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45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八肋游仆虫Rab家族基因克隆和多样性分析

      2010, 45(6):1-8.

      摘要 (2609) HTML (0) PDF 818.43 K (3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Rab蛋白是在真核细胞内膜泡运输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一类小分子Ras-like蛋白,为Ras超家族中最大的家族。Rab家族成员在不同的生物中表现出数量的多样性和功能上的分化。为进一步了解Rab蛋白的多样性及其在真核细胞内膜泡运输网络中的功能,本研究利用游仆虫大核染色体特异的端粒结构和基因大小的染色体结构特征,通过简并引物PCR方法从八肋游仆虫(Euplotes octocarinatus)中克隆到9种新的Rab基因,分别为EoRab1A、EoRab2b、EoRab2c、EoRab2d、EoRab6、EoRab7、EoRab2-like、EoRabL2和EoRan(GenBank登陆号为HM371131~HM371139)。序列分析表明,游仆虫中Rab基因家族成员既包括具有维持细胞结构核心功能保守基因,又包括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特殊功能的新基因。

    • 中国南方海域4种石斑鱼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发生关系的分析

      2010, 45(6):9-18.

      摘要 (2592) HTML (0) PDF 683.43 K (3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中国南方海域的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赤点石斑鱼(E.akaara)、橙点石斑鱼(E.bleekeri)及蜂巢石斑鱼(E.merra)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发生关系的分析。对9个微卫星DNA标记的基因型测定结果进行计算,发现这4个地理分布重叠且形态相似的石斑鱼均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平均等位基因数、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观测杂合度(Ho)及平均期望杂合度(He)的取值范围分别为(8.22±5.02)~(18.67±9.38)、(0.56±0.21)~(0.83±0.13)、(0.62±0.03)~(0.85±0.02)和(0.60±0.07)~(0.86±0.04)。经哈迪-温伯格平衡(HWE)检验,除橙点石斑鱼外,其他3种鱼的微卫星DNA位点都基本符合平衡。利用微卫星DNA标记和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对这4种鱼重建的分子系统树均显示,青石斑鱼与赤点石斑鱼的亲缘关系较近。以微卫星DNA标记对所研究石斑鱼的全部个体进行贝叶斯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4个鱼物种之间的分化关系明确。

    • 暗纹东方鲀侧线系统早期形态和生长发育

      2010, 45(6):19-29.

      摘要 (2140) HTML (0) PDF 1.08 M (3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的侧线系统进行形态学及组织学的研究。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暗纹东方鲀侧线系统除了主侧线外还包括辅助侧线和辅助神经丘。主侧线分布主要包括眶上线、眶下线、耳后侧线、下颌线、前鳃盖线、上颞线、背侧线、腹侧线。辅助侧线和辅助神经丘分布主要包括口部辅助侧线、眶下辅助侧线、下颌前辅助侧线、下颌后辅助侧线、眶上后辅助侧线、上颞腹辅助神经丘、上颞背辅助神经丘、前鳃盖后辅助神经丘、背部辅助神经丘、尾部辅助神经丘。暗纹东方鲀侧线器官为接受机械刺激的神经丘,数目上千,神经丘分布在体表的凹槽里,且位于高低不同突起顶端。神经丘由套细胞、支持细胞和感觉毛细胞组成。感觉毛细胞呈圆形排列,并且每个细胞的游离面均有一根动纤毛和几十根静纤毛。据本研究对暗纹东方鲀侧线分布特征和神经丘的生长特征等的观察结果,认为尽管暗纹东方鲀侧线系统没有如其他真骨鱼类的管道系统,但是依然具有两套不同生理机能的机械感受系统,符合"七管模式"的主侧线神经丘与管道神经丘同源,而辅助侧线和辅助神经丘才是真正的表面神经丘。

    • 花姬蛙蝌蚪对藻类的捕食效应

      2010, 45(6):30-34.

      摘要 (2655) HTML (0) PDF 358.40 K (3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花姬蛙(Microhyla pulchra)蝌蚪捕食藻类的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蝌蚪密度的增加,对蓝藻的总捕食量显著增加,但每只蝌蚪的平均捕食量随蝌蚪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文中讨论了蝌蚪在水资源环境保护中控制蓝藻暴发的意义。

    • 红瘰疣螈皮肤的显微结构观察

      2010, 45(6):35-40.

      摘要 (2418) HTML (0) PDF 580.78 K (3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成体的皮肤结构进行了显微观察。观察结果表明,其皮肤厚薄、微血管、色素分布,以及腺体的分布和大小等方面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存在差异:头和背部的皮肤厚于腹部;黑色素细胞多分布于真皮浅层,以腹部及背侧无瘰粒处多见;真皮层富含黏液腺和颗粒腺,但分布不均匀;头嵴棱部及背部瘰粒下方颗粒腺的数量多、体积大,并充满分泌物;表皮下腺体外突,其表皮细胞层数减少,形成分泌物有效通道。同时,将红瘰疣螈皮肤与其他两栖类相比可知,其以上皮肤结构特征均体现了红瘰疣螈对山区阴湿环境中陆栖生活的重要适应。

    • 莲花山红交嘴雀取食松科植物的形态适应

      2010, 45(6):41-45.

      摘要 (2087) HTML (0) PDF 350.58 K (2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交嘴雀(Loxia curvirostra)因专性取食针叶树的种子,是研究种子采食者与植物之间协同进化关系的理想物种之一,它与松科植物的协同进化近年来受到诸多关注。2007~2008年,作者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通过调查红交嘴雀(L.c.himalayanesis)的形态特征、取食生态和松科植物的特点,初步研究了其对当地松科植物形态的取食适应。结果表明,莲花山红交嘴雀主要以云杉(Picea crassifolia)种子为食,其形态特征,包括体长、喙形等均小于北美地区的红交嘴雀,表明莲花山红交嘴雀有别于北美地区的红交嘴雀,其较小的喙与专性取食云杉种子相对应。

    • >珍稀濒危动物
    • 鄱阳湖越冬白鹤觅食地特征分析

      2010, 45(6):46-52.

      摘要 (2297) HTML (0) PDF 530.95 K (2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采用样线法、样方法和因子分析法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Grus leucogranus)觅食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鹤在保护区的分布具有时空动态性,主要受水位和食物的控制;白鹤对不同类型觅食地具有选择性(P<0.05),对沉水植物型觅食地,即以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为主的沉水植物型生境利用度最大;白鹤各型觅食地各因子的方差分析表明,植被因子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基底因子和掘食因子具有显著差异(P<0.05);因子分析表明,觅食地选择以取食效率因子为主,其次是基底因子和食物丰富度因子。

    • 圈养条件下金钱豹交配行为的初步观察

      2010, 45(6):53-57.

      摘要 (2411) HTML (0) PDF 328.28 K (2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采取所有事件取样法,对成都动物园5只(2雄,3雌)圈养金钱豹(Panthera pardu)进行观察,旨在了解圈养金钱豹的交配情况。记录交配行为1 174次。结果显示,圈养金钱豹全年皆可发情。具有明显的交配模式,交配姿势仅有一种,为背腹式。平均交配持续天数为(4.75±1.26)d。昼夜都有交配行为,但白天交配次数较夜间多。日交配的高峰发生在08:00~10:00时,不同的雄性个体出现的交配高峰日不同。平均交配持续时间为(7.48±1.22)s。在交配持续时间(P=0.000)、总交配次数(P=0.04)上,不同的雄性个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同一雄性在与不同雌性交配时,其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金钱豹交配的特点为,交配的频次多,但每次交配持续时间短。

    • >技术与方法
    • 体毛染色结合臂环的标记技术在犬蝠室内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2010, 45(6):58-63.

      摘要 (2350) HTML (0) PDF 390.23 K (2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物行为观察中个体识别是非常重要的。而现有对蝙蝠的标记方法,如臂环和颈圈等并不能满足室内红外线摄像头下识别个体进行行为观察的需要。本文采用体毛染色和臂环相结合的方法对犬蝠(Cynopterus sphinx)进行标记,可在室内行为观察中识别个体。

    • 川金丝猴粪样内3种类固醇激素保存时效分析

      2010, 45(6):64-70.

      摘要 (2392) HTML (0) PDF 476.44 K (2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是中国特有的灵长类物种,生存于海拔1 400~3 300 m的山地森林地带。采用拾取新鲜粪便的非损伤性途径研究该物种野生种群生理状态,必须首先确定其新鲜粪便在特定保存方法下的保存时效。本项研究探讨在川金丝猴自然分布区夏季可获得的低温(4±1)℃、在95%乙醇中保存条件下,该物种新鲜粪便内3种类固醇激素(睾酮、雌二醇、孕酮)在8个设定天数:0(标准对照)、5、6、7、8、10、20、30 d的保存时效。结果表明,雌性川金丝猴粪样内睾酮和雌二醇在30 d内可稳定保存,孕酮含量在保存10 d时的平均值显著性低于标准参照值(P<0.05);雄性川金丝猴粪样中睾酮含量在保存6 d时的平均值显著低于标准参照值(P<0.05)。本研究说明,在野生川金丝猴新鲜粪便保存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该物种新鲜粪样内睾酮、孕酮、雌二醇3种激素保存时效并不一致,实际运用时需要结合研究目的区别对待。

    • 笼养大猩猩行为研究中瞬时扫描最适取样时间间隔的确定

      2010, 45(6):71-77.

      摘要 (2784) HTML (0) PDF 611.96 K (2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9~12月以4只大猩猩(Gorilla gorilla)为研究对象,应用瞬时扫描取样法观察记录其活动行为,建立不同取样间隔与数据准确性和数据独立性的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变量系数和常数项的95%置信区间,进而确定瞬时扫描法的最适取样间隔。研究结果表明,大猩猩活动主要集中于上午10:00~11:00时和下午14:00~15:00时(χ2=19.110,df=4,P=0.001),不同大猩猩个体间活动行为存在显著差异(Kruskal Wallis Test,χ2=11.229,df=3,P=0.011)。随着取样间隔的增大,间隔取样与连续取样数据的相关系数呈下降趋势,满足数据准确性需求的最适取样间隔为3~13 min,随取样间隔的增大,数据独立可能性逐渐升高,其中满足数据独立性需求的最适取样间隔为2~8 min。综合考虑以上两种因素,确定针对大猩猩活动行为的瞬时扫描取样的最适间隔为3~8 min。

    • >基础资料
    • 苯酚对多刺裸腹溞糖及蛋白质代谢酶的影响

      2010, 45(6):78-84.

      摘要 (2401) HTML (0) PDF 922.31 K (2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急性毒性方法,研究了苯酚对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糖及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实验设对照组和5个苯酚处理组,苯酚浓度分别为0.25、0.75、1.25、1.75、2.25 mg/L。分别在苯酚处理24 h和48 h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丙酮酸激酶(PK)、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的活力。结果显示,随着苯酚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LDH活力呈现升高趋势,PK和SDH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GOT活力在处理24 h后先升后降,处理48 h后活力降低;GPT活力在处理24 h、48 h后活力均升高。结论是:苯酚中毒需要高水平的代谢能量,导致裸腹溞代谢发生重大改变,诱导能量代谢一定程度上由碳水化合物分解代谢向蛋白分解代谢转变。

    • 河北3产地日本三角涡虫的染色体变异与核型多样性分析

      2010, 45(6):85-91.

      摘要 (2307) HTML (0) PDF 446.16 K (3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空气干燥法,对采自河北省邯郸市漳河、朝阳湖和邢台市秦王湖3产地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japonica)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三角涡虫漳河种群与秦王湖种群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以16条为主(2n=2x=16=16m),分别占81.07%和68.47%,少数为24条(2n=3x=24=24m),分别占8.28%和11.71%,为二倍体和三倍体的混合倍体;日本三角涡虫朝阳湖种群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以24条为主(2n=3x=24=24m),占64.60%,少数为16条(2n=2x=16=16m),占7.45%,为三倍体和二倍体的混合倍体。值得注意的是朝阳湖种群部分体细胞中染色体在结构上发生变异,使其核型呈现多型性。文中根据核型分析结果对上述3产地日本三角涡虫染色体及核型的多样性作了初步讨论。

    • 我国华东沿海4种石磺形态学比较

      2010, 45(6):92-100.

      摘要 (2316) HTML (0) PDF 503.21 K (5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华东沿海分布有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平疣桑椹石磺(Platevindex mortoni)、里氏拟石磺(Paraoncidium reevesii)、紫色疣石磺(Peronia verruculata)4属4种石磺,后3种为我国大陆沿海新纪录种。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暂养分别观察了其生态习性及外部形态,测定外形主要生物学性状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解剖比较4种石磺的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内部结构。结果显示,4种石磺的生活区域分别从潮间带中潮区至高潮区再到潮上带而呈现梯度分布状态,生活区域的不同导致生活习性、呼吸方式的不同;4种石磺外部形态差别明显,身体背部和腹足的颜色不同,平疣桑椹石磺没有背眼,腹足灰黑色或灰白色,惟紫色疣石磺有树枝状鳃;在内部结构中,平疣桑椹石磺无阴茎附属腺,里氏拟石磺无阴茎牵引肌且与紫色疣石磺一样不具有肛门腺。主要生物学性状数据分析得出足长和足宽是典型代表数据,判别分析得出呼吸孔至身体末端距离与肛门至呼吸孔距离的比例是属种间具有显著性意义的观察指标,从外形及内部主要结构比较发现将它们分属4个种是准确的。外部形态的特殊结构以及内部结构主要差异可作为石磺科分类的主要依据;比较我国华东沿海石磺的形态学差异能为石磺科贝类模式种资料的重新修订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

    • 中国绿螂精子的超微结构

      2010, 45(6):101-105.

      摘要 (2233) HTML (0) PDF 756.37 K (2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国绿螂(Glaucomya chinensis)精子的超微结构。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包括头部、中段和尾部三部分。头部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顶体呈倒"V"字型。细胞核呈长圆柱形,没有核前窝,具有核后窝。中段由4个线粒体环绕中心粒而成。尾部细长,为典型的"9+2"结构。文中还讨论了双壳类精子形态结构的种属间差异。

    • 微卫星标记分析白斑狗鱼遗传多样性

      2010, 45(6):106-112.

      摘要 (2606) HTML (0) PDF 318.83 K (3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我国境内白斑狗鱼(Esox lucius)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现状,利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额尔齐斯河流域185河段、635河段、乌伦古湖及吉力湖4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8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625 0,多态信息含量为0.603 6~0.656 5,可有效用于白斑狗鱼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4个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12 6~0.660 0,表明我国境内野生白斑狗鱼群体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整个群体的总近交系数为0.266 6,少数个体存在近交现象,白斑狗鱼群体有近交倾向。平均分化系数为0.062 2,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群体变异的6.22%,白斑狗鱼各群体间的分化程度不大。群体间的基因流值变化范围为10.077 5~3.360 6,说明白斑狗鱼不同群体间存在较为广泛的基因交流。

    • 汞离子及铬离子对黄鳝脾免疫细胞的影响

      2010, 45(6):113-119.

      摘要 (2292) HTML (0) PDF 327.01 K (2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毒性实验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汞离子(Hg2+)、铬离子(Cr6+)分别处理黄鳝(Monopterusalbus),经1、2、4、8 d后,通过光镜观察黄鳝脾组织结构及免疫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黄鳝脾被膜较薄,未见明显的小梁,实质由红髓和白髓构成。白髓中淋巴细胞聚集成群,未见明显脾小结,但可见动脉周围淋巴鞘。红髓由脾索与脾窦组成。脾中有椭圆体,其末端向脾髓开放。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形成。经两种重金属离子分别染毒后的黄鳝脾与对照组相比,组织结构表现出相似的变化,即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脾组织中的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逐渐增大、增多,最后减少;黑色素巨噬细胞先增加后减少。淋巴组织逐渐松散,排列稀疏混乱,淋巴细胞界限逐渐不清晰,呈退化趋势,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粒细胞数量的变化趋势与淋巴细胞一致。红血细胞大量破坏,血窦扩张。

    • 准噶尔雅罗鱼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的初步研究

      2010, 45(6):120-126.

      摘要 (2323) HTML (0) PDF 549.19 K (3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肾细胞作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Ag-NORs、C-带和G-带显带技术对准噶尔雅罗鱼(Leuciscus merzbacheri)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雅罗鱼2n=50,核型组成为18m+14sm+6st+12t,NF=82,没有异型性染色体分化。(2)Ag-NORs的数目在不同的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为1~2个,出现1个Ag-NORs的频率最低(10%),出现2个的频率最高(70%);Ag-NORs主要出现在m1对和m4对同源染色体上;未发现有Ag-NORs联合的现象。(3)准噶尔雅罗鱼的染色体均呈现C-带阳性,可分为着丝粒C-带和端粒C-带。(4)同源染色体上G-带带纹基本一致,其带纹在每对染色体上的数目及分布具有明显特征性。

    • 文县疣螈早期胚胎发育

      2010, 45(6):127-132.

      摘要 (2210) HTML (0) PDF 488.32 K (2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湖南省怀化市黄岩地区的文县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整个胚胎发育分为21个时期,在实验室19~21℃下,受精卵完成胚胎发育历时(513.30±7.93)h(n=8);本文描述了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并讨论了与其他有尾类胚胎发育的异同,以及怀化产文县疣螈与甘肃产文县疣螈的主要区别。

    • 红瘰疣螈的体温调节

      2010, 45(6):133-140.

      摘要 (2745) HTML (0) PDF 536.77 K (3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为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实验测定了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红瘰疣螈体温及代谢率变化。结果表明,在10~35℃环境温度范围内红瘰疣螈体温(Tb)与环境温度(Ta)呈正相关,其直线回归方程为:Tb=3.99 0.86Ta(R2=0.99,P<0.01);其代谢率(MR)在15~30℃的环境温度范围内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35℃时,其代谢率由于体温过高而急剧降低;在15~35℃之间的6个温度条件下雄性代谢率的回归方程为:MR1=0.374 1-0.355 1Ta 0.113 9T2a-0.010 5T3a(R2=0.47,P<0.01,df1=3,df2=46);雌性代谢率的回归方程为:MR2=0.478 8-0.420 3Ta 0.130 4T2a-0.011 8T3a(R2=0.40,P<0.01,df1=3,df2=46)。不同于内热源动物的代谢特征,红瘰疣螈的体温调节表现出外热源动物的特点:其体温受环境影响较大,体温生理调节能力较弱。

    • 绿翅鸭繁殖生态初报

      2010, 45(6):141-144.

      摘要 (2157) HTML (0) PDF 130.74 K (2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2009年在黑龙江中南部地区对绿翅鸭(Anas crecca)繁殖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绿翅鸭在黑龙江属夏候鸟,每年3月末4月初迁来,10月上旬迁离,所观察的4对绿翅鸭居留期约6个月。迁来时成群停留在湖泊及江的冰面上,开江以后散去,繁殖期间,绿翅鸭的配偶关系为一雄一雌,巢址多选择离水域较近的草丛或灌木丛中,所观察的4巢,巢都比较简单,筑巢时间为(5.5±1.0)d(n=4)。巢筑成后的(3.25±0.50)d开始产卵。每窝70~12枚不等,平均(9.80±2.21)枚(n=4)。卵重平均(28.70±0.72)g(n=39),最后一枚卵产出后(2.50±0.577)d(n=4),开始孵卵,孵卵期约为22~26 d不等,平均孵卵期为(24.25±1.17)d(n=4),平均孵化率为79.5%±29.98%。幼鸟为早成鸟,育雏期为(29.75±1.70)d。

    • >研究简报
    • 甘肃马鬃山发现小地兔

      2010, 45(6):145-148.

      摘要 (2379) HTML (0) PDF 224.11 K (2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5月8日在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采集到小地兔(Pygeretmus pumilio)1只,为该地的首次纪录。本文对其形态特征及生境进行了描述。这一发现对研究该区域啮齿类动物系统发育与演化有重要意义。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