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3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华美游仆虫细胞微管胞器的直接荧光和免疫荧光标记

      2008, 43(3):1-6.

      摘要 (2520) HTML (0) PDF 340.80 K (2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直接荧光和免疫荧光标记显示,腹毛目纤毛虫华美游仆虫(Euplotes elegans)细胞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缘棘毛、尾棘毛、背触毛等纤毛器微管以及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非纤毛区皮层微管骨架组成。其中,口围带基部含有小膜托架、小膜附属微管,波动膜基部含有波动膜托架,额腹横棘毛基部含有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或放射微管束,左缘棘毛和尾棘毛基部微管束分化不明显,背纤毛基部含有玫瑰花状的基体周围骨架,这些微管结构与细胞背腹面皮层纵微管与横微管网一起组织成该类纤毛虫的主要皮层细胞骨架。结果表明,游仆虫皮层细胞骨架是以微管为主要成分构建而成的,并且其棘毛基部微管的组成具有与其他类纤毛虫不同的特征;游仆虫间期细胞及形态发生时期纤毛基体或纤毛原基中存在中心蛋白,其可能与纤毛基体结构的维持及基体发生过程中微管的组装有关。

    • 滆湖轮虫群落结构与水质生态学评价

      2008, 43(3):7-16.

      摘要 (2682) HTML (0) PDF 1.30 M (4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浅水湖泊——滆湖的轮虫群落结构,并用轮虫污染指示种类、E/O值、QB/T值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滆湖的水质和营养状况。在两周年的研究中,共发现轮虫69种,污染指示轮虫39种。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长三肢轮虫(Filinialongiseta)和裂足臂尾轮虫(B.diversicornis)。轮虫密度年平均值为1584ind./L,生物量年平均值为5.9821mg/L。密度秋季最高,生物量夏季较高。轮虫物种多样性较低,多样性指数与其密度及生物量正相关。滆湖三个生态功能区轮虫的种类相似;湖区北部与中部的轮虫现存量差异不显著,与南部的差异显著,中部与南部间差异极显著。根据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和多样性指数法评价滆湖水质及营养类型,滆湖为富营养型。

    • 两种小达氏涡虫的阴茎发育与分类性状关系

      2008, 43(3):17-22.

      摘要 (2065) HTML (0) PDF 380.79 K (2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达氏涡虫属个体的骨质阴茎是物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本实验观察了中国小达氏涡虫(Microdalyellia sinensis)与湖南小达氏涡虫(M.hunanensis)阴茎的形态形成及发育。结果表明:(1)阴茎末端各分支的形态形成是一次性成型,终身不变;(2)两种涡虫在发育的第12d都完成阴茎的骨质化;(3)阴茎的基柄形态随个体发育而增长。研究证实,小达氏涡虫属阴茎末端分支结构是稳定的分类性状,可以作为重要的分类依据。

    • 福寿螺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抗菌活性物质及化学成分分析

      2008, 43(3):23-33.

      摘要 (2210) HTML (0) PDF 498.95 K (2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螺苗、仔螺、中螺、成螺)的软体匀浆物用乙酸乙酯进行提取。提取物分别用硅胶柱进行柱层析,并分别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进行洗脱,分离出不同极性组分:非极性组分(石油醚洗脱组分)、弱极性组分(苯洗脱组分)、强极性组分(乙醇洗脱组分)。然后用11种细菌对不同极性组分进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组分抗菌作用的共同点是:强极性组分的抗菌活性最强,弱极性组分次之,非极性组分无抑菌作用。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抗菌活性最强的乙醇洗脱组分分别进行薄层层析(TLC)分析并进行抗菌实验。薄层层析所用的展层剂不同,分离出条带数不同,各条带抗菌活性也存在差异。将抗菌活性最强的条带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化学成分鉴定,结果表明,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抗菌物质的化学成分大部分是酸类物质,相同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含量及相似度都不一样。

    • 紫红笛鲷幼鱼对集群密度和投饵定额的摄食反应

      2008, 43(3):34-38.

      摘要 (2118) HTML (0) PDF 252.82 K (2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幼鱼在不同集群密度和投饵定额下的摄食反应。实验设7个不同的集群组(1、2、3、4、8、12、16尾/组),每个集群组又分成7个不同的投饵定额组(18.4×10-2、27.6×10-2、36.8×10-2、46.0×10-2、55.2×10-2、64.4×10-2、73.6×10-2g/组),通过测定摄食量观测幼鱼的摄食反应。在定额投饵的情况下,紫红笛鲷每尾幼鱼的一次平均摄食量随群体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加、超过一定密度后下降的趋势。1尾组与其他组差异极显著(P<0.01),其组平均一次摄食量最低。当集群密度不变时,紫红笛鲷幼鱼一次平均摄食量随投饵定额的增大而增加,然后减小。随着集群密度增大,不同密度群体的最大摄食量向投饵定额增加的方向移动;而随着投饵定额增加,不同定额组的最大摄食量相对集中在2~8尾的群体中。结果表明,集群密度、投饵定额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紫红笛鲷幼鱼的一次摄食量有极显著影响,群居的互利性和竞争性作用效果明显。

    • 整体原位杂交检测ERα基因在小鼠胚胎发育中的表达

      2008, 43(3):39-44.

      摘要 (2609) HTML (0) PDF 309.67 K (3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制备地高辛标记的小鼠雌激素受体α(ERα)RNA探针,用其研究ERα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通过RT-PCR,获得ERα基因片段,构建ERα/pGEM-3Z重组质粒,分别用HindⅢ和EcoRⅠ进行酶切得到线性化DNA片段,以T7和Sp6聚合酶合成地高辛标记的正反义RNA探针,然后通过胚胎整体原位杂交技术分析ERα在小鼠胚胎中的表达。结果构建了ERα/pGEM-3Z质粒,获得高效价的正反义dig-ERαRNA探针。运用该探针检测到ERα在10.5dpc胚胎的前脑、脊神经管、生殖嵴、肢芽及颌弓中表达,在13.5dpc胚胎的端脑、中脑、脊髓、肢芽及生殖系统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ERα在小鼠胚胎发育中的功能打下了基础。

    • 凉水自然保护区松鼠贮藏红松种子距离的初步测量与分析

      2008, 43(3):45-49.

      摘要 (2108) HTML (0) PDF 1.05 M (2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10月,应用线牌标记红松(Pinus koreansis)球果,采用人工放置实验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松鼠(Sciurus vulgaris)贮藏红松种子距离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放置点的红松球果堆被松鼠发现并捕食的时间不一致,放置在人为干扰较强地点(旅游步道边)的红松球果最后被搬运走,但各放置点的红松球果均在放置10h内全部消失。新球果(2006年)和旧球果(2005年)均被松鼠捕食并贮藏,但松鼠优先选择搬运新球果。实验共放置人工标记的球果110枚,当场被取食的球果8枚,其中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当场取食4枚新球果,松鼠当场取食4枚,均为旧球果;其余102枚球果被搬运并贮藏。以放置点为圆心,以300m为搜索半径,共回收标志球果47枚,回收率为46.1%。

    • 甘肃鼢鼠胃肠道肌间神经丛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分布

      2008, 43(3):50-55.

      摘要 (2243) HTML (0) PDF 369.98 K (2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法及整装铺片技术,对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胃肠道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甘肃鼢鼠胃肠道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分布广泛,形态多样,神经元大小不同,阳性神经节与阳性神经纤维束形成网络;胃肠道不同部位NOS阳性神经元密度有差异,结肠最高,直肠次之。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段,NOS阳性神经元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胃与空肠、十二指肠与盲肠间NOS阳性神经元密度无显著差异,其他各段之间差异显著。甘肃鼢鼠胃肠道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分布与其他已研究动物的分布模式基本一致。

    • >珍稀濒危动物
    • 四眼斑水龟血浆生殖激素季节性变化

      2008, 43(3):56-59.

      摘要 (2487) HTML (0) PDF 1.06 M (2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讨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的繁殖生理周期和生殖激素分泌特征,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法(RIA)分别测定了8月(夏季)、10月(秋季)、1月(冬季)、3月(春季)四眼斑水龟血浆中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雌二醇(E2)、孕酮(P)五种生殖激素的含量。结果显示,四眼斑水龟生殖激素分泌呈现较明显的周期性,激素水平与环境温度的变化有关;雄性T含量夏季开始升高,秋季达到高峰,与精子的发生和成熟同步;雌性T水平升高促进其接受雄性爬胯,且作为雌激素合成的前体物质,间接作用于雌激素的合成;排卵会出现LH峰,E2含量排卵前几个月开始增长,刺激肝生成卵黄;排卵期间P含量较高,可能在排卵过程中发挥作用。

    •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疣鼻天鹅繁殖行为初步观察

      2008, 43(3):60-64.

      摘要 (2256) HTML (0) PDF 535.69 K (2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8~11月和2007年4~8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疣鼻天鹅(Cygnus olor)的繁殖数量、繁殖行为及迁飞时间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疣鼻天鹅通常4月初迁来,10月底迁离,居留期长达196d左右(n=3)。4月下旬开始求偶,时间一般为上午进行,没有固定求偶地点,每次求偶所需时间平均172s(n=8)。主要依靠炫耀行为来保卫和标记领域。2006与2007年的繁殖种群数量均为12只(6对),2006年育成幼鸟数分别为4、2、4、3、6、3只;2007年仅有3对繁殖成功,幼鸟数分别为4、4、5只。

    • 云南拉市海灰鹤的越冬行为初步观察

      2008, 43(3):65-70.

      摘要 (2244) HTML (0) PDF 480.09 K (2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4年10月~2005年3月初步观察了云南拉市海保护区灰鹤(Grusgrus)的越冬行为。灰鹤在拉市海的越冬期为175~180d。10月初至11月下旬为灰鹤在拉市海的"迁入期",11月底至12月底为"过境停留期",1月初至3月中旬为"稳定越冬期",3月中下旬为"迁出期"。越冬期日间活动以取食为主,占据了75.53%左右的时间,其次为警戒14.66%、护理5.05%、休息4.49%,4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在各时间段之间差异极显著。在越冬个体中,家庭单位中的成鹤和幼鹤都是比集群中的个体利用更少的时间取食和更多时间警戒,说明较大的群体规模可以降低个体面临的捕食风险。

    • 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褐翅鸦鹃数量调查

      2008, 43(3):71-74.

      摘要 (2275) HTML (0) PDF 471.01 K (2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在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的种群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2005年对保护区内褐翅鸦鹃数量行了调查。4个季节中,夏季记录的个体数最多(32只),其样线平均个体数与春季、秋季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夏季种群密度最大,达17.78只/km2,冬季仅为1.11只/km2。单次记录到的多为单只个体。不同季节在3个保护站记录到的褐翅鸦鹃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上,东关联安围记录到的个体数最多。

    • >技术与方法
    • 应用改进的通用荧光PCR引物进行多重STR分型

      2008, 43(3):75-80.

      摘要 (2328) HTML (0) PDF 529.88 K (3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设计通用荧光PCR引物并结合DNA测序系统建立了小鼠的多重STR分型方案。实验针对小鼠基因组设计了两对不同的通用引物序列,标记了FAM荧光的通用序列和"加尾"的位点特异性引物共同用于小鼠的多重PCR的STR基因分型。本研究优化了通用引物和特异性引物间的比例,优化了多重STR-PCR的反应条件,并最终利用该技术方案实现了五重STR分型。实验验证了该方案在多重STR分型中的可行性。与传统的荧光检测PCR产物方案相比,应用通用方案完成多重PCR反应大大节省了实验时间与经费。

    • >自然保护区
    • 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狼捕食家畜初报

      2008, 43(3):81-86.

      摘要 (2587) HTML (0) PDF 690.03 K (3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4年7月至2007年1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跟踪调查搜集到狼(Canislupus)捕食家畜的数据,共计95起捕食事件,425(头只)家畜遭到捕食,折合人民币186575.00元。这些数据包括:捕食事件发生的时间,被捕食家畜的数量、类型、年龄,狼痕迹照片和捕食点的GPS数据。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数据的差异性进行了检验;对捕食点的空间属性进行了量化,用多个生态因子对其进行了描述;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分析了多因子中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在达赉湖狼主要捕食顺序是:羊(绵羊和山羊)、牛、马,骆驼和驴很少捕食,对羊存在偏好,被捕食个体年龄没有偏好。捕食的数目存在偏差,存在明显的机会性,捕食事件多发生在9月至次年2月的冰冻期。影响捕食地的生态变量重要性排序为:人为干扰距离、生境类型、猎物种类、卧息地距离、隐蔽度、水源距离、捕食季节、捕食数量、围栏距离9个生态指标。对这些生态因子的分析表明:前三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1.544%,可以较好地反映捕食地的生境特征,影响狼捕食家畜的前三位主要因子是隐蔽度、人为干扰距离和水源距离,而与猎物种类相关不大。评价影响狼对家畜捕食的主要因素:人口的剧增使得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减少,过度放牧使得草场退化,是导致狼捕食家畜的重要原因;野外有蹄类的匮乏是导致狼捕食家畜的主要原因。建议改变目前的放牧方式,加强对家畜的看护,重新引入当地的一些原生物种,补充狼的自然食物,以缓解狼对家畜的捕食。

    • >基础资料
    • 兰州八里镇蔬菜基地春季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

      2008, 43(3):87-93.

      摘要 (2446) HTML (0) PDF 254.39 K (2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年4月至2007年6月,用活体观察和固定染色方法对兰州八里镇蔬菜基地春季土壤纤毛虫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土壤纤毛虫67种,其中包括2个未定名种和14个中国土壤纤毛虫新纪录种。在八里镇蔬菜基地的土壤中鉴定到纤毛虫34种,隶属于3纲、7目、17科、18属;下毛目、肾形目、前口目为其优势类群;吻吴氏虫(Woodruffia rostrata)、近亲游仆虫(Euplotes affinis)、苔藓圆纤虫(Strongylidium muscorum)、鱼形瘦尾虫(Uroleptus piscis)、似膜袋虫(Cyclidiumsimulans)等为其优势种。在对照样点(兰山)中鉴定到纤毛虫49种,隶属于3纲、9目、23科、30属;下毛目、盾纤目、肾形目和篮口目为其优势类群;苔藓游仆虫(E.muscicola)、近缘殖口虫(Gonostomum affine)、皮速体虫(Tachysoma pellionella)、食藻斜管虫(Cyclidiumsimulans)等为其优势种。八里镇蔬菜基地和对照样点的Gleason-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672、5.393;与对照样点土壤纤毛虫的群落Jaccard相似系数为0.239。结果表明,八里镇蔬菜基地春季土壤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与对照样点相比有所降低,其群落结构简单化。

    • 日本三角涡虫生殖系统组织结构的观察

      2008, 43(3):94-101.

      摘要 (2375) HTML (0) PDF 564.16 K (3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涡虫在动物系统演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雌雄同体,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因此,对其生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用3种染色方法(H.E染色、Masson染色、Van Gieson染色)显示了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生殖系统的组织结构并对其进行了光镜观察。结果表明,该类涡虫生殖系统为雌雄同体。雌、雄性生殖系均由生殖腺和生殖管道构成,雌性生殖腺包括卵巢、卵黄腺和交配囊,生殖管道包括输卵管、交配囊柄;雄性生殖腺主要是精巢,生殖管道包括输精囊、输精管、球腔、射精管4部分。交配囊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胞质强嗜碱性,胞核位于上皮基底面,游离面胞质呈现很多泡状结构;卵黄腺为单细胞腺,灯泡状,其核较小,位于柄部。因此,可以确定交配囊具有外分泌的功能;卵黄腺的数目存在周期性。

    • 池蝶蚌胚胎发育与繁殖季节性腺的观察

      2008, 43(3):102-107.

      摘要 (2276) HTML (0) PDF 724.77 K (2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育儿囊中单细胞胚胎为材料,通过连续观察、人工体外培养等方法,对繁殖季节池蝶蚌的生殖腺特性、生殖细胞形态、胚胎发育过程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年满4冬龄池蝶蚌卵巢的相对怀卵量为(2.25±1.09)×103粒/g,绝对怀卵量为1.93×104~1.03×105粒;性腺指数为24.09%±0.33%;在体外用自制培养液培养的胚胎,部分能正常分裂发育至桑椹期,其胚胎发育过程经历了4个时期,即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钩介幼虫期。在18~23℃的水温下,胚胎发育历时约12d;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0~30℃。此外,通过池蝶蚌外鳃的特征可初步判断胚胎发育的时期。研究结果可为池蝶蚌人工繁殖、新品种培育及种质资源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

    • 乌苏里江唇(鱼骨)的鳞片和生长特征

      2008, 43(3):108-112.

      摘要 (2630) HTML (0) PDF 651.97 K (2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238尾鱼的测量数值,研究了乌苏里江野生唇(鱼骨)(Hemibarbuslabeo)的鳞片及生长特征,并调查了乌苏里江抓吉镇江段唇(鱼骨)的捕捞资源情况。结果表明,唇(鱼骨)的鳞片较大,为规则圆鳞,年轮特征清晰,易于分辨,鳞径(R鳞径)与生长时间(年龄t)的回归方程为R鳞径=0.8583t+2.275(n=238,r=0.9868),体长与鳞径的回归方程为L=4.3326R鳞径+0.0293(n=238,r=0.9903)。乌苏里江唇(鱼骨)体重与体长的回归方程为W=0.0115L3.0868(n=238,r=0.9962),其生长特征适合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体重的生长拐点t=4.59龄,W=340.90g。在乌苏里江抓吉镇江段主要捕捞唇(鱼骨)的时间从每年开冰期4月20日到封冰期11月15日左右,其捕捞量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4~5月、10~11月数量最多,为100~150kg/d,6~7月为50~100kg/d,8~9月较少,为30~40kg/d。

    • 鄱阳湖黄鳝的生长特征

      2008, 43(3):113-120.

      摘要 (2570) HTML (0) PDF 890.50 K (24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基舌骨和脊椎骨作为年龄鉴定的材料,研究了鄱阳湖黄鳝(Monopterus albus)种群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雌性1~5龄,雄性2~6龄,2~5龄为黄鳝性别的过渡期(间性)。2~4龄为优势年龄组,占渔获物的89.75%,相对应的体长为30~50cm,体重为30~120g。体长(L)与体重(W)的关系为:W=0.0004L3.2601(♀);W=0.0014L2.9008(♂)。按生长指标值分析,阶段生长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两个时期,即2龄前的生长迅速期和2龄后的生长稳定期。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分别为雌性L=78.5cm,k=0.17402/y,t0=-1.2032y,W=602.01g;雄性L=102.3cm,k=0.11845/y,t0=-1.3101y,W=947.32g;生长特征参数分别为φ=3.0303(♀)和φ=3.0934(♂);雌雄个体生长差异显著。

    • 美西螈胚胎鳃神经发育的形态学

      2008, 43(3):121-125.

      摘要 (2173) HTML (0) PDF 735.39 K (2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约25℃温度下孵化并选用第30~44期的美西螈(Ambystoma mexicanum)胚胎标本,用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进行整体标本免疫染色,体视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胚胎30期,可观察到鳃神经节短小的鳃神经本干;胚胎35期,已能观察到较明显的部分分支和交通支;胚胎37期,形成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胚胎38期,可观察到舌咽神经的背支、咽头支;胚胎40期,可观察到舌咽神经的鳃裂前支。因而,美西螈鳃神经在胚胎早期遵循祖先型排列的特点,之后随胚胎的发育,出现随鳃器官演化而重新分布的趋势;其舌咽神经基本保持了鳃神经的原始形态特点。

    • 云南柳莺鸣声特点及地理差异的初步分析

      2008, 43(3):126-130.

      摘要 (2299) HTML (0) PDF 591.19 K (2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7、2002和2005年5~7月,在陕西省、四川省和甘肃省内共7个地区采集云南柳莺(Phylloscopus yunnanensis)的鸣声样本,并分析采自不同地区的共40只个体的鸣声。发现云南柳莺的鸣唱(song)和鸣叫(calls)在同一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比较99段云南柳莺的鸣唱声,发现持续时间与间隔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earson,r=-0.276,P=0.006,n=99)。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地区云南柳莺鸣唱的最高频率、最低频率和持续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而音节的间隔时间及音素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6;P=0.000)。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地区之间个体鸣唱音节间隔时间与海拔成正相关(Pearson,r=0.425,P=0.03,n=26)。

    • 鸡肾发生的组织学观察

      2008, 43(3):131-138.

      摘要 (2217) HTML (0) PDF 817.38 K (2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组织学方法和电镜技术,对9个不同发育时期的鸡(Gallus domestiaus)胚胎进行了观察。通过对鸡胚胎肾组织发生过程的观察,探讨鸡胚中肾的发生与退化,后肾的发生、分化规律和特点。结果表明,孵育到第16期在中肾前端附近出现一些中肾小泡。孵育到第18期形成中肾小管。孵育到第26期,中肾小管的盲端内陷,原始的肾小囊和肾血管球形成,中肾小管显著伸长并迂回曲折。孵育到第33~37期,体前后部中肾组织均已形成完整的肾单位。第37~46期体前部至后部的中肾组织依次退化。孵育到第26期从泄殖腔附近发出的输尿管芽向生后肾组织侵入生长,生后肾组织产生许多生后肾小泡。第33期出现肾小囊和肾小管,肾小管伸长并发生折叠,出现集合小管、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的形态分化。第37~46期肾小体逐渐发育成熟,肾小管继续分化出现细段。鸡的中肾具有排泄功能。鸡后肾的发生与分化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肾单位的分化中,同一胚龄肾组织内可存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肾小体,集合小管分化较早,诱导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分化,细段分化较迟。

    • 甘肃鼢鼠肾结构特征

      2008, 43(3):139-143.

      摘要 (2327) HTML (0) PDF 366.51 K (2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在缺水的黄土高原营严格地下生活,主要从食物中摄取水分。为研究甘肃鼢鼠的调水机制,用组织解剖学方法对其肾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甘肃鼢鼠肾为单乳头肾,呈蚕豆形,表面光滑,不分叶;皮质与髓质的厚度比为0.71∶1;皮质中髓旁肾单位相对分布密度小于浅表肾单位的相对分布密度;髓旁肾单位中的血管球直径大于浅表肾单位中的血管球直径;近曲小管与远曲小管的截面数量比为2.25∶1。结果表明,甘肃鼢鼠肾的重吸收能力较小,其组织形态学结构有显著的生态适应意义。

    • 金钱豹和猪獾冠状动脉的解剖

      2008, 43(3):144-149.

      摘要 (2332) HTML (0) PDF 384.71 K (2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阐明金钱豹(Panthera pardus)和猪獾(Arctonyx collaris)心冠状动脉的分支分布特征及血供情况,为心脏生物学及动物学研究提供结构基础资料,利用血管铸型和组织透明方法观察研究了金钱豹与猪獾心左、右冠状动脉的分支分布。结果表明,金钱豹和猪獾的心均由左右冠状动脉营养。金钱豹左冠状动脉分为室间隔支、前降支和旋支。前降支又分出左室上支、左室中支和左室下支。右冠状动脉沿途分出右室前支、右室后下支和右室后上支。猪獾左冠状动脉分为前降支和旋支。前降支又分出室间隔支和左室前支,旋支又分出左缘支和左室后支。其右冠状动脉沿途分出右室前支、右缘支和右室后支。金钱豹和猪獾心的室间隔均由发自左冠状动脉的独立的室间隔支营养,二者左右冠状动脉在膈壁的分布属于均衡型。

    • >研究简报
    • 吉林省发现长尾鼠耳蝠

      2008, 43(3):150-153.

      摘要 (2495) HTML (0) PDF 413.62 K (2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吉林省通化市采集到长尾鼠耳蝠(Myotis frater)样本9只,为吉林省蝙蝠科新纪录,鉴定为长尾亚种M.f.longicaudatus。本文给出了该蝙蝠的特征描述和相关测量数据,并与文献记录进行了比较。

    • >综述
    • 枝角类休眠卵形成和萌发的研究进展

      2008, 43(3):154-160.

      摘要 (2465) HTML (0) PDF 1000.32 K (2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多年来国内外对枝角类休眠卵的研究概况,重点介绍了休眠卵的形态、形成的条件、保存方式及萌发条件等。休眠卵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外被一层厚的卵膜。休眠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生物因子(遗传因素、种群密度等)和非生物因子(温度、食物、光照等)的作用。影响休眠卵萌发的因子有休眠卵的保存方式、保存时间、萌发阶段的光照及温度等。

    • >动态与其他
    • 《中国哺乳动物彩色图鉴》问世

      2008, 43(3):38-38.

      摘要 (2103) HTML (0) PDF 76.29 K (2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已故动物学家潘清华研究员,以及王应祥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岩女士共同编著的《中国哺乳动物彩色图鉴》于2007年11月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图鉴共列出中国已记录到的13目56科242属645种哺乳动物中的346种(主要为大中型哺乳类,其中包括中国特有种、国家重点保护种、珍稀濒危种和科、属的代表种)。

    • 《啮齿动物学》已出版

      2008, 43(3):44-44.

      摘要 (2045) HTML (0) PDF 81.34 K (2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郑智民、姜志宽、陈安国主编的《啮齿动物学》一书近日已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国内外首部全面、系统的啮齿动物学专著。该书以我国啮齿动物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作者多年的科研、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编著而成。内容涵盖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方法和重要的科技新成果。

    • 淡水海绵、水螅和涡虫的常年培养

      2008, 43(3):70-70.

      摘要 (2246) HTML (0) PDF 82.73 K (3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金鱼藻、浮游动物、淡水针海绵(Spongillalacustris)、水螅(Hydra)、涡虫等材料建立室内小型水体生态环境,以大草履虫(Parameciumcaudatum)培养废弃液或小麦粒为食物链的基础能量,不需换水、充氧,可以连续数年维持一定数量的上述动物。1水体生态环境设置取容量30~40L的水族箱置于向阳的近窗处,注满清水,3d后植入水草,水底放几块扁形石块,供涡虫藏身用。一周后,临时捕捞适量浮游生物和4~6只螺投入水体。水体pH7.0~7.5,之后把备好的水螅、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japonica)和管大口涡虫(Macrostomumtuba)投入水体。

    • 翠金鹃在比氏鹟莺巢中寄生繁殖

      2008, 43(3):74-74,162.

      摘要 (2191) HTML (0) PDF 151.57 K (2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翠金鹃(Chrysococcyx maculatus)分布于印度、喜马拉雅山地区、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中国南部,其主要寄主为太阳鸟(Aethopygaspp.)和捕蛛鸟(Arachnoteraspp.)(Davies,2000),但也有发现在栗头鹟莺(Seicercus castaniceps)巢中寄生繁殖的(Payne,2005)。

    • 2008年春鄱阳湖区斑背大尾莺状况

      2008, 43(3):120-120.

      摘要 (2473) HTML (0) PDF 179.36 K (20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在中国南方广大地区发生冻雨雪灾害,给在鄱阳湖区越冬的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带来不利影响,据3月上旬的调查,原本在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广泛分布的斑背大尾莺已变得十分稀少。

    • 湖北沙湖发现黑鹳种群

      2008, 43(3):130-130.

      摘要 (2425) HTML (0) PDF 493.24 K (2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黑鹳(Ciconia nigra)在全世界仅存1000多个繁殖对(郑光美,2002),在瑞典、丹麦、比利时、荷兰、芬兰等国已绝迹,在德国、法国、朝鲜半岛也很难见到(闫占山,2005)。在我国,1999年6月报道仅存2000只左右,2006年6月下降到700~1000只,属濒危物种(汪松,1988),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Ⅰ级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9)。

    • 北京鸟类新纪录——斑头鸺鹠

      2008, 43(3):160-160.

      摘要 (2292) HTML (0) PDF 162.10 K (1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10月至2008年3月,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北京猛禽救助中心陆续救助到4只斑头鸺鹠(Glaucidiumcuculoides),接收时间及测量数据见表1。4只鸺鹠都具有如下特征:上体、头部、颈侧部及翅上覆羽为暗褐色,具有细白色横斑;颏、颚纹、喉部的块斑以及下腹中央纯白,下腹部具有宽褐色纵纹,不杂横斑;虹膜黄褐色,嘴浅绿而端黄,蜡膜暗褐色,趾黄绿色,爪近黑色(图1)。经查阅有关资料,并与北京罕见的花头鸺鹠外形特征对比,后者体型非常小(18cm)而饱满、体羽蓬松。灰色的头上布满白色小点斑,眼小而呈橘黄色,下体偏白而略具灰褐色纵纹。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