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45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温度对鳊鱼静止代谢和耐低氧能力的影响

      2010, 45(5):1-8.

      摘要 (2327) HTML (0) PDF 459.31 K (3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幼鱼[体重(8.13±0.15)g,n=31]为研究对象,以密闭式代谢测定法分别在15、20、25、30℃条件下测定其静止代谢率(Rest Metabolic Rate,RMR),并以双线法推算临界氧浓度Pcrit等相关参数。结果显示,鳊鱼幼鱼的静止代谢水平呈随温度上升而升高的变化趋势[(132.22±4.97)mg O2/(h.kg)(15℃),(182.67±12.49)mg O2/(h.kg)(20℃),(218.44±9.20)mgO2/(h.kg)(25℃),(298.32±9.96)mg O2/(h.kg)(30℃)],除20~25℃间,其他各温度组差异显著(P<0.05);Q10值均低于2(15~20℃1.91,20~25℃1.43,25~30℃1.87);本研究还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鳊鱼幼鱼的Pcrit逐渐下降,而临界氧饱和度Scrit则相对保守[15、20、25、30℃的Pcrit分别为(1.35±0.09)、(1.16±0.19)、(0.97±0.12)和(0.86±0.09)mg O2/L,Scrit分别为13.87%±0.74%、13.32%±1.72%、12.15%±1.35%和11.34%±0.65%。这表明,采用不同指标考察鱼类耐低氧能力可能会得到相异的结论。这种结论的不一致提示,在鱼类应对环境溶氧降低的适应中,相对溶氧水平而不是绝对溶氧水平影响并决定着鱼类的适应性进化,因此采用相对饱和度作为指标研究鱼类耐低氧能力可能更具理论价值。

    • 黄色鲤、蓝色鲤、红色鲤杂交的体色及鳞被遗传特性

      2010, 45(5):9-17.

      摘要 (2493) HTML (0) PDF 584.29 K (3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进行黄色鲤(Cyprinus carpio)、蓝色鲤及红色鲤的自交和杂交试验,统计分析子代的体色及鳞被分离情况。结果表明,实验选择的亲本,红色鲤的体色和鳞被都是纯合基因型;蓝色鲤的体色是纯合型,鳞被是杂合型;黄色鲤的体色和鳞被都是杂合型。它们彼此杂交的体色遗传规律较复杂,子代中不但具有亲本的红、黄、蓝体色,还出现了其他色彩,如青灰色、白色、青黄色和蓝白色,部分红色个体的背部还呈暗黑色。同时,实验还观察了不同体色鲤的鳞片、鳍条色素细胞分布情况,分析和讨论了鲤杂交的体色遗传特性。

    • 暗纹东方鲀线粒体基因组核苷酸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2010, 45(5):18-28.

      摘要 (2271) HTML (0) PDF 543.22 K (3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暗纹东方鲀(Takifugu fasciatus)肝的线粒体DNA为模板,参照红鳍东方鲀(T.rubripes)等近源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DNA序列,设计合成14对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并测序,首次获得了暗纹东方鲀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暗纹东方鲀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16 444 bp(GenBank登录号为GQ409967),A+T含量为55.8%,其mtDNA结构与其他脊椎动物相似,由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1段819 bp非编码的控制区(D-loop)所组成。蛋白质基因除COⅠ和ND6的起始密码子为GTG、CCT以外,均为典型的起始密码子ATG。ND1、ATPase8、COⅢ、ND4L、ND5、Cyt b使用典型的终止密码子TAA,其他的使用不完全终止密码子。除ND6和tRNAGln、tRNAAla、tRNAAsn、tRNACys、tRNATyr、tRNASer、tRNAGlu、tRNAPro在L-链上编码之外,其余基因均在H-链编码。基因排列顺序与已测定的鲀类一致,这显示了鲀类线粒体基因排列顺序上的保守性。tRNA基因核苷酸长度为64~73nt,预测了22个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均呈较为典型的三叶草状。基于19种鲀类mtDNA全序列构建的进化树表明,暗纹东方鲀与红鳍东方鲀、中华东方鲀(T.chinensis)聚成一个姊妹群。结果还支持东方鲀属鱼类为一单系类群。

    • 叶尔羌高原鳅的年龄、生长与繁殖特征

      2010, 45(5):29-38.

      摘要 (2647) HTML (0) PDF 495.31 K (3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2008年5月采自新疆克孜河264尾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arkandensis)的年龄结构、生长特征和繁殖力。结果显示,种群年龄由2~11龄组成,其中2~4龄组个体占94.49%。平均体长和体重雌性为(9.39±2.10)cm和(16.55±15.85)g,雄性为(9.17±2.27)cm和(15.38±15.20)g,两者在雌雄群体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体长和体重关系式为W♀+♂=0.014 0L2.988 9(r=0.975 4),W=0.016 7L2.889 5(r=0.980 9),W=0.011 7L3.083 1(r=0.975 7)。生长指标和年增重均以4龄组最大,分别为1.86和18.79 g/年。雌雄性比为0.7∶1.0。2龄性即成熟。最小成熟体长和体重雌性为6.2 cm和4.46 g,雄性为4.6 cm和1.67 g。绝对怀卵量为6 136~405 555(平均28 716±42 698)粒,相对怀卵量为672~6 134(平均2 310±1 427)粒/g。卵径呈单峰型分布,推测为不分批产卵类型。依据同年8月采集的19尾幼体日龄推算,其繁殖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

    • 太行隆肛蛙的早期胚胎发育及生态适应性

      2010, 45(5):39-46.

      摘要 (2763) HTML (0) PDF 502.17 K (2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在自然条件下太行隆肛蛙(Feirana taihangnicus)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根据胚胎外部形态变化、主要生理特征及行为的出现,其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25个时期。在水温11.0~18.0℃下,从受精卵形成至蝌蚪两侧鳃盖完全闭合、出水管形成为止,共历时470.18 h。卵裂开始时集中在动物极顶端,直到囊胚早期植物极才出现分割线;胚体的出膜时间集中在右侧鳃盖闭合期,出膜后即具备主动取食的能力,属于晚出膜类型;隐蔽的产卵环境、特殊的卵群附着方式以及大卵径、高卵黄量,是太行隆肛蛙对低温条件下早期胚胎发育时程长的生态适应。

    • 八哥的代谢产热特征及体温调节

      2010, 45(5):47-53.

      摘要 (2812) HTML (0) PDF 280.24 K (4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和数字式温度计,在环境温度(Ta)5.0~37.5℃范围内,测定了成体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的代谢率(MR)和体温(Tb),并计算出每个温度点的热传导(C),以及MR和C的体重预期值等指标,探讨其代谢产热特征。在Ta为5.0~37.5℃时,八哥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为(41.4±0.1)℃,热中性区(TNZ)为25.0~32.5℃,基础代谢率(BMR)为(125.33±2.08)ml O2/h,是体重预期值的60%;Ta在5.0~25.0℃范围内,MR[ml O2/h]与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MR=365.30-10.07Ta;Ta在10.0~25.0℃时,C最低且基本恒定,平均为(0.06±0.00)ml O2/(g.h.℃),是体重预期值的100%。八哥具有较低的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的热传导和体温,符合南方小型鸟类的代谢特征。

    • 食物单宁和皂苷对小白鼠食物选择的影响

      2010, 45(5):54-60.

      摘要 (2034) HTML (0) PDF 550.88 K (2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饲喂自然种子及人工饲料块等单宁和皂苷含量不同的食物,研究了食物中单宁或皂苷水平对小白鼠(Mus musculus domesticus)食物选择的影响,以及取食经历在其食物选择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无论有无取食经历,小白鼠均优先取食次生物质含量低的锥栗(Castanea henryi)或花生(Arachis hypogaea),而很少取食单宁含量高的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或皂苷含量高的油茶(Camelia oleifera);(2)小白鼠的取食经历能增强其对种子中单宁或皂苷水平的识别,从而减少其摄入;(3)小白鼠的食物摄入量随单宁或皂苷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本研究说明单宁或皂苷均可显著影响动物的食物选择,且取食经历能增强动物对食物的识别能力。

    • >珍稀濒危动物
    • 大额牛产犊行为观察

      2010, 45(5):61-67.

      摘要 (2641) HTML (0) PDF 669.71 K (3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大额牛(Bos frontalis)的产前离群与产后带犊归群、分娩等产犊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野外观察17头临产母牛中,76.47%(13头)的个体在产前(11.23±7.14)d离开社群独行觅食,寻找分娩场所;分娩地点多选择在靠近溪河、地势较高、食物丰富、光照好、地面相对平坦的草地、林边或林中。母牛野外产犊后带犊归群的时间为产后(5.57±2.64)d。(2)在设围栏的人工草地上放牧条件下对6头母牛分娩行为观察表明,产前24~12 h母牛的警觉巡视行为明显增多;产前12~5h表现为烦燥不安和频繁爬跨;产前3~1 h领地行为明显,对分娩地点4~6 m2内长势较高的牧草等进行清理,为新生犊牛行动清除障碍;分娩时间为6:00~18:00时,其中在6:00~7:00时分娩的占66.67%(4/6);母牛从卧地进入分娩至犊牛产出期间起卧(7.00±6.00)次,从卧地到犊牛完全产出需(25.00±5.00)min,胎衣排出的时间为产后(5.64±1.80)h;犊牛(n=6,♂1+♀5)初生体重为(16.46±2.56)kg,母牛无难产现象;母牛对犊牛能及时舔饰,定时授乳和用心守护。犊牛从产出至第一次站稳需(52.70±29.69)min,第一次站稳到吮吸初乳需(38.7±29.14)min,第一次吃初乳到向周边活动需(61.33±1.53)min。

    • >技术与方法
    • 应用于中华鲟的Pop-up标志固定方法

      2010, 45(5):68-71.

      摘要 (2056) HTML (0) PDF 543.68 K (2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简要介绍了应用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pop-up标志固定方法,包括预埋体的制作、植入及pop-up标志悬挂等技术,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

    • 静水型无尾类蝌蚪数量资源调查方法的探究

      2010, 45(5):72-78.

      摘要 (3446) HTML (0) PDF 537.31 K (2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不同无尾类蝌蚪的实际分布状态,设计了体积面积像素换算法(VAPT法)、样方拍照计数法,并结合经典的标志重捕法,通过对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华蟾蜍指名亚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蝌蚪群体进行数量资源调查,以探究蝌蚪数量调查的方法及适用性。结果表明,VAPT法、样方拍照计数法具有科学性与适用性,值得探讨。新方法的设计与应用可以对无尾类蝌蚪数量调查方法作有益补充及完善,对无尾类种群数量调查数据的准确与完整性有较大意义。

    • >自然保护区
    • 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溪鱼类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2010, 45(5):79-85.

      摘要 (2283) HTML (0) PDF 405.27 K (4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8月~2008年9月,作者对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溪鱼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共采集鱼类标本3 420尾,经分类鉴定为39种,隶属于4目11科15亚科35属。其中,草食性鱼类5种,肉食性鱼类18种,杂食性鱼类16种;四川爬岩鳅(Beaufortia szechuanensis)、鳗尾鉠(Liobagrus anguillicauda)为湖南省鱼类新纪录。鱼类多样性指数(H′)为2.612,丰富度指数(D)为3.461,均匀度指数(J)为0.706。该区鱼类以适应山溪急流生活的21种土著鱼类为主体,占本次调查鱼类总物种数的51.2%。尖头(Phoxinus oxycephalus)和粗须白甲鱼(Onychostoma barbata)为保护区鱼类群落的优势种,相对多度指数分别为23.6%和23.4%。

    •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鸟类区系和群落特征

      2010, 45(5):86-94.

      摘要 (2945) HTML (0) PDF 211.58 K (3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2009年对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地区的7个样点、6条样线的3种生境鸟类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共发现鸟类16目45科142种,其中东洋界75种、古北界59种、广布型8种;留鸟59种、旅鸟30种、冬候鸟30种、夏候鸟23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23种,中日候鸟保护协议鸟种49种,中澳候鸟保护协议鸟种9种,CITES附录Ⅰ物种1种,CITES附录Ⅱ物种23种。于2009年1月23日发现浙江新纪录1种——日本歌鸲(Erithacus akahige)。调查地区鸟类区系上偏重于东洋界,居留型上以留鸟为主;生境丰富,无绝对优势种,森林和农田鸟类多样性及均匀度均较湿地生境高。

    • >基础资料
    • 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垂直分布与昼夜垂直移动

      2010, 45(5):95-104.

      摘要 (2744) HTML (0) PDF 776.34 K (3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4年6月、9月、12月及2005年3月于千岛湖温馨岛站点(29°38′10.5″N,119°01′54.1″E)进行浮游甲壳动物垂直分布分层采样,分析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垂直分布特征及优势种昼夜垂直移动状况。结果显示,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主要分布在10~21 m水层,不同季节中心水层分布深度12月>9月>6月>3月;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春(3月)、夏(6月)两季幅度较大,秋(9月)、冬(12月)季节幅度较小;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在各个水层都有分布,密集区大都集中在中上水层(10~21 m),不同种类昼夜垂直移动幅度有所不同;昼夜垂直移动显著的种类有特异荡镖水蚤(Neutrodiaptanus incongruens)、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透明溞(Daphnia hyaline)、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不显著的种类为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光照、温度、饵料是影响千岛湖浮游甲壳动物垂直分布及昼夜垂直移动的主要因素。

    • 背瘤丽蚌稚蚌的生长与发育

      2010, 45(5):105-110.

      摘要 (2335) HTML (0) PDF 296.58 K (3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显微技术连续观察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稚蚌发育、行为、生长和壳型变化等重要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刚脱落的稚蚌平均壳长208.5μm,在水温23.9~32.8℃条件下,经过75 d生长发育,进入幼蚌阶段,此时幼蚌平均壳长10.12 mm。壳长(L)、壳高(H)与日龄(t)的关系分别为L=0.220 4 e0.051 2t(R2=0.993 5)和H=0.227 7 e0.041 8t(R2=0.994 2),壳高(H)与壳长(L)的关系为H=0.781 5 L0.814(R2=0.998 1)。以稚蚌行为特征变化为依据,将背瘤丽蚌稚蚌发育划分为爬行期和埋栖期,再以稚蚌壳形状变化为依据,将爬行期稚蚌发育分为稚蚌脱落期、背部平直期、壳顶突出期,反映了背瘤丽蚌稚蚌生长与发育过程的动态变化。

    • 白点鲑胚胎与仔鱼发育

      2010, 45(5):111-120.

      摘要 (2469) HTML (0) PDF 1.78 M (2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Bouin’s液、5%的福尔马林、透明液固定和活体解剖观察等4种不同方法,对白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胚胎和仔鱼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早期发育过程。白点鲑受精卵为端黄卵,沉性,橙黄色,呈圆球形。在水温3.40~8.89℃,受精卵历时1 944 h,经历6个阶段的胚胎发育破膜孵出仔鱼;初孵仔鱼全长(17.89±0.32)mm,破膜后73 d各鳍条发育完全,并出现"幼鲑斑",破膜后350d鱼体外部形态与成鱼基本相同。将白点鲑与几种鱼类进行了对比,并且探讨了其胚胎发育特点。经比较4种不同观察方法,Bouin’s液固定后剥离卵膜观察是研究白点鲑等卵膜较厚鱼类的理想方法。

    • 罗非鱼mtDNA D-loop区部分序列结构和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0, 45(5):121-128.

      摘要 (2209) HTML (0) PDF 519.57 K (4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获得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埃及品系(简称AJ,22尾)、88品系(简称XH,26尾)和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简称ALY,28尾)"夏奥1号"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的部分序列(575~581 bp)。对照其他已报道的鱼类控制区结构,对序列结构进行分析,成功识别了罗非鱼mtDNA D-loop区序列的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找到了4个特征序列(CSB-D、CSB1、CSB2、CSB3)。76个个体共检测出28个单倍型。AJ群体有12个单倍型,XH群体有10个单倍型,ALY群体存在9个单倍型。其中,3个群体共享1个单倍型(XH06),AJ和XH群体共享一个单倍型(XH10),其他为各个群体独有。AJ和XH(Nm=0.77)、AJ和ALY(Nm=0.02)、XH和ALY(Nm=0.02)之间均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AJ和XH的核苷酸多态性(Psub>i)值(分别为0.042 4、0.031 1)明显高于ALY的Psub>i值(0.001 2)。本实验中的ALY品种纯度高,AJ和XH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mtDNA D-loop区能反映出罗非鱼群体的种质特征,适用于罗非鱼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我国新引进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010, 45(5):129-135.

      摘要 (3468) HTML (0) PDF 358.64 K (2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罗非鱼(Oreochromis spp.)第二代遗传连锁图谱中的26个微卫星位点,对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引进的、由60个家系组成的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niloticus)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26个微卫星位点在吉富罗非鱼群体中共检测到124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7个,平均4.8个。片段长度104~322 bp,平均杂合度观测值为0.622 1,平均杂合度期望值为0.642 3,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33 4。所检测的26个位点中,有25个位点属于高度多态位点(PIC>0.5),占所检测位点的96.15%;1个位点属于中度多态位点。结果表明,该吉富罗非鱼群体多态信息含量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因而该群体仍然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以作为选育的基础群体开展进一步的选育工作。

    • 中国蛇岛蝮蛇毒腺cDNA文库的构建

      2010, 45(5):136-140.

      摘要 (2716) HTML (0) PDF 348.26 K (2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中国蛇岛蝮蛇(Gloydius shedaoensis shedaoensis)基因工程产品,采用SMART(switching mechanism at 5′end of RNA transcript)技术构建其毒腺的cDNA表达文库。采用RNAiso试剂提取毒腺总RNA,再采用Poly(A)PuristTM试剂盒分离纯化mRNA,第一链cDNA经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经LD-PCR合成并扩增;分级分离去除小片段,收集大于400 bp的cDNA片段,与质粒载体pDNR-LIB连接,采用电转化法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10B。构建的蛇岛蝮蛇毒腺cDNA文库库容量为8×107cfu/ml,大多数插入片段大于1 000 bp,重组质粒表达率高(100%)。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高质量的蛇岛蝮蛇毒腺cDNA文库,表达文库质量高,可用于进一步克隆和表达中国蛇岛蝮蛇蛋白活性组分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研究。

    • 利用AFLP技术分析丹顶鹤的亲缘关系

      2010, 45(5):141-148.

      摘要 (3012) HTML (0) PDF 554.92 K (3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丹顶鹤(Grus japonensis)AFLP分析体系,经筛选,利用28对选择性扩增引物构建了5对丹顶鹤AFLP亲缘关系分析图谱,共得到1 114个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51条,多态性比例为49.5%。每个引物组合扩增的条带数为20~66条,其中,引物E4M1扩增的条带最多,为66条;引物E6M1扩增的条带数最少,为20条。经统计分析,计算了各样品间的相似性系数在0.71~0.88之间,得到5对丹顶鹤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UPGMA聚类图,结果1号与2号、3号与4号鹤的亲缘关系较近,其余3对鹤(自然配对)亲缘关系较远。表明丹顶鹤具有识别亲缘关系的行为机制,丰富了丹顶鹤繁殖行为机制的研究内容,并为深入研究建立合理的散养丹顶鹤繁育体系提出了建议。

    • 铁过负荷对大鼠眼、泪腺中铁血黄素的沉积及转铁蛋白表达的影响

      2010, 45(5):149-153.

      摘要 (2413) HTML (0) PDF 522.98 K (3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饲喂高铁饲料、腹腔注射或静脉注射多糖铁复合物的方法复制SD(Sprague Dawley)大鼠(Rattus norregicus)的铁过负荷模型。取动物的眼和泪腺组织染色显微观察发现,静脉注射多糖铁复合物大鼠眼巩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间质细胞及泪腺小叶间结缔组织中巨噬细胞铁血黄素沉积明显;而腹腔注射多糖铁复合物或饲喂高铁饲料大鼠的眼和泪腺中铁血黄素沉积较少或未见沉积。不同方法造成的铁过负荷大鼠眼和泪腺组织中均未见转铁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铁血黄素在眼及泪腺的沉着很可能是眼晶状体混浊和眼底血管样条纹产生的主要原因。

    • 3种药物对老化卵母细胞4种母源mRNA水平的影响

      2010, 45(5):154-163.

      摘要 (2199) HTML (0) PDF 743.67 K (30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定量分析了绵羊(Ovis aries)卵母细胞在生长-成熟-老化过程4种母源mRNA(Mater、Zar1、Dnmt1、GDF9)发生的动态变化,以及3种药物(咖啡因、DTT和矾酸盐)对老化卵母细胞母源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除Dnmt1在12 h开始下降外,卵母细胞中其他3个基因的表达量都是从生发泡期逐渐下降,且在体外培养至24 h降到最低,然后随着卵母细胞的老化又逐渐上升。其中GDF9和Mater 2个基因在30 h组的卵母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24 h组卵母细胞(P<0.05)。30 h卵母细胞中Zar1和Dnmt1的转录水平与24 h卵母细胞差异不显著(P>0.05)。除Zar1外,咖啡因和DTT都显著降低了老化卵母细胞中其他3个基因的表达量(P<0.05),且所有基因表达量与24 h组卵母细胞差异不显著(P>0.05)。矾酸盐处理后的卵母细胞其4种母源mRNA水平都是最高,除Zar1外其他3个基因表达量都显著高于24 h组(P<0.05)。结论是,Mater、Zar1、Dnmt1、GDF9 4种母源mRNA水平与卵母细胞质量成反比,咖啡因和DTT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卵母细胞的衰老,改善卵母细胞质量;而矾酸盐则加速了卵母细胞老化进程,降低了卵母细胞质量。

    • >研究简报
    • 湖北省发现中国瘰螈

      2010, 45(5):164-165.

      摘要 (2272) HTML (0) PDF 195.85 K (3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6~9月,在咸丰县丁寨乡、甲马池乡采集到一批两栖类标本,经鉴定其中中国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sis)为湖北省新纪录种。

    • >封面动物
    • 广西发现版纳鱼螈白化幼体一例

      2010, 45(5):166-169.

      摘要 (2698) HTML (0) PDF 221.18 K (2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5月,在广西北流市六麻镇捕到一例雄性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白化幼体。该个体完全白化。体重9.1 g,全长195 mm,尾长3.85 mm,体宽10.36 mm,吻长3.09 mm,尾鳍高5.71 mm,吻端至第一环沟9.47 mm,吻端至第二环沟13.41 mm,鼻间距2.42 mm,眼间距5.17 mm。与正常个体对比发现:该白化幼体的尾长、体宽、尾鳍高大于正常范围,吻端至第二环沟小于正常范围,其余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

    • >综述
    • 哺乳动物嗅觉与母性识别

      2010, 45(5):170-176.

      摘要 (2641) HTML (0) PDF 196.08 K (3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嗅觉通讯在陆生哺乳动物母性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嗅觉信息,早熟性动物(有蹄类)产后早期能够迅速建立专一性的母性识别和母子联系,并具有母性识别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分娩经验、催产素及一氧化氮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助于这种识别和联系的形成。多项研究表明,晚熟性动物(如啮齿类)母性识别的形成主要基于断乳前母兽与幼仔共处获得的熟悉性,产后早期不能迅速形成专一性的母性识别和母子联系,母兽对亲生幼仔和非亲生幼仔的选择性哺育不完全取决于识别。实验方法及识别的判定标准对研究啮齿类的母性识别尤其重要。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母亲产后只通过嗅觉信息即可以对婴儿进行识别。在哺乳动物的母性识别中,妊娠和分娩过程会诱导嗅觉系统的高度可塑性,有利于促进母亲对幼体气味的学习,但硬连接(hard-wired)路径也可能参与母性识别。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