藏羚羊与藏绵羊心肌、骨骼肌中肌红蛋白含量和乳酸脱氢酶活性的比较

      2012, 47(3):35-39.

      摘要 (2934) HTML (0) PDF 841.00 K (2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以生活在同海拔(4 300 m)的藏绵羊(Tibetan Sheep)为对照,用分光光度法测定2种动物心肌、骨骼肌中肌红蛋白(myoglobin, Mb)含量、乳酸(lactic acid, LD)含量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活力。结果显示,藏羚羊心肌和骨骼肌中Mb含量明显高于藏绵羊(P<0.05),但心肌和骨骼肌的Mb含量无差别(P>0.05),而藏绵羊心肌Mb含量明显高于骨骼肌(P<0.05);藏羚羊心肌和骨骼肌中LD含量及LDH活力明显低于藏绵羊(P<0.05),且2种动物心肌中的LDH活力均明显低于其骨骼肌(P<0.01)。结果表明,藏羚羊尽管生活在高寒缺氧地区,其心肌和骨骼肌细胞仍然能得到丰富的氧供应,并非处于缺氧状态, 这可能是通过增加心肌和骨骼肌中Mb的含量,提高其在低氧环境获取和储存氧的能力,从而提高有氧获能水平。与之相反,藏绵羊尽管也生活在高寒缺氧地区,但其心肌和骨骼肌中Mb含量相对于藏羚羊较低,且LD含量和LDH活力较高,说明其心肌和骨骼肌细胞内氧供不如藏羚羊丰富,提示藏绵羊可能主要以糖酵解获能。我们推测这种差异可能与两种动物不同的运动习性密切相关,且认为藏羚羊较高的Mb含量可能是其适应高原缺氧条件的分子基础之一。

    • >珍稀濒危动物
    • 福建及中国其他沿岸海域中国鲎资源分布现状调查

      2012, 47(3):40-48.

      摘要 (2420) HTML (0) PDF 911.59 K (3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调访渔民、浅海底拖网、野外观测潮间带亲鲎产卵和幼鲎孵育情况等调查方法,重点调查了福建沿岸海域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资源分布和数量,并走访调查了浙江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台湾地区金门岛等地代表性的中国鲎栖息地,对中国沿岸海域中国鲎资源现状作了较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海滩已多年未见中国鲎上岸产卵,中国鲎在上岸之前已被渔民通过底拖网捕获,能见到幼鲎的海滩寥寥无几,中国鲎已经从大部分海域消失,中国鲎资源量濒临枯竭。目前尚存少量中国鲎的海域主要是东山湾和北部湾海域。金门岛海域则因为人工放流和设立了中国鲎保护区,中国鲎资源得到较好的恢复。中国鲎资源衰竭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过度捕捞、栖息地的破坏和海域环境污染等。中国鲎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建议将中国鲎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增设中国鲎自然保护区,加强渔业管理以及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

    • 重引入狗獾秋冬季行为的初步研究

      2012, 47(3):49-52.

      摘要 (2449) HTML (0) PDF 873.12 K (3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在上海奉贤申亚生态园内,对从山东重引入的狗獾(Meles meles)在围栏内进行了秋冬季行为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重引入狗獾在冬季活动时间低,取食食物以肉类饲料为主,平均2~4 d出洞活动一次,受温度影响大。研究表明,重引入狗獾能适应人工饲养并顺利越冬。

    • >技术与方法
    • 应用人工掩蔽物法监测两栖动物种群动态

      2012, 47(3):53-58.

      摘要 (3158) HTML (0) PDF 880.44 K (3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掩蔽物法是一种取法自然而加以人工改造的两栖动物监测方法。该法利用两栖动物昼伏夜出的习性,在其栖息环境中按照一定的方式布设人工掩蔽物来吸引两栖动物栖居,从而达到白昼监测其种类和种群数量的目的。该方法主要用于监测草地、湿地、灌丛、滩涂、松林等自然掩蔽物较少的生境,作者的监测实践和有关报道的监测工作证实,此方法对于习居于这类生境中的陆生有尾类和无尾类两栖动物具有较好的监测效果。

    • >自然保护区
    • 江西井冈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多样性

      2012, 47(3):59-65.

      摘要 (3178) HTML (0) PDF 848.85 K (3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4~8月调查了江西井冈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资源,共采得陆生贝类67种和亚种(含9个未定种),隶属4目19科31属,其中有1新种,即龙潭弯螺(Sinoennea sp.nov.)(另文报道);14种为江西省陆生贝类新纪录种;优势种为长柱倍唇螺(Diplommatina paxillus longipalatalis)、细锥倍唇螺(D. apicina)、灰尖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ravida)、双线巨蓬蛞蝓(Meghimatium bilineatum)。区系组成以东洋界成分为主,占种类总数的74.14%。阔叶林、灌木丛和农田生境陆生贝类种类较丰富,竹林和苔藓生境种类较少。根据调查数据,分别计算井冈山自然保护区5种不同生境类型中陆生贝类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结果表明,灌木丛生境陆生贝类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最高,苔藓生境的均匀度指数最高。与邻近自然保护区比较,井冈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物种较丰富,且与江西齐云山陆生贝类物种相似系数较高,与广东南岭物种相似系数较低。

    •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黑熊和棕熊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2012, 47(3):66-72.

      摘要 (3395) HTML (0) PDF 938.31 K (3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6~2010年冬季采用路线调查方法,对吉林省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和针叶林中的黑熊(Ursus thibetanus)及棕熊(U.arctos)的相对种群数量和幼年个体比例进行了长期调查。调查面积分别为4万和3万hm2。调查期间累计遇到黑熊65头次(2.6头/年)、棕熊46头次(1.8头/年)。各年度黑熊和棕熊的数量变动很大,总体呈下降趋势。黑熊的数量较20世纪80年代下降了93.4%,幼体所占比率从17.2%下降为0%;棕熊种群数量下降了38.8%,幼体所占比率仅为7.1%。黑熊和棕熊的种群幼体所占比例极低,说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黑熊和棕熊自然繁殖力很低,2种熊种群均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栖息地减少和盗猎可能是导致熊类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因素。

    • >基础资料
    • 八肋游仆虫大核基因组中组蛋白基因 H4AH4B的克隆及分析

      2012, 47(3):73-80.

      摘要 (2684) HTML (0) PDF 1000.63 K (2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组蛋白作为核小体的基本组分,是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必需的。组蛋白的变体和修饰共同参与染色质修饰及基因的表达调控。真核生物细胞中的5种组蛋白在进化中高度保守,然而纤毛虫的组蛋白H4与其他真核生物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本实验应用PCR技术从八肋游仆虫(Euplotes octocarinatus)中获得了2种组蛋白H4基因,分别为H4AH4B,GenBank登录号为:JN715068 和 JN715069。序列分析表明,H4A基因开放阅读框324 bp,预测编码10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1.6 ku,等电点为10.99。而H4B基因编码框384 bp,编码12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4.4 ku,等电点为9.93。Blast结果显示,H4A序列与其他生物中H4的一致性相对较高,达81%~94%,而H4B的一致性为36%~70%。H4A 和H4B的一致性仅为44.7%。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H4A的转录本高于H4B。结果提示:在进化过程中八肋游仆虫可能进化出特殊的组蛋白H4基因,不同的组蛋白H4可能发挥不同的功能。

    • 瓦氏黄颡鱼2种寄生车轮虫形态分类

      2012, 47(3):81-88.

      摘要 (2552) HTML (0) PDF 2.49 M (1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国际上使用的"统一特定描述"和"齿体定位描述"方法对寄生在瓦氏黄颡鱼(Peleteobagrus vachelli)鳃上的适度车轮虫(Trichodina modesta)和马氏车轮虫(T.mastu)2种车轮虫的虫体外形、附着盘、齿体、辐线、中央颗粒、核器、口围绕体等形态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分别与已报道的其他适度车轮虫、马氏车轮虫种群及相似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实验证实了瓦氏黄颡鱼为适度车轮虫的寄主新纪录。

    • 吉富罗非鱼leptin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

      2012, 47(3):89-94.

      摘要 (2667) HTML (0) PDF 1018.95 K (2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Leptin为肥胖基因编码产物,是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在能量平衡、摄食行为调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采用RT-PCR法分离出了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leptin基因的部分序列,其cDNA长度为364 bp,编码96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鱼类leptin保守性较低。吉富罗非鱼leptin氨基酸序列与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相似性较高,为80.6%,但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青鳉(Oryzias latipes)、斑马鱼(Danio rerio)等其他鱼的相似性非常低,均在40%以下。使用real time PCR法检测leptin在各种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发现,leptin在肝中相对表达量最为丰富,是肌肉中相对表达量的3 000倍,其次为性腺和脑,分别是肌肉中相对表达量的1 250倍和450倍,而肾、肠和肌肉中表达量较少。

    • 商城肥鲵肝及胰的解剖学与组织学观察

      2012, 47(3):95-101.

      摘要 (2649) HTML (0) PDF 1.01 M (2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常规H.E和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方法(modified toluidine staining,MTB),对商城肥鲵(Pachyhynobius shangchengensis) 肝、胆囊和胰的解剖学、组织学以及上述器官的肥大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商城肥鲵的肝小叶不明显,肝索互相连接成网状,肝细胞核大,单核,少数2~3核,肝侧缘细胞胞体大,有的达70 μm,但核质比小。肝中存在大量的色素细胞。胆囊黏膜上皮为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未见形成皱襞。胰中结缔组织不发达,细胞界限不清,胞核大。除肝的门管区、肝门静脉区和胰的胰管周围分布有较多的肥大细胞外,肝和胰中其他区域分布很少,胆囊壁内有较多的肥大细胞。

    • 内蒙古中部地区繁殖鸟类多样性调查

      2012, 47(3):102-108.

      摘要 (2878) HTML (0) PDF 885.55 K (2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5~6月,采用样线法和固定半径样点法对内蒙古中部地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及湿地3种生境中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繁殖鸟63种,隶属于11目25科,其中留鸟12种,夏候鸟51种。在动物地理区系成分上,古北界鸟类54种(占85.71%);东洋界鸟类9种(占14.29%)。调查结果表明,3种生境的鸟类群落结构在多样性指数上以湿地为最高,其次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最低;均匀度指数最高的为荒漠草原,其次为湿地,典型草原最低。

    • 中华白海豚雄性生殖系统组织学初步研究

      2012, 47(3):109-114.

      摘要 (2667) HTML (0) PDF 1.03 M (3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组织学和形态学方法研究了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雄性生殖系统。以睾丸和附睾中是否存在精母细胞及精子细胞等作为判断雄性中华白海豚性成熟的标准,通过比较不同个体睾丸和附睾的组织结构特征,发现成熟个体的生精小管和附睾的组织学结构与未成熟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测量样本睾丸的2个形态参数:生精小管直径和生精小管的相对面积,得到性成熟个体的生精小管直径为(118.3±12.8) μm,生精小管相对面积为0.52;未成熟个体的生精小管直径(47.4±3.5)~(60.3±6.0) μm,生精小管相对面积为0.27~0.40。

    • 洞庭湖区黑线姬鼠食性调查

      2012, 47(3):115-121.

      摘要 (2390) HTML (0) PDF 849.93 K (2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在洞庭湖区湖滩、滨湖农田、防洪堤坝3种生境中捕捉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223只,观察胃内容物,分析了洞庭湖区黑线姬鼠的食性。结果表明:洞庭湖区3种生境中黑线姬鼠的食物组成都以植物种子为主,总计达(66.55±2.37)%,其次为植物茎、叶,其比例为(19.01±2.13)%,植物根所占比例为(8.27±1.05)%,动物性食物为(6.05±0.97)%。但黑线姬鼠的食物组成会随着不同生境、季节而有一定的变化。种子资源相对较少的季节和生境,相应的黑线姬鼠的食物组成中的种子所占比例就会较低。同一生境中,幼年鼠和亚成年鼠的食物组成与成年鼠、老年鼠区别较大,孕期雌鼠与同季节、同生境的非孕期雌鼠相比也有较大差异。说明尽管黑线姬鼠以取食植物种子为主,但其食性会随着生境可获得资源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 甘肃鼢鼠与SD大鼠骨骼肌低氧适应的比较

      2012, 47(3):122-128.

      摘要 (2531) HTML (0) PDF 965.51 K (2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组织学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常氧、低氧2周和4周的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及SD大鼠(Rattus norvegicus)骨骼肌形态结构、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及肌红蛋白(Mb)浓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甘肃鼢鼠骨骼肌形态结构在常氧、低氧2周及4周后变化不明显;SD大鼠随低氧时间延长发生显著变化,低氧2周后,肌纤维明显萎缩,间隙增大,结构较紊乱;低氧4周后,肌纤维破裂,呈细丝状,不规则,大小不一致,肌节紊乱。甘肃鼢鼠LDH活性随低氧时间增长逐渐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时间低氧处理后,甘肃鼢鼠前后肢的LDH活性均极显著低于SD大鼠(P<0.01);常氧条件下,甘肃鼢鼠前后肢SDH活性低于SD大鼠,但无显著差异(P>0.05),低氧2周及4周后,与SD大鼠呈极显著差异(P<0.01);常氧条件下,甘肃鼢鼠前后肢Mb浓度均显著高于SD大鼠(P<0.05),低氧2周及4周后,极显著高于SD大鼠(P<0.01)。结果表明,甘肃鼢鼠骨骼肌较SD大鼠有着更强的低氧耐受力。

    • >研究简报
    • 河南省蜥蜴新纪录——米仓山龙蜥

      2012, 47(3):129-131.

      摘要 (2956) HTML (0) PDF 832.75 K (3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近年的野外调查中,在河南省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7月1~9日)和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2010~2011年)分别采集到7号和5号鬣蜥科蜥蜴标本,经鉴定确定为米仓山龙蜥(Japalura micangshanensis),为河南省蜥蜴新纪录。标本分别保存于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标本室和郑州大学生物标本室。此新纪录为研究米仓山龙蜥的形态变异和地理分布提供了基础资料。

    • 彩蝠的形态和回声定位信号特征

      2012, 47(3):132-133.

      摘要 (2548) HTML (0) PDF 853.95 K (3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11月于海南省临高县美登镇网捕到1只雄性蝙蝠标本,经形态鉴定为蝙蝠科 (Vespertilionidae)彩蝠属 (Kerivoula)彩蝠(K.picta)。本文记述了采自海南岛的该彩蝠的形态与回声定位信号特征。

    • >综述
    • 中国柳莺属鸟类分类研究进展

      2012, 47(3):134-146.

      摘要 (4814) HTML (0) PDF 943.01 K (3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柳莺属(Phylloscopus)是广泛分布于旧大陆地区的小型食虫鸟类,目前全世界已知66种,其中约50种见于亚洲。该属鸟类外部形态十分相近且同域分布种数较多,历来是鸟类分类学中的研究难点及热点。2003年贾陈喜等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表的分布于我国的柳莺属鸟类新种及相关分类学变动,涉及3个新描述种和9个由亚种提升的种,共计30种26亚种。2003年以来关于柳莺属鸟类的分类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同时我国境内也发现了一些新的分布记录。综合最新的文献及分布资料,整理得知我国现有柳莺属鸟类41种31亚种,与2003年的状况相比已有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描述种方面,德国学者Martens等2008年描述了黄腹柳莺(P.affinis)种组中的一新种——华西柳莺(P. occisinensis);2010年瑞典学者Alström等报道在越南和老挝地区新发现的灰岩柳莺(P.calciatilis)已被证实在我国有分布;亚种提升为种方面,如日本柳莺(P.xanthodryas)自极北柳莺(P.borealis)中独立,冠纹柳莺(P.claudiae)和西南冠纹柳莺(P.reguloides)分开等;分类地位再评议方面,如灰头鹟莺(Seicercus xanthoschistos)实为灰头柳莺(P.xanthoschistos)等;新分布纪录方面,如欧柳莺(P.trochilus)在内蒙古达里诺尔湖地区发现确切记录等。现今对柳莺属鸟类分类学方面的研究已明显呈现出传统形态学、分子遗传学、声谱分析及野外鸣声回放实验等新老技术手段相整合,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问题的局面。中国是世界柳莺属鸟种分布最多的国家(其中有9种仅在或主要于我国境内繁殖),但我国鸟类学者关于该属鸟类的研究工作并不多见。柳莺属鸟类在分类学和进化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国鸟类学工作者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