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西藏拉萨河鱼类内寄生蠕虫的种类组成及其群落特征

      2008, 43(2):1-8. CSTR:

      摘要 (2868) HTML (0) PDF 971.23 K (3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4年7月对西藏拉萨河鱼类的体内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7种鱼类,其中6种隶属于裂腹鱼亚科,1种隶属于鳅科。在这些鱼类中,共发现了2种棘头虫和1种棘头虫未定种、3种线虫、3种绦虫及异肉吸虫属(Allocreadium)的种类。它们分别是青海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qinghaiensis)、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和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希蚋杆咽线虫(Rhabdochona hellich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和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东方短结绦虫(Breviscolex orientalis)、舌状绦虫(Ligula sp.)和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sp.),以及寄生裂腹鱼的异肉吸虫(Allocreadium spp.)。对青海新棘吻虫、杆咽线虫、东方短结绦虫、异肉吸虫和新棘吻虫未定种在鱼类中发育成熟的寄生虫进行了形态描述。从不同的裂腹鱼中获得的异肉吸虫属的种类未能鉴定到种;其他没有鉴定到种的寄生虫主要是利用鱼类作为中间寄主的种类,其种类鉴定则有赖于成虫的获得。迄今为止,青海新棘吻虫和裂腹鱼异肉吸虫(A.schizothoracis)仅在裂腹鱼类中被发现,可能表明裂腹鱼具有特异性的棘头虫和异肉吸虫。在所检查的7种鱼类中,除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没有发现蠕虫外,其他6种鱼都发现了4~6种蠕虫,显示较高的物种丰富度;5种裂腹鱼蠕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0.6131~1.5434),而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的较低(0.2911);5种裂腹鱼寄生虫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相对较高,为(0.1732±0.2303)~0.3751±0.2758,而裂腹鱼与细尾高原鳅的相似性则较低,为(0.0288±0.0877)~0.0916±0.1618。在这些寄生蠕虫中,以鱼类为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种类有4种,他们都以鸟类为终末寄主,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动物区系组成。

    • 星豹蛛求偶和交配行为

      2008, 43(2):9-12. CSTR:

      摘要 (2679) HTML (0) PDF 210.05 K (2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对其求偶和交配行为进行了描述。雄蛛"俯卧撑"式动作(push-up)在求偶中具重要作用。交配初期,两侧触肢交替插入;随交配进行,单侧触肢连续插入3~5次后才换另一侧触肢插入,触肢每插入一次,基血囊膨大多次。完整交配一次雄蛛触肢器平均插入次数为29.625。交配前求偶时间、交配持续时间和有效交配时间分别平均为6min、32min25s和11min11s。星豹蛛雄蛛可进行多次交配,而雌蛛一般为单次交配。雌蛛交配状态(是否已经交配)影响其同类相食行为,已交配雌蛛对雄蛛同类相食率显著高于未交配雌蛛对雄蛛同类相食率。

    • 新疆家蚕抗菌肽抗菌作用的超微结构观察及抗菌机理初探

      2008, 43(2):14-20. CSTR:

      摘要 (2309) HTML (0) PDF 360.00 K (2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基因工程表达的新疆家蚕(Bombyx mori)抗菌肽(cecropin-XJ)的抗菌机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抗菌肽的抑菌动力学,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抗菌肽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后的超微结构,对抗菌肽抗菌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抗菌肽抑菌作用比较明显,抗菌肽的活性与作用时间有关。抗菌肽可能是通过"桶-板"模式渗透细胞膜,从而影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使细胞膜形成许多孔道,增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的通透性,造成细胞内的原生质扩散,并从孔道向胞外渗漏,影响了细菌的代谢系统,从而起到抑菌、杀菌作用。抗菌肽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内容物大量渗漏而死亡,死亡细胞的细胞壁保持完整,表明细胞膜是抗菌肽作用的主要靶位点。

    • 武汉地区克氏原螯虾繁殖期的研究

      2008, 43(2):21-27. CSTR:

      摘要 (2353) HTML (0) PDF 694.14 K (30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武汉地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繁殖期的问题,采用石蜡切片的方法,对武汉地区自然群体中克氏原螯虾雌雄成体的生殖腺进行了周年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地区成年克氏原螯虾的卵母细胞发育不同步,在4~5月以及9~10月的卵巢中都有大量成熟期的卵子,同时也含有少量卵黄发生前期或初期的卵母细胞。6~7月和11月都可见产后恢复期的卵巢,内含少量未产出的正在退化的过熟卵和一些卵黄发生前期或初期的卵母细胞。精巢发育的年周期变化没有卵巢变化的那么明显,但也可以看到,在4~6月和9~10月,含精子细胞和精子的精小管的比例大大增加,而在其他时期,含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的精小管比例较多。这些结果提示,武汉地区克氏原螯虾一年有两个繁殖高峰期,一个在4~5月,另一个在9~10月。

    • 我国沿海三疣梭子蟹9个野生群体线粒体CR和COⅠ片段比较分析

      2008, 43(2):28-36. CSTR:

      摘要 (2443) HTML (0) PDF 408.00 K (2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我国沿海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9个野生群体线粒体DNA控制区(putative control region,CR)基因片段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长度为530bp和584bp的片段。分析结果表明:CR83条序列A+T平均含量为73.2%,共检测到91个变异位点,83个个体具有66种单倍型(haplotype);COⅠ94条序列A+T平均含量为62.2%,共检测到34个变异位点,94个个体具有34种单倍型(haplotype)。用MEGA3.1软件构建9个群体NJ分子树,聚类结果显示,黄海、东海、渤海6个群体之间的相对遗传距离比较近,聚为一大支,南海3个群体相对遗传距离比较近,聚为一大支。AMOVA分析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7454~0.27087,其中部分群体间达到显著差异(P<0.05)与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我国三疣梭子蟹不同野生群体间存在一定遗传分化。

    • 污染水域鲫鱼外周血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

      2008, 43(2):37-42. CSTR:

      摘要 (2037) HTML (0) PDF 306.79 K (2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污染环境对鱼类外周血细胞形态及数量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相对无污染的刘家峡水库和污染较严重的黄河白银段为研究地点,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研究对象,常规方法制血涂片,Giemsa染色,统计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和各类血细胞数量,并用带有数码采集头(Motic B5 Professional Series)的显微镜拍照各类细胞。结果表明,与刘家峡水库相比,黄河白银段鲫鱼红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核异常率(P<0.05)和微核率(P<0.01)显著增加;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而嗜中性粒细胞(P<0.01)和血栓细胞(P<0.05)数量显著减少,单核细胞数量虽有减少趋势但两地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黄河白银段污染对鲫鱼外周血细胞数量及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具有显著的影响。

    • 白条草蜥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

      2008, 43(2):43-50. CSTR:

      摘要 (2444) HTML (0) PDF 426.91 K (25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6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avidin-biotin complex method),对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5-羟色胺细胞较其他5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更为广泛,整个消化道中(即从食管到直肠)均有分布,其分布密度高峰位于幽门。食管、回肠和直肠未检测到生长抑素细胞,生长抑素细胞在幽门部分布密度最高,总体来说生长抑素细胞的分布在胃部较高而在小肠部较低。胃泌素细胞和胰多肽细胞分布在小肠,均在十二指肠分布密度最高。胰高血糖素细胞在胃幽门部分布密度最高,十二指肠、空肠次之,回肠分布密度最低。P-物质细胞仅分布于幽门部。6种内分泌细胞以圆形和锥体形为主,它们广泛分布于消化道黏膜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及上皮细胞基部。内分泌细胞的密度分布与其食性、食物组成和生活环境有关,它们的形态与其内、外分泌功能是相适应的。

    • 禽流感发生后青海湖水鸟的种群现状

      2008, 43(2):51-56. CSTR:

      摘要 (2290) HTML (0) PDF 533.19 K (2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6年和2007年4~9月,在青海湖对水鸟的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青海湖地区迁徙水鸟的多样性呈季节性变化。春季迁徙期水鸟多样性较高,水鸟的种类和数量都较为丰富;进入繁殖期以后,各地点的水鸟多样性趋于下降;随着秋季迁徙期的来临,水鸟多样性又再度升高,水鸟的种类和数量接近或超过春季迁徙期。在春季迁徙期,布哈河口、铁卜恰河口、泉湾和尕日拉的斑头雁(Anser indicus)、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渔鸥(L.ichthyaetus)、普通鸬鹚(Phalacro coraxcarbo)和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5种水鸟的数量都较多,致使种间相遇几率也较高;进入繁殖期以后,尕日拉的种间相遇率降低,而蛋岛和黑马河的种间相遇率有所增加,其余如布哈河口、铁卜恰河口和泉湾仍维持较高的水平;秋季迁徙期5种水鸟大多以集群的方式进行活动,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地点,如布哈河口、泉湾和黑马河,因此这三处的种间相遇率随之增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禽流感监测和保护管理建议。

    •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暴发期间的行为特征观察

      2008, 43(2):57-63. CSTR:

      摘要 (2114) HTML (0) PDF 700.84 K (2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6月下旬洞庭湖区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 calamorum)再度暴发,作者观察到其种群暴发期间的迁移、栖息与取食行为具有典型的"逃难"与临时"集群"特征,大多数东方田鼠在迁移过程中死亡,迁到大堤的鼠聚集在大石下、木头下、矮灌木和草丛等较隐蔽场所,一个月后扩散到农田和荒地中,多扩散到杂草茂盛的荒地内。迁移过程中不仅取食农作物,而且取食老树皮等,农作物损失严重。了解其在迁移期间的行为特征,可为了解东方田鼠的生活史适应特性和防控东方田鼠危害提供依据。

    • 森林生态系统中5种啮齿动物秋季时间生态位

      2008, 43(2):64-69. CSTR:

      摘要 (2065) HTML (0) PDF 1.04 M (2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森林啮齿动物共存机制,于2006年9月,在黑龙江省海林林区,采用标志重捕法和室内饲养观察法研究了松鼠(Sciurus vulgaris)、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r)、棕背(鼠平)(Myodes rufocanus)和红背(鼠平)(M.rutilus)时间利用生态位以及种间的生态位叠度,分析了在资源利用时间上的分化。结果表明,这5种动物分化为白天活动和以夜间活动为主的两种生态类型。白天活动的松鼠、花鼠生态位宽度较窄,分别为0.679、0.618。以夜间活动为主的棕背(鼠平)、红背(鼠平)、大林姬鼠的生态位宽度较宽,分别为0.935、0.853、0.844。两种类型间竞争较小,生态位叠度指数在0.286以下。同一类型内种间生态位叠度指数较高,在0.711以上,为了减少竞争,同一类型内种间错开活动高峰时间或延长活动时间。

    • >珍稀濒危动物
    • 斑背大尾莺鄱阳湖繁殖亚群初报

      2008, 43(2):70-72. CSTR:

      摘要 (2477) HTML (0) PDF 282.01 K (2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为远东鸟种,主要分布于日本和中国,零星见于俄罗斯极东部、蒙古国东部、朝鲜和韩国,被视为易危鸟种(VU)[1~3]。以往中国鸟类学界多以种名Megalurus pryeri称之,并将该种的中国种群全部视作汉口亚种(sinensis)[4~10]。据记载,斑背大尾莺在我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北部有繁殖,但数量有限[2,4,5,11]。斑背大尾莺为体型甚小的湿地鸟类,体长约13cm,略具苍白色眉纹,上体棕褐色而具明显的近黑色纵纹,尾长而呈楔形,多生活在近水的苇地、草地、或草丛间。斑背大尾莺作为越冬鸟见于鄱阳湖区已早有定论[2,4,5]

    • 四川茂县雉鹑习性的调查

      2008, 43(2):73-76. CSTR:

      摘要 (2571) HTML (0) PDF 229.37 K (2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四川茂县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的分布状况、生境、食性、繁殖、天敌和种群状态等。雉鹑多为3~5只集群活动,灌丛地带密度最大。天气变化阴雨将至时发出刺耳的叫声。食性以植物根茎为主。营造地面或树上两种类型的巢,窝卵数多为3~5枚,平均4.2枚。雌鸟孵卵。20年来雉鹑在四川数量相对稳定,保护成效显著。

    • >技术与方法
    • 利用铁葡聚糖分离纤毛虫接合对的方法

      2008, 43(2):77-80. CSTR:

      摘要 (2291) HTML (0) PDF 724.15 K (2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一种制备微小铁葡聚糖颗粒以及利用微小铁葡聚糖颗粒分离纤毛虫接合对的方法,通过本方法可以获得接合率达95%以上,且发育基本同步的实验材料。

    • >自然保护区
    • 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夏秋季鸟类调查

      2008, 43(2):81-90. CSTR:

      摘要 (2293) HTML (0) PDF 1.42 M (3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7~10月,对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鸟类13目37科81属125种(亚种),鸟类种数分别占秦岭鸟类总种数的36.98%及陕西省鸟类总种数的33.42%。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陕西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我国特有鸟类13种;CITES附录Ⅱ鸟类10种。按区系成分划分,东洋种57种,古北种37种,广布种27种。按居留型划分,留鸟89种,夏候鸟32种,冬候鸟2种,旅鸟2种。与陕西佛坪、重庆大巴山等周边保护区相比,米仓山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比较丰富,区系成分以东洋种为主,并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过渡区的特征。

    • 湖北后河自然保护区果子狸食物组成初步研究

      2008, 43(2):91-95. CSTR:

      摘要 (2508) HTML (0) PDF 229.45 K (2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年4~10月在湖北后河自然保护区,采集果子狸(Paguma larvata)粪便,应用频次法进行分析,再结合胃内容物分析,同时根据采食痕迹,对该物种春、夏和秋季的食物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果子狸食物组分以水果类植物(37.5%)、节肢动物(25.2%)为主,其次为非水果类植物(9.9%)和小型哺乳动物(7.1%)等。果子狸食物组成在不同的季节间有一定差异。春季,果子狸食物组成中以节肢动物(35.6%)为主,其次是非水果类植物(26.7%)和小型哺乳动物(15.6%),另外还有少量的软体动物(4.4%)和水果类植物(8.9%);夏季,果子狸食物组成转为以水果类植物(39.8%)和节肢动物(29.2%)为主,此外还有少量非水果类植物(2.7%)和小型哺乳动物(5.3%),以及少量鸟类(0.9%);秋季,果子狸食物组分中含有大量的水果类植物(63.9%),其他食物类别比例很小,包括鸟类(1.0%)、小型哺乳动物(0.6%)和爬行动物(0.4%)等。食物多样性指数显示,随着季节变化,果子狸食物多样性逐渐下降,小型哺乳动物和非水果类植物在其食性组成中逐渐下降,而水果类植物则转为最主要食物。

    • >基础资料
    • 多肠目薄背涡虫的胚胎发育

      2008, 43(2):96-100. CSTR:

      摘要 (2457) HTML (0) PDF 940.79 K (2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薄背涡虫(Notoplana humilis)的产卵高峰期在春末夏初。胚胎发育为螺旋式卵裂、外包法形成原肠胚,以大卵裂球储存卵黄。14~16℃下约20d左右幼虫由卵膜中孵化,但不是典型的牟勒氏幼虫。幼虫经历一周左右的浮游生活和两周左右的底栖生活后,逐渐发育为涡虫幼体。

    • 陕西延安万花山枣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组成

      2008, 43(2):101-105. CSTR:

      摘要 (2253) HTML (0) PDF 572.58 K (2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3月和11月分别选取陕西延安万花山不同林龄枣园,对枣园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两次共采集40个土壤样品,通过手拣方法、干漏斗法和湿漏斗法获得463只土壤动物,隶属于3门7纲18目,其中鞘翅目9科。结果表明,弹尾目、蜱螨目和蜘蛛目为优势类群;膜翅目蚁科、鞘翅目幼虫、鞘翅目成虫、鳞翅目幼虫、双翅目幼虫、石蜈蚣科、正蚓目、柄眼目为常见类群。通过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2号样地(树龄7年)的优势度指数较小,而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较高,其个体数和类群数都多于1号样地(树龄5年)。

    • 云南省4种陆生贝类的营养成分分析

      2008, 43(2):106-110. CSTR:

      摘要 (2593) HTML (0) PDF 1012.87 K (2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云南省4种陆生贝类即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金平坚螺(Camaena jinpingensis)、勐仑隐带螺(Cryptozona menglunensis)、勐仑环口螺(Cyclophorus menglunensis)的营养成分,并与猪肉、牛肉、鸡肉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4种陆生贝类的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和糖类含量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铁等无机元素,可作为优质保健食品进一步开发利用。

    • 广东鲂的胚后发育

      2008, 43(2):111-115. CSTR:

      摘要 (2233) HTML (0) PDF 1.00 M (2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6~7月,在西江肇庆江段收集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亲鱼,通过人工催产、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随后对其胚后发育进行连续观察,拍照并详细描述各发育期形态。广东鲂胚后发育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较为透明,头部背面色素最多时达7~8个;听囊前后色素蔓延成明显的色素花;腹部前端逐渐形成葫芦状的色素花纹,该花纹在腹鳍芽出现后逐步淡化、消失;尾长占全长的比例较大,从孵出期时的31%逐渐增加到臀鳍形成期时的46%;鳔一室期后,鱼苗身体肌节数为43对左右,其中尾部肌节数19对以上。经过24d的生长和发育,鱼苗各鳍条基本形成,形态与成鱼相似。

    • 乌梢蛇精巢显微结构的年周期变化

      2008, 43(2):116-122. CSTR:

      摘要 (2484) HTML (0) PDF 1.20 M (2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光镜观察了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精巢显微结构的年周期变化,并结合精巢重量、精巢体积及精巢系数的年周期变化探讨了其生殖规律。结果表明,乌梢蛇精巢重量、精巢体积、精巢系数、曲细精管直径、生精上皮厚度及组成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据此将乌梢蛇精巢的年周期活动划分为6个时期,其精子发生属于非连续型,生殖周期的类型属于交配后型。用精巢系数的年周期变化作为参数来判定精子发生进程是可靠的。

    • 安徽滁州雌性丽斑麻蜥繁殖特征

      2008, 43(2):123-126. CSTR:

      摘要 (2434) HTML (0) PDF 302.89 K (2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安徽滁州地区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年产两窝卵。窝卵数及窝卵重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相对窝卵重与雌体体长无关,卵重与窝卵数无关。窝卵数、窝卵重及卵重在窝序间无明显的差异。卵长径与卵短径呈正相关,卵长径与窝卵数呈负相关,而卵短径与窝卵数无关。雌体主要通过增加窝卵数增加繁殖输出。

    • 灰蓝姬鹟暂时弃卵的低温耐受性

      2008, 43(2):127-129. CSTR:

      摘要 (2396) HTML (0) PDF 175.28 K (2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鸟类的亲鸟有时会暂时放弃孵卵的义务,使正在发育的胚胎连续数小时甚至几天处于较低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在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采用温度数据自动记录仪对一只灰蓝姬鹟(Ficedulatricolor)雌鸟的孵卵节律进行了监测,记录到雌鸟3次长时间的异常离巢,离巢时间分别为4.45h、1.17h和5.32h。雌鸟离巢期间,巢温最低降至7.7℃,并且在2次较长时间的异常离巢时,巢温低于10℃的时间分别达到了3.83h和4.60h。此后,雌鸟恢复了正常孵卵直至雏鸟出壳。

    • 一例疑似黏膜病死亡麋鹿消化及主要免疫器官病理组织学观察

      2008, 43(2):130-134. CSTR:

      摘要 (106551) HTML (0) PDF 574.45 K (3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对临床初步诊断为黏膜病的一例死亡麋鹿(Elaphodus davidianus)的消化系统及脾、淋巴结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的病变主要在黏膜层,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固有层内毛细血管充血,炎性细胞浸润;脾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型,红髓充血、出血严重,白髓几乎完全消失;淋巴结坏死严重,组织结构被破坏,界限不明显,仅见淋巴细胞弥漫性分布于整个淋巴结内。病理组织学观察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 >研究简报
    • 蜘蛛北国壁钱繁殖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2008, 43(2):135-137. CSTR:

      摘要 (2335) HTML (0) PDF 336.22 K (2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保护利用北国壁钱(Uroctea lesserti),作者从1996年3月~2003年3月在山东日照市沿海地区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北国壁钱在该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不同龄的若蛛附着于室内墙壁上、桥洞、山洞内的扁圆钱形巢内越冬。翌年4月上旬出蛰,7月上旬发育至成蛛,开始交配、产卵、孵化。卵期13.5d,若蛛期337.2d,成蛛期106.5d。雌雄比为5∶3。成蛛日食麦蛾(Gelechiidae)5.8头,以多种昆虫为食。

    • 湖南省两栖动物新纪录——峨山掌突蟾

      2008, 43(2):138-140. CSTR:

      摘要 (2141) HTML (0) PDF 178.46 K (2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湖南省已报道的两栖动物掌突蟾属仅掌突蟾(Leptolalax pelodytoides)一种。2006年8~11月,笔者在怀化市八面山采到一种个体较掌突蟾小、趾侧无缘膜的峨山掌突蟾(L.oshanensis),系湖南省两栖动物新纪录。

    • 大菊头蝠在湖南省分布新纪录

      2008, 43(2):141-144. CSTR:

      摘要 (2201) HTML (0) PDF 1.37 M (2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1月11日,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寨阳乡堂乐洞采到菊头蝠雌性标本1只,经鉴定为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属大菊头蝠华南亚种(Rhinolophus luctus lanosus)。

    • >综述
    • 动物线粒体DNA重组的研究进展

      2008, 43(2):145-149. CSTR:

      摘要 (2367) HTML (0) PDF 641.57 K (2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物线粒体DNA作为遗传标记广泛用于从种内到高级阶元的许多生物学领域,这些应用是建立在线粒体DNA的严格母系遗传方式和不发生重组的基础上的。近年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能够证明动物mtDNA发生重组的直接和间接证据。动物mtDNA重组可能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发生,一条途径是母系mtDNA与核基因组中mtDNA假基因间发生重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父系渗漏引起的不同单倍型的双亲mtDNA间发生重组。父系渗漏是最可能的途径。如果动物界广泛存在线粒体DNA重组,将会对以mtDNA严格母系遗传为基础的许多应用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 鱼类摄食代谢和运动代谢研究进展

      2008, 43(2):150-159. CSTR:

      摘要 (2746) HTML (0) PDF 1.06 M (5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摄食和运动不仅是动物最主要的生理活动,同时也是机体代谢能量消耗的主要过程。相关研究表明鱼类摄食代谢主要由营养物质同化过程的耗能组成,其食物蛋白质同化耗能远低于陆生脊椎动物,而摄入营养物质不平衡可能导致摄食代谢耗能增加;鱼类摄食代谢和运动代谢上可能存在能量消耗与性能维持之间的权衡,且都可能受最大代谢能力限制。鱼类不仅在摄食和运动代谢的相对大小及其他特征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摄食和运动代谢竞争上存在不同的模式。从功率分配的角度,研究鱼类摄食和运动代谢特征及其与物种生态习性的关系将成为鱼类能量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 >动态与其他
    • 江西靖安发现中华秋沙鸭和海南鳽

      2008, 43(2):13-13. CSTR:

      摘要 (2216) HTML (0) PDF 69.58 K (2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在江西省西北部靖安县(28°46′~29°06′N,114°55′~115°32′E)进行野外生物资源调查时,发现了我国特有物种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和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两者分别为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际上被列为易危、濒危物种[1,2]

    • 广西鸟类新纪录——黄纹拟啄木鸟

      2008, 43(2):56-56. CSTR:

      摘要 (2465) HTML (0) PDF 74.78 K (2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12月,笔者在广州中山大学标本馆研究黑眉拟啄木鸟(Megalaima oorti)标本时,在其中发现一号雌性黄纹拟啄木鸟(M.faiostricta)标本,经查阅有关文献确认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鸟类新纪录。该标本的馆藏编号为“SYSZ0001696”,采集时间为1977年9月,采集地点为广西西南部龙州县境内大青山,该标本的采集标签标明种名为“山拟啄木鸟”(黑眉拟啄木鸟的旧称)的雌性。笔者重新鉴定后认为应是黄纹拟啄木鸟。

    • 著名动物学家宋大祥院士病逝

      2008, 43(2):80-80. CSTR:

      摘要 (2809) HTML (0) PDF 74.29 K (2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著名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动物科学学会委员、国际动物学会理事、国际蛛形学会理事、第十三届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宋大祥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月25日19时40分在保定逝世,享年74岁。宋大祥院士为人正派,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谦虚谨慎。他曾历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长等职务,历任《动物学报》、《动物分类学报》主编、《蛛形学报》副主编及《动物学杂志》编委等。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