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44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瘟病病毒感染对三角帆蚌主要消化器官的影响

      2009, 44(3):1-8.

      摘要 (2260) HTML (0) PDF 1.07 M (2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人工感染实验,在感染三角帆蚌瘟病病料组织后第3、5、7、9、11d,运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主要消化器官的病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瘟病病毒(H.cumingiiPlague Virus,HcPV)严重破坏了三角帆蚌消化器官的结构。主要消化腺肝损伤最为严重:光镜下,攻毒7d内腺管肿大,管腔缩小,7d后腺管细胞空泡化并形成多核体;电镜下,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结构破坏,病毒粒子增殖速度快。消化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胃、肠结构的破坏,胃肠基本结构及感染病毒后的病理变化相似:光镜下,攻毒7d内胃肠结构变化不大,7d后柱状细胞肿大,纤毛脱落,并伴有上皮细胞的脱落;电镜下,细胞器结构破坏,甚至空泡化,病毒粒子前期增殖较慢,后期增殖较快,但总体增殖速度比肝慢。

    • 西伯利亚鲟卵黄脂磷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性质

      2009, 44(3):9-15.

      摘要 (2337) HTML (0) PDF 2.19 M (2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卵黄是鱼类胚胎发生期的主要营养物质,卵黄的含量和质量对于早期幼体维持生命和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Sephacryl S-300凝胶过滤层析法和蛋白质电泳技术分离纯化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卵黄脂磷蛋白(lipovitellin,Lv),层析洗脱共得到7个蛋白峰。对每个峰进行SDS-PAGE电泳及油红O、甲基绿和Schiff试剂特异染色,峰b蛋白均呈阳性,表明峰b蛋白为西伯利亚鲟卵中的一种卵黄脂磷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其由3个亚基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6ku、40.8ku和76.7ku。对西伯利亚鲟Lv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证明是一种含有相对较多天冬氨酸、赖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缬氨酸和亮氨酸的蛋白,并且所含鲜味氨基酸含量比其他鱼偏高。

    • 溪红点鲑的特殊动力作用

      2009, 44(3):16-22.

      摘要 (2545) HTML (0) PDF 1.20 M (2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水温(14.5±0.5)℃条件下,测定了平均体重(26.5±2.0)g(n=260)溪红点鲑(Salvelinusfontinalus)饱食和空腹状态下的耗氧率及排氨率。实验组共测定了260尾个体,空腹状态下标准耗氧率和标准排氨率分别为(175.00±8.49)mg/kg.h及(2.91±0.40)mg/kg.h;饱食后耗氧率和排氨率变化趋势均呈现迅速上升,到达最大值后再缓慢下降,然后恢复到初始水平,最大值分别为(375.93±9.73)mg/kg.h和(16.01±0.37)mg/kg.h,最大值出现时间分别为饱食后(6.0±0.3)h和(7.0±0.5)h,饱食后耗氧率和排氨率发生改变的持续时间分别为(23.0±1.5)h及(23.0±2.0)h,耗氧总增量和排氨总增量分别为(2641±137)mg及(164±10)mg。结果显示,溪红点鲑饱食排氨率的变化过程与其饱食耗氧率的特殊动力作用(SDA)具有类似的特征,表明二者在能量代谢机制上相互关联,溪红点鲑的SDA总耗能的18.8%±1.2%由蛋白质分解代谢所提供。

    • 崇明东滩鸻鹬类迁徙路线的环志分析

      2009, 44(3):23-29.

      摘要 (2709) HTML (0) PDF 341.00 K (2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崇明东滩为东亚-澳大利西亚鸻鹬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迁徙停歇地。本文通过分析崇明东滩回收的异地环志鸻鹬类记录及异地回收的崇明东滩环志的鸻鹬类记录,研究崇明东滩鸻鹬类的迁徙路线。1979~2008年间,崇明东滩共回收到来自澳大利亚西北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美国阿拉斯加及新西兰北岛等17个国家与地区环志的鸻鹬类265只,包括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红腹滨鹬(C.canutus)等16种鸟类,其中春季北迁期间的记录占总数的93%;2003~2008年间,澳大利亚西北部、新西兰南岛、中国大陆及新西兰北岛等10个国家与地区回收到崇明东滩环志的大滨鹬、斑尾塍鹬、红腹滨鹬等12种鸟类,共计164只。在所有与崇明东滩鸻鹬类存在迁徙连接的20个国家和地区中,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回收记录占全部回收记录的55%。根据斑尾塍鹬和红腹滨鹬不同亚种的越冬地分布,崇明东滩回收的斑尾塍鹬有L.l.menzbieri与L.l.baueri两个亚种,红腹滨鹬有C.a.piersmai和C.a.rogersi两个亚种。

    • 梅花鹿3个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2009, 44(3):30-35.

      摘要 (3092) HTML (0) PDF 1.93 M (3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6个微卫星标记对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兴凯湖农场、大庆市银浪牧场、五大连池大庆农场鹿苑)的3个梅花鹿(Cervus nippon)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统计了3个鹿群的等位基因组成、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遗传杂合度(h)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结果表明,除5个位点外,其余11个微卫星位点均表现出不同的多态信息含量,其中高度多态位点5个,中度多态位点4个。这说明本研究所选用的微卫星位点可较准确地评估3个梅花鹿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为今后相关研究筛选出了有价值的引物。3个梅花鹿群体的平均h在0.454~0.636之间变动,其中兴凯湖梅花鹿群体最高,为0.636,具有较大的遗传潜力。

    • >珍稀濒危动物
    • 海南坡鹿对采食场地及食物的选择

      2009, 44(3):36-42.

      摘要 (2400) HTML (0) PDF 588.35 K (2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1年10月至2002年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采食痕迹估计法对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取食地1273个,其中旱季748个,雨季525个。海南坡鹿取食植物234种,其中木本植物71种,草本植物161种,蕨类植物2种。其中取食频率超过0.01%的有76种,取食频率占总取食频率的81.85%。无论旱季和雨季坡鹿对采食场地都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旱季χ2=21.476,P=0.0007;雨季χ2=19.882,P=0.0013;df=5)。尽管旱季坡鹿更多地选择在低平地热带草原生境中采食、雨季则喜欢季雨林,但是它们选择采食场地的季节性差异没有达到显著的水平(χ2=9.447,P=0.0925,df=5)。坡鹿对植物种类的选择存在季节性差异,旱季喜欢采食的植物种类比雨季更多(30种vs.18种),采食的木本植物种类的比例也高于雨季(14种vs.6种)。

    •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投食群友好行为的初步观察

      2009, 44(3):43-48.

      摘要 (2547) HTML (0) PDF 796.67 K (2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人工补食条件下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友好行为因补食产生的影响,2007年1~9月,采用行为取样法、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大龙潭投食猴群的友好行为进行了观察。共记录到11种友好行为,发生频次居前的是理毛、张嘴、拥抱、游戏、趋近。友好行为的发起者和承受者在性别间差异均不显著,但在年龄间差异均显著。在一雄多雌单元内发起者按次数多少为成年、少年、青年、亚成年猴,承受者的顺序亦如此。在全雄单元内发起者按次数多少为成年、少年、亚成年、青年猴,承受者的顺序亦如此。友好行为在单元内和单元间差异显著,单元内多于单元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川金丝猴社会单元内个体间的关系紧密,单元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友好行为在繁殖和非繁殖季节差异不显著。

    •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部塔城地区滇金丝猴食性及食物资源调查

      2009, 44(3):49-56.

      摘要 (2192) HTML (0) PDF 543.10 K (3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在野外重新被发现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对其食性进行研究,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食谱。本研究以对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响古箐和格化箐两个滇金丝猴猴群进行7~8年的食性观察为基础,形成滇金丝猴在研究地区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食谱。同时通过实地采集、辨认滇金丝猴采食物种及其在不同的海拔、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分布状况,汇总了滇金丝猴的食物资源分布情况。在调查地区猴群采食的种类有113种,其中菌类1种,地衣2种,种子植物110种,其采食的种类数远多于以往的记录。这种差异可能源于这两个猴群因长期与人接触,降低了对人的警惕性,下到低海拔杂木林以及频繁下地活动所致,并非是它们的食性发生了改变。滇金丝猴的食物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提示该物种的食物供应的波动性很强。猴群周边社区居民对滇金丝猴食物有不同程度的利用,主要表现为伐薪烧柴、择木建房、采集食用和入药等。

    • >自然保护区
    • 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资源保护

      2009, 44(3):57-62.

      摘要 (2369) HTML (0) PDF 758.57 K (2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保护区共有鱼类35种,隶属4目10科30属。该区的鱼类多数为适应于山区溪流生活的种类,鲤科鱼类是其中最大的类群,构成鱼类区系成分的主体。该区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鱼类包括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ndatus)、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鲤(Cyprinus carpio)、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黄鳝(Monopterus alb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刺(Spinibarbus caldwelli)、南方白甲鱼(Onychostomagerlachi)、月鳢(Channa asiatica)等。通过实地调查,对保护区内两条主要水系(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物种相似度进行了对比。

    • >基础资料
    • 陕西圈养珍稀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及其形态观察

      2009, 44(3):63-69.

      摘要 (3025) HTML (0) PDF 890.26 K (3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11~12月对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中的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了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其种类、形态的观察。采用生理盐水涂片法、碘液染色法对18种75头/只野生动物的粪便进行检查,对检出的寄生虫进行数码显微摄片。结果共检出11种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8.9%,以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sp.)、阿米巴原虫感染较为突出。

    • 白斑狗鱼含肉率及其营养价值的分析

      2009, 44(3):70-75.

      摘要 (2674) HTML (0) PDF 751.37 K (2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定了6尾白斑狗鱼(Esoxlucius)的含肉率和营养成分,并与部分淡水优质经济鱼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白斑狗鱼含肉率为64.8%,粗蛋白含量和脂肪含量分别为19.1%和1.4%,17种氨基酸总量为17.38%,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总量为8.14%,鲜味氨基酸总量为6.36%。必需氨基酸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5.73%,低于鸡蛋蛋白模式,但明显高于WHO/FAO模式。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6.35,根据化学评分计算结果,得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第三限制性氨基酸为异亮氨酸。结果提示,白斑狗鱼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鱼类。

    • 巨须裂腹鱼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2009, 44(3):76-82.

      摘要 (2704) HTML (0) PDF 950.49 K (2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是雅鲁藏布江的重要经济鱼类。作者利用2004~2006年在雅鲁藏布江水系收集的293尾样本,以背鳍条磨片作为主要鉴定年龄的材料,对西藏雅鲁藏布江巨须裂腹鱼种群进行了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巨须裂腹鱼的雅鲁藏布江种群由2~14龄和16龄共14个龄组组成。其中优势龄组为4~6龄(占74.85%)。群体总性比为(♀∶♂)=1∶0.881。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方程分别为:W=0.023L2.904(♀),W=0.018L2.962(♂),属于匀速生长类型。用vonBertalanffy方程描述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t=65.676[1-e-0.053(t+3.305)],Wt=4520.633[1-e-0.053(t+3.305)]2.904;♂:Lt=49.622[1-e-0.074(t+4.017)],Wt=2034.481[1-e-0.074(t+4.017)2.962。雌、雄个体生长的拐点年龄分别为16.6龄和10.7龄,对应的体长及体重分别为43.06cm、1326.75g(♀)和32.86cm、600.31g(♂)。

    • 陕西省黄河湿地冬季鸟类群落初步研究

      2009, 44(3):83-93.

      摘要 (2395) HTML (0) PDF 1.20 M (2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8~2008年,采用直接计数法对陕西省黄河湿地冬季鸟类群落组成、鸟类物种多样性及数量变化进行了调查。在预先设置的5条调查样带中共记录到鸟类14目33科117种。观察结果表明,该地区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4.497和0.654。栖息地可分为人工渔塘、芦苇沼泽、滩涂湿地、农田和人工林5种类型。这些生境中鸟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差异均较大,其鸟类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826、3.571、3.202、1.205、2.496,以芦苇沼泽中的鸟类多样性指数最高,滩涂湿地中鸟类数量最多,农田中鸟类优势度最高。通过对该地区鸟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研究以及黄河湿地冬季鸟类栖息地现状评价,为湿地鸟类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大(狂鸟)和长耳鸮的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观察

      2009, 44(3):94-100.

      摘要 (2961) HTML (0) PDF 2.39 M (2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大(狂鸟)(Buteohemilasius)、长耳鸮(Asiootus)的血象、血液生理生化参数正常值及血细胞的形态特征,为其健康检测和保护提供参考资料,采用纽巴氏法、沙利氏比色法、离心法、瑞士染色等方法检测了大(狂鸟)和长耳鸮的血象,利用全自动血液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了两种鸟的19项血液生化指标,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对其血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大(狂鸟)的红细胞数量、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及凝血细胞数量均高于长耳鸮,而其他指标均低于长耳鸮;其中,红细胞平均体积在两种鸟类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生理生化检测中,大(狂鸟)的谷草转氨酶、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含量均高于长耳鸮,且大(狂鸟)的无机离子中的钠和氯离子浓度也高于长耳鸮,而其他指标均低于长耳鸮,其中谷丙转氨酶和肌酐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尿酸和葡萄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狂鸟)和长耳鸮的血细胞形态相似。种属不同及生活习性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这两种鸟类血液生理常值差别及显微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而采样时的机体状况、营养状况及测试操作方法也有一定的影响。

    • 温度对中华大蟾蜍和中华鳖冬眠前离体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大小的影响

      2009, 44(3):101-107.

      摘要 (3002) HTML (0) PDF 864.81 K (3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温度变化对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离体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大小的影响,我们设计了10℃、20℃、30℃、37℃4个温度组,通过红细胞C3b受体花环试验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试验检测红细胞免疫活性,同时测量其红细胞大小。结果表明,温度对中华大蟾蜍离体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影响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中华大蟾蜍离体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逐渐降低,在30℃和37℃时,其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明显比10℃时低;而温度对其离体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和红细胞大小却没有显著影响。温度对中华鳖离体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及其大小亦没有显著影响。除了10℃时中华鳖离体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与中华大蟾蜍没有明显差别外,其余各温度下中华鳖离体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和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均明显比中华大蟾蜍的高,而其红细胞的长径和短径却明显比中华大蟾蜍红细胞的小。这说明,温度能明显影响中华大蟾蜍离体红细胞免疫功能,而对中华鳖离体红细胞的免疫活性影响不明显,随着动物进化程度的提高,中华鳖红细胞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免疫活性比中华大蟾蜍明显增强。

    • 4种两栖爬行动物嗅器和犁鼻器的显微结构比较

      2009, 44(3):108-112.

      摘要 (2330) HTML (0) PDF 643.36 K (2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光镜观察了4种两栖爬行动物嗅器和犁鼻器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鼻囊内开始分化出犁鼻器,犁鼻器位于嗅器的腹外侧,但犁鼻器还不发达;隆肛蛙(Feirana quadranus)犁鼻器与嗅器虽然共同位于鼻囊内,但犁鼻器较为发达且其周围有发达的犁鼻腺,犁鼻器通过一细小管道与嗅器相通;秦岭蝮(Gloydius qinlingensis)和菜花烙铁头(Trimeresurus jerdonii)犁鼻腔与鼻腔已经完全分离形成两个独立的囊,而且鼻腔又进一步分化为嗅部与呼吸部。说明犁鼻器从有尾两栖动物开始出现,至无尾两栖类开始分化,到蛇类高度发达且成为一个独立器官。犁鼻器的形成是脊椎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直接结果,是四足动物的特征之一。

    • 江苏省蝙蝠新纪录——皮氏菊头蝠

      2009, 44(3):113-117.

      摘要 (2498) HTML (0) PDF 498.15 K (3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5月在江苏省采到8只蝙蝠,经鉴定为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为该省翼手目新纪录,这意味着我国大陆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均有该物种分布。江苏样本比文献记载的其他地区样本体重稍轻,体型略小,但回声定位声波主频率略高,符合菊头蝠主频率与体型大小成负相关的普遍规律。

    • 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贵州菊头蝠

      2009, 44(3):118-121.

      摘要 (2232) HTML (0) PDF 239.25 K (2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四方洞和寨阳乡堂乐洞分别采到菊头蝠雌、雄性标本各1只,通过将其外形及头骨的测量数据同文献记载的外形相似的高鞍菊头蝠(Rhinolophus paradoxolophus)和马氏菊头蝠(R.marshalli)的特征进行对比,鉴定为贵州菊头蝠(R.rex),属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标本保存于吉首大学动物标本室。本文对其分布与保护现状也作了简要报道。

    • 山东省翼手目一新纪录——宽耳犬吻蝠

      2009, 44(3):122-126.

      摘要 (2149) HTML (0) PDF 377.30 K (2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发现宽耳犬吻蝠(Tadarida teniotis)。本文详细描述了5只蝙蝠的形态特征,并与安徽、台湾、非洲和云南样本的体型及头骨参数进行了比较。宽耳犬吻蝠为山东省新纪录。

    • 棕背(鼠平)和红背(鼠平)种间区分的分子方法

      2009, 44(3):127-131.

      摘要 (2290) HTML (0) PDF 722.23 K (2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棕背(鼠平)(Myodes rufocanus)和红背(鼠平)(M.rutilus)的分布有重叠区且外形相似,在特定情况下存在种间区分困难,给两种鼠的数量调查带来不便和误判。本研究通过mtDNA控制区构建系统树、mtDNA控制区电泳和RAPD3种分子生物学方法有效地对棕背(鼠平)和红背(鼠平)已知的8个样本和16个待定样本进行了准确鉴定。其中,mtDNA控制区电泳进行种间区分的方法具有简便、准确而又快捷的优点。

    • >研究简报
    • 侧条跳树蛙的分布新纪录及其分布区域分析

      2009, 44(3):132-134.

      摘要 (2380) HTML (0) PDF 205.07 K (2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5月30日,在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采集到5只侧条跳树蛙(Chirixalus vittatus),为广东省两栖动物新纪录。通过对侧条跳树蛙分布区域分析,认为十万大山至云开大山之间的山区是侧条跳树蛙在中国大陆的主要分布区,侧条跳树蛙的现代分布属中印半岛-中国南部热湿型。

    • 鸳鸯利用城市建筑物繁殖初步观察

      2009, 44(3):135-137.

      摘要 (2511) HTML (0) PDF 320.21 K (2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鸳鸯(Aix galericulata)主要在我国东北地区繁殖,常在树洞里营巢。2008年7月,在广西桂林市城区发现鸳鸯利用居民厨房的通风道繁殖,产卵10枚,并孵出2只幼雏。这是鸳鸯利用建筑物营巢繁殖的首次记录,也是广西繁殖鸟类的新纪录。

    • 内蒙古东部地区貉食性初报

      2009, 44(3):138-140.

      摘要 (2217) HTML (0) PDF 158.75 K (2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8~10月、2008年3~7月在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共收集到130份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的粪便,采用粪便分析法中的频率法和剩余物相对干重法对其进行分析。貉的食物主要是鸟类(出现率39.81%,剩余物相对干重百分比52.60%)和啮齿类(出现率22.69%,剩余物相对干重百分比25.85%),其次为昆虫(出现率26.39%,剩余物相对干重百分比13.32%)、植物(出现率7.41%,剩余物相对干重百分比1.39%)、鱼类(出现率2.31%,剩余物相对干重百分比5.79%)及虾类(出现率0.93%,剩余物相对干重百分比0.85%),软体动物(出项率0.46%,剩余物相对干重百分比0.20%)极少,未见到大型有蹄类动物出现。本文还对两种粪便分析法所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两种方法对貉食物种类的分析评述上无显著差异。

    • >封面动物
    • 凌云沼虾(Macrobrachium lingyunense)

      2009, 44(3):15-15.

      摘要 (2334) HTML (0) PDF 189.60 K (2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凌云沼虾(Macrobrachium lingyunenseLi,Cai&Clarke2006)(封面图片)是一种典型的洞穴沼虾。眼睛极度退化,步足等外部形态特征及其他生物学特性也显示出真洞穴生物(troglobiont)的特征,包括缺乏体色素、附肢延长、繁殖无季节性、耗氧量降低、新陈代谢缓慢等。凌云沼虾成体长13~18mm(步足长度不计在内)。头胸甲光滑,额角直。额角平直,伸至或稍长于鳞片末端,上缘具7~9齿,有3~4齿位于眼眶后缘的头胸甲上,中部各齿间距离较宽;下缘具3~4齿。眼下叶不明显。触角刺位于眼下角腹侧,肝刺于位于触角刺下方。

    • >综述
    • 精子因素对精子载体法制备转基因山羊的影响

      2009, 44(3):141-145.

      摘要 (2195) HTML (0) PDF 247.30 K (2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精子具有主动结合、转运、整合外源DNA的能力,并在受精时导入卵母细胞,获得转基因动物。精子介导基因转移(sperm-mediated gene transfer,SMGT)是目前获得转基因动物简单而高效的方法之一。精子因素是影响SMGT方法生产转基因动物的重要方面。本论文结合我们的研究针对转染用山羊(Caprahircus)精液的来源、精子质膜完整性、精液品质及发育阶段等精子因素影响精子结合外源DNA和SMGT方法生产转基因山羊的效率进行了论述,并从这些影响因素入手,提出了筛选精子供体、保持精液品质、调控质膜等措施,提高精子转染外源DNA能力和生产转基因动物的效率。

    • >动态与其他
    • 白头鹮鹳重现我国

      2009, 44(3):22-22,147.

      摘要 (2439) HTML (0) PDF 145.74 K (2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5月13日下午,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发现草海东侧空中飞行的一群大型涉禽,随即跟到鸟群降落的地方仔细观察,并拍下照片(图1,见封4图片,周秋亮2008年6月2日摄)。

    • 江苏连云港海域发现黄嘴潜鸟

      2009, 44(3):48-48.

      摘要 (2187) HTML (0) PDF 82.80 K (2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嘴潜鸟(Gavia adamsii)为潜鸟中体型最大、种群数量最少的一种。黄嘴潜鸟成体体长大于80cm,颈粗,嘴微上扬,上颚中线浅色,头比上体色浅,两胁缺少白色斑块,初级飞羽羽轴白色。繁殖于北极地区,越冬时南迁至约北纬50°至30°的沿海水域(North MR,1993;郑光美,2005)。目前,全球黄嘴潜鸟种群数量不足16000只(Earnst S L,etal.,2005)。

    • 萨维奇环北极分布假说首次得到检验

      2009, 44(3):56-56.

      摘要 (2214) HTML (0) PDF 71.95 K (2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起源于劳亚大陆的蛙类,目前间断地分布在欧洲中南部、朝鲜半岛及邻近地区、东南亚、北美南部。萨维奇(Savage J M)1973年提出了一个解释这种分布格局的假说:在第三纪早期,这些蛙类的分布比现在更靠北也更连续,形成一个环北极的分布格局,但发生于中新世的全球降温和北半球内陆干旱化两个事件使这些蛙类的分布区南移并且相互隔离开来。这一假说影响广泛,但一直没有被检验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枢强研究组近期以劳亚大陆起源的铃蟾属蛙类为材料,首次对该生物地理假说进行了检验。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