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4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乌鳢和斑鳢微卫星制备及其对自交与杂交F1代的初步鉴定

      2011, 46(4):1-7.

      摘要 (3060) HTML (0) PDF 906.40 K (3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磁珠富集法分离了乌鳢(Channa argus)和斑鳢(C.maculate)的微卫星DNA序列,根据这些微卫星DNA序列的两翼序列,采用Primer 3.0或Primer 5.0软件设计出乌鳢与斑鳢的微卫星引物各31对。用62对微卫星引物对乌鳢和斑鳢自交与杂交F1代的4个组合进行扩增,10对引物无扩增产物,其余52对引物中,均能在4个组合的鱼中扩增出条带的引物有49对。位点CHA16在乌鳢中呈多态,在斑鳢中呈单态;位点CHM23在乌鳢中呈单态,在斑鳢中呈现多态;另外,位点CHM24在乌鳢中呈单态,在斑鳢中没有扩增出条带。检测到乌鳢和斑鳢的差异位点22个,其中18个均可单独有效鉴定出F1子代的乌鳢、斑鳢及包括正交和反交在内的杂交鳢,其余4个位点也可以通过组合鉴定出F1子代的乌鳢、斑鳢及杂交鳢。但是,杂交鳢中正交组合和反交组合不能通过本研究开发的微卫星鉴别。

    • 养殖条件下山女鳟银化体色个体生产性状

      2011, 46(4):8-15.

      摘要 (2373) HTML (0) PDF 1.05 M (2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群体中出现的银化体色个体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银化体色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银化体色个体与正常体色个体的体色差异,以及银化体色个体生长性状等。结果表明: 1 群体中不同家系间银化体色个体所占比率在0~0.21范围内,采用3×2列联表法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家系间银化体色个体比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χdf =52=93.362, P (Asymp.Sig.=0.000) <0.01];2利用色差计 L * a * b *色彩空间检测体色差异,银化体色个体与正常体色个体 L *a *和Cab*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1),其中前者 L *值在30.78~48.50范围内,后者在51.24~71.43范围内;3经过12个月的生长对比实验,银化体色个体与正常体色个体在生长上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其中,前者平均体重(113.72 g)明显低于后者平均体重(132.25 g);银化体色个体与正常体色个体在肥满度指标和特定生长率指标上也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 0.01),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两者特定生长率不同,而整个实验期间前者肥满度均低于后者。本研究为生产中山女鳟银化体色个体的利用和以体色为目标的选育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 黄河裸裂尻鱼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Ⅱ和Ⅲ亚基基因的克隆及序列特征分析

      2011, 46(4):16-24.

      摘要 (2821) HTML (0) PDF 1.08 M (2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了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 CO Ⅰ 、Ⅱ、Ⅲ基因的编码序列,并对此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黄河裸裂尻鱼 CO Ⅰ基因全长为1 551 bp,开放阅读框(ORF)由基因全长组成,编码516个氨基酸; CO Ⅱ基因全长为691 bp,开放阅读框为690 bp,编码230个氨基酸; CO Ⅲ基因全长为786 bp,其开放阅读框也是由基因全长组成,编码261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黄河裸裂尻鱼与其他9种鲤科鱼类3个亚基在基因和氨基酸序列上均有较高的同源性,虽然不同物种亚基基因间存在序列差异,但是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却趋于一致,揭示了鲤科鱼类细胞色素C氧化酶在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中的功能稳定性。黄河裸裂尻鱼与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在 CO Ⅰ和 CO Ⅱ亚基上均存在相同位置、相同种类和相同数量的功能位点,而且在基于 CO Ⅰ亚基基因和氨基酸序列、 CO Ⅱ及 CO Ⅲ亚基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中聚在同一支上,表明两者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该结论与裂腹鱼亚科鱼类起源于晚第三纪广泛分布于青藏地区的喜温性原始鲃类的观点相一致。

    • 悬挂巢箱对次级洞巢鸟类选择天然洞的影响

      2011, 46(4):25-31.

      摘要 (2619) HTML (0) PDF 849.95 K (2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5~2007年3~7月采用在试验样地中添加巢位(悬挂巢箱)与对照样地比较的方法,探讨悬挂巢箱是否影响天然洞的入住率,并为次级洞巢鸟类提供巢位资源,进而增加繁殖种群的数量。结果发现,无论是试验样地还是对照样地,总的入住数量年间差异不显著,种类间差异显著;天然洞之间(无论是否悬挂巢箱)的入住率差异不显著;人工巢箱与试验样地的天然洞之间的入住率差异极显著;人工巢箱与对照样地的天然洞入住率差异极显著。结果表明,人工巢箱的添加为次级洞巢鸟提供了巢位资源,大大地提高了入住率;人工巢箱的悬挂并未影响天然洞的入住率,试验样地与对照样地的天然洞的入住率没有显著区别,表明适合鸟类入住的天然洞巢位资源在次生阔叶林中,处于稳定且饱和状态。所以悬挂巢箱不影响天然洞的入住率,而且为次级洞巢鸟类补充了巢位资源,因此增加了繁殖种群的数量。

    • 光周期对棕色田鼠和昆明小鼠昼夜节律及活动的影响

      2011, 46(4):32-39.

      摘要 (2855) HTML (0) PDF 982.73 K (3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光周期对动物昼夜节律的维持具有重要的影响,地下鼠的生活方式导致其昼夜活动节律产生变化,分化出随机活动和节律型两种模式。本文采用录像观察记录的方法,测定了棕色田鼠(Lasioposomys mandarinus)和昆明小鼠(Mus musculus)在不同光暗周期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表明:28 d的光周期变化对棕色田鼠和昆明小鼠的体重影响不显著。在12L ∶12D光照处理条件下,棕色田鼠的昼夜活动节律不明显,昼夜均有活动,表现为随机的活动节律模式;昆明小鼠则主要在暗周期活动,光周期极少活动,2种鼠的昼夜活动节律差异极显著。无光处理未改变棕色田鼠和昆明小鼠的固有昼夜活动节律。光照可增加棕色田鼠相对活动频率,降低昆明小鼠的相对活动频率。由此得出结论,与具有严格昼夜活动节律的昆明小鼠相比,棕色田鼠的活动节律属随机活动类型,虽光照可刺激其相对活动,但未改变其固有的昼夜活动节律。棕色田鼠的这种昼夜活动节律类型与其长期的地下生活有关,是对长期无光环境的适应。

    • >珍稀濒危动物
    • 河南灰脸鵟鹰繁殖习性初报

      2011, 46(4):40-41.

      摘要 (2473) HTML (0) PDF 812.51 K (3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2010年,笔者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灰脸 鹰(Butastur indicus)的繁殖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灰脸 鹰于每年2月底、3月初迁来董寨保护区,营巢于高大乔木上,巢位多接近巢树主干。窝卵数为2~3枚,平均(2.75±0.46)枚(n =8)。在所观察的14个繁殖巢中,有11巢繁殖成功,成功率达78.57%。本调查结果将灰脸 鹰繁殖区的文献记录从黄河以北地区扩展到了河南省的南部。

    • >技术与方法
    • 实验室薄口螨的大量培养及休眠体的诱导

      2011, 46(4):42-46.

      摘要 (2673) HTML (0) PDF 1.08 M (2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玉米粉培养基、BY(牛肉膏+酵母膏)软琼脂培养基、BY培养液3种培养基对实验室薄口螨(Histiostoma laboratorium)进行了培养。其最适培养基是玉米粉培养基;该螨在BY软琼脂培养基上也能生长,但生长速度比较缓慢,经过BY软琼脂培养基的培养,能够收集到大量干净的个体,为DNA提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方便;在BY培养液中,实验室薄口螨不能进行继代生长,但能够产生大量的卵,可收集卵做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休眠体是该螨生活史中的重要阶段,是借助携播者进行传播的特殊形式。对孳生于培养有果蝇的玻璃指管中的实验室薄口螨产生的休眠体及其在果蝇体表的吸附状况进行了观察,利用较高温度(30~35℃)培养基逐步干燥、较低温度(10~15℃)、BY液体培养3种方法,可以诱导该螨休眠体集中大量地形成,方便收集休眠体,是对其进行生理生化、基因表达、疾病传播机理等方面研究的先决条件。

    • >自然保护区
    •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2011, 46(4):47-52.

      摘要 (2955) HTML (0) PDF 832.25 K (4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5~8月,2010年3~5月、7~9月,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该保护区现已知两栖爬行动物88种,隶属3目19科57属。其中,两栖动物27种,爬行动物61种。区系组成以86种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其余2种为广布种,无古北界物种分布。初步分析了两栖动物对喀斯特地区季节性缺水环境的适应。

    • 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冬季鸟类多样性调查

      2011, 46(4):53-58.

      摘要 (2749) HTML (0) PDF 838.04 K (2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固定样线法于2006~2009年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鸟类组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6目18科51种,其中有37种留鸟,9种冬候鸟,5种旅鸟,鸟类的居留型发生变化。所记录鸟类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Ⅱ级保护鸟类13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及科学研究价值的鸟类29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值最高的生境为山地森林,鸟类种数为37种。在动物地理分布型上划分为9种类型,较为复杂的组成与保护区的植被类型以及动物地理区划属于蒙新区和东北区的双重过渡地带有关。与周边地区冬季鸟类调查比较,本次调查鸟类物种相对丰富。

    • >基础资料
    • 拟翁口虫形态学及形态发生学现象的初步研究

      2011, 46(4):59-65.

      摘要 (2775) HTML (0) PDF 1.05 M (2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方法显示了一种腹毛类纤毛虫拟翁口虫(Onychodromopsis sp.)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及形态发生,根据该纤毛虫的皮层纤毛模式和纤毛器基部微管的形态,将其归为侧毛虫科(Pleurotrichidae)拟翁口虫属(Onychodromopsis);并据后仔虫口原基的发生、左右缘棘毛原基的发生,不同于已报道的柔软拟翁口虫 (O.flexilis)的情况,认为该纤毛虫可能为另一种拟翁口虫。

    • 人工授精平角涡虫早期胚胎和幼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2011, 46(4):66-71.

      摘要 (2834) HTML (0) PDF 1.40 M (3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平角涡虫(Planocera reticulata)胚胎发育规律,采用人工授精方法,获得不同发育阶段的无卵外胶膜胚胎,并运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受精卵早期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结果表明,从第3次卵裂开始表现出螺旋式卵裂的特征。在囊胚时期和原肠时期在动物极顶端有几个卵裂球向内下陷形成一凹陷。浮游幼虫期的幼虫利用体表纤毛营自由游泳生活,虫体沿腹中线分布1列向外凸出的长细胞。底栖爬行时期虫体体表纤毛逐渐减少,腹侧形成明显的口和咽。本文讨论了平角涡虫与本目其他涡虫卵裂方式、幼虫发育的异同,以及出现的动物极凹陷的意义。

    • 日本三角涡虫热休克蛋白70(DjHSP70)C-端多肽表达及其抗血清制备

      2011, 46(4):72-77.

      摘要 (2501) HTML (0) PDF 985.76 K (2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先运用在线生物学软件对日本三角涡虫(Degusia japonica)热休克蛋白70(DjHSP70)氨基酸序列进行亲水区分析,发现该蛋白C-端含有较多亲水性氨基酸,然后以该段多肽序列为基础构建原核表达载体。采用PCR方法扩增450 bp cDNA片段,编码DjHSP70 C-端150个氨基酸多肽。将双酶切的cDNA片段与pET-28a载体连接后导入BL21受体菌,在IPTG诱导下表达出21 ku融合蛋白,分子量与预期相符。该融合蛋白采用Ni2+-NTA agarose树脂进行纯化,纯化结果电泳检测后经灰度扫描分析显示纯度在95%以上。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高效价的抗血清,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该抗血清不仅具有很强的特异性,而且还识别小鼠HSP70。此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淡水涡虫抗逆性奠定了基础。

    • 菲牛蛭交配及卵茧人工孵化初步研究

      2011, 46(4):78-83.

      摘要 (3033) HTML (0) PDF 922.77 K (4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饲养条件下,比较观察了不同养殖模式(水体、土壤)和不同温度(24℃、26℃、28℃、30℃、32℃和34℃)对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交配率的影响,并进行了不同卵茧质量(<0.6 g、0.6~1.0 g、1.0~1.5 g、1.5~2.0 g、>2.0 g)及不同温度(22℃、24℃、26℃、28℃、30℃和32℃)对亲蛭卵茧孵化数、孵化率和孵化时间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菲牛蛭在相同温度下土壤环境中的交配率要明显高于水体环境,其中土壤环境中28℃和30℃下亲蛭具有最高的交配率;卵茧质量组中,1.0~1.5 g和1.5~2.0 g组的孵化数及孵化率最高;温度对卵茧孵化影响显著,在26℃和28℃时出现最高的孵化数和孵化率。随着温度升高,卵茧孵化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22℃下孵化时间最长,达58 d,而30℃和32℃高温下孵化时间明显缩短,均不超过20 d。

    • 孕育对褶纹冠蚌滤食率的影响及鳃微结构变化

      2011, 46(4):84-91.

      摘要 (2904) HTML (0) PDF 1.82 M (2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比了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孕育蚌、未孕雌蚌和雄蚌的滤食率,并运用组织学、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实验蚌的鳃结构进行比较观察,以此探讨鳃结构变化对滤食功能的影响。滤食实验结果表明:孕育事件显著降低了雌蚌的滤食率,而未孕雌蚌与雄蚌的滤食率无显著差异。孕育雌蚌内外鳃均由两鳃小瓣愈合而成,每一鳃小瓣由成排的鳃丝组成,在中介区鳃丝之间通过丝间隔连接,在内部侧区则通过瓣间隔相连。雌蚌内鳃的鳃间隔为外鳃的2~3倍,而雄蚌的内外鳃无差异。孕育雌蚌外鳃在初级水管、瓣间隔等出现明显的变化,并出现了二级水管结构,而内鳃未发现显著变化。扫描电镜显示:在褶纹冠蚌鳃丝表面存在3种类型的纤毛(前纤毛、前侧纤毛和侧纤毛),其形态结构和分布各具特点,长径58~85 μm椭圆形的鳃小孔成排相间分布于鳃丝之间,而3组实验蚌的内外鳃丝之间无明显差异。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孕育雌蚌鳃丝表皮细胞表面形成突起,显著增加了表面微绒毛的数量,可能有利于雌蚌在孕育期间由于初级水管转化成育儿囊后对呼吸、滤食等功能的补偿,与其他蚌科物种报道类似。综合实验表明, 孕育雌蚌外鳃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初级水管的结构改变和二级水管、鳃丝表面褶皱的出现可能是影响孕育雌蚌滤食功能的主要原因。

    • 横纹金蛛卵袋结构与纤维组成

      2011, 46(4):92-101.

      摘要 (2635) HTML (0) PDF 1.14 M (2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SEM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横纹金蛛(Argiope bruennichi) 卵袋的超微结构与氨基酸组成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横纹金蛛卵袋呈封闭的葫形,是由多种丝腺纺出的微米与纳米级的丝纤维形成的多个覆盖层构成,具有多层复杂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框架、卵袋覆盖帽、外覆盖层和内覆盖层、卵块覆盖帽、卵块包裹层,其中外覆盖层与卵袋覆盖帽内侧面的丝较外侧面的丝排列规则均匀。卵袋框丝与典型的拖牵丝(大壶状腺丝)氨基酸组成相似,甘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最丰富,分别约占37%和25%,其次是谷氨酸、脯氨酸和丝氨酸,分别约占10%、7%和5%;其余卵袋丝纤维的氨基酸组成与典型的柱状腺丝相似。与卵袋框丝相比,卵袋覆盖层的丝氨酸含量显著增加,约占22%,同时甘氨酸与脯氨酸的含量显著减少,分别约占7%与2%,并含有更多的极性和大侧链氨基酸。本文根据氨基酸组成与扫描电镜的结果综合分析了不同直径丝纤维的丝腺来源。

    • 氨氮对脊尾白虾幼体存活生长及体内RNA/DNA比值的影响

      2011, 46(4):102-108.

      摘要 (2535) HTML (0) PDF 899.09 K (2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糠虾幼体为实验材料,用氯化铵模拟水体中氨氮进行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氨氮对糠虾幼体24、48、72 和96 h 的半致死浓度(LC50) 分别为27.51、23.15、19.46和10.28 mg/L。糠虾幼体体内毒性蓄积程度随实验时间逐步增强。在6 d的糠虾幼体蜕壳变态的亚急性实验中,高浓度的氨氮表现出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显示剂量效应关系。此外,氨氮对脊尾白虾糠虾幼体肌肉组织细胞的核酸代谢及DNA合成有一定的影响,高浓度的氨氮促进RNA/DNA的含量比值有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较显著。实验显示,在一定氨氮浓度胁迫下,糠虾幼体变态率与RNA/DNA的比值呈现较显著的指数负相关性的关系,说明了糠虾幼体本身的生长代谢过程还是受到了氨氮的抑制作用。

    • 绿洲城市——奎屯市春夏季鸟类群落特征

      2011, 46(4):109-116.

      摘要 (2423) HTML (0) PDF 899.11 K (2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及2009年3~8月期间,对绿洲城市代表——奎屯市的8类生境(依据其城市功能划分)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61种,隶属于9目23科30属。留居型中夏候鸟29种、冬候鸟7种、留鸟24种、旅鸟1种。区系组成:广布型27种、古北型17种、全北型5种、中亚型12种。8类生境的鸟类多样性指数(H ')由大到小依次是:公园>苗圃果园>市区间农田>学校校园>工厂区>交通用地>居民区>商业区。公园的鸟类多样性指数最高,达1.421 2;而商业区的鸟类多样性最低,仅有0.413 7;公园的鸟类均匀度指数最高0.859 7,商业区的鸟类均匀度指数最低,仅0.319 0。以上数据显示:鸟类在城市中的分布极不均匀;在绿洲城市中,区域内鸟类种类数量与其林木覆盖率呈正相关关系。

    • 安徽沿淮湖泊湿地水鸟资源调查

      2011, 46(4):117-125.

      摘要 (2946) HTML (0) PDF 962.01 K (3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采用路线调查法和定点观察法对安徽沿淮的东西湖、瓦埠湖、龙子湖、沱湖和女山湖5个湖泊湿地的水鸟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湿地水鸟61种,隶属于7目13科。按居留型可分为冬候鸟32种(占52.46%),夏候鸟14种(占22.95%),留鸟2种(占3.28%),旅鸟13种(占21.31%);按生态型可分为游禽28种(占45.90%)、涉禽33种(占54.10%)。61种水鸟中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3种,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6种。沱湖水鸟39种,占所调查鸟类总数的63.93%,多样性分析显示,物种多样性指数(H' =3.652)、G指数(3.16)、F指数(8.59)以及G-F指数(0.63)均最高。从上游到下游,各湿地之间水鸟群落相似性系数介于0.224 5~0.595 7之间, 沱湖与女山湖之间鸟类相似性系数最高。沱湖为众多水鸟的越冬地和迁移途中停歇地,在该流域湿地水鸟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青海省海东地区小型兽空间生态位分析

      2011, 46(4):126-130.

      摘要 (2615) HTML (0) PDF 831.63 K (30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 生态位重叠指数对青海省海东地区不同生境的小型兽类群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捕获的18种小型兽中,柴达木根田鼠(Microtus limnophilus) 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0.940),洮州绒 NFDB4 (Caryomys eva)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黄胸鼠(R.tanezumi) 、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 、花鼠(Tamias sibiricus) 、小飞鼠(Pteromys volans) 、中国蹶鼠(Sicista concolor) 、中鼩鼱(Sorex caecutiens) 生态位宽度值最小(近似值为0)。18种小型兽的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为1,最小为0。生态位完全重叠的物种具有较为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性,当资源丰富时,共同利用资源,在资源短缺时则发生竞争。生态位完全不重叠的种类,说明它们对自然资源利用存在明显的差异,生态位分化显著,不存在资源利用竞争。

    • 内蒙古草原布氏田鼠和长爪沙鼠体重及身体成分的季节变化

      2011, 46(4):131-135.

      摘要 (3039) HTML (0) PDF 846.50 K (2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内蒙古草原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和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的体重、身体脂肪、水分含量及身体热值等指标的季节变化。2种动物的体重都是在春季最高,布氏田鼠的体重具显著的季节变化,长爪沙鼠的鲜重具季节变化,但干重则基本维持恒定。2种动物的脂肪含量和身体热值都在秋季最高,但体水含量在夏季最高。体重的变化受身体脂肪和体水含量等因素共同的影响,而2种动物的身体脂肪和水分含量受环境温度及食物的因素影响较大,所以2种动物体重的季节变化格局有所不同。

    • Ghrelin在小鼠体内早期胚胎发育中的表达

      2011, 46(4):136-141.

      摘要 (2732) HTML (0) PDF 974.66 K (2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Ghrelin是否在昆明系小白鼠(Mus musculus)体内早期胚胎发育中发挥作用。运用激素超排卵技术及动物解剖学方法获取小鼠体内不同发育阶段的早期胚胎,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了Ghrel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Ghrelin mRNA在小鼠各期胚胎中均有表达;同时,Ghrelin mRNA的表达量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2-细胞期表达量最低,8-细胞期表达量达到最高值,总体趋势是先降低后升高之后又降低。研究结果揭示,Ghrelin可能在小鼠早期胚胎发育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研究简报
    • 广东省爬行类新纪录——海南棱蜥

      2011, 46(4):142-143.

      摘要 (2977) HTML (0) PDF 1.01 M (3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6月2日,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蜥蜴幼体标本1号,经鉴定为海南棱蜥(Tropidophorus hainanus),为广东省爬行动物新纪录,标本保存在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 广东省蛇类新纪录——越南烙铁头蛇

      2011, 46(4):144-146.

      摘要 (3054) HTML (0) PDF 1.07 M (3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6月,在广东省信宜市云开山自然保护区调查时采集到越南烙铁头蛇(Ovophis tonkinensis)标本2号,为广东省新纪录,为该种在中国分布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标本保存在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 秦岭发现黑喉岩鹨

      2011, 46(4):147-149.

      摘要 (2773) HTML (0) PDF 1.19 M (3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1年3月20日在秦岭主脊采集到黑喉岩鹨(Prunella atrogularis)1只,为秦岭鸟类新纪录。本文对其形态特征及采集地和生境进行了描述,对其居留型进行了分析。

    • >综述
    • 硬骨鱼类雄激素受体研究进展

      2011, 46(4):150-160.

      摘要 (2691) HTML (0) PDF 924.68 K (3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脊椎动物中,雄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通过核雄激素受体(nuclear androgen receptor, nAR)介导的,这种转录因子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从哺乳动物到硬骨鱼类,均存在nAR。与高等脊椎动物不同的是,由于基因倍增等原因,部分硬骨鱼类 nAR 存在2种亚型。它们在鱼类胚胎发育和性腺发育过程中表现为不同的组织分布和表达类型。新近研究表明,雄激素也可以引起细胞的非基因组效应,即不通过经典的核受体做出反应,而是在质膜通过膜雄激素受体(membrane androgen receptor, mAR)来调节。本文就 nAR 的基因结构、分子生物学特性、组织分布、激素亲和力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的同时,也对鱼类mAR的激素亲和特性、组织分布及其与生殖周期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做了介绍。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