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45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福寿螺线粒体DNA COⅠ基因序列测定及分类地位

      2010, 45(1):1-7.

      摘要 (3110) HTML (0) PDF 1.30 M (4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国内6个地区共29个福寿螺(Apple Snails)个体mtDNA COⅠ基因进行了扩增和序列分析,并结合GenBank中报道的福寿螺6个种Pomacea canaliculata、P.insularum、P.diffusa、P.haustrum、P.paludosa、P.camena和Pila属P.conica的同源序列,对国内入侵福寿螺的分类地位与分子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扩增的mtDNA COⅠ基因序列长度为619bp,序列间未见插入和缺失,其中核苷酸多态位点99个,简约信息位点80个;碱基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23.6%、39.1%、16.6%和20.7%,A+T的含量(62.7%)明显高于C+G的含量(37.3%);6个地区的福寿螺共有13种单倍型,广州、钦州和吉安分别有3种单倍型,茂名、厦门和成都分别有2种单倍型,而广州、厦门和钦州3个地区之间共享一种单倍型。进一步的分子遗传距离分析表明,这6个地区福寿螺个体与P.diffusa、P.haustrum、P.paludosa和P.camena的遗传距离为0.114~0.191,而与P.insularum和P.canaliculata的同源性较高,其中单倍型1、2、3、7、8、10、11、12与P.canaliculata的遗传距离为0~0.074,单倍型4、5、6、9、13与P.insularum的遗传距离为0.011~0.063。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7个分支,分别为Pomacea属6个种和Pila属P.conica,其中单倍型1、2、3、7、8、10、11、12与Pomacea canaliculata聚成一支,单倍型4、5、6、9、13与P.insularum聚成一支。序列同源性、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入侵福寿螺有P.canaliculata和P.insularum两个种,而且这两个种在入侵扩散过程中已相互混杂。本研究为今后开展福寿螺的资源调查、控制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 凡纳滨对虾DNaseⅠ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2010, 45(1):8-17.

      摘要 (1997) HTML (0) PDF 2.32 M (2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中克隆了DNaseⅠ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614bp,包含1209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含403个氨基酸的蛋白;5′非翻译区为116bp,3′非翻译区为289bp。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DNaseⅠ基因在肝胰腺的表达量是其他器官表达量的16~162倍,表明凡纳滨对虾DNaseⅠ基因属于胰腺型表达。本研究还利用酶切重组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成功表达出了有活性的重组DNaseⅠ蛋白。

    • 准噶尔雅罗鱼β-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2010, 45(1):18-26.

      摘要 (2772) HTML (0) PDF 2.90 M (2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CR方法克隆了准噶尔雅罗鱼(Leuciscus merzbacheri)的β-actin基因启动子片段SZ21,大小是2398bp。对克隆的启动子序列进行了转录调控元件的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同时,基于启动子中包含的开放阅读框和内含子序列,探讨了准噶尔雅罗鱼与鲤鱼(Cyprinus carpi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泥鳅(Misgurnus mizolepis)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该启动子序列的3个核心启动子转录元件:CAAT-box、CArGmotif和TATA-box分别在转录起始位点(+1)上游的-89、-59、-26处,序列中还含有MEF2、SATB、CHRF、INRE、MTEN、E-box、RU49、ZBPF、CREB、Enhance region、CEBP位点等多种转录调控元件。在剪接体内含子中,剪接位点遵循GT…AG法则。启动子SZ21序列含有3个内含子和155个氨基酸。内含子1、内含子2、内含子3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团头鲂与草鱼和青鱼的亲缘关系要比与准噶尔雅罗鱼的更近一些,这与传统分类中的亲缘关系显示不一致,其原因尚需探讨。

    • 都江堰林区取食樱桃果实(种子)的鸟类及其种子扩散作用

      2010, 45(1):27-34.

      摘要 (2535) HTML (0) PDF 1.52 M (3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樱桃(Prunus pseudocerasus)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的一种重要核果植物。为了解食果鸟类在樱桃种群更新中的作用,于2007年和2008年在四川都江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研究了取食樱桃果实(种子)的鸟类及其种子扩散作用。研究表明,樱桃成熟果实的下落高峰发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2007年的种子扩散率为4.0%±1.0%,明显低于2008年(27.7%±5.7%)。在研究地内,发现至少有16种鸟取食樱桃果实或种子,根据其对果实和种子的处理方式分为3个功能群:白头鹎(Pycnontus sinensis)、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黑鹎(Hypisipetes leucocephalus)、白颊噪鹛(Garrulax snnio)、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orhyncha)等10种鸟吞食樱桃果实,而种子通过消化道末端排出并将种子携至远离母树的地方,是重要的种子扩散者;暗绿绣眼鸟(Alcippe morrisonia)和灰眶雀鹛(Zosterops iaponicus)等4种鸟主要啄食果肉而将种子丢弃在母树下,为啄食果肉者;而普通朱雀(Carpopacus erythrinus)<和灰头鸦雀(Paradoxornis gularis)则主要取食种子,为纯粹的种子捕食者。在吞食樱桃果实的食果鸟中,3种鹎科鸟类访问频次所占的比例达55.3%(2007年)和35.3%(2008年),说明鹎科鸟类是都江堰林区樱桃种子的主要扩散者,对樱桃种群的空间格局和自然更新可能有重要影响。

    • 基于数字地形模型的斑头雁潜在生境分析

      2010, 45(1):35-42.

      摘要 (2587) HTML (0) PDF 3.10 M (2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区的数字地形模型,并将其应用在斑头雁(Anser indicus)的潜在生境提取与分析中。通过数字高程模型、水系模型、湖泊及环湖活动区模型和植被模型的GIS叠置,提取了斑头雁的潜在生境,并对来自青海湖的11只斑头雁的卫星跟踪数据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斑头雁的潜在生境(湖泊与环湖活动区构成)共有275处(以湖泊为单位),湖泊水体总面积约为10306.4km2,59处生境已验证有斑头雁停留的踪迹,其中部分湖泊周围的验证点可能是斑头雁飞行时的定位点而不是停留定位点,目前还无法证实。繁殖地、迁徙停留地和越冬地比较集中,迁徙路线较固定。

    • 纳米硒通过抗氧化应激调节大脑NO含量改善睡眠剥夺小鼠认知功能

      2010, 45(1):42-49.

      摘要 (2359) HTML (0) PDF 1.30 M (3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纳米硒对睡眠剥夺(SD)小鼠(Mus musculus)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将12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两批,第一批24只分为3组:对照组(NC)、亚硒酸钠组(SE)和纳米硒组(NS),分别给予硒浓度为4μg/ml的亚硒酸钠和纳米硒溶液每只0.5ml/d,NC组给等体积蒸馏水,连续30d,第31天测定SE和NS两组小鼠的血硒及全血GSH-Px活性,评价两种硒源的生物利用性;第二批96只分为4组:对照组(N-SeC),纳米硒低、中、高剂量组(L、M、H),L、M和H组分别给予硒浓度为2μg/ml、4μg/ml、8μg/ml的纳米硒溶液每只0.5ml/d,N-SeC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连续30d。第二批小鼠每组又各自分为4小组:SD对照组(SDC)及SD18h、SD36h、SD54h组,采用单平台水环境法(SPM)制作小鼠SD模型。在SD后,N-SeC、L、M和H组利用Y-型迷宫试验测定认知能力,同时测定小鼠大脑GSH-Px、NO、MDA含量。结果表明,纳米硒对GSH-Px活性的提高优于传统硒源亚硒酸钠,但血硒无显著差异;与SDC组比较,SD降低了小鼠的认知能力及大脑GSH-Px活性,提高了NO和MDA含量;与N-SeC比较,纳米硒使SD小鼠的认知功能得到改善,大脑GSH-Px活性提高,MDA和NO含量下降。上述结果表明,纳米硒能够改善SD小鼠的认知功能,这可能与其提高大脑GSH-Px活性并降低了自由基对大脑神经的损害有关。

    • 硫丹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0, 45(1):50-58.

      摘要 (2351) HTML (0) PDF 1.36 M (2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有机氯农药硫丹对小鼠(Mus musculus)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设计了体内、外两组实验。体内实验:将40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灌胃硫丹的量依次为:0、0.4、1.6、6.4mg/(kg·d)。灌胃25d后,取血测定红细胞的免疫功能。体外实验:将9只小鼠的红细胞分别与不同浓度的硫丹在体外培养,实验设空白对照组、溶剂丙酮组和4个不同浓度硫丹组,其6组实验所用硫丹的量依次为:0、0、5、10、20、40μg/ml。体外培养2h后,测定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结果表明,在活体实验中,随着硫丹浓度的增加,小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atio of C3b rosetting,C3bRR)明显下降,依硫丹灌胃浓度由低到高,其C3bRR依次为7.78%、6.80%、4.96%、4.33%;而循环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atio of immune complexes rosetting,ICRR)随着硫丹浓度升高而升高,分别为6.69%、6.31%、7.86%、9.42%。红细胞促NK细胞活性的功能在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硫丹6.4mg/(kg·d)组小鼠红细胞对T淋巴细胞免疫粘附促进能力较其他3组明显降低。血浆中红细胞天然免疫促进因子活性在1.6mg/(kg·d)组和6.4mg/(kg·d)组较0mg/(kg·d)组明显降低。与溶剂丙酮组相比,血浆中红细胞天然免疫抑制因子活性在0.4mg/(kg·d)组明显下降,而在6.4mg/(kg·d)组却明显升高。离体红细胞经硫丹处理后其C3bRR显著降低,4个硫丹处理组依其浓度由低到高,C3bRR依次为:6.14%、5.56%、5.06%、4.44%;而ICRR却显著升高,分别为6.69%、6.31%、7.86%、9.42%。这表明,硫丹能抑制小鼠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和红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正向调节功能,降低血浆中红细胞天然免疫促进因子活性,而对抑制因子活性影响比较复杂,低剂量时起抑制作用,而高剂量时能促进其活性。

    • 山东地方山羊BMP15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性状关联分析

      2010, 45(1):59-69.

      摘要 (2326) HTML (0) PDF 2.68 M (2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CR、克隆测序、序列拼接获得山羊(Capra hircus)BMP15基因全长。利用F-CSGE技术分析两个外显子,发现山羊BMP15编码序列的第901处发生了A→G单碱基突变,该突变使得第301位氨基酸(成熟蛋白质第32位氨基酸)由丝氨酸变为甘氨酸。利用LDR技术对济宁青山羊、鲁北白山羊和沂蒙黑山羊进行突变检测,并进行其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对济宁青山羊产羔数没有显著影响,但对鲁北白山羊及沂蒙黑山羊产羔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GG型和AG型的鲁北白山羊产羔数分别比AA型多0.34只(P<0.01)和0.31只(P<0.01)。AG型沂蒙黑山羊的产羔数比AA型多0.13只(P<0.01)。初步表明,BMP15是控制鲁北白山羊和沂蒙黑山羊多胎性状的一个主效基因或是与之存在紧密遗传连锁的分子标记。

    • 川金丝猴mtDNA D-loop序列遗传多态性分析

      2010, 45(1):70-76.

      摘要 (2428) HTML (0) PDF 1.02 M (3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非损伤性DNA分析技术,分析了甘肃白水江保护区、陕西长青保护区、湖北神农架保护区3个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种群中的20份粪便样品和2份肌肉样品,成功扩增了mtDNA D-loop区部分片段。经过GenBank数据库的BLAST比对,确定了22份样品均来自川金丝猴,经过Clustal W和DNASP软件分析,在22份川金丝猴mtDNA D-loop区393bp中,共检测出54个多态性位点,分为1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为0.965,核苷酸多态性(π)为3.10%。3个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3~0.098,核苷酸差异为0.08%~2.80%,表明所得到的川金丝猴样品中存在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

    • >珍稀濒危动物
    • 中国大鲵的活动节律及繁殖行为描记

      2010, 45(1):77-82.

      摘要 (2767) HTML (0) PDF 669.48 K (3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定时定点观察法,对仿生态条件下养殖的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活动节律及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鲵活动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白天隐藏在洞穴中不活动,每天20:30时部分大鲵开始出洞活动,21:00时至次日凌晨1:00时为活动高峰期,1:00时后部分大鲵开始陆续回到洞穴,3:00时后又全部隐藏在洞穴中;大鲵的夜间活动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变化,8~9月出洞活动的大鲵数量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大鲵尤其是雄鲵在繁殖季节表现出明显多样的繁殖行为:①推沙行为;②求偶行为,包括聚集、露头、巡视、追随、尾阴探究、亲吻、邀请和爬跨8种行为型;③冲凉行为;④护卵行为;⑤婚配行为。

    • 陕西宁陕野化放飞朱鹮秋季觅食地选择与食物丰富度

      2010, 45(1):83-89.

      摘要 (2440) HTML (0) PDF 964.99 K (3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8年秋季应用样方法对陕西宁陕县寨沟野化放飞朱鹮(Nipponia nippon)的觅食地和食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朱鹮秋季的主要觅食地是冬水田,影响朱鹮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干扰、觅食地开阔度和土壤松软程度;宁陕野化放飞区朱鹮觅食地中共发现记录动物36种,冬水田翻耕对朱鹮的食物丰富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总体上,在秋季游荡期朱鹮的食物并不丰富。

    • >技术与方法
    • 超声波处理提高磁性微小铁葡聚糖颗粒的产量及对纤毛虫细胞的应用

      2010, 45(1):90-93.

      摘要 (2520) HTML (0) PDF 547.21 K (2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共沉淀法是制备磁性微小铁葡聚糖颗粒的常用方法之一,其简单、易操作,但是温度、pH、氨水滴加速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粒径的大小,而且很多颗粒聚集成束,因而微小铁葡聚糖颗粒的回收量低。为提高微小铁葡聚糖颗粒的回收量,对反应初产物离心后的沉淀部分进行了超声波处理,使回收量由处理前的0.5g提高到处理后的10g以上。利用回收的微小铁葡聚糖颗粒进行纤毛虫接合对分离,接合率高达95%以上。

    • 两种无鳞高原鳅年龄鉴定方法探讨

      2010, 45(1):94-103.

      摘要 (2269) HTML (0) PDF 1.56 M (3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采自新疆克孜河174尾长身高原鳅(Triplophysa teunis)和258尾叶尔羌高原鳅(T.yarkandensis)的矢耳石及部分个体的背鳍条(n=11和12)、主鳃盖骨(n=20和25)和脊椎骨(n=38和45)的轮纹标志,探讨了用其鉴定年龄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背鳍条磨片和主鳃盖骨均无明显可辨的年轮标志。小个体长身高原鳅的脊椎骨磨片年轮比较模糊,总的判别能力及鉴定吻合率分别为52.63%和70.00%。叶尔羌高原鳅脊椎骨磨片的年龄判别能力为93.33%,但5龄以下个体存在轮纹的断裂、分支和聚合现象,鉴定吻合率为78.57%。所有矢耳石磨片均有日生长增长、生长阻断和年轮等生长标记,年轮由宽而不透明的暗带和窄而透明的亮带组成。174尾长身高原鳅中有171尾矢耳石磨片能观察到年轮特征,判别能力及鉴定吻合率高达98.28%和94.74%。258尾叶尔羌高原鳅有244尾矢耳石磨片能观察到年轮特征,判别能力及鉴定吻合率也高达94.57%和93.44%。两位鉴定者对同一尾鱼的脊椎骨磨片和矢耳石磨片进行年龄计数,长身高原鳅的总吻合率分别为75.00%和80.00%,叶尔羌高原鳅的总吻合率分别为73.81%和83.33%,两鉴定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矢耳石是两种无鳞高原鳅类最好的年龄鉴定材料,脊椎骨可作为高龄个体的辅助鉴定材料。

    • >基础资料
    • 怒江东方墨头鱼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

      2010, 45(1):104-110.

      摘要 (2813) HTML (0) PDF 720.10 K (5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于怒江采集东方墨头鱼(Garra orientalis)136尾,体长54~167mm,体重3.0~114.6g。研究了其年龄、生长等生物学特性,通过耳石轮纹估算东方墨头鱼的年龄,显示怒江东方墨头鱼由10个年龄组组成。耳石半径与体长关系为:L=0.061R1.131(n=125,R2=0.907),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1×10-4L3.160。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由退算体长估算:雄性L=224.79mm,k=0.094/年,t0=0.51年;雌性L=228.91mm,k=0.091/年,t0=0.639年;总体L=227.78mm,k=0.091/年,t0=0.588年。体重生长拐点雄性12.15龄、雌性13.75龄。

    • 版纳鱼螈脑的解剖学与组织学

      2010, 45(1):111-118.

      摘要 (2335) HTML (0) PDF 1.41 M (3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光镜对蚓螈目(Gymnophiona)物种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脑的解剖和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版纳鱼螈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和延脑4个部分,端脑由嗅球、副嗅球和大脑半球构成。嗅球发达,有两对嗅神经;大脑半球呈长椭圆形,为脑的主要部分;间脑腹面向后以漏斗连有扁平勺状的垂体;中脑椭圆形;没有小脑;延髓有较大弯曲。本文同时就上述结构特征与其他两栖动物相比较,探讨了在神经系统演化中版纳鱼螈脑的结构的原始性。

    • 短期持续限食对树麻雀体重和基础代谢率的影响及生态学意义

      2010, 45(1):119-124.

      摘要 (2553) HTML (0) PDF 759.13 K (3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短期持续限食对树麻雀(Passer monanus)体重和基础代谢率的影响,及其生理适应的调节机制。以正常饲喂树麻雀为对照组(0D组,D为饥饿天数),以进食量相同和持续限食时间不同的4组(1D、3D、5D和7D)树麻雀为研究对象进行限食驯养。结果显示,体重与个体BMR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r=0.512,P=0.001);5组树麻雀单位体重的基础代谢率(BMR)差异不显著,5D和7D组树麻雀的个体BMR组间差异显著(P<0.05);树麻雀的体重驯养前后变化为对照组增加而4个实验组降低,驯养后,1D和7D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降低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3D和5D组相对于1D、7D组出现小幅度的上调,1~7d持续限食树麻雀的体重出现降升降的趋势。结论是:当摄食量不足时,消耗体内的能量储备和降低个体的基础能耗对缓解短期持续限食的生存压力有利,但个体适合度随之降低。体内能量储备和个体基础能耗的相应增加是树麻雀应对饥饿环境的关键,也是其重要的生存策略之一。

    • 中华山蝠牙齿的脱换模式

      2010, 45(1):125-129.

      摘要 (2516) HTML (0) PDF 301.32 K (2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于1997年对中华山蝠(Nyctalus velutinus)牙齿的脱换模式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幼蝠200只次。中华山蝠初生仔共有22枚乳齿,齿式为2.1.2.0/3.1.2.0,各乳齿略向舌侧倾斜,除乳前臼齿齿冠不分叉外,其余乳齿齿冠均分为三叶。4d龄开始换齿,31d龄左右脱换完毕。乳齿的脱落顺序是:上颌,PM2→PM1→C1→I1→I2;下颌,I1PM2.I2I3PM1C1;恒齿萌生的顺序为:上颌,M1→PM2.C1→M2→PM1.M3→I1→I2,下颌,M1I1.PM2I2.M2I3.PM1C1M3

    • 小鼠胚胎体外发育培养基中氨基酸含量变化

      2010, 45(1):130-134.

      摘要 (2498) HTML (0) PDF 957.08 K (3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检测哺乳动物早期胚胎体外发育过程中可以消耗或生成某些氨基酸的含量,可以了解胚胎的发育潜能。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检测KSOMaa培养基中17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了解昆明小白鼠(Mus musculus)植入前胚胎体外培养过程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旨在寻找一种能有效支持昆明小鼠胚胎体外发育的培养基氨基酸组成,优化小鼠胚胎体外培养体系。将180枚原核胚分为9组,体外培养至囊胚,分别于胚胎发育不同时期取样做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这些氨基酸在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的培养基中含量变化可分为5种类型:①在2细胞期增加但在4细胞期、8~16细胞期减少,囊胚期又增加的氨基酸(甘氨酸、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②在胚胎发育各个时期均下降(谷氨酸、甲硫氨酸、精氨酸、组氨酸);③在胚胎发育各个时期均增加(丝氨酸、赖氨酸、丙氨酸);④2细胞期含量减少而在其他时期持续增加(天冬氨酸、脯氨酸、色氨酸);⑤囊胚期减少,其他时期都有增加(异亮氨酸)。

    • 不同能量供需下雌性棕色田鼠胃运动的变化

      2010, 45(1):135-139.

      摘要 (2370) HTML (0) PDF 1.48 M (2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PowerLab/8sp生理信号采集分析系统记录哺乳雌鼠、禁食1d和3d雌鼠及正常对照雌鼠胃内压、胃收缩幅值及收缩频率,以研究在不同能量需求与供应状态下,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胃运动的适应性变化。结果显示,禁食组和哺乳期雌鼠的胃内压及胃收缩幅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雌鼠组(P<0.05),禁食组胃内压、胃收缩幅值较哺乳组有所下降,且禁食3d组胃内压明显下降(P<0.05)。说明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能量需求与供应不同,消化道活动发生适应性变化,且消化道生理功能变化与能量胁迫程度相关。

    • 中缅树鼩消化道长度和重量变化

      2010, 45(1):140-144.

      摘要 (2408) HTML (0) PDF 836.54 K (2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栖息于昆明禄劝地区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的消化道特征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在2008年6月和12月(夏季和冬季)分别对自然环境中缅树鼩的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组织重等消化道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缅树鼩消化道特征冬季和夏季存在变化,随着温度降低、食物质量下降,中缅树鼩的小肠长度和重量增加;各器官重量均在冬季最大;中缅树鼩在受到低温、食物质量下降等因子胁迫下,通过调节消化道长度和重量来满足能量需求的增加,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中缅树鼩的消化道在冬季和夏季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及消化对策对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 高糖高脂饮食对兔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2010, 45(1):145-150.

      摘要 (2479) HTML (0) PDF 622.16 K (2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高糖高脂饮食对新西兰兔(Oryctolagus cuniculus)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将20只雄兔随机均分2组,分别喂正常饲料(对照组)和高糖高脂饲料(模型组),每月测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TG),5个月后取尿液测尿糖、微量白蛋白(mAlb)和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H.E、VG染色观察肾髓质病理改变,计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指数(TIFI)和胶原纤维面积,免疫组化测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FN)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糖、TG、尿糖、mAlb和NAG上升(P<0.05或P<0.01);肾小管间质肿胀,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面积增加(22.47%±5.66%vs.9.43%±3.03%,P<0.01),TIFI升高(2.369±0.6734vs.0.6810±0.2248,P<0.01);Ⅳ型胶原、FN和TGF-β1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上述结果说明,高糖高脂喂养兔5个月可导致肾小管、间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细胞外基质表达增加,促进纤维化形成。

    • 一例豹猫脾的形态学观察

      2010, 45(1):151-155.

      摘要 (2353) HTML (0) PDF 8.65 M (3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bengalensis)脾的组织结构,进一步研究豹猫的生物学特性并为其保护提供基础资料。作者用Nikon80研究显微镜观察了豹猫脾的形态结构,并对其进行常规组织学H.E染色、观察。结果发现,豹猫有副脾,两个脾形态上大致相同,其解剖位置、颜色、硬度及弹性均正常。豹猫脾呈扁椭圆形,被膜较厚,小梁发达。动脉周围淋巴鞘发达;脾小结发达并形成生发中心。脾窦不甚发达,腔隙小,形状不规则;含有大量网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 >研究简报
    • 台湾海峡南部异足类一少见种——胎盘心足螺记述

      2010, 45(1):156-158.

      摘要 (2391) HTML (0) PDF 372.98 K (2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胎盘心足螺Cardiapoda placenta(Lesson,1830)属于中国海洋浮游软体动物的少见种,《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增订版)》和《中国海洋生物名录》均未见收录。2005年7月14日在台湾海峡南部采得一个雄性胎盘心足螺标本,现对其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并拍摄照片以资对照,文中还讨论了胎盘心足螺与长尾心足螺C.richardi Vayssiere,1903的区别。

    • 湖南省爬行类一新纪录属——棱蜥属Tropidophorus

      2010, 45(1):159-162.

      摘要 (2463) HTML (0) PDF 1.15 M (3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记述了采自湖南洪江市雪峰山的广西棱蜥(Tropidophorus guangxiensis Wen,1992),是在湖南的首次记录,同时棱蜥属(Tropidophorus Dumril&Bibron,1839)也是湖南的新纪录属。标本现藏于湖南师范大学动物标本馆。

    • 贵州鸟类科的新纪录——岩鹨科(棕胸岩鹨)

      2010, 45(1):163-164.

      摘要 (2509) HTML (0) PDF 492.18 K (3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3月,在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发现并环志了4只棕胸岩鹨(Prunella strophiata)。此次发现为岩鹨科鸟类在贵州的首次正式记录。本文报道了其形态特征和量度,并对该物种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讨论。

    • >封面动物
    • 中国野生东北虎现状及其保护愿景展望

      2010, 45(1):165-168.

      摘要 (2593) HTML (0) PDF 454.89 K (5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是虎(Panthera tigris)的发源地,且历史上分布有5个亚种,其中:里海虎(P.t.virgata)在20世纪20年代绝迹,目前在中国野外生存的有东北虎(P.t.altaica)、华南虎(P.t.amoyensis)、孟加拉虎(P.t.tigris)和印支虎(P.t.corbitti)4个亚种[1]。东北虎分布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山地,俄罗斯远东滨海边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南部林区及朝鲜北部山地。它是虎体型最大的一个亚种,亦是目前中国最值得保护且最有可能取得保护成效的中国虎。

    • >综述
    • 鱼类信息素研究概况

      2010, 45(1):169-176.

      摘要 (2556) HTML (0) PDF 972.63 K (5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信息素在鱼类的生活史中起重要的作用。根据其功能差异,可以将信息素分为报警、社会组织和繁殖三大类。焦虑信息素和报警信息素在鱼类中具有提醒同种个体逃离捕食的功能,其中骨鳔鱼类的报警信息素可能是一些嘌呤或蝶呤类的物质;胆汁酸可能在鱼类的个体识别、亲缘选择以及洄游等方面起主要的作用;性信息素则具有同步繁殖活动的重要功能,在硬骨鱼类中,现已发现的性信息素几乎都是被释放到体外的性激素及其代谢产物,而雄性海七鳃鳗(Petromyzon marinus)使用胆汁酸吸引异性。

    • >动态与其他
    • 新疆艾比湖遗鸥和细嘴鸥的数量现状

      2010, 45(1):42-42,49.

      摘要 (2617) HTML (0) PDF 306.82 K (2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1遗鸥(Larus relictusLonnberg,1931)遗鸥,顾名思义,是一个飘忽不定的稀有物种,经常在亚洲极端干旱地区的盐泽中出没,繁殖地也不固定。在新疆曾经记录的地点有阿拉山口、艾比湖(博尔塔拉河、精河)、克拉玛依、阿克苏(塔里木河上游)、克孜勒苏、喀什(叶尔羌河流域)、阿勒泰(科克苏湿地)、石河子等地(马鸣,2001)。但是30多年来一直没有形成稳定的种群,迄今没有发现其繁殖地、迁徙路径和越冬地(于晓平等,2009)。在2008年5~6月、10月,和2009年4~10月,我们在新疆北部及艾比湖区进行了拉网式的搜索,多次环绕艾比湖调查,初步发现其行踪(图1)。

    • 江苏省发现长尾鸭

      2010, 45(1):58-58.

      摘要 (2527) HTML (0) PDF 414.08 K (2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尾鸭(Clangula hyemalis)属于雁形目鸭科海鸭亚科(Merginae)。分布于北半球的广大区域,繁殖地位于北极、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欧亚大陆北部地区,主要生境是苔原地带的池沼,也见于海边和山区的湖泊,在水边的陆地营巢。沿北美的东西海岸、欧亚大陆北部的海岸迁徙和越冬。在东亚地区的迁徙路线上种群数量稀少,我国沿海关于其迁徙和越冬的报道较少,在辽宁、河北、福建等地有分布记录。2009年2月28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前三岛的车牛山岛附近海域(35°04′N,119°21′E),乘船进行鸟类考察时发现长尾鸭2只,并拍摄了照片(图1)。

    • 江苏省发现黑冠鹃隼、白胸翡翠

      2010, 45(1):89-89.

      摘要 (2442) HTML (0) PDF 194.41 K (2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5月5日,笔者在南京市浦口区老山林场狮子岭分场(约119°04′17″E,32°14′52″N)发现黑冠鹃隼(Aviceda leuphotes)。2008年5月17日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拍到照片。该鸟通体黑白色,头部黑色的长冠羽十分明显;胸部具有黑色和栗色的横纹,可以确定为黑冠鹃隼南方亚种(A.l.syama)。2008年9月30日再次在紫金山发现(图1a)(2007年5月12日范明摄于南京紫金山)。2006年9月9日,笔者在南京市浦口六合区龙袍镇滁河入长江口湿地(约118°37′23″E,32°07′15″N)发现白胸翡翠(Halcyon smynensis),并拍摄了照片。

    • 中国科学家关于犬蝠交配行为的新发现

      2010, 45(1):124-124.

      摘要 (2125) HTML (0) PDF 176.68 K (2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10月28日,国际学术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发表题为“果蝠口交延长了交配时间”(Fellatio by FruitBats Prolongs Copulation Time)的学术论文,该文由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张礼标副研究员领导完成,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合作。文章指出,人工饲养的犬蝠(Cynopterus sphinx)在交配过程中雌性给雄性进行“口交”(舔阴)行为,且这种行为很常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