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2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鲟源致病性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及其生长特性

      2007, 42(6):1-6.

      摘要 (2162) HTML (0) PDF 1.33 M (2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患细菌性败血综合征的杂交鲟(Huso huso ♀× Acipenser ruthenus )肝和达氏鳇(H. dauricus)腹水中共分离出4株优势菌,经人工回归感染实验测定了其致病性,并通过ATB细菌鉴定仪对致病菌株进行了鉴定,此外,研究了致病菌株的生长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菌株XL2-T对杂交鲟和达氏鳇具有致病性。经鉴定,菌株XL2-T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caviae);其在无菌营养肉汤中摇床振荡培养时的生长曲线:0~1.5 h为生长延迟期,1.5~28 h为对数生长期,28~32 h为稳定期,32 h以后为衰亡期;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pH为7,在NaCl含量范围0~10%、沙拉沙星浓度范围0~40 μg/ml下均能够生长,但NaCl、沙拉沙星对其生长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 北草蜥的交配行为

      2007, 42(6):7-12.

      摘要 (2379) HTML (0) PDF 1.74 M (2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围栏条件下,观测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的交配过程,分析其行为模式,旨在建立北草蜥交配行为谱,探讨雄性交配成功率与个体特征的关系。北草蜥交配行为的一般模式为:雌雄接近→咬尾→咬腹→交媾。该行为过程的持续时间分别为0.53 m、1.77 m、0.47 m和141.3 m。所观察到的51对成功交配中,70%的配对为雄体>雌体,且雄体平均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配对雌体。雄体的交配成功率与其体长成正相关,但与头长、头宽、尾长、体重及体色均无显著相关性。

    • 濒危平胸龟两个自然居群的ISSR分析

      2007, 42(6):13-20.

      摘要 (2330) HTML (0) PDF 1.70 M (2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2个ISSR引物研究了28个来自广东从化居群和21个来自福建寿宁居群的野生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分布于这两个地区的平胸龟总居群和居群内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广东从化居群遗传多样性高于福建寿宁居群。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度FST=0.371 5(P<0.001),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05 9。NJ树聚类分析显示,广东从化居群和福建寿宁居群各自聚成两个类群,有较明显的居群分化,具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性,但基因流Nm为1.927 9,这表明平胸龟两自然居群间存在一定基因流。此外,结合BSA技术,从11条引物中筛选出11个可作为鉴别广东从化居群或福建寿宁居群的分子标记。

    • 崇明东滩堤内次生人工湿地冬季水鸟的夜间行为

      2007, 42(6):21-27.

      摘要 (2393) HTML (0) PDF 1.55 M (2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11月中旬至2007年2月中旬,以崇明东滩堤内次生人工湿地(鱼蟹塘)为主要研究区域,对8种水鸟越冬期夜间行为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发现,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绿头鸭(A.platyrhynchos)、银鸥(Larus argentatus)及白鹭(Egretta garzetta)等白天在塘内栖息和取食的水鸟,黄昏时飞离并栖息于堤外海滩或堤内农田和防护林,次日清晨飞回。夜间停留在鱼蟹塘的水鸟活动差异性显著。其中,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白天栖息于堤内防护林,夜间17:00~17:30时后飞入鱼蟹塘,分散于塘内光滩及芦苇附近活动,在约23:30时后其行为以觅食为主,达70%以上。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和骨顶鸡(Fulica atra)活动频繁,主要分布于芦苇丛和周边水域,21:30~次日2:30时其觅食行为达到高峰,数量占60%~90%,2:30~3:30时后转为以休息为主。而白天活动频繁的小   (Tachybaptus ruficollis)夜间停留在塘内,主要休息于水位较深区域。结果表明,越冬水鸟夜间行为具多样性,可能与昼间活动模式有关。

    • 黄腹山鹪莺成鸟的秋季换羽

      2007, 42(6):28-33.

      摘要 (2373) HTML (0) PDF 1.31 M (2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具有冬羽尾羽长于繁殖羽尾羽的特点,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和繁殖策略。为此,从2006年9月~2007年2月,在广东省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的秋季换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黄腹山鹪莺成鸟繁殖羽体长和尾羽长皆极显著短于冬羽(P<0.01),繁殖羽翼长显著短于冬羽(P<0.05),其余身体量度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2)9月17日获得第一个黄腹山鹪莺换羽个体,初级飞羽已更换到P5,次级飞羽已更换到S6,11月20日后所获样本均已完成羽毛的更换。(3)初级飞羽的换羽模式为递降换羽,次级飞羽为递升换羽,尾羽为离心型换羽。(4)换羽期间,10月的个体平均体重最大,显著(P<0.01)重于11月的体重,其他各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据此,推测黄腹山鹪莺秋季种群换羽的持续时间约100 d;相对其他羽毛而言,尾羽更换对黄腹山鹪莺生长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

    • 猫小脑皮质GABA能神经元年龄相关性变化

      2007, 42(6):34-40.

      摘要 (2272) HTML (0) PDF 1.71 M (2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青年猫和老年猫小脑皮质GABA能神经元及其表达的年龄相关性变化,利用Nissl染色显示小脑皮质结构及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标记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光镜下观察,采集图像,并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对分子层、蒲肯野细胞层和颗粒层神经元及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及其灰度值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阳性纤维及终末在青年猫和老年猫小脑皮质各层均有分布。与青年猫相比,老年猫分子层、蒲肯野细胞层神经元和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密度及其GABA免疫阳性反应强度均显著下降(P<0.01),颗粒层神经元密度和GABA免疫阳性强度也显著下降(P<0.01),但其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密度无显著变化(P>0.05);蒲肯野细胞的胞体萎缩,阳性树突分枝减少。因此认为,衰老过程中猫小脑皮质GABA能神经元的丢失和GABA表达的下降,可能是老年个体运动协调、精确调速和运动学习等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 >珍稀濒危动物
    • 芦苇收割对震旦鸦雀觅食活动的影响

      2007, 42(6):41-47.

      摘要 (2378) HTML (0) PDF 1.29 M (2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和特殊的自然保育意义,芦苇收割是芦苇湿地管理的主要手段,往往对栖息于芦苇湿地中的动物群落产生影响,尤其对专食芦苇昆虫的鸟类影响较大。2007年1~4月,在长江口崇明岛崇西湿地科学实验站研究基地芦苇收割前后通过样方法研究了芦苇收割对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eudei)觅食的影响。研究表明,芦苇收割显著减少了震旦鸦雀潜在食物资源,改变了震旦鸦雀觅食分布并使震旦鸦雀提前转移到新生芦苇枝上取食,芦苇收割后残留老芦苇枝对震旦鸦雀取食具有重要影响。芦苇收割时保留一定的斑块状和条带状老芦苇有利于震旦鸦雀利用新芦苇枝上潜在食物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芦苇收割引起的震旦鸦雀食物短缺。

    • 高山雪鸡繁殖期觅食和警戒行为的性别差异

      2007, 42(6):48-52.

      摘要 (2371) HTML (0) PDF 1.11 M (2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4年和2005年的4~7月,采用聚焦取样的方法,观察研究了甘肃省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和盐池湾自然保护区高山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繁殖期的两性觅食频率和警戒行为。研究表明,无论是繁殖前期还是孵卵期,雌鸟的觅食频率均高于雄鸟,警戒性则低于雄鸟,而且均有显著差异(P<0.05),同性雪鸡在不同时期的差异不显著(P>0.05);高山雪鸡的雄鸟不参与孵卵和育雏,但在雌鸟产卵和孵卵期担任警戒。另外,本文对野生高山雪鸡的警戒行为进行了分类。

    • 荣成天鹅湖湿地越冬大天鹅食性分析

      2007, 42(6):53-56.

      摘要 (2743) HTML (0) PDF 1.05 M (2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年12月~2006年3月以大天鹅(Cygnus cygnus)为对象,研究其越冬期间的食性,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定量调查其食物组成。结果表明,大天鹅的越冬食物主要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大叶藻(Zostera marina),其中,小麦的比例最大,分别占冬季食物组成的99.67%和早春的90.17%。对冬季与早春的食物组成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大天鹅在天鹅湖保护区发生了食物替代现象。结合以往资料,认为生态污染和湿地结构性破坏导致大天鹅传统食物减少,致使食物替代现象的发生。

    • 人工饲养大鸨雏鸟行为变化趋势及日节律

      2007, 42(6):57-63.

      摘要 (2008) HTML (0) PDF 1.13 M (2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 sampling)和目标取样法(focal sampling)相结合观察大鸨(Otis tarda)雏鸟的行为,研究了大鸨雏鸟行为日节律及其行为随日龄增长的强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大鸨雏鸟在1~3日龄休息行为、站立行为所占比例逐渐增多,蹲伏行为、鸣叫行为比例减少,随着日龄的增加,大鸨雏鸟的行为逐渐接近亚成体的行为,但整体还没有形成规律;大鸨雏鸟期行为主要由休息(51.7%)、站立(16.1%)和游走(18.8%)行为组成,其次为理羽(3.2%)和展翅(6.1%)行为。在雏鸟成长过程中,休息行为比例一直保持很高,觅食和理羽行为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鸣叫和蹲伏行为逐渐减少。

    • >技术与方法
    • 一种提取蜘蛛基因组DNA的有效方法

      2007, 42(6):64-68.

      摘要 (2102) HTML (0) PDF 1.15 M (2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用尿素法提取蜘蛛基因组 DNA。通过与其他 DNA 提取方法相比较,证明尿素法具有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DNA 得率高、完整性好、简单快速等优点。以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 PCR 扩增,获得预期大小的、高重复、高GC含量的编码蜘蛛牵引丝蛋白基因的 DNA 片段。

    • 应用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种群数量

      2007, 42(6):69-78.

      摘要 (2926) HTML (0) PDF 1.30 M (2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1984~2004年21年在呼和浩特郊区对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和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ansis)种群数量动态的调查数据,结合优选法(0.618法),应用加权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建立了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种群数量预测模型。应用此模型分别预测了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2004年的种群数量,预测值与实测值相符,预测准确。同时,预测了未来三年(2005~2007年)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此方法计算简便、准确、可靠,为鼠类种群数量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 >自然保护区
    •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

      2007, 42(6):79-84.

      摘要 (2114) HTML (0) PDF 1.22 M (2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一直未进行过两栖动物资源调查。为掌握两栖动物本底资源现状,评价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作者于2005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8月中旬、2006年7月下旬,前后3次对该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保护区现已记录两栖动物19种,隶属2目7科,占江西省39种两栖动物的48.72%。其中以16种东洋界物种为主,广布种3种,无古北界物种。东洋界物种包括10种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及6种华中区物种。这种动物区系组成特点与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一致。此次考察增加赣北(鄱阳湖)平原省两栖动物新纪录6种,分别是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弹琴蛙(Hylarana adenopleura)、阔褶水蛙 (H. latouchii)、花臭蛙 (Odorrana schmackeri)、斑腿树蛙 (Rhacophorus megacephalus)和小弧斑姬蛙 (Microhyla heymonsi)。最后,结合调查结果对保护区内两栖动物的分布和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

    • >基础资料
    • 旋毛虫肌幼虫细胞传代培养及超微结构观察

      2007, 42(6):85-89.

      摘要 (2112) HTML (0) PDF 1.46 M (2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消化、分离观察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肌幼虫,获得肌幼虫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原代细胞,胰酶(含0.02% EDTA)消化法进行传代,透射电镜观察培养细胞超微结构,用多重PCR鉴定培养细胞。结果表明,在培养24~72 h原代细胞开始贴壁,7~8 d形成单层细胞,细胞间融合现象不明显,10~12 d传一代。透射电镜显示旋毛虫细胞核为椭圆形,核膜、核仁清晰,核内染色质较丰富,胞浆含丰富的线粒体。细胞主要有两种类型:椭圆形和多角形,以椭圆形为主。多重PCR扩增培养细胞DNA,可见1条与旋毛虫肌幼虫DNA扩增产物相同的条带(173 bp)。结果表明,旋毛虫肌幼虫细胞可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传代培养。

    • 扁玉螺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显微结构观察

      2007, 42(6):90-95.

      摘要 (2251) HTML (0) PDF 1.90 M (2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扁玉螺(Neverita didyma)中枢神经系统的大体解剖和显微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扁玉螺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一对口球神经节、一对脑神经节、一对侧神经节、一对足神经节及一个脏神经节。各神经节均由神经节被膜、胞体区及中央纤维网三部分组成。左右脑神经节之间和左右足神经节之间的联合以及脑-侧、脑-足和侧-足神经节之间的连索均较短。足神经节有明显的分区现象。

    • 温度、pH和盐度对克氏原螯虾鳃 Na+-K+-ATPase活性的影响

      2007, 42(6):96-102.

      摘要 (2187) HTML (0) PDF 1.34 M (2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钼蓝法测定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鳃Na+-K+-ATPase活性,探讨温度、pH、盐度3个环境因子在环境驯化和突变状态下对Na+-K+-ATPase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a+-K+-ATPase的活性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酶活性在温度、盐度驯化实验中都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不同pH驯化中则表现为中性pH活性最高。在突变状况下表现出明显的应激性,应激响应在2~8 h 之间,之后逐渐缓和,最终结果与驯化结果相同。

    • 力竭运动锻炼和饥饿对南方鲇静止代谢率及体重的影响

      2007, 42(6):103-107.

      摘要 (2196) HTML (0) PDF 1.13 M (2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25℃饥饿和维持日粮(1.5%体重)条件下,测定了连续15 d无氧运动锻炼(追赶至力竭)及随后5 d撤消运动锻炼过程中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静止代谢率(VO2 rest)的变化。实验以饥饿和维持日粮条件下非运动锻炼组分别作为饥饿及摄食对照组。研究发现:饥饿和摄食对照组的VO2 rest在实验过程中显著下降(P<0.05),饥饿锻炼组VO2 rest在锻炼的4~15 d显著上升(P<0.05),而摄食锻炼组的VO2 rest相对稳定;当撤消锻炼后,饥饿和摄食锻炼组VO2 rest迅速下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相对于对照组,4~7 d的无氧运动锻炼导致VO2 rest显著上升;而撤消锻炼后,15 d的锻炼影响在3~5 d内完全消除。实验还提示,与维持日粮处理比较,饥饿条件下无氧运动锻炼对VO2 rest的影响更为显著。

    • 贝氏高原鳅泌尿系统显微和超微结构

      2007, 42(6):108-114.

      摘要 (2260) HTML (0) PDF 1.91 M (2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泌尿系统由中肾、输尿管、膀胱构成。头肾极小。中肾组织在前中后三部分中无明显差异,也无功能分区的现象。成体中肾组织中除大量成熟肾单位外,还发现少量发生中的肾单位和少量解体中的肾单位。成熟肾单位的肾小体为典型的淡水真骨鱼类肾小体,肾小管分化为第一近端小管(PⅠ)、第二近端小管(PⅡ)和远端小管(D)。PⅠ、PⅡ段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管腔游离面具有丰富的刷状缘和9+2式纤毛。D段为单层矮柱状上皮或单层立方上皮,管腔游离面无刷状缘,也无纤毛。输尿管前、后段组织结构有明显差异。膀胱为不发达的输尿管膀胱。斯坦尼斯小体2枚。

    • 淡水石斑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观察

      2007, 42(6):115-119.

      摘要 (2147) HTML (0) PDF 1.54 M (2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淡水石斑(Cichlasoma managuense)外周血细胞可区分出红血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外周血液中还存在少量未成熟的和正在分裂的红血细胞。白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嗜中性粒细胞体积最大;数量上,血栓细胞最多,而嗜酸性粒细胞则最少。

    • 南充高坪机场短耳 鸮 越冬期的食性分析和习性观察

      2007, 42(6):120-124.

      摘要 (2261) HTML (0) PDF 1.17 M (2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3~5月,收集南充高坪机场草地和周围松林越冬期短耳鸮 (Asio flammeus)的食团,进行食性分析。在805个完整食团和一些零碎的食团中,小型兽类是短耳鸮食物组成的主要成分,占98.4%,其中四川短尾鼩 (Anourosorex squamipes)所占比例最高,为97.2%。通过调查短耳鸮的食团在南充高坪机场草地里的分布情况,分析短耳鸮在机场草地的栖息地选择,发现短耳鸮并没有选择草高和密集的区域作为栖息场所,而高20 cm左右的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丛是短耳鸮最喜欢栖息的场所。

    • 海南3种鹭越冬行为的比较

      2007, 42(6):125-130.

      摘要 (2124) HTML (0) PDF 1.29 M (2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4年1~2月选择了3种鹭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观察的方法,就其越冬行为差异进行了比较。3种鹭昼间主要行为有所不同,苍鹭(Ardea cinerea)主要以站立和休息为主,白鹭(Egretta garzetta)主要以取食和休息为主,而大白鹭(E.alba)主要以站立和取食为主。本文对3种鹭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3种鹭的取食行为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白鹭(40%~60%)、大白鹭(20%~40%)和苍鹭(0.1%以下)。最后,对3种鹭不同的取食对策进行了讨论。

    • 大、小苏干湖湿地鸟类多样性季节变化

      2007, 42(6):131-135.

      摘要 (2233) HTML (0) PDF 1.17 M (2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分3个季节(春、夏、秋)对大苏干湖、小苏干湖及两湖间河道湿地鸟类物种多样性及数量的季节变动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1目20科38属47种。其中留鸟5种,迁徙路过鸟10种,夏候鸟32种。春季共记录到24种鸟类,夏季32种,秋季30种。秋季在大苏干湖区活动的鸟类种数最多,多样性指数最大,为3.089 1,而小苏干湖区的鸟类多样性指数在3个季节都较低。

    • 北京天坛公园鸟类群落结构调查

      2007, 42(6):136-146.

      摘要 (2273) HTML (0) PDF 1.92 M (2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3年5月至2006年12月在天坛公园进行鸟类调查163次,总计654.4 h。共记录到鸟类130种,隶属于13目38科。天坛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最高在5月,最低在8月;均匀度冬、春季最高,夏季最低;优势度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同20世纪60~80年代相比,优势种的种数减少,现今仅有麻雀(Passer montanus)、灰喜鹊(Cyanopica cyana)和喜鹊(Pica pica)3种。候鸟迁徙和留鸟群落内部种群数量的变化导致了天坛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报道了丝光椋鸟(Sturnia sericeus)在北京地区野外繁殖成功的记录。

    • >研究简报
    • 塔里木河隆额高原鳅形态特征

      2007, 42(6):147-148.

      摘要 (1971) HTML (0) PDF 1.02 M (2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广东省蛇类新纪录——菱斑小头蛇

      2007, 42(6):149-150.

      摘要 (2126) HTML (0) PDF 1.13 M (2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6月23日,在广东省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一条菱斑小头蛇(Oligodon catenata),为广东省蛇类新纪录。该新分布区的发现说明菱斑小头蛇在我国可能并非间断分布。

    • >封面动物
    •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发现灰冠鸦雀

      2007, 42(6):151-151.

      摘要 (2452) HTML (0) PDF 892.80 K (2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灰冠鸦雀(Paradoxornis przewalskii)为中国特有鸟类,隶属于雀形目画眉亚科鸦雀属。目前已知灰冠鸦雀仅分布于甘肃南部卓尼县到四川西北部松潘地区岷山山脉海拔2 440 ~3 050 m的高山针叶林及河谷竹灌丛中,其分布模式与该区域另一种中国特有鸟类黑额山噪鹛(Garrulax sukatschewi)类似,两者为典型的狭域分布物种。灰冠鸦雀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物种。

    • >综述
    • 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危害及生态问题

      2007, 42(6):152-156.

      摘要 (1938) HTML (0) PDF 1.04 M (2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 H5N1病毒亚型已对人类健康、养殖业发展、野生鸟类及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危害,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研究发现,禽流感病毒通过发生重组或者突变,可产生感染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新病毒亚型,或产生更高的致病性,而人类亦具有丰富的与H5N1结合的受体。对候鸟迁徙停歇地禽流感调查表明,湿地、湖泊可能是HPAI病毒存活、散播的疫源地,病毒可随着鸟类的迁徙到处传播。因此,野生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主要湿地环境处于感染HPAI的风险之中。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