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4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长江中下游褶纹冠蚌10个群体COⅠ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2009, 44(1):1-8.

      摘要 (2610) HTML (0) PDF 1.16 M (2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线粒体COⅠ基因为分子标记,对长江中下游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10个群体共20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620bp的同源序列,A+T的平均含量为60.1%,明显高于G+C含量(39.9%),有10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占全部碱基数的17%,转换和颠换之比达到8.7,检测到了58个单倍型(GenBank登录号:EU698893~EU698950),Hap-5是主体单倍型,占总个体数的41%。褶纹冠蚌鄱阳湖群体(PY)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均最高,分别为25.426和0.04101,太湖群体(TH)和衢州群体(QZ)遗传多样性参数较低。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构建的NJ系统树中,洪泽湖内的3个群体与巢湖群体首先聚为一支,然后与由钱塘江群体、太湖群体、衢州群体和洪湖群体聚成的分支聚在一起,而后与洞庭湖群体聚在一起,最外侧一支为鄱阳湖群体。分子方差分析(AMOVA)得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2081(P<0.001),说明我国褶纹冠蚌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

    • 温度对鲫鱼性腺分化的影响

      2009, 44(1):9-16.

      摘要 (2374) HTML (0) PDF 1.09 M (3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鱼类的性腺分化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温度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了鲫鱼(Carassius auratus)原生殖细胞的迁移、生殖嵴形成和性腺分化,并探讨温度对性腺分化的影响。孵化后12~40d是鲫鱼性腺分化的敏感期。从第12d起,仔鱼分成7组,每组分别用下列7种水温中的一种培育28d:(16±1)℃、(20±1)℃、23~25℃、(27±1)℃、(30±1)℃、(32±1)℃、(34±1)℃。其中23~25℃组是对照组。结果显示,对照组幼鱼的雌雄比例大致是1∶1(1∶1.07)。(20±1)℃组的幼鱼雌雄比例也接近1∶1(1.09∶1)。在(27±1)℃组,雌性率上升,为55.3%(P<0.05)。在低温组(16±1)℃,雌雄比例是1∶1.45,雌性率达40.8%。然而,在高温组(30±1)℃、(32±1)℃、(34±1)℃中,雌雄比例分别是6.14∶1、2.51∶1和2.14∶1。其中(30±1)℃实验组的雌性率最高,达到86.0%(P<0.01),性腺分化趋向雌性化。研究提示,鲫鱼的性别分化属于温度依赖型。当前全球性气候变暖,以及各种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有可能对鲫鱼的性别平衡产生影响。

    • 伊犁鲈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近缘物种通用性

      2009, 44(1):17-23.

      摘要 (2053) HTML (0) PDF 658.61 K (2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开发伊犁鲈(Perca schrenkii)分子标记用于鲈属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以伊犁鲈为材料,应用磁珠富集法进行了微卫星标记的筛选。从伊犁鲈尾鳍提取总DNA,进行酶切、接头连接、PCR扩增,再采用生物素标记(CA)15探针及生物素标记(TG)15探针对扩增产物进行杂交富集,经再次PCR扩增及T-A克隆,成功构建了伊犁鲈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采用重复序列引物筛选获得阳性克隆,随机选取48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测得序列46个,其中38个克隆含有微卫星序列,41个位点的微卫星重复数在8次以上。根据测得序列设计17对微卫星引物,均能在伊犁鲈群体中扩增获得目的条带。采用该17对引物对河鲈(P.fluviatilis)及黄金鲈(P.flavescens)群体样本进行扩增,10对引物具有通用性,其中6对在河鲈中具有高度多态性(PIC>0.5),5对在黄金鲈中具有高度多态性。

    • 红腹锦鸡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2009, 44(1):24-32.

      摘要 (2791) HTML (0) PDF 1.44 M (3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胃肠道5-羟色胺(5-hydroxtryptamine,5-HT)、胃泌素(gastrin,GAS)、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3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和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5-HT细胞在空肠和直肠分布密度最高,回肠和盲肠次之,十二指肠较少,腺胃和肌胃最少;GAS细胞在十二指肠和直肠分布密度最高,其次是空肠和盲肠,腺胃部最低,肌胃则呈免疫阴性;SS细胞数量较少,在直肠、盲肠处分布密度相对高,其次是十二指肠和空肠,腺胃部最低,肌胃则呈免疫阴性。3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锥体形、杆状和不规则形,其中以圆形、椭圆形为主。细胞分布于固有膜、黏膜上皮细胞基部、黏膜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基部或腺泡上皮细胞之间。红腹锦鸡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与其内、外分泌功能是相适应的。

    • 金雕肺的组织结构及KGF、c-Fos和Bax的表达

      2009, 44(1):33-38.

      摘要 (2604) HTML (0) PDF 437.62 K (3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金雕(Aguila chrysaetos)肺的组织结构特征,观察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c-Fos蛋白和Bax蛋白在肺中的表达情况,应用生物显微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金雕肺的组织结构,检测KGF、c-Fos和Bax蛋白在肺中的表达。结果表明,金雕的肺由各级支气管及其周围的呼吸毛细管组成,肺房呈辐射状开口于三级支气管周围,呼吸毛细管相互吻合成网状,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KGF、c-Fos和Bax在三级支气管、肺房和呼吸毛细管的上皮细胞中呈免疫反应阳性,三者的表达强度有差异。KGF、c-Fos和Bax可能发挥不同的功能,它们的协同表达可能调控鸟肺细胞的生长、发育及成熟。

    • 小鼠睾丸特异基因在生精细胞中阶段性表达的定量分析

      2009, 44(1):39-46.

      摘要 (2269) HTML (0) PDF 1.24 M (2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Balb/c小鼠精子发生过程中,许多基因都具有严格的时空表达特性。实验利用半定量RT-PCR验证了12个小鼠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的组织学分布,采用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精细胞中的差异表达。结果显示,所有基因仅在睾丸组织中高表达;Prm1、Prm2、Tnp1、Tnp2在长形精子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分别是粗线期精母细胞阶段的1.9、2.8、3.2和2倍;Dnajb3呈上调表达,在长形精子细胞中的含量是粗线期精母细胞阶段的2.5倍;Akap4在长形精子细胞阶段的表达水平尤为突出,是粗线期精母细胞的5.5倍;Spata3和Spata4在圆形及长形精子细胞中的表达量相近,分别是粗线期精母细胞阶段的3倍和1.5倍;hils1和Tex24在圆形精子细胞阶段的表达水平最高,分别是粗线期精母细胞阶段的1.9和1.4倍;Spag4l和Papolb从粗线期精母细胞到长形精子细胞阶段呈明显的下调表达,分别下降了45%和34%。结果提示,被检测的基因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异性表达特征,为深入研究这些基因在小鼠精子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资料,同时也为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精子发生相关基因定量表达研究中的可行性提供了充分例证。

    • >珍稀濒危动物
    • 福建省兴化湾黑脸琵鹭的越冬及迁徙

      2009, 44(1):47-53.

      摘要 (2598) HTML (0) PDF 743.38 K (2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福建省兴化湾是我国大陆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连续4个冬季的调查显示,在湾内的江镜华侨农场越冬的黑脸琵鹭种群数量为40~60只,其中2007年越冬种群的数量较前3个冬季显著增加。黑脸琵鹭主要栖息在农场面积约320hm2的养殖塘内,多集群。昼间栖息的各种行为中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80%;其次是维护行为,约10%;觅食等其他行为所占的比例很低,因此养殖塘主要作黑脸琵鹭昼间的休息场所之用。兴化湾同时是黑脸琵鹭重要的迁徙停歇地,2007年秋季南迁的时间为11月3日至12月12日;2008春季北迁的时间为3月8日至4月20日。江镜华侨农场南迁停歇的种群数量约为136只,北迁的数量约为226只。春季北迁种群中具繁殖羽的个体比例最高时超过60%,表明种群中能够参与繁殖的个体数量较多。建议加强兴化湾滩涂及养殖塘人工湿地的科学管理,促进黑脸琵鹭的保护。

    • 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黑脸琵鹭越冬种群现状

      2009, 44(1):54-57.

      摘要 (2446) HTML (0) PDF 778.06 K (2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是全球性濒危鸟类,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作为新发现的重要越冬地,具有全球保护意义。2004~2007年对保护区内黑脸琵鹭越冬种群的调查结果表明,该越冬种群数量逐年增加(27~72只),占全球总数比例也相应增加(2.2%~4.1%)。其主要分布在红树林、沿海滩涂和人工养殖塘3种生境,其中,沿海滩涂累计记录到的个体数最多,达217只;人工养殖塘记录到最大集群,为52只。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该越冬种群及其生境。

    • 柯氏鼠兔的食性分析

      2009, 44(1):58-62.

      摘要 (2636) HTML (0) PDF 673.45 K (3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柯氏鼠兔(Ochotona koslowi)是兔形目(Lagomorpha)鼠兔属中最古老的遗留种,也是稀有的濒危物种,自1894年命名以来,国内外对该物种的生存现状、生物学特征知之甚少。2007年10~11月,在藏北地区捕获到13只柯氏鼠兔,通过显微组织分析法对其胃及结肠内容物和收集的60份粪样进行了食性分析。结果表明,柯氏鼠兔胃、结肠内容物和粪便中镜检到可识别植物碎片属6科15种,其中豆科植物碎片占可识别植物碎片的39.44%,藜科植物碎片占36.00%,莎草科植物碎片占16.42%,禾本科、十字花科和菊科植物碎片分别占3.75%、2.67%和1.25%。食性分析表明,柯氏鼠兔偏爱豆科植物。

    • >基础资料
    •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Ⅰ

      2009, 44(1):63-73.

      摘要 (2598) HTML (0) PDF 1.52 M (2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自然保护区的生物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现状的关系,为自然保护区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资料。作者于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间,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太统山森林公园不同生境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到土壤纤毛虫104种,隶属3纲10目38科49属,其中包括5个未定名种,6个国内土壤纤毛虫新纪录种。5种生境土壤纤毛虫的物种数分别为:油松林53种、沙棘灌丛59种、蔷薇灌丛62种、荒坡40种及农田24种。在该地区土壤纤毛虫群落中,肾形目、前口目和下毛目为优势类群;齿脊肾形虫(Colpoda steini)、苔藓膜袋虫(Cyclidium muscicola)、刚毛胃纤虫(Homalogastra setosa)、梅氏扁豆虫(Phacodinium metchnikoffi)、有肋薄咽虫(Leptopharynx costatus)、长圆膜袋虫(Cyclidium oblongum)、纵长膜袋虫(C.elongatum)、珍珠映毛虫(Cinetochilum margaritaceum)和膨大肾形虫(Colpoda inflata)为优势种。油松林、沙棘灌丛、蔷薇灌丛、荒坡和农田5种生境Gleason-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依次为6.06、6.51、6.80、4.92和3.17。结果表明,森林、荒坡、农田的纤毛虫物种多样性依次降低,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了土壤纤毛虫物种多样性降低和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

    • 野生太行猕猴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初步调查

      2009, 44(1):74-79.

      摘要 (2316) HTML (0) PDF 856.31 K (5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野生太行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和卢戈碘液染色法对194份粪便样品进行检查,结果共检查出阿米巴原虫(Amoeba sp.)、等孢球虫(Isospora sp.)、鞭虫(Trichuris sp.)、圆线虫(Strongylid sp.)、泡翼线虫(Physalopterasp.)、蛲虫(Enterobiussp.)、蛔虫(Ascaridsp.)7种寄生虫。寄生虫总感染率为97.4%,线虫感染率为93.8%。其中,鞭虫感染率最高,为91.2%;阿米巴原虫和圆线虫次之,分别为67.5%和60.8%。寄生虫混合感染率为87.1%;鞭虫、泡翼线虫、圆线虫3种线虫混合感染率为71%,同时感染其中2种的占42%,同时感染3种的占29%。对鞭虫卵、圆线虫卵和泡翼线虫卵进行感染强度测定,92%以上阳性样品线虫卵的EPG值在2000以下。等孢球虫为非人灵长类国内新发现种;所检出寄生虫中,阿米巴原虫、鞭虫、泡翼线虫、蛲虫、蛔虫均可感染人,因此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 九孔鲍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2009, 44(1):80-86.

      摘要 (2378) HTML (0) PDF 1.66 M (3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的卵子发生、卵巢结构及其发育。根据卵细胞的大小、形状,核仁的形态,卵黄颗粒的积累情况,滤泡的结构等,将九孔鲍卵子的发生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和卵黄发生期的卵母细胞3个时期;卵巢壁由外膜及内生殖上皮构成,生殖上皮分化产生卵原细胞和滤泡细胞;卵巢的结构单位是滤泡。根据卵巢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将九孔鲍的卵巢发育分为休止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和排放期共5期。

    • 流式细胞术结合组织学方法对柄海鞘血细胞的分类

      2009, 44(1):87-91.

      摘要 (2393) HTML (0) PDF 685.22 K (3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流式细胞术研究柄海鞘(Styela clava)血细胞的分类,依据细胞大小及颗粒的复杂程度将血细胞分为5类:即类群R1~R5,各类群分别占血细胞总数的37.15%±1.01%、15.85%±2.91%、16.15%±1.58%、23.65%±3.05%、5.87%±0.31%,上机血样品的密度约106个/ml。组织学方法依据细胞大小、所含颗粒的情况及细胞的染色特征将血细胞分为5类:成血细胞、透明细胞、嗜碱性颗粒细胞、嗜酸性颗粒细胞及吞噬细胞。对两种方法各自所分5类细胞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讨论。

    • 橄榄蚶软体部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2009, 44(1):92-98.

      摘要 (2546) HTML (0) PDF 1.04 M (2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定了橄榄蚶(Estellarca olivacea)软体部的基本生化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橄榄蚶软体部含水量为81.36%,粗蛋白、粗脂肪、总糖和灰分分别占软体部干重的63.64%、10.95%、13.55%和8.97%。橄榄蚶软体部含有18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分别占软体部干重的54.83%、19.80%和27.54%,总氨基酸占软体部蛋白质的86.13%,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6.11%和56.52%。橄榄蚶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橄榄蚶软体部含28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及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分别占脂肪酸的41.31%、23.06%、18.25%和10.54%,DHA和EPA分别占脂肪酸的2.82%和4.59%。

    • 池养条件下似刺鳊鮈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2009, 44(1):99-105.

      摘要 (2274) HTML (0) PDF 658.38 K (2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人工培育的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仔鱼、稚鱼和幼鱼的生长与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1~70日龄间,似刺鳊鮈全长平均日增长率为3.55%,体重平均日增长率为11.26%,头长/全长值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变小。全长(L,mm)与体重(M,mg)的关系式为M=0.0012L2-0.0564L+0.6504;体重(M,m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M=0.0043e0.0936D;全长(L,mm)和日龄(D,d)的关系式为L=0.0154D2-0.0128D+8.1965。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20日龄晚期仔鱼全天均有很高的摄食发生率,小高峰出现在8:00时;40日龄稚鱼则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日摄食率2.3376%。20日龄仔鱼和40日龄稚鱼饱食后分别经6h、5h整个消化道排空。在水温25℃及饥饿空胃状态下,10日龄仔鱼只经3d即开始出现死亡个体,经5d全部死亡;20日龄仔鱼经6d开始出现死亡个体,经9d全部死亡;40日龄稚鱼经7d才开始出现死亡个体,10d后全部个体均死亡。

    • Na+、K+、Mg2+、Ca2+和葡萄糖溶液作为授精-激活介质对中华鲟精子受精率的影响

      2009, 44(1):106-111.

      摘要 (2452) HTML (0) PDF 774.71 K (2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不同浓度的NaCl、KCl、MgCl2、CaCl2溶液和葡萄糖溶液作为授精介质,研究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受精效果。结果显示,适量的阳离子和葡萄糖作为激活授精介质时中华鲟卵受精率都有所提高。在实验设置浓度范围内25mmol/LNaCl溶液、0.1mmol/LKCl溶液、1mmol/LMgCl2溶液、1mmol/LCaCl2溶液和50mmol/L葡萄糖溶液浓度下,受精率分别可达到最高值,依次为87.72%、86.82%、82.24%、89.76%、80.92%。随着实验浓度继续增加,受精率反而呈下降趋势。结果显示,作为人工配制的中华鲟精子授精-激活介质,最适NaCl溶液浓度在25mmol/L附近,最适葡萄糖溶液浓度在25mmol/L附近,最适KCl溶液浓度≤0.1mmol/L,最适MgCl2溶液浓度≤1mol/L,最适CaCl2溶液浓度≤1mmol/L。

    • 乌梢蛇卵泡不同发育期颗粒细胞的显微结构变化

      2009, 44(1):112-117.

      摘要 (2348) HTML (0) PDF 690.07 K (2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光学显微镜主要观察了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卵泡发育过程中颗粒细胞的显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乌梢蛇的滤泡前体细胞在形态、大小与嗜色性上均与生殖基的表面上皮相似;在原始卵泡期,卵母细胞周围的滤泡前体细胞围绕成一圈;在颗粒层细胞期的时期Ⅰ至时期Ⅲ,颗粒细胞分化为由小细胞、梨形细胞与中间型细胞构成的异型颗粒细胞;在时期Ⅳ,这些异型颗粒细胞又转变成为只有小细胞的同型颗粒细胞。乌梢蛇卵泡颗粒细胞来源于生殖基的表面上皮,其发育特征是首先由同型发育成为异型,再由异型转变为同型颗粒细胞,具有同源异型的特征。

    • 小兴安岭北部胎生蜥蜴春季的栖息生境

      2009, 44(1):118-121.

      摘要 (2335) HTML (0) PDF 205.80 K (2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于2005年5~7月和2006年5月在黑龙江省孙吴县境内方圆15km的范围内采用样线法对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春季的栖息生境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胎生蜥蜴栖息生境中的15个生境因子进行的频次百分比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兴安岭北部胎生蜥蜴春季的最适栖息生境是处于山体半阴半阳坡的中、下坡位,且坡度平缓的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黑桦(Betula davurica)林中,林间落叶层较厚,具有适中的湿度和光照强度,且土质疏松,人为和天敌的干扰小。结果表明,胎生蜥蜴在春季一般选择具有良好的食物与隐蔽条件,以及能够提供充足热量的栖息生境,这是该物种对高纬度低温环境的一种适应。

    • 棕眉柳莺鸣唱声谱分析及其地理差异的初步研究

      2009, 44(1):122-127.

      摘要 (2295) HTML (0) PDF 889.72 K (2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2、2005、2007年5~8月,在甘肃莲花山、宁夏贺兰山和内蒙阿拉善贺兰山等自然保护区对棕眉柳莺(Phylloscopus armandii)的鸣唱进行了采集,共录到18只108min的鸣声。通过声谱分析,棕眉柳莺鸣唱的频率范围在2.63~6.32kHz之间;音素数平均为5.56±2.47(n=124);持续时间为(1.07±0.30)s(n=124),最长可达2.68s。棕眉柳莺鸣唱音节之间的间隔时间差异较大,范围在2~18s之间;从18只个体共589个音节中总结出61种音节类型,其中37种为共享音节,24种为特有音节,分别占总数的60.7%和39.3%。不同棕眉柳莺个体的鸣唱音节类型组成不同,没有任何两只棕眉柳莺个体的音节曲目完全一致。莲花山和内蒙贺兰山两个地区内个体之间的音节相似性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01)。通过对棕眉柳莺鸣唱的地理变异分析,发现越是邻近分布的个体其鸣唱也越相似。

    • 大蹄蝠回声定位信号特征与下丘神经元频率调谐

      2009, 44(1):128-132.

      摘要 (2302) HTML (0) PDF 754.33 K (3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超声监测仪录制超声信号和细胞外电生理记录下丘神经元的频率调谐曲线(frequency tuning curves,FTCs)的方法,探讨了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回声定位信号与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神经元频率调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大蹄蝠回声定位叫声为恒频-调频(constant frequency-frequency modulated,CF-FM)信号,一般含有2~3个谐波,第二谐波为其主频,CF成分频率(Mean±SD,n=18)依次为:(33.3±0.2)、(66.5±0.3)、(99.4±0.5)kHz;电生理实验共获得72个神经元的频率调谐曲线,Q10-dB值的范围是0.5~95.4(9.2±14.6,n=72),最佳频率(best frequency,BF)在回声定位主频附近的神经元具有尖锐的频率调谐特性。结果表明,大蹄蝠回声定位信号与下丘神经元频率调谐存在相关性,表现为最佳频率在回声定位信号主频附近的神经元频率调谐曲线的Q10-dB值较大,具有很强的频率分析能力。

    • 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分析

      2009, 44(1):133-138.

      摘要 (2276) HTML (0) PDF 299.23 K (3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12m×4m×4m的围网内录制大趾鼠耳蝠(Myotis macrodactylus)飞行与悬挂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使用双尾t-检验对不同状态下的声波参数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为短的、宽带的且能量主要集中在第1谐波的调频型声波,伴有1~2个谐波。第1谐波起始频率、带宽和声脉冲间隔在飞行与悬挂状态下具有显著差异(P<0.05)。回声定位声波飞行状态下的第1谐波终止频率、带宽、声脉冲持续时间和声脉冲间隔均存在性别差异,而主频率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回声定位声波的这些特征及差异体现了对其捕食生境、捕食策略及通讯行为的适应。

    • GnRH-A主动免疫家兔的去势效果

      2009, 44(1):139-144.

      摘要 (2436) HTML (0) PDF 274.52 K (2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nalogue,GnRH-A)对动物免疫去势的效果及作用机理。在30只日本大耳白兔(Oryctolagus cuniculus)(EG-Ⅰ与EG-Ⅱ组)的颈背部皮下分2~3点注射1.0ml(100μg/ml)自制的GnRH-A抗原乳剂,EG-Ⅱ组3周后加强免疫一次;测定睾丸长度与重量、体重、血清GnRH抗体效价及睾酮浓度。结果表明,EG-Ⅱ组睾丸长度与EG-Ⅰ组差异极显著(P<0.01);EG-Ⅱ组的GnRH抗体水平明显高于EG-Ⅰ组;EG-Ⅱ组、EG-Ⅰ组与对照组的血清睾酮浓度差异逐渐增加,102d时EG-Ⅱ组睾酮浓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第28d后EG-Ⅱ组睾酮浓度显著低于EG-Ⅰ组(P<0.05);EG-Ⅱ组体重和日增重最大,显著高于EG-Ⅰ组及对照组(P<0.05)。GnRH-A主动免疫家兔对睾丸发育、血清GnRH抗体效价和睾酮浓度具有显著的影响,加强免疫效果更理想。

    • >研究简报
    • 壶瓶山发现湖南蛇类新纪录二种——双全白环蛇和颈槽蛇

      2009, 44(1):145-147.

      摘要 (2317) HTML (0) PDF 404.81 K (34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2年6月至2008年8月,作者对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10次实地调查与监测,共采集到蛇类32种。其中双全白环蛇(Lycodon fasciatus)和颈槽蛇(Rhabdophis nuchalis)为湖南省蛇类新纪录。

    • >封面动物
    • 牦牛的分布及保护

      2009, 44(1):148-150.

      摘要 (2439) HTML (0) PDF 353.24 K (54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牦牛原是青藏高原一带的特产动物,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有蹄类动物,为典型的高山高寒荒漠动物,目前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新疆南部,极少数个体见于邻近的印度西北部、尼泊尔、哈萨克斯坦、蒙古和西伯利亚边缘[1],家养牦牛是我国牧区重要的资源。

    • >综述
    • 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家族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2009, 44(1):151-158.

      摘要 (2654) HTML (0) PDF 792.58 K (5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家族是甲壳动物特有的神经多肽激素家族,主要由眼柄的X-器窦腺复合体(XO-SG)合成与分泌,包括高血糖激素(CHH)、蜕皮抑制激素(MIH)、性腺抑制激素(GIH)和大颚器抑制激素(MOIH),协同调控着甲壳动物的生长、繁殖与蜕皮等生理生化过程。本文就目前CHH家族神经肽的功能研究,包括功能研究的方法、各个激素的功能以及分泌调控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七鳃鳗遗传多样性与演化研究进展

      2009, 44(1):159-166.

      摘要 (2424) HTML (0) PDF 1.15 M (5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七鳃鳗(Petromyzonidae)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中惟一的幸存者。对其资源保护和演化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染色体、蛋白质和DNA水平总结近年来七鳃鳗遗传多样性与演化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DNA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微卫星DNA标记等技术及线粒体DNA和功能基因研究应用于七鳃鳗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遗传结构、种质鉴定与渔业资源管理及系统进化等方面的新进展。

    • >动态与其他
    • 重庆翼手类一新纪录——三叶蹄蝠

      2009, 44(1):46-46.

      摘要 (2348) HTML (0) PDF 97.47 K (2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7月,红玫瑰洞穴探险俱乐部(Hong Meigui Cave Exploration Society)成员在重庆市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考察洞穴期间,拍摄到了一些蝙蝠照片。其中一种鼻叶特征明显,顶叶中部具2条纵沟将顶叶分为3叶;中鼻叶较小,棒状,中部微具3条凸纵棱;马蹄叶外侧有2片附小叶。

    • 第八届郑作新鸟类科学青年研究奖评审简报

      2009, 44(1):98-98.

      摘要 (2363) HTML (0) PDF 76.75 K (2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郑作新鸟类科学基金会于2008年11月19日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召开第八届评委会。基金会主任郑光美院士主持了会议。会议评审出第八届鸟类科学青年研究奖两名,他们是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马志军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雁云副教授。自郑作新鸟类科学基金会成立以来,先后有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新疆地理生态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海南师范学院、井冈山学院、浙江自然博物馆、北京西城青少年科技馆和本届新增的上海复旦大学等来自全国各地12个单位共17位年轻的鸟类学家分别荣获《郑作新鸟类科学青年研究奖》及《郑作新鸟类科学青年科普奖》。

    • 用土豆粉吸附鸟类和小型兽类标本剥制中的残污

      2009, 44(1):147-147.

      摘要 (2208) HTML (0) PDF 160.63 K (2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内鸟类和小型兽类标本制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剥皮时,一直使用石膏粉、滑石粉或草木灰等用以吸附标本体表残污或渗出的体液,如血污、消化液、泥浆或污水等,但多年来,以上材料在实际使用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